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涐水话石佛(一)
四川,古为巴、蜀之地。境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名山大川,素以奇雄秀丽著称,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秦昭主时(公元前306年—250年)蜀郡太守李冰,率领劳动人民,在灌县城西的岷江上游,凿开玉垒山,建成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为四川的经济、文化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佛教自西汉末年传入我国,自南北朝历隋唐五代,印度佛教的石窟艺术也传播到我国。在新疆、甘肃、山西、河南、四川、山东、江苏、云南等地,相继出现了以中国雕塑和绘画为基础,吸收印度健陀罗艺术精华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民族风格的佛教石窟艺术。
公元八世纪中叶以后,唐王朝内部战乱不已,中原地区的生产遭到破坏。天府之国的四川,由于偏处西南,相对安定,经济和文化日趋繁荣。安史之乱期间,唐玄宗避难来蜀,中原地区不少能工巧匠随之迁来,为四川佛教艺术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几十年后,唐僖宗因黄巢起义军攻破长安而避蜀。在他的提倡下,当时四川境内修建寺庙、凿刻佛像之风很盛,使四川佛教艺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蜀主王建也以凿窟造像为朝廷盛举。自此以后,直至本世纪三十年代,开凿石佛的流风余韵,绵延不绝,遂使摩崖造像遍布于四川境内的水隈山谷,为山川增色不少。
四川境内已经查明的摩崖造像达一百二十四处、五十余万尊,上起北魏宣武帝延昌三年(514),下迄公元1926年,历时1412年。其中十米以上的摩崖大佛有十九尊,大部分集中在峰峦起伏、群山透迤的长江西岸,其中属于唐代的十尊,属于宋代的五尊,属于明代以后的四尊。
下面根据有关资料,对几尊重要的石佛作一简单介绍。
乐山大佛:在四川乐山市东凌云山西壁,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处,依凌云山栖鸾峰断岩凿成,系弥勒坐像,又名凌云大佛。
《嘉州凌云寺大佛像》记载,大佛为唐开元元年(713)名僧海通创建,后剑南川西节度使韦皋于贞元十九年(803)完成,整个工程持续了九十年。当时建有十三层重楼,名大佛阁,宋代易名天宁阁,明末毁于兵燹。
大佛头与山齐,脚踏大江,通高七十一米。头高十四米七,头宽十米,肩宽二十八米,眼长三米三,耳长七米,耳朵中间可并立两人,头顶可置一圆桌,脚背上可围坐百余人。其右侧有凌云山崖九曲栈道,沿崖迂回而下,可达江边。民谚云“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
镌刻大佛的原因,据韦皋《大像记》言,通师结茅山中,见岷江与青衣汇流山下,每当夏汛,惊涛骇浪,直捣山壁,危害行船,乃发宏誓,凭崖开凿弥勒佛大像,以平风浪之险。
海通禅师为了集资开凿大佛,遍行长江南北等地,募化十方。“江湖淮海,珍货毕至”。共“费亿万余”。当时的贪官污吏,向其索贿,海通严词拒之。据《大像记》说:“时有郡吏,将求贿于禅师,师曰:‘自目可剜,佛财难得!’吏发怒曰:‘尝试将来!’师乃自抉其目,捧盘致之。吏因大惊,奔走祈悔。”这种专诚忘身之行,不仅使当时的贪官悔悟,而亦激励众心,克成其志。惜大像工程未毕而禅师逝世。开元中,朝庭“诏赐麻盐之税,实资修营”。但自膝以下,工仍未竣。贞元五年(789),朝廷“诏郡国伽蓝,修旧起废”,时川西节度使韦皋“以俸钱五十万佐其费”,至元和三年(808)始告完成。
大足卧佛:在大足县城东北十五公里宝顶山,山上共有造像一万多尊,由宋代奉持密教的赵智凤主建,前后历时七十余年,为宋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全部雕像统筹安排,通过周密的构思和设计,把密宗的教义用艺术形式加以阐释。作品既有高度艺术性,也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卧佛是这里最大的雕像,佛像头北面西,侧身横卧于东面的石崖上,全长三十一米,仅雕到膝部,下半身隐于岩石中,意到笔不到,设计构思很巧妙。卧佛面容宁静慈祥,两目微闭。佛像前十余弟子半身像如平地涌出,手捧香花水果,茶食珠衣。龛顶岩壁上还刻有九个天女,面容秀丽,形态优美,捧花献果奔向佛陀。全龛造像生动地再现了佛陀涅槃时的情景。
荣县大佛:在荣县城东南东山南麓大佛寺内。这里苍岩翠壁,林木环绕,山下绿野平畴,旭水南流,碧波荡漾,风景如画。
大佛始建于北宋元丰八年(1085),元祐七年(1092)建成。坐南向北,就岩刻像,高三十六米,为蜀中第二大佛,头盘螺髻,足踏莲花,面型方长,大耳、高鼻,体态雍容,气势雄伟,艺术精湛。为了便于保护,清代增建重檐四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