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云法师终南山行迹辨述
虚云法师终南山行迹辨述
王亚荣
虚云法师是近现代著名高僧大德,曾三次人陕,两次在终南山静修。终南山,在今陕西中部渭水之南。佛教圣迹众多,为天下名山。虚云师屡次发愿在终南隐修,拜谒祖庭,修道参禅,受用不浅。多年之后回忆,仍觉“甚有饶益”,曾赋《结茅终南山》以记其事:
远离城市隐山阿,为爱山阿乐趣多。
春鸟啼时花灿烂,秋禅鸣处月婆娑。
高情岭上松千树,免俗庐边竹几窝。
我欲栖心犹妄想,谁知早被是非魔。
虚云师行踪遍天下,但在终南山的这段经历却有特别的意义。终南静修是在虚云师早年的经历,在终南的静修,使得杂毒扫尽,心有所悟,将自己的名字由“德清”改为“虚云”。
法师自云:
余于清光绪间,发心仰慕金山,参学习禅,不知
生从何来,死向何去?嗣朝五台,终南山嘉午后谷,
住小茅棚,一齐放下,杂毒扫尽,摄念归心,颇得自在
受用。
时移事易,群山名称已有变化。且有关的记载中,地名或方位、路线亦有略而不详或讹误者。为此,有必要将与虚云大师行迹有关的陕西关中山岳略作鸟瞰,以清眉目。
关中以渭河为界,分为渭南与渭北。与虚云大师行迹有关的山大多在渭南,亦即秦岭一线,所以介绍中亦以秦岭一线的终南山为主。
一、虚云大师行迹中的终南山
陕西关中名山众多,且多与佛教、道教有关。渭水之南,统而概之,都可称为终南山。
终南山的地域概念有多层含义,且成名很早。《左传》、《禹贡》中已经有终南山的记载,物产丰饶,班固言“号称陆海”。终南又名“中南”,意为天下之“中”,京城之“南”,地域范围即今西安之南的蓝田县、长安县、户县、周至县境内。《读史方舆纪要》中所说终南山的范围是从今天宝鸡到蓝田,意即今陕西境内的秦岭部分,秦岭和终南,一山而异名。由此而言之,古代的终南山主要指屏障京城之南的群山,也就是今天关中渭水之南的秦岭山脉,其范围比现在地理学上的秦岭要小。
从广义来说,由西向东,终南山包括了太白山、蓝田山、终南山、临潼骊山和华山。每山又由若干小的山峰组成,各有其名。两晋之后,终南佛寺渐多,北朝时代,数量大增,至隋唐,山区佛寺林立,特别是北向京城的一面,寺刹无数,连绵不断,钟声相闻,可不绝于耳。
终南山除了历史文化悠久之外,距离京城近又风景优美是另外一个特点。如唐太宗李世民的《望终南山》:
重峦俯渭水,碧璋插遥天。
出红扶岭日,入翠贮岩烟。
叠松朝若夜,复岫阙疑全。
对此恬千虑,无劳访九仙。
千百年来,星移斗换,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终南山却风景依然。虚云师博学多文采,在山中静修之余,对山河之美自然不能无动于衷,写了不少诗句来抒发胸臆。现在留存下来的虚云师诗歌中,《终南山翠璋晴岚三首)最引人注目:
其一
轻烟缥缈昼生寒,
叠嶂层峦想像难。
半是疏云半是雨,
模糊山色有无看。
其二
似雨非烟六月寒,
禅关深入万山间。
品题未得骚人句,
不许寻常俗眼看。
其三
山深石径紫苔封,
尚有寒光度晚钟。
约住野云同入定,
不容纤翳障晴峰。
二、虚云大师的首次入陕
及对终南的选择
据《虚云和尚自述年谱》,虚云大师入陕境共三次。第一次仅经过而已,没有在终南停留。
首次人陕约在光绪十年(1884)夏。这年七月初十,虚云大师辞别了五台山后,北上朝北岳恒山,然后南下至临汾、蒲州,瞻礼了尧庙、汉寿亭侯庙等,渡黄河、越潼关,进人陕西境。这次人陕时间较短,主要是沿途行脚巡礼,未做长时间停留,也未人西安。先后到过西岳华山、首阳山,以及陕境西南香山观音寺。然后人甘肃境,经平凉至崆峒山。年底左右,仍在香山。次年,再东向人陕。
虚云师在华山并未多做停留,从后来的有关记载来看,对华山的印象也不深刻。
虚云师对华山印象不深刻的原因与华山的道风有关。华山为五岳之西岳,唐代之前,佛教、道教并居其地;唐代之后,道教势力逐渐占据上风,佛教寺院大多退出。至清代,华山在道教三十六洞天中的“太极总仙洞天”的地位已经得到了普遍的认可,成为道教的圣地。
云师的目的地主要在长安县境内的终南山。虚云师为什么对这一地区如此感兴趣?估计有以下几方面原因。一是隋唐时代是中国佛教最鼎盛的时期,京城之南的终南山不但是天下名山,也因当时的高僧大德多在这里活动过,可缅怀先贤,礼谒圣地,一慰仰慕之心。另外,还可以实地感受一下盛唐时代的文化气象。
另一个原因可能与“五台”有关。云师为酬报慈恩,初次发心便远朝五台山。五台山为华严道场,云师不可能不知当年的“华严五祖”均在长安终南山,特别是“文殊今在终南山,杜顺和尚是也”。经过了半个世纪,某次虚云师作开示,论及末法时期僧徒之衰相,曰:
过去迦叶佛入灭后,诸天把他的三藏圣教收集
归藏,建塔供养。唐时天人与宣律师说,于渭南高四
台,暨终南库藏圣迹,均是迦叶佛末法时经像所藏之
处。今现有十三圆觉菩萨在谷内守护。至今每逢年
腊月,空中有天鼓响。
崇敬之情,溢于言表,可见虚云师对终南山知之甚深,亦敬之甚深。
至于第三个原因,当与终南山的道风有关。终南山适合于静修,历代以来,同道甚多,慕静修者皆向风而问道。终南山在全国之中心位置,交通便利,文化氛围浓厚,民风淳朴,“终南捷径”,向来以适合静修闻名。从《年谱》中所见,与虚云师同时在终南静修者约有十位。《年谱)记载简略,且仅从虚云师个人接触而言,实际上人数当更多。
以上仅揣测而言,虚云师对终南山的选择,当有自己明确的目的。
三、首次终南隐修
虚云大师第二次来陕是在光绪十一年春(1885)至十三年(1887),巡礼祖迹之外,主要在终南山静修。
春,虚云师由甘肃东向人陕,仍走渭北路线,经耀县、三原到咸阳,参观了召佰甘棠树后人西安。这是虚云师第一次到西安,印象比较深刻:
城垣雄伟,古迹甚多。城外东北慈恩寺内大雁塔,浮屠七级,有唐代以下题名碑、大秦景教碑。府学宫前为碑林,有七百余种。城东为灞桥,环有七十-z4b。桥亭折柳,有阳关三叠处。
西安即唐代之长安。这一地区为十三朝古都之地。有两长安,即汉长安和唐长安。汉长安在唐长安之北数十里的渭水边,称旧长安。公元581年,杨坚建立隋朝,都旧长安。因旧长安制度狭小,水多咸涩,衙署与民居杂处,渭水南侵,乃于次年在旧城之南的龙首原营建新都,名大兴城。唐代因之,改名“长安”。隋文帝一改北周武帝残酷的灭佛政策,大兴佛教,以佛教的宽容精神收揽人心,迅速平定了全国。由于隋文帝的大兴佛教,京城佛寺林立,并征集全国高僧人京,京城成为全国的佛教译传中心和管理中心。唐代,政治开明,国力强盛,社会比较稳定,实行多元并存的宗教政策。京城佛教继续成为全国佛教中心,译经传法,分宗立派,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在隋唐时代,印度佛教完全融人中土文化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京城长安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由于国家一统,前代南北分张的佛学旨趣合而为一,在京城长安地区交汇融合,更有诸多传法僧和求法僧不断提供新的思想养料,使得别具中华特色的义学流派纷纷建立,奠定了中土佛教此后的发展基础。基于以上原因,关中地区,特别是京城长安及其周围,留下了大量古代高僧大德活动过的遗迹,尤其是在创宗立派中名闻遐迩的祖庭寺院。千百年来,由对祖师大德的向往,来长安礼谒、赴终南静修者络绎不绝。虚云师也是如此:
至华严寺礼杜顺和尚塔、清凉国师塔。至牛头
寺兴国寺礼玄奘法师塔。
《年谱》记载文字不长,非常简略,且有容易引起误会处。故此,稍梳理如下。
虚云师巡礼的地方和静修的地方都在今陕西长安县境内。依地势划分,该县北部为山下的川原,南部是山地。
《年谱》中所记,虚云师巡礼了华严寺、牛头寺、兴国寺及玄奘塔等。这些地点都在山下。华严寺位居少陵原边,寺院建筑因清初土原滑坡而圮毁,惟二塔依然巍立。华严寺被尊为华严宗祖庭,盖因这里是华严宗初期的发祥地,并有华严五祖杜顺(按,又称法顺)、智俨、法藏、澄观和宗密的舍利塔。云师所见的两座塔即初祖杜顺塔和四祖澄观塔。
“至牛头寺兴国寺礼玄奘塔”者,因记载简略,容易误会。牛头寺和兴国寺都是唐代古刹,是著名的“樊川八大寺”之二,相距不远。玄奘法师塔不在牛头寺或兴国寺,而在兴教寺。或者“兴国寺”为“兴教寺”之误?玄奘初葬唐长安城东的白鹿原,后迁葬城南少陵原边,同时创建兴教寺寺宇。虚云师所礼者,必然为兴教寺。再者,牛头、华严、兴国、兴教,四寺均在县城东南少陵原畔一线,相距很近,云师顺路依次礼谒,当在情理之中。
由《年谱》所记比较简略而言,虚云师在长安两年多,山下所巡礼之处远不止以上数寺。
长安县境内的山下川原地域佛寺比较多,县城之南大概可分为三部分,即东南,正南和西南。以上华严、牛头、兴国、兴教四寺是东南部分。正南还有法幢、洪福、禅定、观音、道安、温国、百塔等寺,西南则有海莲、香积、灵感、金寺庵、石佛等寺。这些都是著名者,并非全部。
尽管《年谱》中没有记载,但虚云师不可能不去礼谒这些寺院。原因有二。一者这些寺院多为隋唐古刹,是历代高僧大德住锡之处,有些还被尊为祖庭。如华严寺是华严宗祖庭;香积寺是善导大师活动的地方,后代尊为净土宗祖庭;兴教寺是玄奘大师埋骨之地;灵感寺与律祖道宣有直接关系;道安寺则是当年释道安修行之地;百塔寺则是隋代三阶教祖师信行禅师的塔院。这些地方每多古迹,寺寺都有往来大德的故事,为虚云师所熟悉。二者云师在终南山静修,经行之处大都在长安县境,山下这些寺宇多在上山路旁,云师不可能不去礼谒。
关于山上的行止,以及虚云师离开南山,《年谱)中记叙道:
到终南山东五台、响鼓坡、宝藏寺、白水浪,此处有两圣僧隐此。到嘉五台银洞予五祖窑。
至南五台,晤觉朗、冶开、法忍、体安、法性。诸上人,在此结茅庵,留余同住。法忍住老虎窝,冶开住舍龙椿,法性住湘子洞,余与觉朗、体安同住大茅蓬。
光绪十三年丁女四十八岁。以上两年余,在南五台茅蓬;与诸师同参究,甚有饶益。
二月下山至翠微山,礼皇裕寺,青华山,后安山净业寺,礼宣祖塔。至草堂寺,礼鸠摩罗什法师道场。游太白山,高一百八里,六月不溶雪。至二板寺大板寺,上大龙池顶,水分四流。
此后,虚云师南下至汉中人川,结束了两年多长安之行和终南静修。
以上虚云师在山上的行止,草堂寺之前都在长安县境内,草堂寺在户县,太白山则在周至、眉县、太白县境内。多数时岩结茅静修。
《年谱)中云:
山乏水,饮积雪。充饥恃自种野菜。是时山中有本昌师住破石山,妙莲师住关帝庙,道明师住五华洞,妙圆师住老茅蓬,修圆师、青山师住后山。青山,湘人也,山众多尊之,与余住较近,多有来往。次年八月,复成、月霞、了尘三师至庵。
光绪二十六年辛丑六十二岁。春夏,余仍居茅蓬。赤山法老人抵陕,结庵翠微山。来六十余人,半住皇裕寺(即唐太宗避暑处),半住新庵及兴善寺——次年老人南返,尽将器物归之体安、月霞,余众四散。
岁行尽矣,万山积雪,严寒彻骨。余独居茅蓬中,身心清净。一日,煮芋釜中,跏跌待熟,不觉定去。
山中无日月,云师一定,不知多久。得邻蓬复成师来访,方引磬开静。视釜中所煮之芋,已霉高寸许,坚冰如石,云师人定已达半月以上。此事辗转相传,不断有僧俗来访。云师不耐嚣烦,厌于酬答,悄然离去。
虚云师上次在南五台静修,这次在嘉五台参禅,两台同在长安县境内。嘉五台,或作嘉午台,在南五台之东,险峻深邃,奇峰突兀,素有“小华山”之称。隋唐之后,嘉五台向为佛家之地。从山口至台顶,沿途有新庵寺、铁瓦殿、磊峰石、破山石、喇嘛洞、兴庆寺、龙背、朝天梯等胜迹三十多处。从嘉五台向南,还有莲花洞、老洞,均为天然岩洞。虚云师静修之处为嘉五台南的狮子岩,正在这里。云师赋有《终南山嘉五台狮子茅庵纪事),诗曰:
秦山雪里梦惊回,
拔尽寒炉不见灰。
煮片冰心谁领略?
阳回春信自开梅。
虚云师离开嘉五台后,先西行至太白山。数日后,终南同参戒尘师来访,遂相携南下,经宝鸡向四川去。时在光绪二十八年初春,云师结束了在终南的静修。
这次终南之行,从光绪二十六(1900)年十月至二十八(1902)年春,共约一年零三个月。
(2003年4月云南宾川“鸡足山佛教文化论坛”发表)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