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在家道与出家道的批评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在家道与出家道的批评

  我是一个学佛的人,因此,只要是学佛的同愿,我都愿意和他们往来,他们也愿意和我往来。於是我这个小小的客室里头,便常常的有削发披缁的比丘,和缓带轻裘的居士,惠然光降。谈空说有,舌底生莲,穷极玄微,天花乱落,本来是一味和合,并无二众的区分。

  只因最近结识了一位在家的同愿,他修学非常认真,举止非常谨饬,为着三皈的关系,对於座中的出家众,常常特别的尊崇。有一天,他和一位比丘,殷勤让座,至再至三,他道:“和尚乃是真实修行者,割断俗缘,精修梵行,非具大毅力的不能,所以能生如来家,为真佛子,实不愧为世间的福田,应受礼敬。”

  同时却另有一位雄辩居士在旁,这位居士,天资聪颖,卓荦不覊,他看了这种情形,觉得这人太过於执著,便道:“我的意思有些不然,我要回转头来,尊崇我们这一般在家众。何以故?我们在家众,和他们出家众,都抱着同一的目的,就是学佛,不过他们从出家道上去学,我们从在家道上去学罢了。出家众可以尊崇,在家众又何尝不可以尊崇呢?至若说出家道难於在家道,所以出家众应受礼敬,那麽,我却要说在家道更难於出家道了。试读一读优婆塞戒经罢,他那经文上常常说:‘出家之人,如是修行,是不为难,在家之人,如是修行,是乃为难。何以故?在家之人多恶因缘所缠娆故。’若从难字上说,在家众更应受礼敬呢。”

  自从这位雄辩居士发出这段议论之後,那位比丘便道:“本来居士也是真实修行者,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也就是菩萨僧。菩萨为法王子,堪绍尊位,便也是世间的福田,和我们出家人,原可以不必分甚麽高下呢。”这时那位让座的同愿,不免为之愕然木立。

  而这位雄辩居士,听了这种夸赞在家的话,便又侃侃而谈,大发议论,他道:“我现在还要更进一层说,我觉得我们从现今的时代里头,要谈弘扬佛法,似乎不应当弘出家道,而只应当弘在家道。何以故呢?你只看现今世界上,出家的人多呢?还是在家的人多呢?愿意出家的人多呢?还是愿意在家的人多呢?我想这个答案,一定是在家的人多,并且愿意在家的人多。那愿意出家的人,恐怕不到千分之一,真正出家的人,更恐怕不到万分之一。那么,我们要弘扬佛法,广摄群机,而仅仅弘着出家道,除却那千分之一万分之一的人能够信受外,其余大部分的人,又何尝得着利乐,他纵然不掩耳而走,也就等於秋风过耳,毫不相关,又怎能谈到真实的弘扬呢?所以我自从学佛以来,便发愿弘扬佛法,而弘扬的唯一目标,却是专弘在家道。”

  说到这里,他的谈锋转锐,便又继续发出一种议论,他道:“我现在还要更进一层说,我觉得我们在佛法之中,应当只行在家道,而不应当去行出家道。何以故呢?佛法之中,本有两种思想,就是小乘思想和大乘思想。小乘思想,出於劣下的声闻,只图清净一身,专求自利,大乘思想,出於胜妙的菩萨,却要众生清净,兼利自他。从前一种思想上出发,便独自脱离烦恼苦海,不愿与一般迷的众生同事,割断俗缘,精修梵行,这便是出家道的来由。从後一种思想上出发,便常自阑人烦恼苦海,偏愿与一般迷的众生同事,发菩提心,行菩萨道,这便是在家道的来由。我们在佛法之中,应当取法乎上,以大乘思想行在家道,才可以得着大果。所以我不仅弘扬的目标,只是一个在家道,而修行的目标,也只是一个在家道。”

  这时那位比丘,本来也想说话,大概存着客气,始终没有说出来,而那位让座的同愿,不免为他这一说所动,有些茫无把握的样子。

  於是我这个做主人翁的,便不能不出来加以纠正,特为他引着那菩萨道中最高的圣典——《大般若经》襄面一段话,给他详细的讨论一番,才将这位雄辩居士的谈锋挫了下去。我引的是一段什麽经文呢?

  《学观品》云:“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诸菩萨摩诃萨为要当有父母妻子诸亲友耶?佛告具寿舍利子言:或有菩萨具有父母妻子眷属,而修菩萨摩诃萨行;或有菩萨摩诃萨,无有妻子,从初发心乃至成佛,常修梵行,不坏童真;或有菩萨摩诃萨,方便善巧示受五欲,厌舍出家,修行梵行,方得无上正等菩提。……但为饶益所化有情,方便善巧示受诸欲。”

  读了这一段经文,便知菩萨虽行在家道,仍须用着出家的心去行,也便知在家出家虽是二道,而实在是一道。本来佛道的修持,要以清净为主,出家原所以求真实的清净,所以佛法之中,出家道要算根本。不过只要心能清净,身虽在家,却和出家相同,正不必削发披缁,具备那种形式,菩萨之行在家道,便当如此。如若不然,还是用一颗在家的心,去行那在家道,自己本来就不清净,又怎可以使众生清净呢?

  并且出家的人也是一样,要用出家的心出家,不可用在家的心出家。若是身虽出家,仍然抱着一颗在家的心,他又何能生如来家,为真佛子呢?关於这一点,我不免有些感慨,就是我常常发见有些出家的同愿,为着心著亲属,懈於办道,虽非破坏梵行,也还是一颗在家的心罢。我愿为他们更读一读《大智度论》。

  《论》卷三云:“出家法应不近亲属,亲属心著,如火如她,居家婆罗门子,为学问故,尚不应在生处,何况出家沙门。”

  最後,我要普告大众,行在家道也好,行出家道也好,只是各人尊重这一颗清净的心,才不愧是世间的真福田,我都为之供养恭敬,顶礼赞叹。

  (《威音》第28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破除迷信
下一篇:盂兰盆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