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净土宗>>正文内容

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

       

发布时间:2009年11月04日
来源:不详   作者:姜元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

  姜元奎 谢路军

  摘要

  在早期净土思想传播中,最值得称道的是东晋慧远的西方净土信仰。他的净土思想融观相念佛于一体,形成慧远流念佛一系,在净土思想史上影响深远。

  关键词 慧远 念佛 智慧 念佛

  慧远(公元334——416年)俗姓贾,雁门楼烦(今山西省崞县东部)人。出身于仕宦家庭,从小好学,13岁随舅父令狐氏游学洛阳、许昌,阅读了大量的儒家、道家典籍,深受儒家和玄学的熏陶。21岁,偕弟慧持于太行恒山(河北曲阳西北)听道安讲《般若经》,颇有领悟,遂与其弟共同落发出家,投在了道安的门下。学成后,前往各地传教。公元381年定居于庐山,在庐山东林寺长住达30余年。庐山东林寺也成为有影响的名刹。慧远一生经历了崇信儒学、服膺《老》、《庄》,最后皈依佛教的转变过程。信仰佛教以后,慧远以弘扬佛教义理为己任,得到其师道安的器重,并成为道安的高足。

  慧远一生在传播佛教,融合佛、道、儒思想方面作出了贡献。而慧远在庐山最重要的佛教活动,是他的西方净土信仰的念佛活动。传说慧远在庐山邀集僧侣18人,即18高贤立“白莲社”从事念佛活动,入社者123人,外有不入社者3人。因此,净土宗奉慧远为初祖,又以慧远曾立“莲社”(或作“白莲社”)而名净土宗为莲宗、白莲宗。慧远所倡念佛方法,对后世念佛的影响很大,乃至被归为“净土三流”(慧远流、慈愍流、善导流)之一。其禅净并重思想,则开后世禅净双修的先河。

  本文就慧远念佛的思想特色及形成原因作一探究。1慧远念佛思想的特色净土宗讲念佛有四种方法,即实相念佛、观想念佛、观像念佛、称名念佛。慧远的念佛当属观想念佛,即观想佛的种种美好形相和功德威神,以及净土的庄严美妙。但是,慧远并非专修而只是兼修净土,他的佛教思想兼容并蓄。因此,他的念佛与般若学、禅法是结合在一起的,开后世禅智并重、禅净双修的先河。慧远等人往生西方净土的方法,是修持念佛三昧。其念佛三昧体现出观想念佛和智慧念佛两大特色。1.1观想念佛慧远的念佛注重“心念”,即以心观想阿弥陀佛国的美妙庄严以及佛身相好[1]。以慧远为首的庐山僧团普遍重视念佛,并编有《念佛三昧诗集》。慧远亲自为诗集作序,又对于念佛三昧的含义、性质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论述。他解释“三昧”说:“夫称三昧者何?专思寂想之谓也。思专则志一不分,想寂则气虚神朗。气虚,则智恬其照,神朗,则无幽不彻。斯二乃(按:乃,有本收稿日期:2000—05—09第一作者简介:姜元奎,副教授。研究方向:历史。作“者”)是自然之玄符,会一而致用也。”[2]意思是说,三昧就是专思寂想的意思。精神专注一境,就会志一不分而凝于神;意识处于寂灭状态,就会气虚空而神清朗。气虚,智慧就能很好地进行观照;神朗,就能洞察一切。此二者是自然地相符,会合在一起而起作用。慧远这段话有明显的玄学化的痕迹,其中不少语汇即来源于《庄子》。此处的“三昧”(或曰“专思寂想”),实际上是一种禅定功夫。慧远又进一步解释“念佛三昧”说:“又诸三昧,其名甚众,功高易进,念佛为先。”[3]即在各种“三昧”中,其“功高易进”者,首推“念佛”一门。又紧接着解释说:“何者?穷玄极寂,尊号如来,体神合变,应不以方。”[4]在此,慧远把“如来”也完全给玄学化了。“极寂”,犹可说与佛义相通,而“穷玄”云者,却完全是《老》、《庄》的语言了。

  慧远以“穷玄极寂”来解释“如来”,明显是受了玄学的影响。慧远颂扬念佛三昧说:“故令入斯定者,昧然忘知,即所缘以成鉴,鉴明则内照交映,而万像生焉;非耳目之所暨,而闻见行焉。于是睹夫渊凝虚镜之体,则悟灵相湛一,清明自然;察夫玄音之叩心听,则尘累每消,滞情融朗。非天下之至妙,孰能与于此哉?”[5]意思是说,进入念佛禅定的人,会忘却一切知虑,以心识所攀缘的对象为镜,镜明亮与人心交相辉映,而产生万像;不需耳听目看,却可以闻见。于是见到万物真实的本体,觉悟到心与万物湛然纯一,清明不浊乱,自然而然。体察幽远的声音,用心来听,就会扫除烦恼,消融情欲。(念佛三昧)若非天下最神妙的修持方法,如何能达到如此境界呢?在慧远看来,念佛三昧的确是最好的修行方法。这段话也反映出慧远的“念佛”,不是“口念”(即后来的所谓“持名”念佛),而是“心念”(即观想念佛)。关于慧远奉持的是观想念佛这一点,我们还可以从慧远向鸠摩罗什的提问中得到进一步证明。在《远什大乘要义问答·十一辩念佛三昧缘生相》中,记载慧远就定中所见之佛,质疑于鸠摩罗什,罗什为之解答。罗什回答说定中之佛并非如梦境之虚妄,乃是由三昧定力故。慧远所关心的是所见佛相究竟怎样的问题。这也说明了慧远的修持方法是观想念佛,而非称名念佛。慧远与罗什的一问一答中皆援引了《般舟三昧经》,说明该经在当时影响之大。慧远之观想念佛在很大程度上是受了宣传念佛三昧的《般舟三昧经》的影响。

  《般舟三昧经》,又作《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三卷本)。系月支三藏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所译。它是一部论述大乘禅观的经典。“般舟”是梵语pratyutpanna的音译,意谓“出现”、“佛立”的意思,即佛立于前。般舟三昧,就是佛在前立的三昧,也叫“佛立三昧”。现存大乘经典中,此经为有关弥陀经典的最早文献。那么,它又是怎样宣传念佛三昧和往生阿弥陀佛国的呢?《般舟三昧经·问事品第一》中说:“第一法行,是三昧名现在佛悉在前立三昧。”[6]这是以念佛三昧为诸法中第一。该经《行品第二》中讲到往生阿弥陀佛国的方法,说:“若沙门白衣,所闻西方阿弥陀佛刹,当念彼方佛,不得缺戒,一心念若一昼夜,若七日七夜,过七日以后,见阿弥陀佛。于觉不见,于梦中见之。譬若人梦中所见,不知昼,不知夜,亦不知内,不知外,不用在冥中故不见,不用有所弊碍故不见……用是念佛故,当得生阿弥陀佛国,常当念如是佛身,有三十二相,悉具光明彻照……”[7]这也就是说,日夜一心思念阿弥陀佛,念佛身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就会在梦幻状态中看见阿弥陀佛,而在死后就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很显然,《般舟三昧经》宣扬的是一种观念佛身相好的观想念佛的方法。由上可见,慧远奉持观想念佛,是与当时广为传布的《般舟三昧经》的影响有关。1.2智慧念佛慧远的念佛三昧还体现出智慧念佛的特点。

  慧远在《庐山出修行方便禅经统序》中,一开头就提出禅智并重的思想。经中说:“夫三业(身、口、意)之兴,以禅智为宗。虽精粗异分,而阶藉有方,是故发轸分逵,途无乱辙;革俗成务,功不待积。静复所由,则幽绪告微,渊博难究。然理不云昧,庶旨统可寻。”[8]在此,慧远把禅定和智慧作为了佛教实践的宗旨,显示出其在禅定中重视智慧的特色。慧远又以智慧悟解的观点去阐释佛陀跋陀75第4期姜元奎谢路军: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罗译出的《修行方便禅经》的思想。他说:“其为要也,图大成于末象,开微言而崇体;悟惑色之悖德,杜六门以寝患;达忿竞之伤性,齐彼我以宅心。于是异族同气,幻形告疏,入深缘起,见生死际。尔乃辟九关[9]于龙津,超三忍[10]以登位,垢习凝于无生[11],形累毕于神化。故曰:无所从生,靡所不生;于诸所生,而无不生。”[12]前两句话的意思是说,修行要取得大成就,必须从对治一般的现象事实入手;崇尚佛教的根本要义,则必须从悟解微言大义开始。这里突出了平常的禅定修持和以智慧悟解佛法大义的重要性,体现了慧远禅智(或曰定慧)双修的思想特色。慧远又叙述了《修行方便禅经》所阐发的“五停心观”中的四种禅观,即不净观、慈悲观、界分别观和因缘观。觉悟到受女色的诱惑是不合佛教道德要求的,所以必须使六根清静以消除祸患,此之谓“不净观”;在禅定时修习“不净观”,可以令修习者消除贪欲,坚定出家修行的决心。理解了忿怒竞争对人性是一种伤害,所以必须同等看待他人和自我,物我双忘,此之谓“慈悲观”;在禅定时修习“慈悲观”,可以令修习者产生慈悲心,平息目真恨之心。

  由此观想到各种不同的事物都是由“六大”[13]同一气化和合而成,实际上皆幻化不实,此之谓“界分别观”;在禅定时修习“界分别观”,可以令修习者觉悟世界生灭无常,本质是“空”,从而放弃“我执”和“法执”。明白了一切事物皆因缘而起,就会看清生死轮回的实质,此之谓“因缘观”;在禅定修习“因缘观”,可以令修习者认识三世两重因果的道理。修持者经过由浅入深的禅定修习,就会找到解脱之路,超越三种法忍,获得阿罗汉果位。污垢恶习销熔于人们对“无生”的认识之中,为肉体所累的精神也依靠体神入化的作用而摆脱轮回之苦,进入涅般木。因此,可以说,这种禅法是不从什么地方生,而又无所不生;处于各种所生之中,而又是无生的。慧远禅智结合的思想还表现在对佛陀斯那(一作佛大先,即觉军)等人禅法的理解上。慧远介绍佛陀斯那的禅法说:“佛大先以为,澄源引流,固宜有渐。是以始自二道,开甘露门。释四义以返迷,启归途以领会。分别阴界[14],导以止观,畅散缘起,使优劣自辨;然后令原始反终,妙寻其极,其极非尽,亦非所尽,乃曰无尽。入于如来无尽法门。”[15]意思是说,禅法的来龙去脉,是有一个渐进过程的。因此,要从讲方便道和胜进道,修持不净观和数息观开始。理解退、住、升进和决定四义,会使修行者在迷途中返归正道,并在返归正道途中领悟佛法。要将五阴和十八界区分开来,以佛教的止观法门为指南,深究因缘和合生起万物的道理,事物的优劣会不辨自明,然后返回终点,寻求极至,得到究竟。而这种究竟境界是非尽,又非所尽的,是离开生灭相的如来无尽法门。此处将至极境界看作是非尽、非所尽的,显然是受了大乘般若中观思想的影响。

  由上可见,慧远把禅定、观想念佛以及悟解法性统一起来了,反映出慧远把净土与禅法、般若智慧结合在一起的特点。2观想、智慧念佛的历史和思想渊源2.1历史渊源佛教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此后直至整个三国时代,佛教的流传还都是微弱的、缓慢的。它起初只在上层社会流传,至西晋时才逐渐推及于民间。此时佛教的主要活动是译经,着重译出的是禅经和般若经。相应地流传的佛教主要是两派: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另一派是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安世高,名清,号称安侯。原为安息国王太子。其代表作有《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大小《十二门经》、《修行道地经》等小乘禅经。在这些禅经中以《安般守意经》最为重要,也最为流行。“安般”意译是出入息,就是呼吸。“意”指意识。所谓安般守意,就是从一至十反复数念呼(出息)吸(入息),守持意念,专心一境,从而进入禅定意境,以达到“明心去垢”的目的。这种修禅的方法与古代中国神仙方术家的呼吸吐纳、食气守一等养生之术颇有相似之处,易于为中国人所接受。作为一种气功,安般禅至今还在流行。与安世高同期来华的另一著名佛经翻译家是支娄迦谶(简称支谶)。支谶共译出佛经十四76北方工业大学学报第14卷部二十七卷,影响最大的是《道行般若经》、《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等。《般舟三昧经》和《首楞严三昧经》都是讲大乘禅法的。

  《般舟三昧经》还特别宣扬,只要专心思念西方阿弥陀佛,并在禅定中得见,死后即可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为中国的净土信仰奠定了基础。这类禅经宣扬的是用般若智慧念佛,强调了用大乘空观指导禅法的思想。这种禅定说明,佛不过是“心”的自我创造,本质也属空无,所以在理论上,与般若经类相互补充。以上二经自支谶译出至于姚秦,二百余年中,先后有多种译本,足见这种用般若智慧念佛的思想颇为流行。三国时佛经翻译家支谦继承了支谶的思想,康僧会则继承了安世高的“安般”之学。将禅法与般若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早期代表人物,应首推东晋时期的佛学家道安(公元312——385年)。道安的学说集中在禅学和般若学两个方面。他曾长期研究禅观之学,为安世高传来的小乘禅经作过注,写过序。同时,他也很重视般若,后来还长期讲说般若经典。道安在传扬佛教的过程中,努力将禅法与般若学融为一体。慧远作为道安的大弟子,自然会受到其师的影响。他将禅定、般若和净土思想结合起来,从而提出了观想念佛、智慧念佛的新思想。其重视禅定,为观想念佛提供了可能;其重视般若,则为智慧念佛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将两者并重且融为一体,则构成了慧远念佛思想的理论特色。由上可见,慧远念佛思想的提出,与佛教本身的发展是分不开的。当然,除了佛教思想发展的内在因素之外,魏、晋玄学重视本末有无的理论思辨对慧远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2.2思想渊源慧远与其师道安信仰弥勒净土不同,信仰了弥陀。这有其深厚的思想基础。首先,慧远与道安主要致力的佛教活动的性质不同。

  慧远一生的弘教活动始终贯穿着这样的精神,即努力融通佛教观念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关系,且在王权之外建立相对独立的“方外”地位。道安则主要致力于佛教本身的观念建设、经籍整理和戒规制度的建立之上。因此,决疑尚非慧远最关心的问题,这估计是慧远未归信弥勒的一个重要原因。其次,慧远与道安政治态度的不同。慧远严格划定僧俗两界,保持僧团的独立性。道安则热心政治,积极入世。慧远指出了佛教与世俗社会的不同,厘清了教权与政权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倾向于洁身自修以求解脱的弥陀净土对慧远更具吸引力。再次,慧远的经历和性格志趣,也是他归信弥陀的重要原因。出身于士宦之家的慧远,目睹“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16]的“魏晋之际”的变乱之世,而且,在定居庐山之前,跟随道安也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这种经历必然会使慧远发出“人生苦短”的慨叹。与苦难短暂的人生相对比,西方净土则充满了欢乐安康。从慧远的性格来看,他与道安也不同,他的性格是偏向于隐逸的一面。早在东晋永和十年,慧远即有隐居之志。慧远在信仰佛教之后,这种志趣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而这与弥勒信仰的入世精神也是格格不入的。第四,慧远信仰弥陀,也与他对禅法的自觉探求有很大关系。慧远早期师从道安时,随之习般若学,太元六年居庐山后,则较重禅学和毗昙学。但至东晋时,人们已深感以前传译的禅法经典零落不全,故热切期盼能见到新的禅经。为此,慧远曾派弟子专门去远寻梵本禅经。当以禅律闻名的佛陀跋陀罗被鸠摩罗什僧团摈逐时,慧远对他表示热烈欢迎。而当佛陀跋陀罗译出《达磨多罗禅经》后,慧远也极力提倡和传播这种禅法。可见,慧远对禅法的探求一直是十分热切的,对念佛三昧禅法的修习是慧远归信弥陀的直接动力。第五,在理论上深信无常说、神不灭说以及佛教所宣扬的因果报应思想,是慧远信仰西方净土阿弥陀佛的更深层的原因。

  正如日本的佛教学者土冢本善隆所说,慧远的念佛是基于“无常观与三世因果报应的教义”。[17]汤用彤先生也说:“远公既持精灵不灭之说,又深怵生死报应之威。故发弘愿,期生净土。”[18]3慧远在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及影响77第4期姜元奎谢路军:慧远念佛思想特色探究在东晋后期,南方佛教界最有影响的人物是庐山东林寺的慧远。他在净土思想史上也享有很高的地位。南宋宗晓《乐邦文类》卷三和志磬《佛祖统纪》卷二六都推尊他为净土初祖。慧远组织一百余人共誓往生西方净土,奉行禅法、般若与净土相结合的念佛三昧,约集同志写诗著文,是西方净土的实行者、组织者和宣传者,推动了西方净土信仰的流传。慧远净土思想的传播主要在中国的南部地区。这一点,我们可以通过慧远门人弟子的传教活动得以证明。慧远的门人颇多,以随他一同出家的慧持,及弟子道汪、慧观、昙邕、昙顺、僧彻、宗炳、昙鉴、法安、道温、法庄、周续之、雷次宗、道祖、慧虔、僧翼等最为著名。他们的传教活动集中在南方的蜀中、荆襄、衡湘、吴越等地区。他们中有很多是当时颇具影响力的高僧。有的以义学见长,如慧观、宗炳等人;有的则以受到当时最高统治者的支持而名噪一时,如周续之、雷次宗等人。而且,他们基本上都集中分布在南方。

  他们的佛教活动推动了晋宋南方弥陀净土信仰的兴盛。在慧远及其弟子门人的影响下,刘宋时的弥陀信徒见于历史记载的不在少数。而在同期的北朝,文献中可证的弥陀信徒则只有僧睿、慧通等寥若晨星的几人而已。由于慧远的净土思想主要是在南方流传,且念佛方法与善导流的称名念佛迥异其趣,所以引起了对慧远在净土宗史上的地位的评价问题。善导流的净土信仰者尊奉称名念佛为净土修行的最主要方法,故尔立昙鸾为初祖。日本学者就是将昙鸾作为净土初祖。尽管如此,慧远在中国净土思想史上的地位仍是不容忽视的。参考文献1佛身相好:即指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三十二相,亦称“三十二大士相”、“三十二大丈夫相”、“三十二大人相”、“四八相”等。谓佛陀生来容貌神异,其显著特征有三十二个。如眉间白毫相、广长舌相和手足柔软相等。八十种好,亦称“八十种小相”、“八十微妙种好”、“八十随好”、“八十随形好”等。

  谓佛陀生来容貌神异,有八十个微细隐秘难见的特征。如唇色红润光泽,上下相称;手足指头圆而细长柔软,不见骨节等。2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83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84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85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86大正藏.第十三卷,P9047大正藏.第十三卷,P9058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1.大正藏.五十五卷,P659“九关”:即九个逐步提高的禅定阶段,指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空处、识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灭受想。10“三忍”:忍,忍受的意思。三种法忍是耐怨害忍、安受苦忍和无生法忍。11“无生”:指“无生法忍”,三忍之一。谓一切现象的生灭变化都是众生虚妄分别的产物,本质是“无生”的,而“无生”也即“无灭”,是以寂静如涅般木。佛教认为修得“无生”,即是涅般木。12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213“六大”:又称“六界”。指六种普遍存在一切法界、造成有情无情世界的六种基本元素,有地、水、火、风、空、识。14“阴界”:阴指五阴(蕴),即色、受、想、行、识;界指十八界,即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境(色、声、香、味、触、法)和六识(六根生起的六种识)。15石峻、楼宇烈、方立天等编.中国佛教思想资料选编.第一卷,P9316晋书·阮籍传17中国初期佛教史上におけゐ慧远.〈慧远研究〉研究篇.木村英一编集,创文社一九六二年版,P6118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P256页,北京大学出版社,1997,9, ResearchonHuiyuan'sBuddha-prayingThingkingJiangYuankuiXieLujun(1)JinanUniversity,250002,Jian,Shandong,China2)Col.ofHumanities&SocialSciences,NorthChinaUniv.ofTech.,100041,Beijing,China)AbstractInthepropagationofClean-earthThinkinginitsearlystage,themostnoteworthythinkingisWesternClean-earthbeliefbyHuiyuanwholivedinLushanintheEastJinDynasty.HisClean-earthThinkingmergesSeeing-thinkingBuddha-prayingandIntelligenceBuddha-praying,formingHuiyuanSchoolofBuddha-praying,whichisfar-reachingintheClean-earthThinkinghis-tory.KeyWordsHuiyuan;Seeing-thinkingBuddha-praying;IntelligenceBuddha-praying

  高校简讯首届“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揭晓”2002年,第一届“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竞赛结果揭晓,北方工大有4支队伍获得二等奖,8支队伍获得三等奖。此次竞赛,北方工大共派出由计算机、自动化、电子信息、机电等专业的38名同学组成的9支参赛队参加。每两年一届的“北京市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是两年一届的“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的补充。此次比赛,全市共有28所高校、220个代表队、440名同学参加比赛,其参赛队和队员数量都超过了去年“全国大学生电子竞赛”北京赛区的规模。竞赛的内容均为当前热门内容,也为即将毕业的大三、大四同学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就业前景。经北京市电子设计竞赛专家组认真评分,竞赛组委会核准,本次竞赛共评出一等奖27个队,二等奖47个队,三等奖63个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