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南宗的创立与发展

       

发布时间:2009年07月12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宗的创立与发展

  一、 南宗思想溯源

  南宗,始于宋张伯端,“其学先命而后性”(32),主流“始于太上老君,而盛于吕祖,溯其源:少阳帝君得老君之传也,两传而得吕祖云,吕祖传刘海蟾而开南宗”(33)。南宗倡导性命双修,道禅合流,基本思源于传说中的吕洞宾。吕洞宾,姓吕名岩,号纯阳子,唐河中府人。武后时两举进士不第。天授二年(691年),其父强命赴试,至长安酒肆中,遇钟离权,以黄梁梦点化之,授予长生之术。初居终南山,后钟离权又传以大道天遁剑法和龙虎金丹秘文。吕洞宾既得道,乃历游天下,并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剑术为断除贪嗔、爱欲和烦恼的智慧,自称回道人,行化度人。历史上有无吕洞宾,很难断定,但《道藏》洞真部所收录的《钟吕传道集》、《破迷正道歌》和《道藏辑要》收录的《三宝心灯》、《云巢语录》、《金丹心法》及《观心篇》、《敲爻歌》等著作,都符合和体现了吕洞宾强调修心、不主外丹、倡导内丹的思潮。尽管这些著作大多数是后人附会的,但毕竟给当时的道教内部带来了新气象,使之出现了与当时三种趋向有别的新趋向,即向老庄归复、与禅宗融合,从而巩固了其以内丹炼养为主旨的宗教地位。

  南宗炼养思想导源于吕洞宾,后经刘海蟾至张伯端而趋于成。刘海蟾,名操,字昭远,又字宗成,活动于五代至北宋,后梁燕山(今北京宛平)人,曾事燕主刘守光为丞相。刘海蟾好谈性命,崇黄老之学,初遇道人正阳子,得金液还丹之旨。随之即弃官隐于华山及终南山,潜心修道。后得吕洞宾授以内丹之要,乃改名玄英,号海蟾子。刘海蟾丹成以后,云游传道,并著《还金篇》行于世。刘海蟾继承吕洞宾的大统而加以发挥,其思想为张伯端最终形成性命双修的南宗炼养思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 南宗五祖

  南宗五祖是指宋代提倡内丹炼养、道禅合流的张伯端、石泰、薛道光、陈楠及白玉蟾。因他们的思想学说和教旨与全真道相似,且都活动于南方,为区别北五祖,故被尊为南五祖。

  张伯端,字平叔,后改名用成,号紫阳,道教南宗的开祖,也即是道教紫阳派的祖师。生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卒于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关于张伯端的籍贯,历来有天台、临海二说。天台一说的主要依据是张伯端的《悟真篇自序》,张伯端自称“天台张平叔”。元赵道一的《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四十九《张用诚传》中也称:“张伯端,天台人也”。而后,明传灯的《天台山方外志》与清张联元的《天台山志》均持所说。

  临海一说的主要依据则是宋临海人陈耆卿(1180~1237年)的记载,陈耆卿在其所著的《嘉定赤城志》卷三十五中称:张伯端“郡人,字平叔”。此外,玉枢子王建章的《历代仙史》及《张真人本末》与清康熙《临海县志》等,俱言张伯端“天台璎珞街人”或“璎珞街人”。按璎珞街,在临海“府治东北,有宋真人张伯端故宅”(34)。一般说来,张伯端既自称“天台张平叔”,那么,认定其为天台人应该是没有疑问的。然在宋,乃至元明,天台时作为台州的别称(35),特别是宋代,许多郡守自称台州为“天台郡”,如淳熙七年(1180年),郡守沈揆即云“去年春来守天台郡”(宋刻《颜氏家训》沈揆跋文)。又如开禧二年(1206年),台州郡守叶笺“因锓木天台郡口口广其传”(叶笺刻《石林奏议》跋文)。台郡各县之士也或自称“天台人”。故张伯端不是天台人也是可能的。而作为临海人,如果仅据《临海县志》等史志的记载,显然力度不足。张伯端曾为台州府吏,临海即台州郡治所在,其居住临海璎珞街,亦于情理之中。因住所并不代表籍贯。但陈耆卿本为临海人,其生活年代与张伯端仅相差百余年,张伯端的生平活动,他应该是比较清楚的。陈耆卿受学于叶适,文章法度,具有师承。他所著的《嘉定赤城志》为台州总志,以所属临海、黄岩、天台、仙居、宁海五县,条分件系,分十五门。宋世荦赞其志“积十数年参考之功,创千百载遗缺之迹,词旨博赡,笔法精严,称杰构焉”(36)。因此,陈耆卿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即张伯端为临海人。

  其实,清雍正皇帝在其御书的《道观碑文》中讲得明明白白:“紫阳生于台州,城中有紫阳楼,乃其故居”。更重要的是,齐召南在清乾隆三十二年所撰的《重订天台山方外志要》卷七中,清清楚楚的有张伯端“临海人,字平叔”之记载。齐召南(1703~1768年),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天台城关人。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后累官内阁学士、上书房行走、礼部侍郎等职。曾得到乾隆皇帝“不愧是博学鸿词“的赞美。作为一个天台人,早在清乾隆时就以科学的态度,来认识张伯端的籍贯问题,足见其治学的严谨。再则,临海历代《县志》均记载有张伯端及其生平,而天台没有;临海城内有紫阳故居、紫阳道观,天台也没有;临海城内遍布诸如悟真坊、悟真庙、悟真桥等纪念张伯端的建筑,天台更没有。管世骏认为:“悟真坊”系南宋郡 守叶笺以张伯端居此著《悟真篇》名,“此以平叔为临海人之所本也”(1)。这些于陈耆卿的记载相印证,足以证明张伯端为临海人,是无可辨驳的事实。

  (1)管世骏《台州外书订》。

  张伯端年轻时聪明好学,他在《悟真篇》序中自云:“仆幼亲善道,涉猎三教经书,以至刑法、书算、医卜、战陈、天文、地理、吉凶生死之术,靡不留心详究。唯金丹一法,阅尽群经及诸家歌诗论契,皆云:‘日魂月魄,庚虎甲龙、水银朱砂、白金黑锡、坎男离女,能成金液还丹,终不言真铅真汞是何物色’”。说明当时即热衷于道教的学习和研究。及年长,伯端因“肄业辟雍不第”(37),遂据刀笔,“为府吏”(38)。后因玩佛书有感,顿悟无生。并因火烧文书罪,被流放岭南。张伯端获罪充军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是对所掌冤屈案件的同情,更主要的是他内心对封建社会的不满。

  关于张伯端流放一事,《临海县志》有这样一段记载:“张用诚,……性嗜鱼,在官办事,家送膳至,众以其所嗜鱼戏匿之梁间。平叔疑其婢所窃,归扑其婢,婢自经死。一日,虫自梁间下,;验之,鱼烂虫出也。平叔乃喟然叹曰:‘积牍盈箱,其中类窃鱼事不知凡几’。因赋诗曰:‘刀笔随身四十年,是非非是万千千。一家温饱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紫绶金章今已矣,芒鞋竹杖经悠然。有人问我蓬莱路,云在青山月在天’。赋毕。纵火将所署案卷悉焚之,因按火烧文书律遣戍”(1)。然据《草木子》记载,元至顺二年(1331年),福建廉访使蜜兰沙有求仙诗。云:“刀笔相从四十年,非非是是万千千。一家富贵千家怨,半世功名百世衍。牙笏紫袍今已矣,芒鞋竹杖任悠然。有人问我蓬莱事,云在青山月在天”(2)。以上二诗,文字虽有差异,但仅为数字,因而作者同为一人无疑。张伯端赋诗最早见于清康熙《临海县志》,而蜜兰沙之求仙诗则载于明叶子奇之《草木子》。可见,诗当为福建廉访使蜜兰沙的求仙之作。至于移植到张伯端身上,乃是后人为生动丰富张伯端的坎坷经历而为。

  (1)《临海县志》卷10。

  (2)叶子奇《草木子》卷4《谈薮篇》

  张伯端坐累谪岭南兵籍后,由于官场无望,遂在“晚年浪迹云水(今广东乐昌县),访求大道”(39)。治平年间(1064~1067年),适逢余杭陆介夫知桂州,得以“引置帐下,典机要”(40)。熙宁二年(1069年),陆介夫改知成都,张伯端随同前往,在成都天回寺遇异人,“以夙志不回,初成愈格,遂感真人授金丹药物火候之诀”(41)。陆介夫死后,张伯端失去依托,遂“自成都归于故山”(42)。回临海后,“筑室于山青水绿之中,乃扬罄然而怡怡然,若有所得。客传于市曰:遭贬张平叔归于山矣”(43)。其后,张伯端再次出山,“转秦陇”(44)。并遵陆介夫遗嘱,往荆南(今湖北江陵)得转运使马处厚资助,“择兴安之汉阴山中(今陕西紫阳县紫阳洞)修炼”(45)。最后,张伯端回到临海隐居,往来于灯坛、盖竹、龙顾及天台的桐柏、赤城之间。

  元丰五年(1082年),张伯端在百步(今临海百步)“天炎浴水中”(46),趺坐而化。所留《尸解颂》云:“四大欲散,浮云已空。一灵妙有,法界圆通”。弟子“用火烧化得舍利千百,大者如芡实,色皆绀碧”(47)。张伯端死后,百步乡里在其羽蜕之地立“紫阳化身处”纪念碑。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台州府推官张滂在百步修建紫阳庵,并重修碑石,题曰:“重修紫阳题诗碑记”(48)。清雍正十年(1732年),世宗皇帝敕封张伯端“大慈圆通禅仙紫阳真人”号。并亲撰《道观碑文》,命工部主事刘长源来临海,于其故居璎珞街和羽化地百步,及天台山桐柏宫,各建“紫阳道观”一所,用以祀祠张伯端。

  石泰(1022~1158年),宋扶风人,字得之,号翠玄子。初以缝纫为业,但素慕正宗,参访真道。后在邠州(今陕西彬县)酒肆巧遇张伯端,伯端见其仙风道骨,乃授以金丹大道。石泰得道后,常以医药济人,不受其谢,惟愿植一杏树,久遂成林,人称为“石杏林”。石泰成道于罗浮山,苦修至一百三十七岁而终,被尊为南宗第二祖。

  薛道光(1078~1191年),宋陕西鸡足山人,名式,一名道源,字太源。年轻时以缝纫为业,后出家为僧,法号紫贤,人称毗陵禅师。在留居长安开福寺期间,参长老修岩,顿悟无上秘密圆明真宝要法。并因观桔槔有感,念谈禅不能长生,遂转而雅好金丹导养,探求性命双修之术。宋微宗崇宁五年(1106年),遇石泰,授以《悟真篇》,从而潜心修道,号紫贤真人。以一百一十四岁寿终,被尊为南宗第三祖。

  陈楠,字南木,道号翠虚,生卒年代不详。宋惠州博罗县(今广东惠阳)人,曾以盘拢箍桶为业。初遇紫贤真人薛道光,得太乙刀圭火符秘诀。后遇黎姥山神人,传以景霄太雷琅书,遂以丹法和雷法行于世。传说能驱狐鞭龙,浮笠济湍,并经常以符水撮土为丸,疗人疾病。因此,湖广中人号“泥丸先生”。政和中(1111~1118年)擢道院录事,后归罗浮山,传道于由于白玉蟾。由于他承传张伯端的金液内丹思想,所以后人尊他为南宗第四祖。

  白玉蟾(1194~?),南宋道士。本名葛长庆,字白叟,祖籍福建闽清,因生于琼琯,遂为琼州(今海南岛琼山)人。后继为福建侯官白氏子,遂改名白玉蟾,字众甫,又字如晦。白玉蟾年幼时聪颖异常,十二岁即举童子科。他博洽群书,善箓隶草书,工画梅竹。后因“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夷”,毅然求道于陈楠,学内丹丹法及雷法。从此改装道士,号海琼子,追随陈楠云游华南各地九年,始得其道。后又号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陈楠死后,白玉蟾来往于罗浮、武夷、龙虎及天台等山,传道授徒,并建立了小规模的教团。又化名兰元白,居白鹤洞天,号养素真人。嘉定十年(1217年),得彭 与留元长为弟子。嘉定十一年(1218年),至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为国设醮”。继又赴九宫山瑞应宫主持国醮。嘉定十五年(1222年),赴临安征诏,因有臣僚奏其左道惑众,遂逐出京师。此后即归隐著述,不知所去。白玉蟾继承和发展了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丹法,特别是把张伯端用禅宗的“即心是佛”来比附道教“养性全命”论的理论发展得更细密、更禅宗化。遂成为南宗道禅合流一派的代表人物,称作“琼琯紫清真人”,后人尊为南宗第五祖。

  南宗五祖中,张伯端认为儒、释、道同源,倡导“三教一理”,主张以修炼金丹为主,创立了道教南宗的一整套理论。石泰、薛道光承《悟真篇》之说,强调以真铅真汞为药物,在理论上以先天一气为丹本。皆仅言金丹命术,颇有贬抑儒、释之词。陈楠的丹法承前启后,介于前二类之间。强调须采先天真铅为药,循炼精、炼气之途渐进。而白玉蟾则继承、发展了张伯端的理论,并加以光大和发挥,逐步建立、形成了南宗的组织形式。总之,南宗五祖的金丹理论开创了道教修炼的新思想、新体系。对宋以后中国道教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三、 南宗代表著作

  南宗自张伯端开始,其主要人物都有著作流传。张伯端有《悟真篇》、《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长生要义》和《金丹四百字》,石泰有《还源篇》,薛道光有《复命篇》,陈楠有《翠虚篇》,白玉蟾有《玉隆书》、《上清集》及《武夷集》等。

  以上这些著作中,《悟真篇》体现了张伯端炼养思想的总成,是南宗的代表著作。张伯端在书中力主内丹,视外丹黄白为旁门邪术,主张按照万物化生的法则,反其道而修炼自己的精、气、神。书中还吸取了老子的一些哲学思想,利用它来说明内丹的修炼方术,并加以深化和发展,使之成为自己内丹学说的理论基础。他还顺应当时儒、释、道三教合一的思想潮流,公开标揭道禅合流的旗帜,以修炼性命之说来融贯诸家学说。《悟真篇》宣扬内丹修炼,还从传统的“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哲学观出发,它以人的自身比做修炼的鼎炉,以精气为药物,用神为运用的火候,循行一定的经络,经过一定的步骤,使精、气、神在体内凝聚不散,结成内丹。内丹以去疾健身为初效,延年永寿为中效,“阳神飞升”为最高目标。具体修炼是收心敛性、养 守神、无欲无念三个过程。这三个过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逆行,即重新由三而二、由二而一、守一而归无,最后归于万物之初的“道”。亦即所谓的命功(收心敛性、养 炁守神)和性功(无欲无念)。实际上就是积精累气的气功之学,在修身养性方面,具有较高的科学价值。

  《悟真篇》成书于临海,熙宁三年(1070年),张伯端“丹成返台州,传道授徒”(49)。因丹法“三传非人,三遭祸患”(50),学者多为“逐名利”(51)。遂萌发著书之意,于熙宁八年(1076年)在临海著成是书,使有缘者能“寻文解义”(52)。有所心得。故陈耆卿《嘉定赤城志》亦载其自成都得“金丹术归,以所得萃成秘诀八十一首,号《悟真篇》”。

  张伯端著成《悟真篇》后,再次离开临海,一度寓居于常州红梅阁(今江苏常州市红梅公园东南隅)。在红梅阁,他又成《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内炼丹诀》三卷和《金丹四百字》一卷。及后,张伯端在陕西的凤州(今陕西凤县)、阶州(今甘肃武都)传道时,因得罪凤州太守而“按以事坐黥窜”(53),被判流放,解送边塞。至邠州境内,会大雪阻于乡村酒肆,巧遇石泰。石泰见张伯端被解差押送,乃询问其来历,张伯端据实相告。石泰便与解差相商,引伯端前往邠州衙门,经与太守交涉,终于作出了免于流放的判决。张伯端获释后,始忆其师曾云:“异日有与汝解缰脱锁者,当宜授之”语(54)。遂将《悟真篇》及心要倾囊相授于石泰,使之成为嫡系传人。离开石泰后,张伯端“事扶风马默处厚于河东”(55),并又将《悟真篇》“授之”(56)。

  《悟真篇》一书在《宋史?艺文志》、宋马端临《文献通考》、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清《四库全书》、《古今图书集成》及明清《道藏》中皆有著录。其传世本很多,作注者不乏其人。最早的注本应为南宋叶士表的《悟真篇注》,叶士表,字文叔,临海人。其于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为《悟真篇》作注,元人戴起宗在其《〈悟真篇注〉辨》一文中说:“前乎文叔,未有注《悟真篇》者”。叶士表与张伯端同为临海人,且生活年代不远,故叶士表所注之《悟真篇》,当为张伯端《悟真篇》之旧本。另有最早的注本为薛道光的《悟真篇注》之说,但此注在元至元元年(1335)已为戴起宗否定。戴起宗为此注作疏,阐发未尽之义。复撰《金丹法象》一篇,解释有关金丹术语,并著文辨明所谓薛注,实际上是翁葆光所注,乃是坊家为扩大影响假名于薛。另原题为翁葆光所述的经书还有《紫阳真人悟真直指详说三乘秘要》一卷、《紫阳真人悟真篇拾遗》一卷。此外,宋代为《悟真篇》作注的还有袁公辅、陆子野数家。元代为《悟真篇》作注的有上阳子陈致虚,其文题为《注悟真篇序》,由张士弘编集在《紫阳真人悟真篇三注》一书中。张士弘在书中另有《紫阳真人悟真篇筌蹄》,又书中编首所录薛道光《悟真篇记》一文,为宋人陆彦孚所撰。空玄子戴起宗则作有《悟真篇注疏》和《〈悟真篇注〉辨》。明代作注的有潜虚子陆西星、一壑子彭好古、晦卿李文烛等;作异注的为九映道人甄淑。清代会稽存存子陶素 作有《悟真篇脉望》,朱元育有《悟真篇阐幽》,刘一明有《悟真篇直指》,董德宁有《悟真篇正义》,傅金铨辑有《悟真篇四注》等。

  此外,张伯端尚著有《金丹四百字》、《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室内炼丹诀》和《八脉经》。《金丹四百字》是张伯端在完成《悟真篇》后,综述金丹修炼之要义的概括性总结,宋盱江蕴空居士黄自如曾为之注(1)。又明三山徐兴公家有《金丹四百字解》一卷,但不知为何人所解。又有《金丹四百字测疏》(2),亦不知疏者何人。《玉清金笥青华秘文金宝室内炼丹诀》“有图有论说,有诗有口诀,叙内丹理论、功法,较《悟真篇》明晰畅达,乃一部重要之丹书”(3)。《八脉经》,又称《奇经八脉》,是内炼与“炉火”的根本所在。

  (1)《浙江通志?经籍志》引《道藏目录》。

  (2)《浙江通志?经籍志》引《澹生堂书目》陆长庚述。

  (3)见《道藏提要》。

  四、 南宗的传承关系

  关于南宗的传承,明人都 所撰的《三余赘笔》是这样记载的:“其南宗者,谓东华少君得老聃之道,以授钟离权,权授唐进士吕 、辽进士刘操;操授宋张伯端,端授石泰,泰授薛道光,道光授陈楠,楠授白玉蟾,玉蟾授彭 ”。另据南宋王庆升《三极至命筌蹄》:“天台怡真先生谪自紫阳真人,宿德不渝,感西华夫人发枢纽,而授之以口诀。道成,授杏林石泰以《悟真篇》;杏林道成,授紫贤薛道光以《还元篇》;紫贤道成,授泥丸真人以《复命篇》;泥丸道成,授紫清真人白玉蟾以《翠虚篇》。厥后之闻道者,紫清之徒也”。再据戴起宗《〈悟真篇注〉辨》:翁葆光“亦真人(张伯端)的派”。“真人传石杏林,杏林传紫贤为第三代,此世之知之者也;真人传广益子,广益子传无名子,亦第三代,此世之罕知也”。从以上记载可看出南宗初期的传承关系,大略可分成两派。石泰、薛道光、陈楠、白玉蟾等嫡传弟子属于清修派,主张“药物”具足于自身,属一已独修。广益子刘永年、无名子翁葆光等别传弟子则属于男女双修派,包括陈达灵、陆子野、戴起宗、陆西星等一些后辈。其理论和修炼方法与清修派相似,唯独以真铅须取之于同类异性之体。另有夏元鼎,宋代道士。字宗禹,号云峰散人,又号西城真人。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尝入仕为宦,奔走燕齐间,年届五十,方弃官入道。精于《入药镜》、《阴符经》及《悟真篇》三书,尤以《悟真篇》为重。著有《紫阳真人悟真篇讲义》七卷等,《悟真篇讲义》取《悟真篇》诗八十一首,西江月词十二首,依据张伯端“三教合一”之旨,征引《道德经》、《阴符经》、《参同契》、《入药镜》、《龙虎上经》、《钟吕传道集》、《西山会真记》、《指玄篇》等与炼丹密切相关之道书,逐一诠释,以阐发修炼内丹之要。所述丹法强调自身修炼,当属南宗清修派,但不知系何人门下。南宋学者真德秀与其交往相善,并为之撰序,称其所著“读之使人焕然无疑”。

  南宗传承到白玉蟾时,是为最兴盛时期。白玉蟾继承和发展了以精、气、神为核心的内丹丹法,特别是把张伯端用禅宗的“即心是佛”来比附道教“养性全命”论的理论,发展得更细密、更禅宗化。成为南宗道禅合流一派的代表人物,被誉为“琼琯紫清真人”,后人尊为南宗第五祖。由于白玉蟾的努力,南宗理论传承有人,教团组织也初具规模。白玉蟾徒众最多,门下有彭 、留元长、孟煦、谢显道、张云友、叶古熙、赵牧夫、詹继瑞、陈守默、潘常吉、周希清、金志阳、胡士简、罗致大、林伯谦、洪知常、陈知白、方碧虚、林自然、桃源子、王金蟾、廖蟾辉、沈白蟾等。其著者为彭 、金志阳、洪知常、林自然等。彭 ,字季益,长乐(今属福建)人。嘉定七年(1217年)师事白玉蟾,得其南宗秘诀。归作《鹤林赋》,于居处立鹤林靖,因号“鹤林”。其沉酣道法,以符治病。呼啸风雷,人所敬慕。后尸解于福州。曾采摭宋代诸家注,编为《道德真经集注》八十八卷。又有《道德真经集注释文》一卷、《道德真经集注杂说》二卷等。并编有《海琼白真人语录》四卷。留元长,生平不详。嘉定十年(1217年)遇真师白玉蟾,“授以九鼎金铅砂汞之书,太乙刀圭火符金液之诀,紫霄啸命风霆之文”。编集有《海琼问道集》一卷。自谓“元长……谨集问酬警语之一二,以锓诸木,使四海同志之士有所启发也”。孟煦,西蜀人,寓居峨嵋之西峰。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年),游历福州时得遇彭 受金丹之法。嘉定十三年(1220年)于白鹤洞天,复师从兰元白老人(白玉蟾),得授九转金丹秘要。翌年道成,著《金华冲碧丹经秘旨》二卷。自言“邀请至士三人,一志修炼,周岁而成”。金志阳,号野庵,永嘉(今浙江永嘉)人。出家后师事白玉蟾,颇有所得,既而游历诸山,以道法高妙而名扬四方。元统元年(1333年),隐居武夷山白玉蟾所建的止止庵,承传南宗之学。弟子有劳养素、方方壶、郭处常、李西来、张天全、段破衲等人。皆以道法称誉于时。林伯谦,号紫光,生平不详。曾任福州天庆观管辖兼都道正。著有《鹤林法语》一卷,记述白玉蟾在彭 家为其父举行黄箓斋醮之事。并有白玉蟾、彭 、林伯谦等互相问答之语,讨论斋法、科教。洪知常,字明遒,号坎离子。从白玉蟾学,深得南宗真传。曾将其从师所得,记录整理成《海琼传道集》一卷。林自然,号回阳子,因读《清静经》而感悟,乃离家舍亲,云游参访。后遇白玉蟾,得授金丹之法。遂撰《长生指要篇》,引张伯端之说,论内丹法要。另方碧虚撰有《碧虚子亲传直指》等书。书中自序称晚遇海琼先生白玉蟾授以道要,后又遇安然居士贻以诸章,始得海琼之妙,录之以成此篇。又廖蟾辉作有《三乘内篇》;沈白蟾有《金丹篇》。

  白玉蟾的法裔中,彭 弟子萧廷芝撰有《金丹大成集》,方碧虚、林自然之徒周无所住撰有《金丹直指》,桃源子之徒王庆升撰有《爰清子至命篇》、《三极至命筌蹄》等。而尤以王金蟾弟子李道纯较为重要。李道纯,字元素,号清庵,又自号莹蟾子,都梁(今湖北武冈)人。其学得王金蟾授受,并兼取北宗。道成后,精研道意,广传门人。著有《护命经注》、《大通经注》、《洞古经注》、《清静经注》、《清庵莹蟾子语录》、《周易尚古》、《中和集》等。他谓丹道之玄关即“中”字,能“致中和”则“四大咸安,百骸俱理”。由此成为南宗“中”派的开创者。此外,白玉蟾之南宗徒裔中。又有不知名者,于元初编集《修真十书》六十卷。此书由单著、杂著凡十种合集而成,内容以金丹派南宗一脉相承之内丹说为主,间述修心炼性,辅以脏腑丹田之论,卫生导养之术。

  除了嫡传和别传两支体系外,张伯端还有几个传承体系。一是马处厚之传承,次第为张伯端传马处厚,马处厚又传给了张坦夫,张坦夫传给了陆师闵,陆师闵则传给了陆彦孚(57)。在这个传承过程中,张坦夫是陆介夫的女婿,陆彦孚则是陆介夫的孙子。因此,这个记载应该是可靠的。但是,这个体系由于传承者非宦即官,因此流传不广。还有,南宋末李简易的《玉溪子丹经指要》卷首载之《混元仙派图》,所列张伯端门下,除石泰外,尚有刘奉真、马自然、石淳一三人。张伯端之《青华秘文》自称还有弟子王邦叔。王邦叔,初居罗浮山修道,后从师张伯端,得受《金丹图》,伴师日久,曾为张伯端辑录《青华秘文》。张伯端寓居常州红梅阁时,又传有弟子徐宏祖。这几个体系,其承传关系由于种种原因,已失之记载,无据可考。另据《道教大辞典》:张伯端“丹成返台州(临海),传道授徒”。可知,在故乡临海还有一个传承体系,最早为《悟真篇》作注的叶士表,疑即张伯端临海传承的一脉,亦即再传弟子。又有龙眉子,亦为张伯端之南宗传人,但不知师从何人。其作有《金液还丹印证图》一卷,书中卷首有嘉定十一年(1218年)《自叙》。《叙》称“因述师旨,绘作图章。著《外法象》九章,所以尽造丹之微妙;著《内法象》九章,所以条养丹之详细;……前《警悟》及后《还元》,共二十章。接四五侣外,有《炼丹行》所以贯串首尾,错综篇章;《指迷箴》所以明辨正邪,分别真儒(伪)”。又有陈显微,于南宋“嘉定癸未(1223年)遇至人于淮之都梁(今江苏盱眙县都梁山),尽得金丹真旨”。宝庆元年(1225年)著《周易参同契解》三卷。是书述金丹真旨,象乾坤以为体,法明以为用。以乾坤为人身之天地,坎离为人身之明,乾坤升降为候,坎离配合为机。并引张伯端等内丹著作,其以内丹解《参同契》,属金丹南宗一派。又有余洞真,生平不详,著《悟玄篇》。书中引证张伯端、石泰、白玉蟾,又云于古杭得师傅,当属南宋末金丹派南宗。又有郑德安,号宁真子,生平不详。著有《金液大丹口诀》,其自序谓从师得金液口诀,为愿天下人悉达此道,遂撰六十四句口诀日《太一含真火符直指》,七言诗十七首日《一秆金》,《西江月》六首应纯乾卦。其说祖述张伯端,实属先命后性之南宗一派。又有王吉昌,号超然子,生平不详,著有《会真集》五卷。其书引证张伯端,主要述内丹,又谓内丹九转功成,次炼神合道,终入大圆觉海而彻了本无生灭计生。实为南宗一派。还有元陈可复、赵淇,一擅雷法,一精内丹;二人均南宗道士。玄教掌教吴全节曾从之学。此外,白云观所藏《诸真宗派总簿》中,也列有张伯端所传“紫阳派”派目:“陵源览海静,宝月性天明,随景元华谷,得符瑞泰清。参悟名真理,修为筑到基,完全成圣果,自在乐希夷。灵素中常妙,葆光萃太空,道高超极则,德懋证玄通”。

  金丹派南宗作为一个独立的炼养道派的时间并不长,但影响较大。由于南宗多居家道士,无意仕途,故始终未得到朝庭的扶持。入元以后,全真道南下,南宗在与全真道的接触中,逐渐产生了与之合并的要求。加上兼通南、北二宗的上阳子陈致虚以其内丹理论,极力融合二宗。自此,南宗统归全真,与全真道合流。(任林豪 )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