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僧圆仁与唐长安佛教
日僧圆仁与唐长安佛教
景亚鹂
日本学者认为:“唐朝三百年间,由于学生,学问僧学来和带回的中国文化产物,不断给予日本新的启迪,中国前进,日本也前进。因此,日本的文化一刻也没有停滞,不断吸收中国的优点,经过整理提炼,咀嚼融化,终于在平安朝中期以后,在各个方面都逐渐摆脱了唐风,产生了优美、典雅的日本文化。”1日本受中国文化影响深厚,其中遣唐使中的求法僧等起到了极大的作用。日僧圆仁就是唐文宗朝随遣唐使一行来唐求法请益的日本佛教天台宗高僧。有唐一代,日本先后来唐求法巡礼的学问僧、请益僧不乏其人,其中平安朝(782-1191)的“入唐八家”2尤负盛名,圆仁乃之一。圆仁示寂后,清和天皇赐予“慈觉大师”谥号,在日本佛教史上,僧人获赐大师之称者实始于此。圆仁在日本佛教史上之地位可见一斑。
圆仁(日本桓武天皇延历十三年[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日本清和朝贞观六年[唐懿宗咸通五年,864年]),俗姓壬生氏。入唐求法成行之前就是日本佛教界的一位高僧。日本仁明朝承和五年(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圆仁45岁随遣唐使藤原常嗣等一行,历尽劫波,西渡入唐。先后向扬州、五台山、长安等地高僧求法请益。在中国求法巡礼历时九年七个月左右。即将回国时,适逢唐武宗会昌灭佛,他历经曲折,备尝艰辛,终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满载成果归国。
一、圆仁法师与日本天台宗
日本佛教天台宗是由中国唐代传入发展而创建起来的。日本学者平了照在《论日中天台宗之教义》一文中曾论述:“天台大师的法流分为两支,一支在中国大陆流传,称中国天台宗。一支流经朝鲜,称朝鲜天台宗。但是,朝鲜天台宗因始终未形成独具一格的法门,终于衰落了。平安时期 (782—1191),我国(日本)传教大师最澄入唐求法,得传中国天台宗的法华圆教法门,——在比叡山开创了全新的日本天台宗。”3
唐鉴真(687—763)大师,曾从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的弟子弘景律师学习戒律和天台教义,天宝十三年(754)东渡日本,在传播律宗的同时大力弘扬天台宗。其弟子台州高僧思托随师东渡,在日本招提寺内宣讲天台教义,兼弘律宗,扩大了天台宗在日本的影响。
日本僧人最澄(767—822)研习鉴真等人带去的天台宗教典,并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带弟子义真西渡入唐至天台山,先后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及行满学习天台教义,次年学成归国创日本天台宗。最澄曾上奏朝廷,要求在比叡山设立天台宗大乘圆顿戒坛。
日僧圆仁,从小受中国文化和佛教气息的熏陶,“幼诵经典,心慕佛乘”。十五岁时来到日本佛教圣地比叡山,成为日本天台宗创始人最澄的弟子。二十岁便取得了天台宗佛学研究的高级学位。圆仁追随最澄,为弘扬天台教义而孜孜不倦。822年最澄已经示寂,朝廷允准了最澄生前提出在比叡山设立大乘圆顿戒坛的请求,于是年方而立的圆仁便义不容辞地继承先师遗志,担任教授师,开坛弘法。833年圆仁写成《根本如法经》,是横川地区如法写经会的肇端,还建立了根本如法堂等等。入唐之前,圆仁已经是日本佛教天台宗一位有相当地位的高僧了。
838年,圆仁携带比叡山延历寺未决天台教义三十条,以“请益僧”的身份入唐求法。圆仁的初衷是想前往佛教圣地天台山求法巡礼,但由于迟迟未获唐王朝允准,只得改变计划,到达另一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朝拜。他先后向扬州、五台山、长安等地高僧求法请益,受学天台止观和遮那,即法华显教和真言密教。还受灌顶,学梵、汉文字,写经卷和画曼荼罗功德帧等。在唐首都长安求法巡礼长达四年十个月之久,回国前期适逢唐武宗“会昌灭佛”,圆仁饱受磨难,历经两年多的颠沛辗转,终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得以归国。圆仁法师是日本佛教天台宗山门派创始人,延历寺第三世座主。
二、圆仁唐长安佛寺之亲历及所见
圆仁一行在唐长安求法近五年时间里,其生活、请益、弘法等和诸多寺院有关联,章敬寺、镇国寺、大兴善寺、资圣寺、青龙寺、崇圣寺、大庄严寺、玄法寺、荐福寺、慈恩寺、保寿寺、菩提寺、景公寺、会昌寺、慧日寺、崇福寺、兴福寺、兴唐寺等不一而足。现将其亲历及所见列表如下4,以概括其在长安之佛事活动。
序号 |
时间 |
寺名 |
位置 |
活动 |
备注 |
1 |
开成五年八月廿日 |
章敬寺 |
通话门外 |
寺前歇 |
|
2 |
八月廿日 |
镇国寺 |
春明门外 |
西禅院宿 |
|
3 |
八月廿二日 |
大兴善寺 |
|
西禅院宿 |
|
4 |
八月廿三日 |
资圣寺 |
|
左街功德巡院将其安置此寺 |
见监察御史赵谏 |
5 |
八月廿四日 |
护国天王寺 |
皇城内 城东北隅 |
安置此寺 |
何判官相送 |
6 |
八月廿五日 |
资圣寺 |
|
得功德使牒,权住此寺,安置于库西亭 |
|
7 |
九月六日 |
资圣寺 |
|
当院僧怀庆将佛舍利五粒来令礼拜,并语曰:如要持秘法,余能知一城内解大法人。 |
新天子新造一寺,在宣阳坊 |
8 |
九月七日 |
资圣寺 |
|
左街功德使知巡押衙赵谏入当寺来,简取七僧。 |
|
9 |
九月十八日 |
资圣寺 |
|
寺里无堂饭,知巡侍御允圆仁:住资圣寺,往来诸寺,寻师听学,任意求法,夜归本寺。 |
|
10 |
十月廿九日 |
大兴善寺 |
|
往大兴善寺,入敕翻经院,参见元政和尚。始受金刚界大法。入敕置灌顶道场,礼诸大曼荼罗。 |
翻经堂壁上画金刚智和尚及不空三藏影。于翻经堂南有大辨正广智不空和尚舍利塔。金刚智、不空二三藏曾于此院翻经。 |
11 |
十二月八日 |
资圣寺 |
|
诸寺行香设斋当寺,当寺内道场三教谈论大德知玄法师表赞 |
李德裕敕使行香,唐玄宗忌日。 |
12 |
开成六年正月一日 |
|
|
僧俗拜年寺中 |
|
13 |
正月四日 |
荐福寺 |
|
国忌,奉为先皇帝,敕于荐福寺令行香,请一千僧。 |
|
14 |
正月九日 |
|
|
敕左、右街七寺开俗讲。 |
左街四处:资圣寺,令云花寺赐紫大德海岸法师讲华严经。保寿寺,令左街僧录、三教讲论、赐紫、引驾大德体虚法师讲法华经。菩提寺,令招福寺内供奉、三教讲论大德齐高法师讲涅槃经。景公寺令光影法师讲。右街三处:会昌寺令内供奉、三教讲论、赐紫、引驾起居大德文溆法师5讲法华经(城中俗讲,此法师为第一)。惠日寺、崇福寺亦有法师讲。 |
15 |
会昌元年二月八日 |
|
|
敕令章敬寺镜霜法师于诸寺传阿弥陀净土念佛教。廿三日起首至廿五日,于此资圣寺传念佛教。又巡诸寺,每寺三日,每月巡轮不绝。 |
|
16 |
二月 |
大庄严寺 |
|
开释迦牟尼佛牙供养。 |
|
17 |
二月十三日 |
慈恩寺 |
|
受金刚界大法,供养金刚界曼荼罗及传法灌顶,供十二天。兼登慈恩寺塔。 |
|
18 |
十五日 |
兴唐寺 |
|
奉为国开灌顶道场,从十五日至四月八日。 |
|
19 |
三月八日至十五日 |
荐福寺 |
|
开佛牙供养。 |
|
20 |
三月廿五日 |
崇圣寺 |
|
礼释迦牟尼佛牙会
|
有云:“终南山和尚随昆沙门天太子得此佛牙。那吒太子从天上将来兴和尚,今置此寺供养。” |
21 |
四月一日 |
大兴善寺 |
|
翻经院为国开灌顶道场,直到廿三日。
|
|
22 |
四日 |
青龙寺 |
|
入东塔院委细访见诸曼荼罗 |
|
23 |
七日 |
大兴善寺 |
|
入灌顶道场随喜,及登大圣文殊阁 |
|
24 |
九日 |
大安国寺 |
|
开府迎碑,赞扬开府功名德政事,碑题“仇公纪功德政之碑”。从大安国寺入望仙门,左神策军里建之。 |
|
25 |
五月一日 |
资圣寺 |
|
敕开讲,两街十寺讲佛教,两观讲道教。当寺内供奉讲论大德嗣标法师,当寺讲金刚经。
|
|
26 |
五月一日 |
菩提寺 |
|
青龙寺圆镜法师于菩提寺讲涅槃经等。 |
|
27 |
三日 |
青龙寺 |
|
设供养,便于敕置本命灌顶道场,受灌顶抛花,始受胎藏昆卢遮那经大法兼苏悉地大法。 |
|
28 |
八月七日 |
|
|
圆仁为归本国,修状进使。
|
|
29 |
九月一日 |
|
|
敕两街诸寺开俗讲 |
|
30 |
十二月三日 |
资圣寺 |
|
移住西院 |
|
31 |
八日 |
资圣寺 |
|
国忌,当寺官斋。 |
城中诸寺有浴 |
32 |
会昌二年正月一日 |
|
|
诸寺开俗讲 |
|
33 |
二月廿九日 |
玄法寺 |
|
于全阿阇梨所,始受胎藏大法。 |
|
34 |
二月廿九日 |
大安国寺 |
|
于元简阿阇梨所,重审决悉昙章。 |
|
35 |
三月八日 |
荐福寺 |
|
开佛牙供养,诣寺随喜供养。 |
|
36 |
三月八日 |
兴福寺 |
街西 |
开佛牙会。巡院转帖兴善、青龙、资圣等三寺。 |
|
37 |
三月十一日 |
兴福寺 |
|
礼佛牙一宿 |
|
38 |
五月 |
|
|
奉敕开俗讲,两街各五座。 |
|
39 |
五月十六日 |
青龙寺 |
|
于天竺三藏宝月所,重学悉昙,亲口受正音。 |
|
40 |
十月 |
|
|
敕令僧尼还俗。 |
|
41 |
会昌三年正月十七日 |
|
|
功德使帖诸寺,僧尼入条流内,并令还俗。 |
此资圣寺卅七人 |
42 |
正月十八日 |
|
|
早朝,还俗讫,左街还俗僧尼共一千二百卅二人。右街还俗僧尼共二千二百五十九人。 |
|
43 |
正月廿七日 |
|
|
军容有帖,唤当街诸寺外国僧。 |
|
44 |
正月廿八日 |
|
|
早朝,入军容。青龙寺南天竺三藏宝月等五人,兴善寺北天竺三藏难陀一人,慈恩寺师子国僧一人,资圣寺日本国僧三人,诸寺新罗僧等,更有龟兹国僧等,共计廿一人。 |
|
45 |
四月中旬 |
|
|
敕令摩尼师剃发,着袈裟,作沙门形而趋之。摩尼师即回鹘所崇重也。 |
|
46 |
七月廿四日 |
资圣寺 |
春明门外镇国寺东头 |
圆仁弟子僧惟晓久患疾病,身亡。三纲和尚赐与一墓地,廿七日殡葬于资圣寺瓦窑北角地。 |
|
47 |
会昌四年二月 |
|
|
圆载阇梨来书:“缘衣粮罄尽,遣弟子僧仁好等二人往本国,请衣粮去者。” |
|
48 |
三月 |
|
|
敕不许供养佛牙 |
|
49 |
三月 |
|
|
又敕云:代州五台山,及泗州普光王寺,终南山五台,凤翔府法门寺,寺中有佛指节。并不许置供及巡礼等。因此四处灵境,绝人往来,无人送供。 |
|
50 |
大中元年十月十九日 |
|
|
太政官符来太宰府,圆仁五人,速令入京(日本)。 |
至此,唐长安城中的佛事活动已呈日落西山之势,圆仁一行在极其艰难的情况下踏上了归国路,完成了其入唐求法巡礼的整个过程。
“会昌灭佛”时期,朝廷毁佛举措层出不穷。原本长生殿内道场安置佛像经教,并且两街诸寺抽三十七解持念僧,每日持念,日夜不绝。会昌灭佛时令焚烧经教,毁拆佛像,并令僧众各归本寺。且内道场更变为安置天尊老君之像,令道士转道经,修炼道术。国风每年至皇帝降诞日,请两街供奉讲论大德及道士,于内里设斋行香,请僧谈论,对释教道教对论义。此时只请道士,不请僧人。城中诸寺七月十五日供养,常例皆于佛殿前铺设供养。今年则敕令诸寺佛殿所供养花药等尽搬到兴唐观祭天尊。长安城里坊内佛堂三百余所,佛像、经楼等庄严如法,尽是名工所作,一箇佛堂院,敌外州大寺,准敕并除罄尽。天下尊胜石幢、僧墓塔等,有敕皆令毁拆。会昌灭佛期,每雨少时,功德使奉敕帖诸寺观,令转经祈雨。感得雨时,道士偏蒙恩赏,僧尼寂寥无事。此时两街讲说渐绝,敕令毁拆天下小寺,经佛搬入大寺,钟送道士观。不论老少,尽勒还俗。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皆显现出唐武宗朝毁佛崇道之行为6。
会昌五年,圆仁通状请,情愿还俗,回归本国。有敕云:外国等若无祠部牒者,亦勒还俗,递归本国。当寺僧无祠部牒者卅九人,日本国僧两名。五月十六日早朝,相别而发,共唐僧十九人同行。
会昌六年三月廿三日唐武宗崩,唐宣宗五月中大赦,兼有敕天下每州造两寺,节度府许造三所寺,每寺置五十僧。去年还俗年五十以上者,许依旧出家。其中年登八十者,国家赐五贯文。会昌七年正月中,改为大中元年。
大中元年二月,船载圆仁等发送归国。八月十五日,圆仁等剃头,再披缁服。十月十九日,太政官符来太宰府,圆仁五人,速令入京(日本)。终于回归本土日本国,求法巡礼之行程终归结束。
三.圆仁等日本求法僧入唐受学的诸多保障
唐朝优秀的中国文化,极大的吸引着日本的有识之士。他们赞叹、向往,狂热地试图汲取、模仿,在此激情的驱使下,从日本舒明天皇二年(630)八月派遣的犬上三田耜开始,到宇多天皇宽平六年(894)九月停派为止,前后共任命过十九次。但其中的淳仁朝天平宝字五年及六年(这次是送唐客使)的二次和宇多朝的一次,都只是任命,并未成行。又天智天皇六年所派的伊吉博德等应看作是只到了百济。此外,淳仁天皇天平宝字三年派的高元度是为了接回前遣唐大使藤原清河而称为“迎入唐使”的,光仁天皇宝龟九年派的布势清直是为了送还唐客孙兴进等而称为“送唐客使”。因此,如果除去上述六次,以遣唐使名义出使唐朝的,应该共有十三次。当年所用船舶乃百济式的猪名船稍加改进,船身前后拉力小,一旦触礁,因巨浪而颠簸,易从中断开,极为脆弱。在如此恶劣的交通条件下,十三次遣唐使入唐求法,且次次满载而归,其他原因姑且不说,唐朝作为一个泱泱大国的宏阔胸襟可显现一斑。
遣唐使舶一次可乘500余人,除水手、射手、杂使等外,知识分子最多有100人左右,其中包括大使、副使、判官、录事四等官以及史生、知乘船事、主神、医师乐师、画师等等,留学生最多则20余人而已。他们都是从贵族子弟和僧侣平素以有才华著称的人物中按专业挑选出来的,朝廷命令他们留学,就会给予一定的待遇,保障他们能如期完成学业。
据《延喜式》7卷三十载,任命遣唐使后,对大使赐絁六十匹、绵一百五十屯、布一百五十端。副使赐絁四十匹、绵一百屯、布一百端。判官絁十匹、绵六十屯、布四十端。录事絁六匹、绵四十屯、布二十端。其中赐给学生、学问僧、还学僧的几乎等于副使。如留唐日久,经济拮据,有时特派使者回国请求衣粮,也有时日本朝廷托便人带来黄金等物。如曾托圆载派他弟子请求衣粮的仁好,也给圆仁赐黄金二百两顺便带来。
不仅如此,唐朝也给予他们诸多扶持。例如日本文武朝的学问僧荣睿、普照、玄朗、玄法等,唐朝每年发给绢二十五匹及四季衣服。对于仁明朝的圆载,特发给五年的粮食。云游四方时,可以在各州的龙兴寺、开元寺等寺院求食请宿,如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卷三云:
开成三年四月,随本国朝贡使,上船过海。……八月内到扬州,寄住开元寺,过一冬。开成四年二月,离扬州到楚州,寄住开元寺。至七月,到登州文登县赤山院。住过一冬,至今年二月,离登州。三月到青州,权住龙兴寺……。8
除此之外,没有寺院的地方还可以乞求民家施与。圆仁带领弟子惟正、惟晓、行者丁雄万自登州出发前往五台山的两个月行程中,到处得到施舍。虽然他们留唐日久,过着清苦的僧人生活,但因受各方之支持,所以他们的生活并不艰苦。
四,唐朝佛教与日本天台宗
日本天台宗无论是在创建时期的“四宗法门”(即圆、密、禅、戒),还是在兴盛时期的“各宗共仰”,此两大特点,皆起源于中国天台宗。
佛教自东汉传入我国,便不断发展蔓延,逐渐与中国固有学说相交融,嬗变为具有独具特色、体系庞大的中国佛学。隋唐是其发展的鼎盛时期,在这段时间里,相继成立了许多宗派,天台宗就是其影响最大并具有代表性的四大宗9之一。天台宗创立于隋代,智顗是其创始人。智顗十八岁出家,曾受教于慧思禅师,因久居浙江天台山,人称为天台大师,称所创立的宗派为天台宗。
智顗著作丰厚,据《大唐内典录》10载,共有十九部八十七卷。其中的《法华玄义》、《法华文句》、《摩诃止观》被称为天台三大部,也代表了智顗的主要佛学思想。天台宗的宗义以五时八教为总纲,以一心三观、三谛圆融为中心思想。
天台宗祖师:初祖慧文大师、二祖慧思大师、三祖智顗大师、四祖灌顶法师、五祖智威大师、六祖慧威大师、七祖玄朗大师、八祖湛然大师、九祖道邃大师、十祖广修大师、十一祖物外大师、十二祖元琇大师、十三祖清竦大师、十四祖净光大师、十五祖义通大师、十六祖知礼大师。自北齐慧文创立“心观”(一心三观),天台宗开始萌芽。慧文传慧思,慧思取大小乘中定(禅定)、慧(义学)等法创立学说。慧思传智顗,智顗正式创立天台宗。天台宗提倡止观,止即是定,观即是慧,定慧双修,可以见佛性,入涅槃。禅,梵语禅那,意谓坐禅或静虑。僧徒一般都能坐禅,天台宗所提倡的止观,也就是禅的一种。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受戒,学禅门”。“禅门”一词,也见于道宣《续高僧传》卷十七《隋国师智者天台山国清寺释智顗传》:“(智顗)在瓦官寺,创宏禅法,……一代高流,江表声望,皆舍其先讲,欲启禅门。”“(智顗)讲《智度论》,肃诸来学。次说禅门,用清心海。”11对照起来看,鉴真之父就智满禅师“学禅门”,即学习天台宗;鉴真“循其(智满禅师)奖训”,亦即接受天台宗之教义。
而日本的天台宗则更多的是夹杂着戒、禅、密混淆的天台宗。继华严、律二宗之后而传入日本的是天台和真言两宗。736年来日的唐僧道睿原本是律僧,又是天台宗的学者。754年来日的唐僧鉴真及其弟子原是律僧,但也带给日本《摩诃止观》、《法华玄义》、《法华文句》等很多天台宗的章疏,并曾在日本的招提寺大力讲说这些章疏。所以最澄的《天台付法缘起》卷三把道睿、鉴真和他的门人法进等都列为传播天台的巨匠。日本平安朝初期最澄开创了天台宗,因此,此后入唐的学问僧很多是以学习此宗为目的来唐求法的。唐天台宗的灵场天台山在浙江的台州,刚好此山接近中日交通门户明州,故日本的天台学问僧、请益僧来唐的主要目的是登天台山谒见善知识,请教平素的疑问,并朝拜宗祖智者大师的圣迹。最澄入唐之后,此朝拜更为盛行。到平安朝天台学问僧、请益僧未登此山的只有圆仁一人。
平安朝的入唐僧,除天台山以外,文殊菩萨显灵之地的五台山也是他们喜欢朝拜的圣地。圆仁法师听说五台山圣迹多奇异,俊杰志远就在该山修法华三昧,遂于840年带弟子惟晓、惟正和行者丁雄万朝拜五台山,并访谒了志远,请益延历寺未决疑难三十条。于是日本入唐僧登天台山、五台山朝拜者日盛,在日本上流社会便兴起崇敬这些灵山,或委托入唐僧,或特地派遣使节,携带袈裟、宝幡、黄金等物前去施舍供养。
圆仁入唐到扬州,从宗睿学梵语。后因上五台山,道出长安,从元政、义真学密教,并从南天竺宝月学悉昙。请回经论章疏、传记等五百八十四部、八百零二卷,胎藏金刚两部,大曼荼罗及诸尊坛像、舍利、高僧真影等多达五十九部。仁寿四年(854),继义真、圆澄之后,任第三代天台座主。
西安市在建的大唐西市的店铺规模,参考了圆仁法师《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书中之记载。通过考述日僧圆仁与唐长安佛教,可管窥中日文化交流源远流长之真谛。
注释:
1《日中文化交流史》[日]木宫泰彦著,胡锡年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页198。
2“入唐八家”:天台宗最澄及其法裔圆仁、圆珍;真言宗空海及法裔常晓、圆行、慧远、宗叡。
3引自《东南文化?天台山文化专号》1994年第2期,页86。
4参见[日]圆仁撰,顾承甫,何泉达点校《入唐求法巡礼行记》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5参见景亚鹂撰《唐<武威郡夫人段氏墓志>研究》,《碑林集刊》(十三辑),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8年,页50。
6参考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
7[日]藤原忠平撰写于[日]延长五年(927年)。
8圆仁《入唐求法巡礼行记》,页141。
9中国佛学有四大宗:一天台宗,二华严宗,三禅宗,四净土宗。
10《大唐内典录》又作《内典录》,唐释道宣撰,共十卷,收在《大正藏》第五十五册,本书为道宣所撰之佛教目录学书。
11唐道宣撰《续高僧传》卷十七,上海书店,1989年10月版,页564。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