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缘定人间──期待导师乘愿再来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林建德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缘定人间──期待导师乘愿再来

  林建德

  (台湾大学哲学研究所博士生)

  印公导师圆寂了,在过完百岁寿辰不久后圆寂了;他的圆寂,令无数的佛弟子同感哀恸──人间佛教的播种、领航者,就这样离我们而去,每每念及于此,心中升起深深的哀伤。

  但是,这样的哀伤不该在心中停留太久,因为对于一个卓越的佛教思想家和宗教家而言,或者就一个尽未来际、发愿生生世世长留人间的菩萨行者来说,虽死犹生,死亡只是另一个阶段的开始;况且印公的人格、情操与精神,我们虔诚信敬的人,是“未始须臾息、亦未尝须臾忘也”,所以印公又何曾离开过我们呢?我想,不以世俗性的不舍与悲伤,来面对一代宗师的辞世,才真正相契于印公一生的思想与言行。相对的,缅怀当代佛教大师最好的方式,就是提振起精神,照着他所指引的方向,坚持理想继续向前走!

  是的,坚持理想继续向前走,佛教革新的步伐不能停,佛教振兴的工作不能断,相信这是印公最后的遗愿,也是我们能为他做的最后一件事。就如同印公对太虚大师的感怀、追思,凭恃的不是个人的私情与利害关系,而是思想和理念上的结盟,如心系于中国佛教的存亡兴衰,提倡中国佛教的各项改革,以及弘扬以“人”为主的佛教等等;同样的,我们对于印公的感怀、追思,应出自于对佛教、对众生的相同信念和理想。

  就因为体认到印公导师乃非常人,所以面对他的圆寂,太多世俗性的伤感、不舍是不必要的,相信他老人家也不希望我们以这样的方式看待他的离去。事实上,印公导师曾自谓“人生无有不病时”,健康对他而言只是病轻些,唯有凭借着法喜与为法的愿力,以支撑他度过奄奄欲息的病态(“愿此危脆身,仰凭三宝力”)。因此,久病的印公早已作好随时离开世间的准备,如他曾说:“死亡,如一位不太熟识的朋友。他来了,当然不会欢迎,但也不用讨厌。”甚至,不只作好死亡的准备,而且还表达舍报的意愿[1];可知,对于“死亡”此一人生必经的大关,印公早已了然于胸。尤其,印公深观世间的无常生灭,如经论所说“无诸恼害,性薄尘垢”,一切的来去、得失、利害乃至于生死问题,印公早已置之度外而泰然自若。所以,若体认到印公的心境与思想,对于他的圆寂,我们更该怀有一份欢喜、感恩之心。

  况且,印公会再来人间──“愿生生世世在这苦难的人间,为人间的正觉之音而献身!”──导师在书中这样告诉我们,坚定有力,誓愿为世间的苦难而长留人间。因此,印公何曾离开过我们?离开的是他的躯壳,离不开的是他的心灵、他的思想、他的精神和情操;只要印公的法身慧命还烙印在我们的心中,导师就未曾离开过。现在,我们该暗自思维的是,对于印公的教导,我们领会了多少?对于他的理想,我们落实了多少?对于他的思想,我们阐扬了多少?对于他的志向,我们追随了多少?感念、回报师恩,正该着眼于此。

  “中国佛教是伟大的,但伟大的是过去而不是现在。有信仰有反省的佛弟子,是会深深感觉到的。”──印公面对大时代的课题,提出他的回应和省思;其中,无论是针砭、劝谏或批判,还是倡导、鼓舞或建设,诸多原创性的见解,都值得我们细细珍视与深思。最后,我想表达的是,佛教改革的路不能停,佛教革新的路要坚定走下去。前人播种,后人灌溉,如何接续太虚大师、印顺导师复兴、改革汉传佛教的心愿,是后世弟子责无旁贷的使命。现今“人间佛教”的发展只是开始,但愿不会是昙花一现;也期许我们未来的表现,不愧对两位大师。对于“人间佛教”的承先启后、继往开来,我满心期盼着!

  唯有如此,导师才能走得安心、走得了无挂碍;因为他未竟的路由我们来完成,他勾勒好的佛教的愿景由我们来实践。不仅如此,如同印公对太虚大师的悼念:“我怀念大师,我寻求着大师的精神,我期待着大师的乘愿再来!”同样的,我们也怀念着导师,我们也寻求着导师的精神,并期待他的乘愿再来,让他继续带领我们,使“人间佛教”的薪火生生不息的绵延下去!

  --------------------------------------------------------------------------------

  [1] 印公曾在《平凡的一生》写着(时年六十六岁):“医生建议非再动手术不可,但我不愿再动手术,因为自己知道,即使再开刀而病愈,但元气大伤,也不能再弘法,为三宝服务了。半生不死的活下去,也只是浪耗信施而已。”(《平凡的一生(增订本)》页一九九─页二○○)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