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崂山佛教拾零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21日
来源:不详   作者:陈振涛、杞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崂山佛教拾零

  陈振涛、杞园

  佛教传入中国较早,影响很大。“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以说达到了极盛时期。“天下名山僧占多”,但佛教在崂山的活动范围、规模、影响,却远不如道教。这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不过,佛教传入崂山,却已有一千七百多年的历史,要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1980年在夏庄镇法海寺附近出土的残破石雕佛像,多是高髻、隆准、大耳、坦胸、跣足;刀法粗犷,朴实无华。据专家考证系南北朝时代的作品。有一块佛座上就刻有“大齐武平二年岁次辛卯(公元571年)五月丁未朔七目癸丑……”字样。早在魏末西晋初,崂山就已建成了一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崇佛寺” (即荆沟院) ,当时寺内驮碑的大石龟(正式名称应为“贔屃”),至今犹存。1967年在该寺原址所在地院后村(惜福镇东)村民李永业在挖菜窑时,挖出了一块残碑,上面刻有“魏甲申”的字迹,是该寺建于魏元帝曹奂景元五年(甲申,公元264年)的佐证。

  中国僧人到“西天”取经最早的使者,恐怕要属东晋的高僧“法显”了,比唐僧玄奘还早二百多年。他在取经回来后就到过崂山。《高僧传·三》中说,法显“常慨经律舛阙,誓志寻求,以(东)晋隆安三年(公元399年)与同学慧景、道整、慧嵬等发自长安,西渡流沙……”这时法显已六十五岁。后来同伴死去,他独自历尽了千辛万苦,“凡所经历二十余国,后到天竺。”二年后又到了“狮子国”(今斯里兰卡) ;又二年,带着丰富的藏经资料“附商人大舶,循海而还。”归途中遇到风暴,飘流到“耶婆提国”(今爪哇),停留五个多月才又搭船赴广州。谁知又遇风暴,飘流多日,“忽见藜藿依然,知是汉地……即乘船入浦寻村,见猎者二人”,经询问才知是“青州长广郡牢山南岸”,就是现在沙子口的栲栳岛。

  法显在牢(崂山)山住了半年多,在太守李嶷的支持下,集资修了一座“石佛寺”(后更名“潮海院”),他才“南造京师”;“后卒于荆州辛寺,享年八十六岁”。

  到东晋末年,“湖海院”的法事活动已具较大规模。以后又修建了“大士庵”与“崇德庵”为下院;继而崂山西北隅也修起了一座小庵名“石竹庵”(后改名“慧炬院”)。这些寺庙均属早期崂山佛教活动的重要场所。

  “法海寺”,创建于魏武帝时期(据法海寺碑铭)。后来在南北朝动荡战乱年代,佛、道两家不可避免地卷入了政治斗争的漩涡。据道宣《广弘明集》载,“(北周)建德六年(公元577年)周灭齐”,周武帝字文邕认为“佛生西域, 朕非五胡……可以废之。”又据《房录》载,一切寺庙、佛像、佛塔、经典都遭到破坏,三百多万僧尼被遣散还俗。这时崂山铁骑山西麓的“荆沟院”有和尚二百余名,平日就和村民有田亩地界争执,在这种政治气候下,遭到官府、士绅、村民的巨大压力,庙宇被毁,还有许多和尚丧生。法海寺此时也遭到破坏,前文提到的1980年7月在该寺附近出土的一百多件残缺石造佛像,就是历史的见证(这些佛像现保存于崂山文化馆内〉。北周宣帝即位后,于大成元年(公元579 年)取消了废佛毁寺的禁令,至隋文帝时才又重修了被毁的寺院。佛教再兴,法海寺也得以重建。

  据《慧光传》载,隋开皇十二年(公元592 年)佛教南派四分律始祖慧光的再传弟子道凭游东海牢山、法海寺,至华楼山之阴石竹涧(原楼底村,现原址已没入崂山水库)山谷中,见“石竹庵”虽已倾圮,但环境幽静,便出资重建;为纪念慧光祖师,定寺名“慧炬院”。道凭在此当持数十年,至炀帝大业末年圆寂。道凭的墓碑直到1958年尚完好,后修建崂山水库时淹没于水下。

  这一时期,法海寺在崂山地区影响很大。该寺和尚死后都实行火葬。寺东南约一华里处有一座高约二百米的山埠,是石门山西侧的支脉,这里就是和尚死后实行火葬、诵梵呗偈赞的地方,所以当地称之为“烧山”。直到“文革”日子才更名为“少山”。

  唐朝初年,佛、道两家均受重视。有冯氏兄弟,在荆州玉泉寺同时出家;兄法名普济,弟名普丰。武则天久视元年(公元700年人普丰至四川峨眉山,后于唐玄宗开元年间又东行至崂山各寺挂单,并遍游名胜。他此时在烟台顶之南的桃林幽谷中修了一座寺庵,名“峡口庙”;其后又在今铁骑山之东修了一座分院名“桃花庵”,在“峡口店”东五里许之东台村建起另一座分院名“普济寺”(后改名“姑子庵”)。普济寺中有一棵中国槐,树龄已逾千年,至今生机盎然,十分茂盛。树旁原有一座石碑,上刻“五百年树仙槐卿德”,并附有小字“唐僧普丰植”。此碑在“文革”中虽遭破坏,但残石至今犹存。

  “峡口庙”于唐末废弃;至明末,又由即墨黄氏出资重修,为华严庵下院之一。三十多年前毁于暴雨山洪。

  据《圆仁入唐巡记》载,日本名僧“因仁”于“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年)搭船到中国扬州登陆,后到密州诸山(大、小朱山,牢山)”;回国时又一次游览“登密二州各山”说明崂山佛教还曾与东瀛有过交流。

  唐会昌年间,唐武宗崇奉道教,又发生了一次废佛风波。据《玄畅传》载:会昌五年四月,“年四十以下僧尼尽勒还俗”,后又令“五十以下还俗”。“五月终,长安僧尼尽”,连天竺难陀、宝月,日本僧人圆仁也遭到厄运。据《职官志》载“八月,武宗诏载天下共拆寺四千六百余所,拆招提兰若四万余所。”这一席卷全国的废佛风暴,当然要波及崂山,法海寺又遭了一次洗劫。在前文谈到的1980年出土的佛像中,有一部分即为唐代石雕像。

  唐宣宗即位后,却一反前令,对道士进行了残酷镇压;崂山道教又遭到一次厄运。直到五代时崂山的道教官观尚未完全恢复。宋王朝建立之后,道教重兴,在崂山的势力渐大,佛教无明显发展。直到宋元佑二年(公元1087年),才由住持宝寿重修了法海寺。据元泰定三年《重修法海寺碑》碑文载称,住持宝寿,法号图通,至于本寺,乃重修庙寺,内外面貌一新,香火大盛。圆通圆寂后,弟子们追念他的功绩,在寺西建塔祀之。后来明代永乐年间又为僧人广进、玉柱分别建了两座塔,“崂西三塔”,成为一处胜景。可惜“文革”期间已遭破坏。

  这一期间,佛、道关系较好,在同一座庙内同时供奉“如来”和“老君”的情况并不鲜见。这和宋徽宗提出佛道合一的主张有直接关系。如铁骑山南的“百福庵”,原来就叫“百佛庵”,因为庵中有一个天然石洞名“萃园洞”,洞里供奉着一百尊铜铸小佛像,因而得名。到清顺治民治年年间道士蒋青山为该庵住持,才更名“百福庵”。这些小佛像直到“文革”前,散落在院后村民间的还有数尊。

  宋、元两代,崂山道教虽盛,但佛道两家一向和睦相处。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朝万历初年。此时的太清宫,实为和尚、道士、道姑分院并存的庙宇。万历十一年,僧人憨山来到崂山,在巨峰顶前铁瓦殿上面的慈光洞内面壁静修;洞口上镌刻的“慈光洞”三字就是憨山的手迹,至今犹存。这时憨山与附近白云庵的道士耿义兰相识,并过从甚密,十分融洽;但谁也没料到两年之后,两人竟反目成仇,引起了一场轰动一时的佛道斗争。

  万历十三年(公元1585年)憨山在太清官三清殿前耗巨金修建了一座规模宏大的佛刹“海印寺”。憨山是凭太后的“口谕”支持建造的,在修建过程中损毁了不少太清宫的碑喝,并因争夺建庙基地与道士发生纠纷。这时耿义兰挺身而出,带领太清宫道士多次到州府告状,却毫无结果。因为憨山有太后做靠山,有恃无恐,而地方官吏,谁也不敢冒着风险处理。耿义兰破釜沉舟,亲自进京告“御状”。万历皇帝与太后在政治上本是两派势力,在宗教信仰上也有分歧,所以这时的宗教矛盾实际是政治斗争的表现。皇帝为了打击太后一派,便积极支持道士,万历廿八年降旨毁寺复宫,憨山被远戍雷州(今海南岛)。于是这场官司,便以道士全胜而告终。

  佛家虽遭到严重打击,但并未一蹶不振。此时又有两位名僧达观与桂峰来到了崂山,开展佛教事业。海印寺被毁之后,憨山的弟子洞闻与汉月携带藏经、法器等西迁至慧炬院;憨山写的《华严玄谈》、《楞严通议》等七部阐发佛教教义的著作,终于保存了下来。后代佛教信徒为纪念憨山,在海印寺废墟旁立了一块刻有“海印寺遗址”字样的石碑,碑上并刻有小字说明:“明万历十三年憨山大师建海印寺于宫前,二十八年降旨毁寺复宫。”

  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即墨县进士黄宗昌辞官归里,在崂山三标山西麓建“玉蕊楼”隐居著书。那罗延山原是黄家在崂山放牧、守猎的私人山场,黄家又出资在山阳修建佛寺“华严庵”;但即将竣工之际,毁于兵焚。后黄宗昌之子黄浦仁及后人黄坦将黄家花园修成佛寺“准提庵”,由黄家的客僧慈沾作住持。慈沾又在黄家资助下重修华严庵;庙址迁至那罗延山东濒海之处,由慈沾作住持。华严庵殿舍俨然,宏伟壮丽,法事兴旺。慈沾八十四岁圆寂于庵中,弟子们筑了一座六级青砖塔以纪念他的功绩。此塔至今犹存。

  华严庵虽建庵较晚,但影响较大。这里存清雍正年间刻印的大藏经一部,还有明代手抄本《册府无龟》等经书。解放后经郭沫若鉴定,系稀有之珍贵文物。华严庵继慈沾之后另一位主持是善和。据《莱州府志》与《于七抗清记》载,善和即抗清英雄于七。于七又名孟熹,生于明万历三十七年已酉(公元1609年),栖霞县唐家泊村人。曾广学诗文,并师事胡登选学习剑法武艺,性好见义勇为。又据《莱阳县志》载,于七在明末曾考中武举,因对清廷暴政不满,乃揭竿起义,领导当地农民队伍,打下了胶、菜、登等十五个集镇州县,朝廷震惊。后清军大举镇压,起义军终以寡不敌众而告失败,官兵多战死。于七于康熙元年五月突围,逃至崂山脚下港东村潜居;后以莱州府追缉吃紧,乃避入华严庵,被慈沾法师以沸水毁其面容,骗过了捕役,于康熙五年出家为僧,法名“通澈”,受戒后法号“善和”。慈沾圆寂后,他继任华严庵住持。这一时期,由黄氏重修的佛庙除华严庵外,还有烟台山前的峡口庙,劈石口北、三标山东楚之灵圣寺,登山卫王村海边的黄山院,金口的天后宫(现庙殿保存完好),即墨东关的关帝庙、百关的观音庙。这些庙宇都受华严庵管辖。华严庵直接受黄家控制。当时华严庵内有和尚八十余人,土地四百余亩,出租给农民耕种,每年可收米粮两千余升。

  通澈善和(于七)圆寂后,僧徒们为他建了一座石塔,上书“庄严示寂弘戒大师澈公上善下和塔”。石塔在“文革”中被毁,倒塌之石柱、石碑至今犹存。乾隆初年,法海寺香火日渐兴旺,原有的临济支宗与曹洞、黄龙共三个宗派的僧徒共居该寺。因殿舍年久失修,三派僧人遂共同发起募捐修缮。据乾隆三十九年(公元1774年)《重修法海寺碑》碑文称,该寺是由喜乃、喜祥等十二个和尚共同募资重修的。并将该寺“戒腥荤、戒贪财、戒色欲、戒离析、戒破坏、戒纵酒”六大戒法铭刻在碑上。凡犯戒者要遭到“责逐”,永不许归寺,可见庙规很严。“六戒”中第四戒特别规定了“戒离析”,这是因为三个佛教宗派同居一寺,需要强调各派的团结。

  康熙年间崂山尼姑庵也有发展。据即墨蓝水述:胶州城有一王姓女子,削发为尼,法名广住。她先去京师受戒,后至浙江普陀山学法年,后来至崂山白云洞没日岭,自己动手修复了原来已废的普庆庵。又由胶州邓夫人与白云洞道士合力资助,在日起石扩修了清风洞(又名高石屋)。广住在此苦修了十八年,没后葬于洞下。

  即墨黄家本为明代望族,祖孙三代都在明王朝覆亡后不再做官,多隐居崂山。黄宗昌之堂弟黄宗宪之子黄培,原为明末袭锦衣卫指挥金事官,清代道文字狱被杀。黄培之子黄贞明把他父亲的灵枢迁葬至水清沟南山,然后隐居崂山。黄贞明的妹妹也到湖海院削发为尼,法号喜岩。她居室内悬挂着父亲黄培的画像,不忘杀父之仇。后来她又迁到巨峰前高山古庙白云庵独居。白云庵前的白木撞即这位尼姑手植,至今犹生长十分旺盛。

  另据凉水河一百零三岁老人朱新科口述:僧人海靖俗姓曲,沙子口石湾村人,与朱新科为结义兄弟。海靖于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先在石湾庵出家,后又至潮海院拜文武双全的住持僧觉成为师。光绪廿年(公元1898年)觉成七十六岁时逝世;二十二岁的海澄便担任了湖海院的住持。他与众僧募化集资,于光绪廿九年重修了殿堂,扩建了围墙,增修了大金鱼池和娘娘殿,僧众达二十余人。朱新科曾任军阀吴佩孚的幕僚,他请吴佩孚亲笔题写了“潮海禅院”四字,由海靖制成巨匾,悬于殿檐下(匾在“文革”中被毁)。吴佩孚军阀势力失败后,朱新科便回凉水河隐居,后至湖海院与海靖合居,协助管理庙务。1948年海靖逝世,享年七十二岁。海靖之弟由石湾庙转到湖海院继任住持,朱新科仍在庙中协助主持庙事,讲授禅法,所以朱实际是潮海院中未削发的僧人。到清末民初,华严庵、法海寺、湖海院已成为崂山佛教鼎立的三大寺院。民国建立后,崂山佛教仍有发展。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人即墨东关帝庙和尚能义,接受能辉、能悟、能凯三僧的邀请,至华严庵担任僧职。庵中和尚莲桥,法名仁栋,拜能义为师,学习禅法。后来仁栋募资修建了一公里多长的盘山石道;石道从庵内直达海边,两旁密植松竹,使华严庵更加清幽壮丽。

  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人崂东黄山村民、高山族后裔林玉瑞,年方十一岁,在华严庵出家,法名君页衡、在仁栋的教导下精心学习诗文、经典,成为一时名僧。1931年华严庵更名“华严寺”,君页衡南游镇江金山寺、宁波天童寺等名刹,学习南派经韵禅法;回崂山后积极推广江南梵呗韵牌,结合北派的经韵,创出独树一帜的崂山梵呗赞偈。此时华严寺在当时青岛市长沈鸿烈支持下,维修、扩建,大为改观,寺僧达三十二人。1950年君页衡曾将他保存多年的于七画像一帧,献给了文物管理部门,是文物中的珍品。

  1942年后,国民党流亡青岛市政府和代市长李先良曾驻在华严寺,统辖崂山地区的“青保大队”与日寇作战。此时君页衡又收弟子果澄,是华严寺“文革”前最后一代传人。

  应该指出的是,二十年代以后,直到解放前夕,华严寺中僧人莲桥、法舟、知客僧圣王宣等与官府勾结,参加“中统”和国民党,欺压乡民,无恶不作(详见《崂山餐霞录》第一辑《华严寺》篇)。他们完全背叛了佛教教义,成了披着宗教外衣的恶霸,是崂山佛教界的叛徒和罪人。

  崂山东李村文书(殊)普贤庙解放前也是较有名的寺庵。尼姑隆界,俗姓华,崂山双石屋人。因女儿被骗卖入青岛妓院,悲愤愁苦,到即墨茶棚削发为尼,时年四十六岁。后又迁居普贤庙。

  1947年又有益都二十三岁之王姓女子,父母双亡,生活无着,到普贤寺出家,拜隆界为师。这时普贤庙是道姑、尼姑合居的庙宇,有尼姑八人,道姑二人。......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