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慈心有大力 自在而能为── 恭颂觉光长老九十嵩寿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27日
来源:不详   作者:宏明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慈心有大力 自在而能为── 恭颂觉光长老九十嵩寿

  宏明法师

  前 言

  经历了大悲大喜的二○○八年,我们共同迎来了崭新蓬勃的二○○九年。今年,从国家来说,适逢五四爱国运动九十周年,并将迎来建国六十周年甲子大庆。对香港来说,是回归祖国第十二周年。年底,将举行“2009东亚运动会”,这是香港首次举办国际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对香港佛教界来说,今年是佛诞公众假期实施十周年的纪念。同时,在六月八日(农历五月十六)将恭逢著名高僧、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觉光长老的九十嵩寿之庆。

  觉公上人是香港佛教的领袖,也是香海正觉莲社、香港观宗寺的创办人和精神导师,更是广大佛教四众同仁尊崇的大德高僧。上人因年高德劭,戒行庄严,魄力威望和善业建树而受到全港佛教徒的拥戴敬仰,获得社会赞叹一致口碑而享誉国际佛教界。

  觉公上人宿具佛缘,慧根早发。三十年代,幼学之年,即随师从华北渡海华东。弱冠之年,又从华东南来香江。四十年代,时逢乱世,避走内地,安居西安。逆境求道,不退初心。二战结束,重返香港,宵旰勤劳,淬砺精进。高树正觉法幢,利乐社会人群。

  觉公上人从二十世纪初一路走来。在九十年漫长的岁月里,沐浴在佛陀的慈光中,也饱受了世事风云的沧桑历炼。今纵观岁月波澜,撷取历史浪花,概述觉公上人的菩提行履和佛化志业,以彰盛德,并志贤劳,谨贺以寿。

  一、传奇佛缘.菩提行履

  一九一九年五月十六日,觉公上人出生于中国东北辽宁营口县虎庄屯(今属大石桥市虎庄镇)。大石桥地方拥有丰富的菱镁矿产资源,素有“中国镁都”之称,是世界四大镁矿之一。虎庄镇历史上称为虎庄屯,是辽南四大屯之一,素有北牛庄南虎庄之说,镇内有著名的卧牛山双泉寺和青龙山石佛寺。上人俗姓谷,家中次子,兄成山,父亲起名叫做“成海”。母亲笃信佛法,长期素食,因此,成海宿具佛缘,出生即“胎里素”,自幼不吃荤腥。六岁入读虎庄初级小学。八岁那年大病,因父亲外出黑龙江,由祖父领至邻县盖平(今盖县)的一个庙堂举行民间“跳墙”仪式驱病。回到家后,病即愈,从此百病消除。

  一九二八年,江苏扬州高旻寺青一和尚不远千里来到虎庄,化缘重修高旻寺宝塔。成海母亲敬重三宝,布施金钱结缘。谷成海每天放学后就跑到附近的佛堂听青一和尚讲佛经故事,十分向往出家生活。一九二九年,青一和尚离开虎庄,成海悄悄尾随不舍。青一和尚劝他回家,成海说 “我要出家!”。经一再劝说,成海不为所动,执意出家。遂随师从营口渡船南下至上海海潮寺出家,法名安童,字派为辽宁千山毗卢派传承。一九三○年,随青一和尚赴浙江宁波天童寺参学(天童寺与扬州高旻寺、镇江金山寺、常州天宁寺合称为中国佛教禅宗四大丛林)。十月,天童寺传授三坛大戒,在圆瑛长老慈悲纳受首肯下,师破格以十一岁幼龄受戒,赐法名觉光。已圆寂的明旸长老(时年十五岁,天童寺五位长老各舍一岁以满二十受戒)和印顺导师(时年廿五岁),皆于此时受戒。

  一九三二年,在圆瑛长老安排下来到位于宁波市区的观宗讲寺。于一代台宗大德、传持天台教观第四十三世─谛闲长老所创办的观宗学社学习,直至一九三九年前后共八年。由初级的学戒堂和预科,中级的研究社(副级),到高级的弘法社(正级),每级三年,有系统地研读经、律、论三藏教典。天台宗第四十四代教观总持宝静大师时任主讲。一九三九年,宝静大师于香港弘法精舍创弘法学社,自任主讲。师随之南下香港参学,亲近宝公深入学习天台教观思想,深得宝公赏识,后由宝公上首弟子显明法师授予天台宗第四十六代教观总持法脉。同年九月一日,第二次世界战争于欧洲爆发,世局无常,风云突变。

  一九四○年秋,宝静大师回宁波观宗寺处理寺务,事毕返上海,驻锡玉佛寺。是年十一月,忽然罹疾,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上海玉佛寺病逝,世寿仅四十一岁。不幸天才不寿,英年早逝,佛门顿失法将,震惊教界。宝静法师生平著述甚富,主要者有《大乘起信论讲义》、《佛遗教经讲义》、《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讲义》、《修习止观坐禅法要讲述》等行世。香港弘法学社随即停办,直到一九四八年倓虚老法师应邀南来香港,于弘法精舍创办华南学佛院。

  一九四一年十二月八日,日军攻打香港,觉公上人时年二十二岁,形势逼人,被迫离港。曾一度往广东韶关南华寺亲近虚云老和尚,后又转赴广西贵港、桂林等地。一九四二年,驻锡桂平西山龙华寺担任监院,与住持巨赞法师结为患难之交。共同宣扬慈悲戒杀的佛法精神,开示当地人勿以牲品供佛。率众开荒种菜、采茶、制茶、致力于生产自给,农禅并举。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与巨赞法师一起主持建立“桂平佛教会”,会址设在龙华寺,会员发展到二百余人。又将西山脚下的李公祠和水月宫改为居士林,并附设“五明图书馆”。积极鼓励信众参加抗日救国活动。(桂平西山以“石奇、树秀、茶香、泉甘”著名。龙华寺为西山最宏伟之建筑,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一九四四年,日寇攻陷长沙、衡阳、桂林、柳州等地。巨赞法师因身份原因,被迫离开桂平,避往北流。临别前,特写诗一首相赠:“山门两载赖维持,缘尽思灵未忍离。此去好研真佛理,男儿贵不负相期。”。觉公上人与巨赞法师在共难之际是亦师亦友的菩提法侣,一生视为至交。

  一九四五年十月,抗日战争胜利。觉公上人自广西重返香港,住在宝静大师生前留下的粉岭静庐(今香港观宗寺前身)。同时,租用跑马地黄泥涌道七号二楼,着手恢复宝静大师所创办的净土道场─香海莲社(后改组成即今香海正觉莲社)。举办文化、济贫、放生、礼忏、讲经、建设道场、团结教友等无数弘法利生的活动。虚云、显慈、法舫、道安、霭亭、定西、演培、筏可、倓虚、海仁、显明等高僧大德都曾法驾莅临,宣演佛法。同年,又与海仁法师、筏可法师、优昙法师、霭亭法师、茂峰法师、茂蕊法师、显慈法师等、陈静涛居士、王学仁居士、林楞真居士等共同发起,创立香港佛教联合会,任第一届董事。(香港佛教联合会的历史渊源远在一九三○年创立,其时称为香港佛学会,至一九四三年改称中华佛教联合会。二次大战结束,香港重光,正名为香港佛教联合会。)

  觉公上人从一九五○年起,历任两届香港佛教联合会弘法主任,一九五二年起,历任十五年总务主任。一九六七年起,众望所归,当选会长直至现在,已蝉联四十三届(香港佛教联合会章程规定一年为一届)。

  二、佛化教育.树人百年

  “要想佛教兴盛,必须从教育做起。”觉公上人三十年代曾于宁波观宗寺修学,亲近一代佛学巨匠宝静大师。宝公于一九三○年创观宗义务学校,收容贫困失学儿童,开展佛化教育,此事对师影响至深。觉公上人的佛化教育志业始于一九四九年,参予香港佛教界第一所学校—─中华佛教义校开始。目前,香港佛教界有觉公上人筹划、创办、领导、及受上人思想影响而开办的佛教中、小、幼及特殊学校共百余所。

  觉公上人曾开示佛化教育的目的︰净化人心,泯除邪恶,使年青一辈,从少年开始学佛。在自利方面,是摒除烦恼,潜心学习,达到启发智慧,转迷成觉。利他方面,是爱护生灵及敬奉三宝,度己度人,启益众生。

  香港的佛教学校一贯推行德、智、体、群、美、灵六育并重的教学宗旨。贯彻佛教圆融无碍的智慧理念和平等博济的慈悲精神,以及以人为本的实践准则。启发在学青少年之智慧,陶冶其性情,使其有健全人格及人生观。更希望在佛陀精神感召下,学生能同沐于佛法之中,以佛教三宝为依止,传扬佛法,为社会而服务。

  佛化教育有独到的创新理念,与现代教育完全结合,并可补现代守育之不足。教育学生首先要了解和尊重学生身心灵发展的特点,坚守教育规律。同时,要克服学历社会和应试教育的种种弊端,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和批判精神、实践能力、道德修养、人文视野、社会承担和国民意识等等,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需要的规格要求。觉公上人殷切希望从佛教学校出去的或接受过佛化教育的广大青年学子,在未来充满竞争的现实社会中,以实用的知识、良好的品德、过强的心理质素来应付生活和工作上的需要,共同创造绚丽和谐的幸福人生。

  三、安老慈善.大悲愿行

  觉公上人始终坚信︰凡是有益于老人的一定有利于社会。

  目前,仅香港佛教联合会会属及香海正觉莲社社属就有共十二间安老护理和社区老人中心等服务单位。安老院、护理院及护养院为院友提供专业的医疗保健,护养社工及日常生活照顾等全面服务,令老人们得以安享晚年。

  每个安老服务单位不定期举办各种多元化的佛教活动,让有兴趣和有能力参加的老人参加,如浴佛法会、旅游参观、听经闻法、庆典活动,乃至力所能及的慈善志工服务等。通过这些活动,有效使得老人家释放情绪压力,化解烦恼障碍,调适心理,平和心态,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体会慈悲智慧的理念和对生老病死等问题的理性考量。从而有益于老人家身心灵的整体健康,更进一步丰富人生的价值、增进生命的福祉和深化生命的意义。安老服务的兴办,为解决和疏缓不断加剧的老龄化社会所带来的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除了安老服务之外,觉公上人于一九五○年,百废待兴,民生艰难之期,就开始成立慈善组,开展赠医施药,救灾济贫、冬季赈困等慈善活动。在各个年代、不同区域发生天灾人祸时,觉公上人总是不辞辛劳,竭力呼吁账灾救难。如南亚地区地震海啸、缅甸风灾发生时,号召全港佛教徒及爱心人士发扬佛陀慈悲精神和国际人道主义精神捐赠救难。呼吁佛教界慷慨解囊,救济灾情,并举办罹难者超度法会。同时,组织慰问团远赴灾区慰问,希望生者得救,亡者以安。

  二○○六年十一月,献出多年钵金,并将历年珍藏慈善义卖,集所得善款成立“觉光法师慈善基金”。希望发扬慈悲精神,救苦济世。

  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爆发之际。觉公上人时因病住院,于病房接受媒体访问,通过媒体呼吁全港佛教徒及广大爱心人士,即时行动,投入捐助与赈灾的工作。要求全港佛教道场于早晚二课,至诚恳切礼佛诵经,称念“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世音菩萨”,超度灾难亡灵,早登极乐,祈求灾民早获救护,脱离苦海,祈福灾区安宁,人心安定。并亲率香港佛教界代表前往中联办追悼地震罹难同胞,捐献紧急救灾善款。深深表露一介衲子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菩萨度世情怀和人文精神。

  五月二十一日,有感于“汶川5.12大地震”灾情惨烈,伤亡无数。发起于红磡香港体育馆举行“护国息灾冥阳两利祈福法会”,带病出席,主持法会。法会有近三万名市民和佛教徒出席,体育馆爆满。有近万名市民不得入场,冒着酷热,于场外席地而坐,全程参与法会,场面悲壮感人。

  六月廿九日,觉公上人发起“四川5.12大地震七七追思祈愿大会”,号召近7000名青年学子和社会人士参加,以至诚恳切的慈悲心,齐声念诵《净土文》。祈愿大会的意义不单单是为超度罹难同胞,更是对参与学生以及所有参加者的一次生命教育并留下人生历程的集体记忆。藉着为四川受灾罹难的学子们、同胞们送上关怀及至诚祝福的同时,长养每人的慈悲心,提升善念,增长福慧。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学会珍惜生命,感恩家人、师长和朋友们的关爱,进而发愿自觉回馈社会,乐于奉献,服务他人。

  二○○九年五月二日,在庆祝香港佛诞公众假期实施十周年佛诞节吉祥大会之际,代表香港佛教联合会将620.72万港元后续善款支票转交灾区,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高祀仁代表四川地震灾区接收,善款将用于建设四川省阆中4所学校。这是香港佛教联合会继去年五月捐助830万港元之后再次转交后续善款。觉公上人希望灾区人民震后自救,痛后奋起,满怀信心,重建家园。香港佛教界将会继续以各种形式对灾区建设和受灾民众给予物资与精神层面的支援。

  四、兴教问政.大局为重

  在香港回归祖国前后的历史关键时期,觉公上人在不同时期,受委任为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区筹委及港事顾问等职衔,始终秉持“兴教愿问政,问政不参政”的宗旨。一袭黄袍,来往京港;满腔热情,为教为人。处处显现出“无左亦无右,尽力为大众”的超然智慧。

  一九八五年,觉公上人发表新春献词表示︰香港经历了一历史性的关键时刻,各方面在时代浪潮冲击下,人心一度彷徨不安,但诚如俗语说:“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中英协议签署之后,香港终于有了一个新的转机、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片光明,祇要港人继续努力,齐心向善,香港社会前途必能安定繁荣。种善因,得善果、这是一条颠扑不破真理。

  一九八五年六月八日,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成员名单。六月三十日至七月六日赴北京,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正式成立,开始起草工作,并委任五十九名委员,包括三十六名内地委员及二十三名香港委员。觉公上人作为五十九人之一,正式担任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

  同年八月一日至五日,再赴北京,出席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首次会议。临行前,在记者会上提出四点意见,代表香港宗教界对基本法的期望:一、维护宗教的尊严。可以保持原有及新建崇拜教主的一切建筑物以及内部庄严陈设,并可举行一切宗教敬礼仪式。二、维护传教自由。无论任何宗教,皆有教导伦理道德、善化思想的力量,希望能够有演讲集会、办经学院、图书馆及出版刊物自由。三、维护宗教传教人士之传承。例如︰保持佛教出家受戒之仪式、确保僧伽传统不失、及其他宗教神职人员接替不衰。四、维护宗教表扬慈悲博爱之实际行动。各宗教人士应保有兴办教育、社会福利,并继续得到政府按照适当津助支援及与内外来往联系,交换工作经验等一切出入自由。

  觉公上人在各种场合向社会大众传递资讯,呼吁香港市民应该相信基本法,尊重基本法。祇有在相互信任和尊重的基础上,香港才会顺利渡过过渡时期。一九九二年五月十一日至二十二日,应国务院宗教局邀请,率领香港佛教联合会代表团,进行第一次历史性的大陆访问,受到时国务院吴学谦副总理的亲切接见。时国务院宗教事务局任务之局长在热情会晤代表团时表示︰“九七后,香港佛教与国内的佛教会有友好联系,而组织上并不是隶属关系,香港佛教是独立性的。”国务院港澳办公室陈滋英副主任也表示︰“中国在一九九七年后,不会干预香港的宗教事务。”香港佛教联合会在此次参访过程中,更得到有关方面高度评价,赞扬过去五十年来发展迅速,无论在中、港两地均起了教育和福利作用。同时,又得到保证,中港两地的宗教组织在今后会有更好的联系,两地宗教界的地位是平等不二的。

  觉公上人多次通过书面或演讲号召全港佛教团体及广大佛教徒作为社会一员,应克尽服务社会职志,紧守岗位。对香港回归要抱有信心,继续贡献每一份力量,使香港于一九九七年平稳过渡,回归祖国,维持繁荣和安定的社会局面。历史告诉我们,宗教对国家繁荣和社会安定,有其相辅相成的效用。世界上所公认的每一个正规合法的宗教,其高尚教理,殊途同归,都是觉世牖民的。如果能够善于推广,都是对社会民生有益有利的。觉公上人认为在未来香港特区,宗教自由政策,基本法已有明文说明,这是对香港宗教未来发展的莫大鼓励,各宗教团体应与时并进推展善业,扩大服务,利益社群。

  觉公上人在香港过渡时期为香港宗教界争取合法权益的同时,念念不忘申请佛诞公众假期的落实。一九九六年三月二十四日,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委会通过九七年下半年和九八年全年香港公众假日安排的决定,主要是增加“香港回归祖国,特别行政区成立纪念日”、“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和“国庆节”,删除了有殖民地色彩的假期如“英女皇寿辰”、“重光纪念日”和象征英军登陆香港的八月浮动假期。不过,却没有应香港佛教界人士要求,将“佛陀降生日”列为公众假期。觉公上人对此项决定投了反对票,是筹委会内唯一一张反对票。会后郑重表示︰“香港有八十万佛教徒,却没有任何东方宗教节日。但昨日筹委会的公报,却没有提到将来何时会增加佛诞假期,为此感到不满和失望,故此投反对票。”坚决表示生命不息,申请不止。祇要有生命一天,仍会继续向特区政府争取,直至成功落实。

  一九九六年十一月二十八日,香港特区政府首任行政长官的三位候选人在竞选答辩会上,觉公上人言简意赅,当场向董建华先生提出两个问题︰其一、九七之后,香港的宗教占到甚么地位?其二、回归后,宗教的假期又如何呢?董先生答覆︰“基本法三十二条,一百三十七条,都谈到宗教的问题,保证将来香港宗教自由。在宗教方面所做的事情,如办学校等一切都可以继续。我想,香港的宗教在香港有一个很重要的角色,不但在精神方面,而且在学校方面,在医院方面,在老人院方面,各方面宗教都有一个特别大的贡献。所以,我想在九七之后,宗教一定要保持它的地位,我们都很尊重宗教。关于假期的事情,法师几次提出来,我觉得在香港回归之后,中国人自己当家的时候,有些假期是应该作一些调整。”觉公上人对董建华先生的答覆感到非常满意,并表示以董先生的行政管治能力和为人道德抱负应该可以胜任首届特区行政长官一职,对此怀有信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愿毕竟得圆满。一九九八年九月九日,香港特区行政会议通过从一九九九年起将佛诞(农历四月初八)订为公众假期。从不惑之年开始申请,前后将近四十年,终于得偿宿愿,百感交集,甚为欣慰。当年,觉公上人已届八十高龄。

  一九九九年五月,香港开埠以来第一个“佛诞公众假日”正式实施。这是数十年联合全港佛教徒和争取社会各界支持的努力结果,香港近一百万佛教徒从此有了真正的佛诞假日。为庆祝和纪念这个具有里程碑式的神圣日子,成功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请批准“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迎请来港供奉。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德高望重的赵朴初老居士以九十三岁高龄亲自率团恭送佛牙舍利到香港供奉。五月二十一日至二十九日,前后共十天有近三十万人前往瞻礼,影响深远,轰动寰宇。

  二○○四年,全球禽流感爆发,人心惶恐不安之际。于当年佛诞期间,五月二十六日至六月五日,成功向中央人民政府申请批准“陕西扶风法门寺佛指舍利”迎请来港供奉。时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统战部刘延东部长,国家宗教局叶小文局长等亲临主礼大会。前后十天,有近一百万名香港市民及海内外信众诚心瞻礼,盛况空前。佛指舍利的圆满供奉在那段特殊的时期里,真正起到了以佛安心,以法疗心的殊胜作用。

  在参予香港基本法起草的工作过程中,觉公上人与多位中央领导结下了许多别具意义的缘及留下值得回味的公案。如在会场自告奋勇,起身述说申请佛诞公众假期受到港英政府的不公平对待,全场注目,摒息以听。又,与前主席江泽民先生以上海话对话等等,在教内外一时传为美谈。尤其是在邓小平先生的关切下,促使了觉公上人离开家乡半个多世纪后的回乡探亲之旅。二○○四年,值邓小平先生百年诞辰之际,接受《大公报》记者的访问,畅谈与邓公的因缘,表示对邓小平先生怀有崇高敬意,仰之高山而弥高。同时,撰写《宏远高瞻 港人珍视》一文发表,以此纪念世纪伟人邓小平先生百年诞辰。认为邓公宏韬远虑,为国为民,丰功伟绩,说之不尽。更从一个宗教人士身份的角度,思考改革开放政策的落实和一国两制的世纪构想,赞颂邓小平先生对中国佛教,以至各宗教,所给予的直接或间接的宏远恩泽。

  五、世界佛教.一体同观

  觉公上人愿心广大,弘法利生,孜孜以求。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次当选香港佛教联合会会长时,就向大会庄严承诺,表示今后工作开展着重四点︰一、弘扬大乘佛教;二、加强四众联系;三、发展社会福利;四、应导人心正思。蝉联会长至今余四十余年,以实际行动,以身示范,实现承诺。真可谓弘愿如山,矢志不移。

  觉公上人在弘法利生志业的筹划中,永远不离社会,紧贴时代脉搏,大屋建瓴,运筹帷幄。二○○五年,在香海正觉莲社成立六十周年之际,明确提出莲社愿景︰契合时代,弘扬佛法;整合资源,光大佛教;和合四众,成就佛道。莲社根本宗旨︰弘扬正信正法,倡导觉知觉悟,落实悲智悲愿,推动和谐和平。莲社整体目标︰庄严教观道场,僧俗同修福慧;推广全人教育,造就时代英才;宣扬正觉文化,利乐社会人群;普及济困安老,光扬人伦道德。为莲社未来发展建构起社团文化、理论支撑和实践方向。

  觉公上人不仅重视本港佛教弘扬和发展,同时也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予世界佛教的整体发展而贡献智慧。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觉公上人就曾邀请世界廿六个国家和地区,三十九个代表各国佛教组织的单位共千余人在香港举行世界佛教弘法大会。觉公上人向大会提出:如何加强佛教各地联系、如何促使佛教文化交流、如何培植佛教后进青年、如何推进佛教各地福利、如何弘扬佛法,寻求世界和平及人类幸福等五个研讨课题。时至今日,这五个课题仍然是佛教界当前及今后很长时间内所急需重视和落于实处的长远工程。

  二○○五年,觉公上人以八六耄耋之年率港澳佛教代表团前往海南三亚,出席世界佛教论坛筹备会.三亚圆桌会议,并作了《继往开来,承担佛教在全球化时代中的社会使命》专题发言。认为发起世界佛教论坛是时代对佛教的要求,也是佛教自身发展的需要。强调在促进不同区域佛教的交流合作,加强与其他宗教的平等对话和寻求协作的同时,还要加强佛教自身的反省和革新,并吸纳世界先进文化,充实自身教义内涵。希望佛教要一如既往为促进社会的安定与和谐,世界的安全与和平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六年四月十三日至十六日,作为两岸三地八位发起人之一,觉公上人率领港澳代表团出席于浙江杭州开幕和舟山闭幕的“首届世界佛教论坛”。今届论坛以“和谐世界.从心开始”为主题。全球三十余国家及地区的政界、教界和学界人士共千余人莅会参加,可谓盛世、胜时、胜地、胜事,盛况空前,全球瞩目。论坛的顺利筹备和圆满召开得到了中央领导及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并寄予很大的期望,充份体现了国家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体现了信仰的自由化和多样化。首届世界佛教论坛的会议的主题定为“和谐世界.从心开始”,集中体现了佛教胸怀天下,从心着手的时代人文精神。这不仅是一次大型国际佛教会议,同时也是一次为众生谋福祉,为社会谋和谐,为世界谋和平的庄严聚会。觉公上人相信这次论坛的成功举办,将大力促进全球佛教的团结合作,有效履行佛教的社会责任,积极承担佛教的和平使命,为人类社会作出积极永久的贡献。

  二○○七年十月七日至八日,为筹备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特发起于香港举办“两岸四地佛教弘展研讨大会”,广邀两岸四地教界和学界大德,共同围绕“共建和谐世界,发扬佛陀精神”为主题展开研讨。同时,为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主题的确立,发挥集体智慧,建言献策,集思广议,拉开了筹备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的序幕。

  二○○九年三月二十六日至四月一日,觉公上人以九十高龄率领港澳代表团共一百多人,出席“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今次论坛的主题是“和谐世界.众缘和合”,分别于江苏无锡开幕,台北闭幕。香港佛教联合会作为四家主办单位之一积极参予会议的筹备和大力支持承办单位。觉公上人响应论坛主题,发表专题论文《慈悲思想的义理与现代意义》,并作开幕致辞。在台北小巨蛋体育馆闭幕礼上,代表主办单位致词,向为论坛的召开而付出辛劳的江苏无锡和台北组委会,向台前幕后所有参予者,随喜者表示最衷心地感谢和至诚的祝福。觉公上人深信︰论坛将对促进世界佛教的交流和融合,增进全球教佛教徒的联谊和沟通,促进佛教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促进佛教为世界和平、社会和谐、人心安定、大众福祉而作出更大的努力和奉献。觉公上人庄重表示︰世界需要和谐,和谐需要佛教。佛教需要我们发大誓愿,精进不懈,努力开拓。至诚祈愿佛陀智慧之光,慈悲之光,和谐之光遍照全球,永驻人间。

  觉公上人常说:尽形寿,献身命,为佛教努力,是佛弟子应有的责任;至于承担如来家业,续佛慧命,更是广大僧伽责无旁贷的使命。多年来,香港凭着地缘优势、多元文化的背景以及良好的佛教信仰基础,在加强两岸四地佛教界的互通合作和共同推进弘法志业方面,国际间佛教的交流联谊等各方面,觉公上人领导的香港佛教界发挥了独到的作用。同时,觉公上人以个人的威德感召亦作出了无我的贡献。

  六、融合宗教,推动和谐

  觉公上人爱国爱港,始终不渝;为教为人,言必行果。数十年来发扬佛陀在人间的精神,推动社会和谐与世界和平而不懈努力。早在一九六八年,与当时世界佛教僧伽联合会副主席、世界佛教社会服务联合会会长、越南佛教领袖释心珠上座就促进世界佛教工作交流意见,联合签署一份呼吁声明书,呼吁全世界佛教徒合作,以佛教精神和理念推进社会教育和文化事业。一九七六年十一月二十五至三十日,以香港佛教代表身份应邀参加在新加坡召开的亚细亚宗教和平大会。作了《宗教与世界和平》献词,呼吁人类和平相处,并参与大会第三部份之“宗教对社会服务”专题讨论。希望亚洲各地宗教界人士们,在亚洲宗教者和平会议组织委员会召集下,商讨如何推动世界和平,使人类相安,发展经济,互助服务,改善生活。曾一度担任“亚洲宗教和平大会”香港区主席一职。

  一九七八年六月,以香港佛教领袖身份出席于世界会议中心举行的香港宗教领袖座谈会,这是香港宗教界有史以来的首创。该次会议不采主席制,各教代表以自由谈话方式针对传播媒介(例如电影电视)的道德水准问题和青年问题分别发表意见。决定今后每年举行一至两次的座谈会,彼此交换看法,集中取得一致意见,促进各宗教间和而不同,摒除隔膜,抱持共同而唯一的志愿︰净化人心,福利社会。六宗教领袖座谈会成立三十多年来,六宗教同人相互尊重、互相欣赏,教派虽异,义理则一,均属以利世益人为目的。表现出跨越宗派界限,一切皆以保持香港市民心灵健康为依归,不分你我之团结性。和谐合作无间,建立了长久的友谊。在未来岁月,必能再接再励继续发挥此种互助互爱精神,在各自领域范畴的基础上,切磋砥砺,交流经验,推动宗教事业,提高民众心灵质素,裨能充满活力和生命力,为香港前途福祉作出更多努力。

  二○○七年五月,应联合国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理事会邀请出任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理事会主席。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理事会是根据联合国二○○○年宗教及精神领袖千年世界和平高峰会议倡议,于二○○二年六月十四日在泰国曼谷成立,当时有来自世界七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十三种主要宗教的近千名代表出席了大会。世界宗教领袖联盟理事会是一个全球性宗教组织,总部设在美国纽约,由世界和平千年大会秘书处负责处理日常事务。按章程规定,理事会将每年召开一次会议,每十年召开一次全球宗教界大会。

  有西哲说︰做大事的,眼光应当看到将来,力量需要用于现在。七十年来,觉公上人立足香港,放眼全球,心怀两岸,引领香港佛教融汇于大中华佛教并走向国际。广结十方善缘、集合大众智慧、汇聚社会资源,带领佛教四众同仁致力于佛教弘法及文化建设,兴办佛教教育,开展佛教安老护理,推行佛教医疗福利,开辟佛教坟场丧葬服务、广作佛教慈善救助等善业,以便服务于人的生、老、病、死、患难等等各个阶段的需求。希望以此种种佛教多元志业为两岸佛教界得以借鉴。尤其在推行佛化教育和安老服务方面建树颇丰,厥功甚伟。二○○七年十月二十七日,觉公上人荣获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颁发金紫荆星章(GBS),以表彰长期以来积极参予公益事业,为香港社会所作出的重大贡献。特区政府嘉许语称︰“觉光法师多年来热心服务社会,表现卓越,尤其致力弘扬佛理,贡献良多。在他的领导下,香港佛教联合会已成为香港一个主要的慈善团体,提供多元化的社会服务。觉光法师亦积极推动众多国际佛教活动,大大提升香港在世界佛教界中的地位及形象,建树良多。”

  结 语

  进止安徐如象王,勇猛无畏犹狮子,不动如山智如海,亦如大雨除众热。

  觉公上人六十多年来悲智双运,内弘外化;权实并施,为教问政;求同存异,融合各教;广纳众缘,法泽敷洽。致心服务香港佛教,令正法得久住;唯求贡献香港社会,造福利于人群。苦志力行,殚精竭神,无有稍息。

  觉公上人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听似平常,实有深意。这不仅是上人从初心直至今天从未忘却的菩提大愿,也是对个人审慎严谨、毫不松懈的终身自律,更是对后辈晚学们的慈悲加勉和殷切期望。

  《摩诃般若经》记载佛陀解释何为菩萨行履而说过一席话。佛言︰“有菩萨从初发意以来,自除身粗业、除口粗业、除意粗业,亦净人身口意粗业……自布施亦教他人布施……持是福德与一切众生共之,回向净佛国土故。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亦如是。”觉公上人虽年逾耄耋,仍为法为人,老骥伏枥,大施教化,未曾言休。深心坚固,恒不退转,具胜希望,如救头燃。慈心有大力,自在而能为。这是觉公上人九十年如一日,菩提道履一路走来的真实写照。

  谨以此文,感念觉公上人法乳之恩。

  恭祝上人无量寿!人天永泰,法界长春!

  佛历二五五三(公元二○○九)年佛诞节前夕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