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树”的物性、神性与自性
“生命树”的物性、神性与自性
—— 体认健全生命的完整结构
景文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刘易斋教授
【摘 要】研究宇宙生命万象是一门深广的学问,人在浩翰无涯的时光隧道里生存发展,想要毕一生之时间,穷一生之精力,竭一生之资源来发掘生命的奥秘,是以管窥天的浅识。惟因人是宇宙生命中最尊贵的精质生命,故能尝试以有涯之时序来一探无涯之生命面目。
有关生命探源的研究论述,多如牛毛,无论从宇宙诞生之奥义,人与万物的起源,地球物种的进化与发展,人的生命结构、人的命运造化,人与自然生态的互动关系、生命的意义、生死的疑辩、生命的轮回、变迁等等命题,都是人类三千多年来含赅在哲学、宗教、社会、医学、人类学、自然科学、生物学等领域的探讨重点。
由于人的所知有限,囿于知识符号、人的寿命、历史累积经验、意识型态的坚持、文化型模定格、气候环境影响、社会习惯薰染、利益连结关系、唯我意识作祟等因素,人的生命张力遂有局限性。
为求跳脱生命深源与知识符号的限定框架,论者尝试以意象引申和文化象征的意涵,藉由以人拟树、以树喻人的生命征象,透过人的生命内涵本然具有的物性、神性与自性三种生命质素来诠释人的生命意义,从而突显人文化成的人文关怀精神。
本文论述的重点包含生命就像一棵树、人的胎教如同树的萌芽,树的根源等同于人的文化基因、树与人的亲密关系、以及生命树的芬多精等系络,层次铺展出“生命树”所含摄的物性、神性与自性之生命特质,并且拘勒出生命永续发展的无限愿景。
关键辞:生命树、物性、神性、自性、胎教、文化基因、负离子、芬多精
一、 前言:生命就像一棵树
一棵树的诞生,如同人的来到世间,虽然树与人两者的生命形质不尽相同,但是,它们的存在、生长和发展,却都同样含有一种尊贵的特质。
人的生命缘起,胎生、成长、变迁、茁壮、转换、凋零、再生等等历程,就像树的诞生与生灭。
一切生命的形体无论是小如芥子或大如须弥,都可以藉由树的结构来解析、观察。
生命的本质包含了“水、火、风、土”四种性质,以及“成、住、坏、空”四个阶段的转换过程,这些现象都可以从树的消长状态来验证、体会。由于人的生命内涵拥有物性、神性与自性的多重质素,故以“生命树”来赋予人的教育意涵,用“生命树”来比喻人的生命结构或是人的一生情境,乃是给予人的生命活化、有机化、灵性化的一种象征性的观念。
以“生命树”来比拟人的成长状态,可以作为观照个人的胎教、生涯发展与生命历程,也可以譬喻为一个家族、一个社群、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的起源、盛衰、荣枯和兴亡绝续。所以,生命就像一棵树,以“生命”拟“树”,来解读生命、经营生命、教育生命、陶冶生命、反省生命、成就生命、抚慰生命……,是生命教育者的良知、良能,也是生命文化发展的必经历程。
二、 人的胎教,如同树的萌芽
泰国高僧阿姜查在体悟生命多重质素的过程里,告诉人们可以从树的生长学习真理。他说:一棵树的诞生是有原因的,它顺着自然的原则成长、含苞、开花、然后结果。在那个当下,树正对着我们演说真理,可是我们却不能深入了解,我们看见的只是花和果实的呈现,却没有把它安放在心中加以思考。
我们只是捡现成的,或是只注意到外在的现象,我们赏花、吃它的果实,却忽略了深沉的思维。接下来,树叶变老、枯萎了,从树上凋谢下来,我们只见到树叶的散落,然后踩过它们、扫除它们,却未曾体会自然界的另一层次讯息和意义,树正教导着我们注[1]。
随着季节更迭,新的叶芽长出来了,我们看见了新绿,却没有进一步地探索、思维。如果,我们把这些现象引领到内心来观照,向内在的心灵寻光,我们会豁然体悟,树的诞生和我们的诞生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从物性的观点视之,树的诞生从胚芽起步,人的诞生由受孕开始。当精虫和卵子在特定的时空因缘下对遇,产生了生命的新苗,这个“人”,花了三到五天的时光,由输卵管游到子宫,再植入子宫黏膜注[2],他就完成了向人间注册的第一道手续。这一个胚种和树的种籽一样,都含有物性以外的神圣的特质。
生命由简单的单细胞生物开始,发展成结构复杂的人类,从受孕的刹那间产生单细胞,一直到蜕变如蛹的脱胎、形塑、薰陶、摹仿、养育、经验、更替交迭、学习成长,每一个生命的演化都是整体进化史的重现。
人的胎教是在胎儿时期所产生的心智活动,胎儿藉由日渐发育完整的器官,透过生理机能与心识的感应功能,将孕母的外在环境讯息与内在情意感受,逐渐地接收下来,当讯息累积成经验,当物质与精神都化作摄受的养分,胎儿的收讯、感受与渐渐习惯性的经验判读,便贮存为现世记忆的能量种籽,这种记忆的能量源自胚胎形成之前的缘起识,再衔接出生之后的母体记忆和环境适应,胎教的整体结构便完成了生命初期第一首教育乐章。在这里,所谓的缘起识,便包含了前一世的生命记忆,心理学称它为潜意识,它不受物性质素的拘限,兼含有超越物质与精神二元对立的自性,即是人人本具的觉性,而神性又由此修炼升华、应化而成。
健康的胎教不仅仅包含了均衡的物质养分,更需要优质的精神陶冶。从皮肤的触觉、鼻识的嗅觉、舌根的味觉、耳朵的听觉、手足与各部器官的感应,乃至每一个起心动念的思维,都从受孕的那一刻开始,与孕母和内外环境的脉动同步呼吸、同命承担。由此可见,物性与自性是同时存在于身心自体的生命质素,不可截然分割。
一棵树的生长是由胚珠开始,虽然,各种植物的胚珠形式不同,但是,它们都是所有植物生命的基本形式。人的成长是从胚胎起步,虽然,各种文化特质不一的人类在发展的形态上不尽相同,但是,人的生命意义和内在结构都站在同一个立足点上,皆含有物性、神性与自性相互融渗的质素,和宇宙万物和光同尘、生灭无已、休戚与共、万流归宗。
走进林相缤纷的森林树丛里,人们可以藉由芬多精的涵泳,来舒活健康的身心。漫步林间,倾听树海荡漾的和弦;在树下沉淀观想,让寂静的光音和心灵对话;从物质性的角度而言,人不仅需要学习树的生长机能,也要尝试着在每一次心潮起落的瞬间,将念头安放在树的萌芽与胎教寻光的起点上,如此,才可能将人的自觉意识逐渐开启,进而演义出精神升华的超越性的神性能量。
三、 树的根源、人的文化基因
(一) 树不能没有泥土,人不能失去乡土
台湾现代通儒连雅堂先生曾说:“史者,民族之精神,而人群之龟鉴也。代之盛衰、俗之文野、政之得失、物之盈虚,均于是乎在。故凡文化之国,未有不重其史者”注[3]。由此可知,无论是个人、一族群、一民族乃至一国家,他们的生命成长、延续发展,就像生命树的主干、生命河的主流一样,有鲜明的脉络可循。
一个民族藉由数百千年的文化滋养,孕育出丰厚的历史基因。一个人经由完整或残缺的胎教,形塑出生物性与文化性的基因。生物性的基因是物性的生命质素,文化性的基因则兼含神性与自性的质素,这三种生命质素兼容并蓄,经由长时间的相融互摄,型塑成此世形质同功的生命共同体。人的文化基因如同树的种籽,具有遗传的种性,含有心如人面、相随心转的生命特质。
历史传统等同于生命文化的脉络;文化基因就如同生命的记忆。一个遗失了自己祖先族谱的人,很容易忘记先民奋斗的精神;丧失了历史记忆的族群,如同漂泊在荒野里的流浪者,没有生命座标,游走在生命的断层地带,就好像失根的兰花,没有土壤培育,脱离了大树的庇荫,成了朝不保夕的异乡游魂。
(二) 人是具有文化基因的生命树
德国十九世纪的历史哲学家朵伊森 (Johann Gustav Droysen, 1808),在他的著作“历史知识的理论”(Historik) 中曾说:“现实生活中的任何一点、任何一个人、任何一件事,都是历史演变的结果;其背景中有无限的牵连。这些环环 ( 相扣 ) 的连锁关系汇聚于某人、某事,被该人该事所融化吸收”。“我们人,能够藉着这一刹那的瞬息 ( 间 ),把我们生命最核心的部份,把我们的记忆及期望都投映到我们身后漆暗的过往之中。”“藉着向后投映及向过去探照的工作,人们才获得力量及获得对事物的了解”注[4]。就历史的记忆和文化基因的深层意义而言,要是没有它们,作为拥有文化基因的文明人,“会什么都不是,他的精神 (Geist) 会像无所依靠的力量,像一页空白,直到有一天,他认识了那些过去的发展 ( 脉络 ),他才变得有内容、有深度”注[5]。
按照朵伊森的理解,所有的经验 (Empirie) 都来自人类身心一体的物性与自性相合的感官神经里的“特殊能力”。这些“特殊能力”使得我们的心智 (Geist) 摄取到的,不是外物原样的“翻版”,而是外物的抽象图样 (Zeichen),我们 (凭借自性觉照的) 主观的心智整理那些图样,建立系统,视这个系统代表一连串的外物 ── 建构出意识的世界注[6]。这种藉由心智活动整理出来的具有系统化的、逻辑性的抽象图样,就是文化价值,也即是物性的生命质素与神性、自性的生命质素相融互荡的型塑意识,它们都含有连锁关系和因果脉络的历史基因,它们所呈现在现实世界的型态,能够藉由建筑、绘画、雕塑、文章、艺术、宗教、史诗、或一次重大活动、一种纪念仪式等征象来表达,这就是生命文化。经验的记忆、和精神的价值,也如同树的年轮,记载着生命生长的讯息,以及文化土壤的告白。
(三) 文化基因是慧命传灯的民族薪火
我国现代历史学者钱宾四先生曾说:“历史智识,随时变迁,应 ( 该 ) 与当身现代种种问题,有亲切之联络。历史智识,贵能鉴古而知今”注[7]。历史智识记载于史书当中,以中国史而言,“尚书为最初之史书,春秋为最初之编年史,史记乃为以人物为中心之新史,汉书为断代作史之开始,而从此位列正史的还有杜佑通典、资治通鉴、郑樵通志之二十略,以及方志、家谱、学案”注[8] 等等,这些连贯前迹后辙、脉络相衍的史乘,根据钱氏毕生研究的心得,认为它们对于文明国家的功能有两种:“一者,必能将国家民族已往文化演进之真相,明白示人。二者,能于旧史统贯中,映照出中国 ( 民族 ) 种种复杂难解之问题,为一般有志革新现实者所必备之参考。前者在积极的求出国家民族永久生命之泉源,为全部历史所由推动之精神所寄,后者在消极的指出国家民族最近病痛之证候,( 作 ) 为改进当前 ( 弊端 ) 之方案所本”注[9]。
钱宾四先生以生命文化的观点为中西方的历史基因面貌,做了一个很贴切的譬喻,他说:“中国史如一首诗,西洋史如一本剧。一本剧的各幕,均有其截然不同之变换。诗则只在和谐节奏中转移到新阶段,令人不可划分。所以,诗代表中国文学之最美部份,而剧曲在中国,不占地位。西洋则以作剧为文学家之圣境。即以人物作证,苏格拉底死于一杯毒药,耶稣死于十字架,孔子则梦奠于两楹之间,晨起扶杖逍遥,咏歌自挽。三位民族圣人之死去,其景象不同如此,正足以反映民族精神之全部”注[10]。这就是源出历史基因的文化精神之恰当诠释,民族国家在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凝聚一连串的经验法则、检审教训、激发智慧、融摄生命整体的物性结构、启发自性觉智、升华神性意识,进而形塑思想观念之主流价值、建构伦理血脉、彰显道德灵光,这一系列蕴酿滋养生命文化的进境,就像植树的培土、树人的骨干,它们都是一点点、一线线、一面面纵横交叉、复叠对应而又更化超越的生命脉络,是值得所有生命薪传者一起来相应鼓舞、相偕提携、续接慧命、提灯照路的文化基因和生命的座标。
由以上历史基因的临摹和解析,让我们体认到树不能离土失根,人不能忘本断史。而文化的泥土不来自虚空,它本身不能与物性的具象形式相隔离,也不能永远覆盖人的觉照自性,更不可能与超越性的神性完全切割。具有历史意识的文化基因是孕育自人间生活大地之上的人性养分,大树因沃土而繁盛,智者因慧命而尊贵,这就是“生命树”的根本理念。
四、 树与人的亲蜜关系
──负离子是长寿村的营养素
以人拟树,是百年树人的教育征象;以树喻人,则含有生长与发展的意涵。自古以来,智者、仁者,大多居住在充满了负离子和芬多精的森林、园庄、群峰碧翠的地方,或者是山麓、溪流岸上的大树边。这种现象仿佛告诉世人一个讯息,亲近纯净物性的森林生活环境是有益健康的,茂盛的林木、清幽的水泽、匀净的空气所散溢出来的负离子,能够舒活人们的身心。
1994年8月5日,台视“八千里路云和月”节目,介绍大陆长寿村的秘密时指称,当地居民的生活习性、水 ( 质 ) 等为成就长寿村的原因之外,重要的就是当地空气中的负离子含量高达每CC两万个之多,因此,该村的居民年龄最高活到一百四十岁。相对的根据非正式测试的结果,都市中一般家庭或办公室,每CC空气中负离子含量则仅有一百五十个注[11]。
根据专家研究结果显示,负离子每CC含量在一千至两千个 ( 空气清净机等 ) 时,对人体健康有帮助,每CC含量在五千至五万个 ( 负离子水 ) 时,可增加抵抗力与免疫力;每CC含量在一万至五十万个 ( 电位治疗器 ) 时,对疾病则有治疗作用注[12]。
负离子存在于水、空气、土壤里,能使大脑皮层抑制过程加强,调整脑皮层功能,所以能镇静、催眠以及降血压,负离子也能加强胃、肝、脑、肾上腺等组织氧化过程,促进体内合成与储存维生素,提高基础代谢和蛋白质代谢等功能。总之,负离子有净化血液、调整自律神经、活化细胞和增强抵抗力等四大功效注[13]。
按照科学家的解释,离子是电子和空气中的分子碰撞所产生的,这种含带电子的分子称为离子,而含有负电荷的分子就称为负离子。在现代都会生活环境里,因着空气受到化学气体及各种污染源的破坏,致使负离子逐渐消失,同时产生过多的正离子,导致生活品质下降,纯净的社区环境恶化,在正离子过多、噪音充斥、电脑、电视、手机等磁波干扰的氛围下,人们除了饱受化学性、物理性的污染源侵袭,还要加上职业病、人际矛盾紧绷、心理压力、工作压力、情感分裂等种种身心负荷,遂容易引发头痛、失眠、焦虑、忧郁、躁郁、神经衰弱、倦怠、过敏性疾病、呼吸道疾病、亢奋等现代文明病。这些精神负面状态,会扭曲人体的物性结构、蒙蔽自性觉思,埋没神性意识。
在现代都会区里生活的文明人,过度依赖经由科技制造的器具,只接受被标签认证的产品,过于相信广告化、商品化的资讯,欲望依附在被智慧财产权框限的知识巨伞下,人的纯真原味和智识张力成为被窄化的非自然产物。
人离开树林太远太久了,生活在缺乏负离子漫布的水泥丛林中,人的健康身心竟然统统变成了医院和药物的俘虏。以人拟树的教育图腾渐渐淡出了绿色乡原,人与树的关系需要重新辨认,而人性与芬多精的情份也有待再续前缘。
五、结论:看见生命树的芬多精
芬多精 (Pythoncidere) 存在于植物的根茎叶瓣里,它的主要成分 (terpene) 是一种芳香性碳水化合物。芬多精遍布在森林树丛中,藉由微风飘送、树叶摩娑,空气中浮游的水分子与负离子的吸附,形成了芬多精薰染净浴的美好环境,人们藉由畅快呼吸、皮层受肤,能够愉悦地享用空气中的维他命。
芬多精的来源是植物的防御系统,具有杀菌、抗霉、驱虫、袪除尘等功能(注[14]),它可以舒畅呼吸系统、净化环境、异味吸附、隔离病毒、镇定神经、滋养身心。对于长期受到文明病侵扰的人来说,在生理上,芬多精能为呼吸系统提供良好的协助,将身体的物性循环系统、内分泌系统做适切的调节与修复。在自性觉察的潜在意识里,它为人们联系起大自然的能量,为积郁已久的心肺和心灵开启向阳的窗扉。
根据研究显示,树龄越久的树木,拥有更充分的时间进行有机转化,将简单的醇类梭酸,转化为更复杂的酯类,而产出更浓郁的芳香与更具能量的功效。生长在高冷地区的雪松、冷杉黑松,以及台湾的红桧扁柏,都是在极寒冷极恶劣的环境下生存千百年的树种,其合成的芬多精成分,也更加清纯浓郁(注[15])。
人类生命文化中所滋长、贮存的经典智慧、文化基因和历代典范人物,就有如蕴含在民族国家文化森林中的负离子和芬多精,它们潜藏在广阔而又深厚的文化水土内,藉由一部经典、一尊塑像、一页青史、一个事件、一座古迹、一幅字画、一曲音乐、或一两位典型人物,向人们倾诉文明活化的暮鼓晨钟,凡是在思想观念与生活言行中经过长期薰陶的人,就拥有精神生命的免疫能力,能够在翻江倒海的生涯淬练中,立得住脚跟,顶得住风雪,扛得起重责大任。
由此可见,人不能自外于完整的物性结构,也需要藉由身心统合的自性观照,将传统的经典智慧萃取为现实生活的养分,在健康的文化基因承传过程中,提炼人性为具有神性意识的全人。
生命就像一棵树,无论是个人、家庭、宗族、社群、民族还是一个国家,从种子的特质、胚胎的培育、环境的薰染、养分的萃取、抗压的韧度、成长的张力、挑战的回应与发展之创性等等,在在都构成了生命向上提升或向下沉沦的衔接点。一棵树的生命告白,是如此贴近泥土的胸膛,向人们释放仰首向天的无限想望。
生命就像一棵凝结了物性、自性与神性统整无间的无限生长的大树,而生命文化也如同融铸在森林树海根茎叶瓣里的芬多精,又似深扎泥壤的盘结树根,历史经验告诉人们:
只有扎根的森林,抓得住宽厚的大地;
只有巍峨的大树,看得见广阔的天空。
--------------------------------------------------------------------------------
注[1]: 阿姜查着,法园编译群译,《森林里的一棵树》,初版,中坜:圆光出版社,1993年4月,页158。
注[2]: Silvana Quattrocchi Montanaro着,魏渭堂、吴锦凤译,《生命重要的前三年》,初版,台北:及幼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5年7月,页12~13。
注[3]: 连雅堂,《台湾通史》( 上册 ),初版,校正修订版,台北:台湾编译馆中华丛书编审委员会,1985年1月,页15。
注[4]: Johann Gustav Droyen ( 朵伊森 ) 著,胡昌智编,《历史知识的理论》(Historik),初版第2次印行,台北:联经出版事业公司,1987年5月,页3。
注[5]: 同上。
注[6]: 同上,页9。
注[7]: 钱穆,《国史大纲》( 上册 ),修订13版,台北:台湾编译馆,1985年12月,页2。
注[8]: 同上,页6~7。
注[9]: 同上,页7~8。
注[10]: 同上,页12。
注[11]: 资料来源:http://www.rayuan.com/chinese/strll.htm http://www.geocities.com/singinglee/ca.htm。
注[12]: 同上。
注[13]: 同上。
注[14]: http://www.herbcar.com.tw/topic/Lab/phytocid.htm
注[15]: 同上。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