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佛教孝亲与中国传统慎终追远的思想

       

发布时间:2009年08月29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孝亲与中国传统慎终追远的思想

  一、清明节的由来

  “清明”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政府明订的民族扫墓节,更是表达对祖先的慎终追远的日子。“清明”每年因节气的不同,有时候在四月初四,有时候又在四月初五,像今年的清明节就是四月四日。

  清明被定为民族扫墓节,和它前一天的“寒食节”有关,这是晋文公纪念爱臣介之推的日子。原来未成为春秋五霸的晋文公曾有一段漂泊落难,过著有一餐没一餐的日子,幸赖臣子介之推割股给食,而最终度过难关。当晋文公成就霸业之后,欲赏赐介之推,但不慕名利的介之推宁背着母亲躲进山中,也坚不出仕。晋文公听信属下之言,以为放火烧山必定能逼出介之推,想不到介之推非但未出山,反而与母亲被大火吞噬。悔恨交加的晋文公,下令每年的这一天,全国禁止生火,要吃生冷的食物过一天,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而隔天晋文公更亲自祭拜、清扫墓地,自此相沿成习,成为国人吃寒食、扫墓祭祖、慎终追远的优良传统。

  二、佛教的孝亲观(一)各种佛典的记载

  汉译《长阿含经》卷十一的《善生经》载:“夫为人子,当以五事敬顺父母,云何为五:一者供奉能使无乏。二者凡有所为,先白父母。三者父所为恭顺不逆。四者父母正令不敢违背。五者不断父母所为正业。”另外在《六方礼经》更具体阐述为人子女对待父母的态度:“子事父母,当有五事:一者当念治生。二者早起敕令奴婢,时作饭食。三者不益父母忧。四者当念父母恩。五者父母疾病,当恐惧求医师治之。”

  净土三经之一《观无量经》中亦记载:“欲生彼国者当修三福:一者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表明念佛与孝顺父母是往生之正因,缺一不可。又如《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报恩品》说:“慈父悲母长养恩,一切男女皆安乐;慈父恩高如山王,慈母恩深如大海;若我住世于一劫,说悲母恩不能尽。世间大地称为重,悲母恩重过于彼;世间须弥称为高,悲母恩高过于彼。”

  佛教教主释迦牟尼佛本身就是躬行实践的孝子,所谓:“大孝释迦尊,累劫报亲恩。”而清明法会所诵的《地藏经》就是佛陀为报母恩,在仞利天宫为他母亲摩耶夫人所说。

  另外,其他崇亲尽孝的经典还有,记载佛陀往昔孝亲报恩故事的《大报恩经》七卷;记载母亲怀胎十月、三年哺乳、推干就湿、咽苦吐甘的《父母恩重难报经》,做儿女的应如何去报答父母养育深恩。

  (二)中国祖师的孝道伦理

  华严宗第五祖唐代宗密(七八○—八四一)曾说:“始于混沌,塞乎天地,通人神、贯贵贱,儒释皆宗之,其唯孝道矣。”作为传统五伦之一的孝道人伦,佛教与儒家一样看重。

  中国佛教孝亲观的代表性论著是宋代禅僧、明教大师契嵩(一○○八—一○七二)的《孝论》。契嵩的《孝论》共十二章在开篇处开宗明义说:“夫孝,诸教皆尊之,而佛教殊尊也。”第一章〈明孝章〉就说:“夫孝也者,大戒之所先也”。第二章〈孝本章〉以父母是天下三本之一:“夫道也者,神用之本也;师也者,教诰之本也;父母也者,形生之本也。是三本者,天下之大本也,白刃可冒也,饮食可无也,此不可忘也。……大戒曰:孝顺父母师僧,孝顺至道之法,不其然哉!不其然哉!”在第十二章〈终孝章〉,表明我佛弟子对已故的父母 应“三年心丧,临丧宜哀”,表达对父母无限的哀思与慎终追远的孝思。

  明末佛教三大师之一的莲池大师曾说:“父母恩重,过于山丘,五鼎三牲未足酬,亲得离尘垢,子道方成就。”意思是说,父母恩重如山,仅是山珍海味供养还谈不上尽孝,必须让父母永离轮回的超生,子道才算成就,也才是真正的孝。

  历代祖师无不认为孝亲是佛教的核心价值之一,人若不孝,当无修行解脱的可能。

  三、结语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逐渐“本土化”,特别是忠、孝、仁、爱等的四维八德,在佛教加以融合吸收后,特别表现在每年的清明节与农历七月十五盂兰盆会。这两天一向都是寺院年中重大行事之一,为了表达孝思与纪念先祖,寺院会在清明节前后多天的日子,除了寺众诵经祝祷外,也开放信众来为先祖诵念《地藏经》,同时接受信众为先人设立超荐牌位,祈先祖往生净土,阳上亲子福寿绵长,可谓冥阳两利。

  诵经圆满的回向文说:“上报四重恩,下济三途苦”,或者是:“四恩总报,三有均资”等愿文。其中的四恩就是:一、父母养育恩。二、师长教导恩。三、国主水土恩。四、众生护助恩,在四恩中更以父母恩为首位。《心地观经》说:“若随顺慈母之教而无违者,诸天护念之,福德无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为欲报母恩,一劫之间,每日三时,割自身肉,以养父母,亦未能报一日之恩。”

  每年四月清明节,各大寺院皆会举办“孝亲感恩大法会”,这是佛教优良的传统,也是华人世界崇恩报德的理念,更是中国传统慎终追远的思想。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