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生与死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威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生与死

  人没有一个不怕死,也就没有一个不贪生,因为天下最悲惨的一件事就是死,而与死相对的就是生。

  一个人若是将死,必定先要受种种的苦恼。若是病死的,他必定要受病痛等等苦恼,若是穷死饿死的,他必定要受饥寒等苦恼,乃至於那些遇灾难死,被压迫死,自杀而死……的,他们也未有不受着无量的苦恼。并且眼看着平日所接近的事物不能相见了,与人世的一切永远隔别了,不久就黄土长埋白骨腐烂了,这是何等悲惨的事啊。

  死的苦恼既然如此,於是个个人都要维持他的生活了。处现在这个世风日下、道德沦亡的时代,生活是不容易的呀,於是乎生必有争,有才智之争,有势力之争,有口舌之争,有利禄之争,无量的争端,并时启发。於是乎有人称这世界的现象,就谓之“生存竞争”,优者胜,劣者败,弱者肉,强者食。在这个争斗之世,要想维持其生活,於是乎不惜互相残杀,互相欺诈,互相侵害,互相罔夺了。於是乎道德沦丧,诸恶奉行,将整个的社会,弄成五浊恶世了。结果是人生恐怖惊惶,苦恼充满,所以有人描写这种情况,就谓之“民不聊生”。

  死固然是天下唯一悲惨之事,然而一切悲惨的实在,却都是生时受着,因为生时是有知觉的缘故。人在生时已经满受着环境上精神上以及老病等等的苦恼,更加上不免於死的痛苦,所以人们不独“死”的可怕,就是“生”的尤其可怕。因此,又有人说,“不怕死,只怕生”,这也是实验之言啊。

  但是一个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的结果,不免於死,死的以前,就名为生。人们受着业力的牵缚,永远堕在生死轮回的裹面,焉能免除一切生死的痛苦,焉能不因生死二字,造成无量的罪恶。所以若要免除一切苦恼和罪恶,就非要得一个无上的法门,将生死的关头,如何打破不可。

  在《佛本行经》内说:

  “太子出游,看诸耕人,赤体辛勤,被日炙背,尘土坌身,喘呷汗流,牛縻犁端,时时捶掣,犁稿研领,鞅绳勒咽,血出下流,伤破皮肉,犁扬土拨之下,皆有虫出,人犁过後,诸鸟雀竞飞,吞啄取食。太子见已,生大忧愁,思念泉生,有如是事。……

  太子出城东门,见一老人,头白背偃,拄杖赢步。太子便问从者,从者答曰:此人昔日,曾经婴儿,童子少年,迁谢不住,遂至根熟,形变色衰,饮食不消,气力衰微,坐起极苦,余命无几,故谓为老。一切人民,悉当如此。太子闻言,生大苦恼,而自念言:日月流迈,时变岁移,老至如电,身安足恃,云何世人,而不怖畏。太子从本以来,不乐处世,自闻此事,益生厌离。……

  未几,太子复出南门,见一病人,身瘦肥大,喘息呻吟,骨消肉竭,颜貌痿黄,举身战挣,不能自持,两手扶掖,在於路侧。太子问从者,从者白言:此病人也。四大不调,转变成病,百节苦痛,气力虚微,饮食寡少,眠卧不安,虽有身子,不能自运,要假他力,然後坐起。一切人民,无有贵贱,同有此病。太子闻言,深生恐怖,身心战动,语从者言:如是身者,是大苦聚,世人於中,横生欢乐,不知觉悟,今者云何尚欲游观嬉戏,即便思惟,忧愁不乐。

  既又出城西门,见一死尸,泉人辇行,无数姻亲,围绕哭泣,或有散发,或有槌胸,悲咽叫号。太子见已,心怀酸惨,还问侍者,侍者白言:此人舍命,从今以後,不复更见父母兄弟妻子眷属,如是生死眷属,恩爱别离,更无重见,故名死尸。一切众生无常至时,等无有异。 太子闻已,默然系念如前。……於是後夜中,内外眷属,悉皆昏睡,匿车牵马,踰城北门而出。尔时太子作狮子吼,我若不断生老病死忧悲苦恼,不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要不还此。……”

  如上所说,释迦牟尼佛就是打破这生死关头的先觉者。文中前三段所说的故事,就是他感觉得生的苦恼,後一段的故事,就是他感觉得死的苦恼,他因为不堪这生死的苦恼,於是乎他就要求解脱了,他就修道了,他就证得无上正等菩提,而打破生死的开头了。他因为救护众生的心切,为欲令世人咸得解脱生死而说出无量的经教,开出无量的法门,以化导众生了。

  如来所说有八万四千个法门,无一不是超脱生死苦海的途径,我今约略的举出几个名目,好令在生死海中的人,知道佛法的重要。

  佛教的大体,约可分为三乘:一个是声闻乘,是修四谛的法门,以了脱生死的;一个是缘觉乘,是修十二因缘的法门,以了脱生死的;一个是菩萨乘,是修六度的法门,以了脱生死的。

  若是从“四谛”的法门上讲,一切生死的苦恼就是“苦谛”,造成生死的业感就是“集谛”,解脱生死的法门就是“道谛”,证得了生死解脱的果德就是“来谛”。在声闻乘中,以此四谛为解脱生死的法门,是能够自度而不能度他的,此又谓之小乘教。

  若是从“十二因缘”的法门上讲,“生”“老死”的原因,都是过去世的无明造成,若是过去世断除了“无明”,就没有了“行”,而现在世也就没有了“识”“名色”“六人”,也就没有了“触”“受”“爱”“取”“有”了,而未来世也就没有“生”了,也就没有“老死”了。在缘觉乘中,以此十二因缘为解脱生死的法门,是能够自度而不能度他的,此亦谓之小乘教。

  若是就“六度”的法门上讲,六度又称六波罗蜜,是度脱生死苦海之意,所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便是菩萨自度度他的法门,谓之大乘教。

  大乘菩萨道上修行的法门,甚多甚多,如各宗所说,无不是了脱生死,拔苦与乐的途径,法门微妙,义理精深,在我这篇文内,也不能详说了。

  但是我们要认清的,生死事大,苦恼非一,吾人如欲拔苦与乐,那么,舍了学佛之外,别无他法。如果一个人上了佛法的无上正道,对於生死的问题上,就可以求得最澈底的解脱。如果多数人尝了佛法的甘露法味,对於社会的问题上,可以免除无量的罪恶。救人救世,利乐无穷,在许多经论上,说之甚详,也无须我累赘其词了。

  总之,佛法的精微广大,利乐无量,最不思议,从生死的道上以求佛法,那就弥见得佛法的真切。

  (《威音》第10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