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古仙人道迹 亘古而弥新──阿含经研修营侧记

       

发布时间:2009年09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净慧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古仙人道迹 亘古而弥新──阿含经研修营侧记

  释净慧

  开训式

  7月19日至26日,学院举办为期八天的《阿含经》研修营,由昭慧法师主讲。本届阿含研修营的课程安排,不同以往阿含讲座之纯粹闻法,而是安排上午聆听昭慧法师讲《杂阿含经》三堂课,下午由学生依规定进度读经、研讨,晚间则由性广法师配合授课内容,指导禅观修行,因此特地举行开训式。

  18日下午研修营学员陆续报到,晚间6点,开训式于无诤讲堂举行。大众齐声唱诵〈三宝歌〉之后,院长性广法师致词,说明课程安排的用意,接着昭慧法师为学员讲解研修方式、分组讨论与读经进度,最后由总干事传法法师说明共修规约、场地介绍,然后宣布分组名单,各组立即就着读经进度,分配第二日各人研读的范围。

  开训式结束之后,即于法印楼三楼禅堂,由性广法师开始讲授禅法,为学员说明安般念的基本要领,并开示定慧修持的正确观念。禅坐至九点,安板、养息,结束研修营第一天报到日的课程。

  课程充实 法喜充满

  本届研修营共有72位学员参加,冯永毅、李卓儒远从香港来院听讲。研习期间,每天凌晨4点半起板,学员们早课诵念《成佛之道》、受八关斋戒。上午三堂课聆听昭慧法师讲解《杂阿含经》,在每堂课的开始,法师都会先讲一则阿含故事,以增进学员的读经兴趣。本次授课以“蕴相应教”为主,法师善说法要,同学们感到宛若身处佛世,深获法益。

  下午分组讨论《中阿含经》,各组学员在慈晖台及樟树下围桌而坐,青翠的小叶榄仁及樟树遮挡了不少午后的烈焰,和煦的清风吹散空气中的暑气,心境顿觉清凉。各小组在组长的导读带领下,组员们分工合作读经,或是消文解义,或是专注听讲,或是热烈讨论。每位学员努力查询名相,图书馆相关书籍都被借空。利用午修时间自修、切磋法义的同学越来越多,学法之心热切,令人赞叹。

  之后是20分钟的运动时间,大家一起做健身操,脱去脚上的鞋子,踩在湿软的草地上,配合悠扬的乐音,在师父们的带领下,学员尽情伸展筋骨,舒缓因久坐而僵硬的骨节。

  晚上安排两支香禅坐,由性广法师指导安般念。广师父忙碌于撰写博士论文,三年内暂不主持禅七,这次配合昭慧法师《阿含经》授课,拨冗带领晚间的禅修,因此学员们格外珍惜。甚至有学生因为家庭、事业忙碌,上午听完课后就赶回家中,傍晚又再赶回学院,就是为了听闻广师父的禅观教学。最后10分钟,广师父带大家修慈心观,为所有众生祈福平安,给疲惫的身体注入清净的生命力。

  处理诤事 应机开示

  21日是黑月十四日,清晨5点,出家众于讲堂举行诵戒竭磨,在家众则照旧在禅堂早课。由于本院废除八敬法,诵戒时有关男尊女卑的条文皆略去不念,个中缘由有些新生不很了解,于是昭慧法师于诵戒之后,特为大众讲解废除八敬法的理论依据,并强调:“一个真正善观缘起者,应是感恩因缘故谦卑,而非以自我为中心与人较量高下而产生自卑的。而八敬法这种偏差的制度,深深伤害着修道男性与女性的心灵,让他们产生自大跟自卑纠结的心理,因此即使为了慈悲比丘们的缘故,也应该废除八敬法。”

  上课期间,来自各地方的学员共住共事,难免会因观念不同而起诤事,昭慧法师皆不厌其烦,一一如法如律予以“灭诤”,并应机开示,令学员们深深体会戒律的“护生”精神,在日常生活中的可操作性,而非神秘或僵化的禁忌。例如,23日有志工投诉说:她因事缘到学员寮房去找一位法师,某位师父学员责备说她“不应闯入师父寮房”。事为法师知悉,乃在翌日讲授阿含之前先行处理诤事,云:

  本院一向是重视“四众平等”的,我们当然不主张在寮房间串门子闲谈杂话,以免影响别人的憩息。若要找人谈话,可以在学院的其他地方谈话。但是“居士不应闯入师父寮房”的理由则大不宜,这种陈述带著「出家者高人一等”的阶级意识。从阿含经看佛陀行谊,佛陀说“业故领群特,业故婆罗门”。他是反对高抬宗教阶级的。出家修道理应谦卑,不宜成为将自己地位高抬的“新婆罗门族”。

  法师的开示,对于来自传统道场的师父学员,想必造成不小震撼,也让在家学员感到耳目一新,除了赞叹学院“四众平等”的道风,也赞叹法师“见微知著”的智慧,于一件传统道场习焉不察的小事当中,看到与法不相应的思考盲点。

  分组报告 综合讲评

  每天的研习课程,安排得很充实,时间紧凑,一晃眼,八天很快地过去了,最后一天(7月26日)早上7:30,学员于韶因观景台与昭慧、性广法师合影,留下欢喜的记忆。

  8点整,进行分组报告,两组已于昨日报告,今天则由另外六组上台报告,每组20分钟,就各组读经进度的内容大要、研习心得,与全体学员分享,最后再由昭慧法师做总评。各组都非常用心,也都有抓住经义重点,有的还以表格及ppt辅助解说。第一组、第三组提出若干问题点,昭慧法师于综合讲评时予以一一解答,内容精要、生动有趣,学员们深感获益良多。以下是法师讲评的内容大要:

  每一组都讲得很好,还精心制作了ppt或讲义、表格,但也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压力,因为来这里学习,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不要为了在短时间之内赶着制作ppt、表格,而造成很大的负担。就像弹琴,弦太松,琴声不好听;弦太紧,也会绷裂──要保持不松、不紧。重要的是,能带着大家了解经意,重点摘要、或是提问,能做到这些,就足够了。

  七天的学习,有七天的报告做法,半年则有半年的做法,我们千万不要把七天的做法弄成半年的,这样压力太大。大家分工合作,慢慢会察觉到:既有闻法的法喜,又有定力、精进力的辅助,进步比较大。我的期待只是这个样子。

  法师接下来回答各组的提问。昨日第二组耀行法师提及,《中阿含第二二成就戒经》中,乌陀夷尊者当众反对舍利弗尊者有关灭尽定的教说,而阿难尊者也在场,但他保持沉默,没有支持舍利弗。结果乌陀夷受到佛陀的责备,还连累了阿难也受到佛陀唯一的一次责备。为什么佛陀要责备阿难呢?法师回应道:

  为什么佛陀责备弟子阿难?这也跟我们今天提到的“知众”有关。演梵师这组提到:“……知众、知婆罗门、知刹帝利……而做如是住、如是语等。”“知众”是指:一个人不能只知道自己,对别人视若无赌。进到一个群体里面,或是跟别人互动,要了解对方,知道对方跟我的因缘是什么,否则他是跨不出自己心门的。为什么?如果对众生视若无睹,或是拿自己的标准去看一切众生,那他就不是“善知众”者。所以经文说,对婆罗门、刹帝利,要能够了解他们,知道他们的生活形态、习性等等。

  现在回过头来看经文,我们可以体会,佛陀他是“知众”的。在大众中,大家都犯了这个过失,可是他却责骂阿难,为什么?这是因为,阿难目前的身心状态堪能接受,而且堪能进步。其他的弟子,或是怕得罪乌陀夷,或是无法体会舍利弗、乌陀夷谁说的是对的,他们对正法的简择能力不足,讲也是没有用的。

  但是阿难,他是足以“知法”的,跟愚痴无闻者不同。而且,就阿难的心性而言,提拨两下,他是可以上去的,所以佛陀就要点拨他。你看,被佛陀这样当众诃责,他是怀有惭愧心的,没有对佛陀起瞋恼心:“奇怪!这么多人不骂,为什么骂我?”他不这样想,反而觉得惭愧,为什么?因为佛陀说中了他内心深处的软弱,确实是值得惭愧的:欠缺对于正法的坚持,以及人与人共处中的正义感。

  这里向各位讲一个观念:人与人的互动方式,你不要复制它,因为你“不知众”。比如说,你看到这个人对那个人用很严厉的态度,你不要认为自己也可以用同样的态度。对不起,他对你可能就翻脸了!为什么?这里面牵涉到他对你的信赖程度,他与你的因缘浅深。

  你们不要看我严厉,其实我对一般人的脾气是很好的,我只对来学院学法的学生很严厉。因为你们来这边是为了学法,学法没有进步,我当然也对不起你们,所以对你们很严格。可是我“知众”,我在学校,面对同事,面对其他人,我很柔软,不会严厉。有时明明知道对方胡说,但我没有说破。我不是怕得罪人,而是我“知时”、“知众”,知道该什么时候说,说到什么样的程度,他跟我的信任关系到哪里,我可以说到哪里。诸如此类,才是“知众”。

  法师接续回答第三组的五项提问。第一个问题是,第三十〈象迹喻经〉中,舍利弗作了个譬喻:如果有比丘不能奉守佛陀的善法,“彼比丘应惭愧羞厌”,“犹如初迎新妇,见其姑嫜,若见夫主,则惭愧羞厌”。为什么初入夫家的新妇,见到夫主姑嫜要“惭愧羞厌”呢?法师回答:

  传法法师这组一连串问了几个问题,可见得他们思路十分敏捷。我先回答第一个问题:以一个完全不知夫家情况而新进到夫家的人,来到一个陌生的环境里,她是会小心翼翼,害怕做错事情的,难免是越怕做错事,越容易做错事,特别是在男尊女卑观念比较严密的环境里。不是有首诗说:“三日入厨下,洗手做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为什么这么小心翼翼?就是怕咸了、淡了,不如人意,只要公公、婆婆眉头一皱,就会心生惭愧。诸如此类的情形。就像一个下属新进公司做上司的秘书,也是会战战兢兢的,是这样的意思。

  第三组的第二个问题是:

  第三十三〈侍者经〉中,舍利弗、目犍连为何执意要阿难回答“侍佛来二十五年,颇忆有时起欲心耶”?法师回答:

  目犍连、舍利弗再三问阿难:你有没有对佛陀起欲心?各位不要见到“欲”就先想到色欲。这里的欲心,意指“执着”,就像有些大德身边的侍者是很麻烦的,对大德的敬爱中隐隐约约产生执着,甚至有某种程度的掌控欲。阿难跟在佛陀的身边,一定是非常地敬爱佛陀,所以舍利弗要问阿难,在敬爱之中,有没有一点点的染污心,要阿难细细地去观照他的内心。因为有时候,执着跟敬爱只有一线之隔,不小心就逾越过去了,所以一定要让自己的心非常清净无染,这是舍利弗问阿难是否起欲心的目的。

  第三组的第三个问题是:

  第三十六〈地动经〉中,佛陀依当时印度的宇宙观“地止水上,水止风上,风依于空”,以解释地震原因,有违当今科学知识,是否显示佛陀并没有全知全能?法师回答:

  以目前的天文地理知识来说,地震可能是地层断裂、火山爆发、海啸等等因素。不管原因如何,佛陀讲的是一种通则。四大的正常排列是:“地”要在下,最稳;“水”在地上,如海洋河川;“风”在水上,于空中飘动。而国土要稳定,这地水火风四大的排列,从下到上一定是要从重到轻的,所以佛陀讲的是这样的通则。经文中提到:“地止水上、水止风上、风依于空……”,这四大的位置是错乱的,坚固相的地大居然在流动相的水大上面,怎么会不发生震动呢!水大本来在地大的上面是平稳无波的,现在风大在水的下面卷动,这样会不会引起海啸?所以我们要了解的是,当四大出现错置问题的时候,是有可能出现地震的。佛陀依四大的通则来谈地震的原理,哪有什么违背科学知识的?就像有人生病,无论是感冒发烧、腹痛发冷还是其他症状,依佛法说,这必然是“四大不调”,这只是在讲病相的通则,不能因此责怪这种说法“有违当今科学知识”。

  第三组的第四个问题是:

  第三十七〈瞻波经〉,于十五日布萨之时,会中有不净比丘覆藏其罪,目犍连以神通力逐出该比丘,然后佛才说戒。因此事缘,佛从此不再为比丘说波罗提木叉,由比丘们自行说波罗提木叉。这是一切经律所共有的传说。但佛陀为何有此改变呢?法师回答:

  为什么佛陀要改变布萨方式?第一,破戒比丘隐瞒不说,佛陀不会生气,但在佛陀旁边瞋恼心重的金刚力士恨不得将他的头破作七分,所以,佛陀或许考量到:以后比丘覆藏己过的事还是会层出不穷,为了慈悲破戒比丘不会被“头破七分”,所以不再亲自说戒。第二,佛陀要培养僧团知法、断事、主持羯摩的能力,佛陀不想自己永远当法官,不希望僧团要永远依赖他。因为布萨不只是诵戒,还要断事,有没有什么僧事要断、诤事要灭,这些都要让比丘们学习亲自操作,而不能老是依赖佛陀主持公道。所以,佛陀改变布萨方式,也有将司法权交棒给合议制度的僧伽的意味。

  第三组的第五个问题是:

  第一三○〈教昙弥经〉:为何生地比丘不依律举昙弥罪、令其见罪忏罪,而是以消极的方式(离开),致令昙弥最后被居士驱逐?为何居士有权力可以驱逐比丘呢?法师回答:

  居士们怎么可以逐出比丘?这是很有意思的。我们会认为“僧事僧断”,比丘不好,比丘们自己会处理,但是,这是当僧团有建全机制,可以处理问题的时候;反之,如果它太不建全,那它是没有权利要求外力不可介入的。大家想想看,这个恶比丘昙弥弄到其他比丘都走掉了,那其他比丘是做什么的?其实,我反倒好奇,那些比丘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照理说,僧团应该要如法而治,让这位恶比丘在大众威德中,不得不离开。如果有这样如法惩治了,优婆塞们还会介入吗?

  比丘们都散了,优婆塞们难免觉得昙弥盘据僧伽蓝,好似恶狗拦路,僧伽蓝像什么话!所以他们为了净信佛法的缘故,为了让正法久住的缘故,当然可以把这个恶比丘赶走。所以我常讲,我们出家人不要认为自己的身份有什么了不起;没有法,就没有僧,没有僧,就没有我们一个一个的出家人。不要倒过来,把自己的身份凌驾在佛法之上。

  这部经也让我们了解到,“僧事僧决”不是指出家人有什么特权,而是社团运作的常识。一个社团要正常运作,得要如法治理,正常处理社团内部的事情。如果这个社团做不好,是不能回避别人讥嫌的。这时候,如果我们没有错,我们就要解释;如果我们错了,我们就要改进。而不是说:“你凭什么身份,可以来改变我?”这种心态,本身是有问题的。

  当然,我也不赞同世俗人事事介入修道团体,因为世俗的想法跟修道团体的想法是不同的,所以我并非主张,任何世俗人插手去管修道人的任何事情。纵使他是热心,但是他的介入,也许会把事情搞得更复杂也不一定。“法无定法”,我们要依每个个案去看居士介入是否得当,而不是全部抹煞居士介入的正当性。出家人也要小心谨慎,千万不要不自爱而让居士不得不介入,这是非常羞耻的。

  法师接着回答第一组的问题:

  1.演梵法师问到经中的“知时,有下向、高相、舍相……”是什么意思?“知时”是要知道心的现况,如果是掉举相,就要修下相;如果是在昏沉,就要修高相;不掉不沉的时候,就要修舍相。所以,对于自己的心目前处在什么样的状况,要清楚知道。

  2.“不故作业,不必受报”是什么意思?之所以形成要受报的业,是跟它的善念、恶念有关。有善念、恶念,所以形成苦、乐的异熟果报。所以“不故作业”,是指没有善恶念的“故意”,“不必受报”,是指因而没有感得异熟果报。业一定跟善恶有关。不然,树枝给风吹折,打死一个人,树要不要受报?没有,因为它没有善恶念,所以这里的“不必受报”,不是贵组所解释的“不一定受报”,而就是指“不必受报”。

  但是,我们不能动不动就说:“我没有故意!”对不起,你怎么知道你没有故意?凡是有善念、恶念就叫做故意,不能说没有故意。问题在于:我们经常忽略掉自己的善恶念,而且不能“拔虚伪刺”,随便找一个理由塘塞,没有看到心念的幽微处,无法察觉恶念所发出的言语行为,业已伤害到别人。把自己的“故作”,用很好的理由,让自己心安理得。这种事情,时常在生活周遭可以看到,我们不能轻言判断自己没有“故作”。

  比如说,不高兴某人讲的话,于是就故意扭头做别的事、讲别的话──“故恼他”,诸如此类细微处,难以一言道尽。总之,“故作”、“不故作”,不要轻易用你个人的主观来一口否定。有时候,还要审慎地察看对方的情绪反应,用以反观自照:我是否真有“故作”!

  结业颁奖

  法师精采的回应,让学员们豁然开解,报以热烈的掌声。紧接着进行结训式,首先性广法师致词,为大家说明评分标准,并开示研修营中安排健身操、出坡等课程的修道意义。指出:身心应动静交替,一整天的闻法、禅坐之外,一定要配合体操与出坡,让身体流汗,筋骨拉开,才会有好的修学效果。

  昭慧法师致词时,也针对出坡的修道意义而作补充,并严正表示:

  本次研习营中,有一位学员私下抱怨出坡劳务,并自认为已经约估膳宿所值而捐了钱。听到这话,让我“怒发冲冠”。我个人一向骂谤由人,但是学员来此学法而不敬重于“法”,却让我十分愤怒。这是对“法”生大轻慢的贫贱之相,未来如何能招感闻法、解脱的善因缘?说这话的人,应该为自己的恶邪念而生大怖畏,殷重忏悔!

  学院开设的任何课程,从来是不收费的;因为法是无价的,怎么可以有对价关系呢?但“无价”并不表示“廉价”,因此不可用占便宜的心态,摆明自己只是前来闻法,享用环境的美好清净,却抗拒出坡来共同维持环境的清洁。许多住众与志工也想闻法,却为了护持各位而忙于张罗饮食,放弃了闻法的机会。学员若以占便宜心态接受他们的照顾,将是粒米难消!

  如果认为自己缴钱抵得了膳宿,因此可以来上七天课而不用出坡;那就未免把“法”看得太廉价了。这里是学法的道场,而不是旅馆、民宿。我们从不因学员捐不捐钱,捐多少钱,而有差别待遇。

  我虽然分文未取而为大家讲学,但是我们对其他莅临学院说法的法师,却是有着无比的殷重心与感恩心。因此各位要知道,若是要靠学员区区数目的自由乐捐,我们的暑期课程,是连付教师的谢礼都不够的!

  再以帕奥禅修营为例,我们将所有禅修营期间的捐款,扣除开销后再加些基金会的一般捐款以凑成整数,全数供养禅师(与助理)。我们当然也可以保留若干比例的禅修营捐款,用以回馈常住的辛勤付出。但是我们心念清净,不想靠禅修营来赚钱,所以分文不取。即使如此,我们都不敢认为:这些供养金与禅师的恩泽是可以“等量齐观”的。区区供养,较诸禅师的法乳深恩,是“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的。

  我们特别关切经济困难的人,他们更需佛法的安慰,怎么可以因为没钱而错失闻法机会呢?因此他们即使热心捐款,我们都不舍得收下。反之,座中有平素以百万财力护持正法的学员,依然默默与大家一同生活、一同出坡,没有享受任何特权。

  我们已做到了如法清净的言行与措施,希望学员也能以清净的身心来听闻正法,身心清净,才堪为承载正法的“法器”,如果为了一点劳动而斤斤计较,口出狂言,那实在没有来此听法的资格。

  法师一番义正辞严的话语,发人深省。虽然语锋严峻,但为了护念对方,因此没有当场点名“说者是谁”。

  由于学员皆热烈表示,希望明年再举办阿含研习营,法师表示:阿含经是这么好的经典,老少咸宜,希望大家能热诚地将法喜与人分享,多多弘扬阿含经义。

  接着为全勤学员颁发结业证书,本次研习营共有学员72人,其中44人全程参与而符合结业资格,获颁证书,以资鼓励。随即颁发报告表现杰出小组的“般若奖”,以及小组读经进度居冠的“精进奖”,最后由昭慧法师带领大家作总回向,于温馨愉悦的气氛中,结束本届的研修营。

  中午用餐食饱力足之后,大家纷纷卷起衣袖,合力收椅子、抬桌子,进行校园大扫除,然后法喜充满地告假离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