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地区佛教>> 西藏佛教>>正文内容

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探源

       

发布时间:2009年12月10日
来源:不详   作者:罗布江村 杨嘉铭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藏族面具文化的历史探源

  作者:罗布江村 杨嘉铭

  [摘要]关于藏族面具的起源问题,学术界说法较多,但有存疑?笔者根据20多年来西藏考古新发现和目前面具文化的古遗存等实证,参照已有的相关成果,并结合多年来的实地考察,提出了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认识,具体是从图腾崇拜?狩猎和丧葬中衍生而出?藏族面具文化至今呈活态存留而且丰富多彩的基本原因主要是一脉相承性?兼收并蓄性?广泛的社会性和姊妹艺术的支撑所致?

  [关键词]藏族面具;起源;发展要素

  [中图分类号]J19“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57(X)(2006)03-0097-08

  面具,是世界性的一种造型文化?“是一种具有特殊表意性质的象征符号?作为人类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结合的产物,面具在历史上被广泛运用于狩猎?战争?祭祀?驱傩?丧葬?镇宅?舞蹈?戏剧……考古学和民族学告诉我们,世界五大洲的绝大多数民族(也许是所有的民族),在其童年时期都曾产生过面具?今天,在不少国家和地区,尤其在那些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民族中,面具仍然非常流行;即使在那些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例如日本?欧洲和北美,面具亦并未绝迹,而经常在各种舞蹈?戏剧和民俗活动中出现?”顾朴光:《中国面具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第1页?

  面具起源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世界范围内,面具的产生,推测可上溯至旧石器时代,而新石器时代则是确信无疑的?现藏于法国巴黎圣经博物馆?质地为石灰岩?用于丧葬的一件面具,制作于7000年前左右,是世界上已知年代最为古老的面具之一?青铜文明的出现,给面具文化注入了时代的活力,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在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很早的时期就曾出现了青铜人头像?古代印度文明?埃及文明?爱琴海文明也同样以青铜面具和青铜头像而著称?

  面具伴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伴随着民族的形成而具有了自己鲜明的民族性?

  我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国的面具文化在世界面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幅员辽阔的国土上,至今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数千处,不少地方出土的文物中都有面具文化的实物见证?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24个省(市?区)都曾有过傩文化的历史?至今任传承傩文化的省(市?区)有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福建?四川?重庆?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江西?山西?浙江?台湾?河北?陕西?青海?西藏?甘肃?内蒙古等?就仅以傩戏而言,其剧种就达数十个?如果按民族划分,汉?蒙古?藏?侗?苗?土家?瑶?布朗?布依?彝?壮?黎?畲?水?仡佬?毛南?高山?纳西?门巴?洛巴等民族都有自己的傩戏?不同的民族,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个性,就面具而言,无论在造型上,还是其内涵方面,都显示出各自鲜明的特点?

  藏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民族?生活在雪域高原的藏族,也有属于学术界当今通称的“傩文化”,所以面具成为藏族文化中最具魅力?最具神秘感的造型文化之一?面具在藏语中称之为“芭”,它不仅在寺庙“羌姆”中被广泛应用,而且在藏戏?民间祭祀和民间舞蹈中也同样受到青睐?由于独特的自然环境?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使得藏族面具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个性?藏族面具艺术与国内外许多民族的面具艺术一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笔者根据近20多年来藏区考古的新发现以及一些存世的古面具,结合实地考察,特作以下探索,以求教于方家?

  一?藏族面具文化历史探源

  (一)关于藏族面具起源的几种说法关于藏族面具文化的起源问题,目前在学术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认为:藏族面具起源于古老的苯教文明?一般认为,苯教是藏族历史上最早形成的本土宗教?大约在距今2500多年以前,出生于今西藏阿里地区(古称象雄)的辛饶米祆创立了雍仲苯教?苯教的创立是建立在西藏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之上,吸纳了古波斯袄教的一些文化因素而形成的?苯教是藏民族一座贮藏古老文明的仓库?苯教信仰“万物有灵”,“认为宇宙是由上?中?下三层构成,上层是天空,住着神祇,中间是大地,住着人类,下层是地下,住着罗刹?夜叉等鬼类,由于当时的生存环境,人们在大森林里和鸟?兽同居?混居,也认为神?人?动物都是混居的?人生病时,要请苯教巫师祈祷祭神驱鬼,在这类祭祀仪式中,就出现了拟神?拟兽?拟鸟面具,以求得神的庇佑,并驱逐魔鬼”叶玉林:《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艺术面具美漫谈》[J],载《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第4期,第56页??据苯教史记载,从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时期的雍仲拉泽就已经有了苯教堂庙,早期苯教堂庙的祭祀仪式主要有牲祭血供,还有“泥鹿飞空?骑鼓而行等诸多幻术”,同时,还出现了祭祀性的舞蹈?笔者2002年在四川新龙苯教寺庙进行面具调查时,那里的僧人曾这样讲述西藏早期苯教祭祀舞蹈:传说在古代,雪域的罗刹王有许多罗刹徒,这些罗刹徒四处作恶,从而给当地众生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拯救世间众生,惩治作恶多端的罗刹王及众徒,苯教的忿怒本尊仲确卡吉使用各种神力与法术与罗刹王相斗,终究获得胜利,降伏了众魔,带来了世间的安宁和祥和?在仲确卡吉降伏众魔时所使用的神力和法术中,就有8种脚法和多种手法?后来他将这8种脚法和各种手法,编成祭祀舞蹈,一是用以纪念这次胜利,二是作为苯教禳灾祈福的一种特定仪轨和神功?本尊把这种驱邪神舞传给桑瓦定巴,桑瓦定巴再传给吐蕃第一代赞普的上师朗卡龙瓦多吉和僧巴朗卡?朗卡龙瓦多吉在聂赤赞普修建雍布拉康宫时,为调伏地鬼亦曾举行了盛大的“祭祀”仪轨,并功德圆满?对于苯教僧人中的这个传说,我们还未认真进行考订,但它至少说明了一个问题,即是在苯教形成时期,当地苯教僧人(或者说是苯教)祭祀舞已经十分发达,而且与之相伴生的祭祀性面具也应运而生?因此,藏族面具源于苯教祭祀活动?

  另一种说法是指公元7世纪初中期,具有雄才大略的吐蕃第32代赞普松赞干布,迁都逻些(今拉萨),统一周边各部族,从而建立起吐蕃王朝?当松赞干布为振兴吐蕃,颁布“十善法典”时,在举行盛大的庆典会上,就曾表演过戴着狮?虎?牛?豹?马?大鹏等面具的土风舞?所以藏族面具起源于本地民间土风舞?

  第三种说法是指公元8世纪中后期,赤松德赞为了弘扬佛法,从印度迎请莲花生和寂护两位大德高僧,在今西藏扎囊县的桑耶地方创建了藏族历史上的首座佛教寺庙?在举行寺庙落成的开光大典上,其中表演了宗教跳神舞——“羌姆”,从而面具问世?这种说法把面具的起源与佛教羌姆面具的出现归结为面具的起源,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它与第二种说法比较,仅时间概念而言,就至少迟了一个多世纪?如果与第一种说法比较,在时间上晚了许多?

  (二)藏族面具起源于新石器时代的基本认识那么藏族面具究竟起源于何时?是一元还是多元?值得深思?可喜的是,近20多年来,随着藏族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考古学?民族学研究的不断探索,同时以我国傩文化研究的成果作参照?我们认为,藏族面具的起源应为新石器时代?在藏族历史上,关于这个民族起源有一个古老的传说,这便是“猕猴变人”的传说?在《西藏王臣记》?《国王遗教》?《贤者喜宴》?《西藏王统记》等藏族著名历史文献中,都有相关记载?概括起来,即是说青藏高原上的藏族的远古先民是由猕猴和罗刹女相结合所繁衍的后代逐步进化而来的,其发祥地就在今西藏山南地区的泽当,在泽当的贡布日神山上有一个“摘乌洞”,便是猕猴居住的地方?前几年,一位长期在西藏进行调查和研究的藏学家告诉我们,他在山南进行调查时,就曾听当地老人们讲,那里的人们过去曾经有在大门墙顶或房顶放猴头骨的习俗,这显然是一种图腾崇拜的例证?

  1989年7月至8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应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的邀请,到西藏自治区的一些重要古文化遗址和古墓葬群进行考察,曾多次到拉萨北郊的曲贡村,对曲贡遗址进行了实地踏勘?1990年8月至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组建的西藏工作队与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联合组成发掘队,对曲贡遗址进行了首次发掘?之后又于1991年8月和1992年6月至7月两次对曲贡遗址进行了再发掘?曲贡遗址的发掘取得了很大的成功,曾被评为1991年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1999年12月,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了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共同编著的《拉萨曲贡》考古报告?关于曲贡文化的时代问题,该报告中披露:“曲贡文化是尚处于史前时代的一支高原农耕文化,创造它的居民实际上已迈进了青铜时代的门槛……曲贡文化的绝对年代大体在距今3500年—3750年之间,延续时间不少于250年?考虑到距今3750年可能还不是它的最早年代,我们估计曲贡文化的年代上限或可推到4000年前?”该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的文化遗物,这些文化遗物中,史前曲贡人的生产工具主要为石器,也使用一定数量的骨器,少量的陶质工具和青铜工具;曲贡人的主要生活用品是陶器?“曲贡人有人祭和牲祭仪轨,死后施行土坑石室单人曲肢葬?二次葬和二次合葬,以实用陶器作随葬品?”关于曲贡人的精神生活,报告中是这样描述的:“在创造物质生活的同时,曲贡人也创造着自己的精神生活,他们有原始的宗教仪式,有特别的信仰对象,有刻意追求的文化传统?根据发掘获得的资料得知,曲贡人的精神生活主要内容表现在尚红?人祭?牲祭?陶片?埋葬等几方面?”在出土的陶器中,属于陶塑的作品仅为两件,“一件为陶器上的猴面贴饰,为浮雕样式;一为器盖上的鸟首,为圆塑样式?猴与鸟在古代高原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特别的位置,可以想见曲贡人的这两件陶塑绝非一般意义上的艺术品?我们发掘到的这件猴面贴饰,形象逼真,神态生动,看到它人们很自然地会想起广泛流传在高原的古老神话,即‘猕猴变人’的神话……发掘所得的鸟头陶塑,亦很生动传神,但由于啄部略有残损,一时还无法认定它究竟表现的是什么鸟?它有些像鹰隼,又有些像鹦鹉?我们知道,实行天葬的藏人对鸟——尤其是秃鹫,有一种十分敬重的感情?在天葬出现之前,又会是怎样,我们不很清楚,不过有一点是值得注意的,就是在前述出土的秃鹫骨架,表明曲贡人对这种鸟的处置采用的是比较特别的方式?这么看来,曲贡人在陶器上认真塑出鸟形,也不会是兴之所致而已,还应当有着我们尚不明白的深层含义?”《拉萨曲贡》考古报告的上述披露,以事实回答了藏族面具早期雏形的历史,早在距今3500年至3750年的夏?商时期已经出现?应当说,这是藏族面具史的一个重要的发现,它填补了藏族面具史上的一个空白?结合曲贡人的精神生活中的原始信仰,充分证明了猴?鸟陶塑并非一般意义的艺术品,而是曲贡人原始信仰中图腾崇拜的体现?从这个意义上讲,图腾崇拜是藏族面具的一个源头?

  关于藏族面具的起源来自远古先民图腾崇拜的例子,在今四川平武?九寨沟县和甘肃文县居住的白马藏族中也可以找到?在白马藏族中,每逢农历正月初六日起至十五日是跳“曹盖”的日子?所谓“曹盖”,在白马藏族中,即指面具之意?跳“曹盖”,便是带着面具所跳的一种祭祀舞蹈,当地人常称之为咒舞?长期从事白马藏族研究的曾维益认为:“白马人所崇奉曹盖的词源本义就是熊舞或熊神舞,因此,在时间上最早,在形式上最原始的曹盖面具,是用真熊皮做的”曾维益编:《白马藏族研究文集》[C],成都:四川省民族研究所编印,第502页??同时,他还认为:“曹盖”就是指所有白马人的一种熊神图腾舞;“曹盖”是熊神的象征物;“曹盖”本是白马人中黑熊部落的图腾;“曹盖”后来又演化成为所有白马人的图腾?白马藏族的这种原生态“曹盖”,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一是所谓“曹盖”的面具起源于图腾崇拜;二是藏族动物的头皮实物所做的面具,是藏族面具最初原始的形式之一?我们认为,白马藏族的曹盖除了和图腾崇拜有关外,与原始的狩猎活动有着一定的渊源关系?白马藏族所居住的地方,森林密布,是熊?野猪等动物的最佳栖息地,至今也是我国珍稀动物大熊猫的重要保护区?白马藏族的原始先民,在狩猎时期,熊和野猪等动物成为他们捕猎的对象,是其重要的生活物质来源?在狩猎过程中,带上熊头皮?野猪头皮作伪装,成为一种重要狩猎手段,进而衍化成一种信仰,一种傩俗?曾维益在《白马藏族研究文集》中写道:“白马人在跳曹盖时,当戴上木雕面具的众舞者跳完曹盖之后退场休息时,这时,戴上老熊头皮与野猪头皮面具的舞者就弯腰弓背,双手杵棍地步入场中,模仿着野猪与老熊的动作行为,做出种种让白马人发笑的动作,例如:让野猪背上老熊行走,野猪拱地?老熊爬树等等……另外,在部分白马人的大门靠神山一侧的上方部位,至今仍保存着悬挂野猪与老熊头的习俗?白马人说,在门上挂野猪与老熊的头,是为了避邪?在白马人的观念中,这两种动物都是兼具神兽的性质?”

  藏族面具雏形的概念,源于动物头的例子还多,除了上述的猴面?鸟头?野猪头?熊头外,最为典型和普遍的是牛头?无论在城市或是在农村的民居中,有的在屋顶上放牛头,有的直接在房墙上画牛头,或是将牛角嵌在墙中,以作神灵或是图腾崇拜?在山间或是路口的嘛呢堆上,也摆放着牛头?牦牛自古以来就是与藏族生产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动物?在古代,藏族就有“牦牛六部”的传统称谓,而今又有“骑在牦牛背上的民族”的雅誉?藏族先民在原始狩猎时期,就逐步将野牦牛驯化,进入农业文明时期,牦牛不仅成为藏族的生产工具,也是最重要的物质来源?数千年来,牦牛与藏族缘深情浓,这种情缘使牦牛在藏族心目中成为了一种神灵和被崇拜的对象?在民俗活动中,牦牛拟兽舞和以牦牛头出现的拟兽面具雏形自然成为情理之中的事?

  虽然,我们不能判定白马藏族的熊头皮和野猪头皮的面具究竟最早出现的时间,也不能判定藏区广大范围内的牦牛头的崇拜始于何时,但可以从民族学社会结构理论和藏族“牦牛六部”的称谓来推断,其面具雏形和崇拜形式出现的时期应在原始氏族社会时期?

  藏族面具早期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在古代岩画中得到体现的?西藏阿里地区的日土县是目前我国藏区岩画保存最多的地区之一?日土县的主要岩画点有:下曲垄?鲁日朗卡?阿垄沟?那布龙?塔康巴?布显?康巴热久?芦布湖东北岸?左用湖西北岸?过巴?曲嘎尔羌?达贡亚贡?任姆栋等13处之多?其中任姆栋岩画点一共有4组岩画,在这4组岩画中,与面具有关的是第1组1号岩面上的“舞蹈祭祀图”和第3组岩画31号岩面上的岩画?在“舞蹈祭祀图”中,“作品构图复杂,内涵丰富,画中共有10余种图像,每一种图像都有深刻的寓意……画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男根?女阴?太阳?月亮以及舞者和鱼……4个舞人图像虽然很小,但却是全画的核心和灵魂?舞人头戴鸟形面具,表明岩画作者所在部族系以鸟为图腾……综观全画它应是远古时期某个部族一次盛大求育巫术仪式的真实记录?任姆栋第3组岩画31号岩面,还有一个头戴野猪形面具的人,人右侧刻一鹿一狼,以此推断,戴面具者应是猎人”顾朴光:《中国面具史》,第79—80页??关于任姆栋岩画的年代问题,由索朗旺堆主编的《阿里地区文物志》中的结论是:“根据其他现象综合分析,任姆栋岩画年代的上限大致属西藏的早期金属时代,下限可能为佛教大规模传入之前或传入时期,即相当于吐蕃以前或吐蕃早期”?从任姆栋岩画的考古发现至少证明了以下几点:一是以岩画的形式再现了至迟在公元7世纪以前,早到青铜器时代,在藏族社会中,就已盛行傩祭?二是岩画中的面具与图腾崇拜和狩猎活动有关?三是结合“舞蹈祭祀图”全貌与戴面具舞者和拟兽舞者的出现,说明拟兽面具舞在当时也已盛行?

  根据前述引例,在此需要对前述藏族面具文化的起源的3种说法作出说明?

  关于藏族面具起源于苯教文明的说法,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值得探讨,即是藏区早期的苯教与原始信仰是否就是一回事,或者说就是一个概念?因此,我们对苯教的起源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探查?众所周知,苯教的创始人为辛饶米沃(又译为丹巴辛饶或辛饶米沃且),他诞生的地方是在今西藏阿里地区(古称象雄)的沃莫隆仁地方,但是,辛饶米沃是什么时间诞生的,却难以找到确切的答案?有学者认为,辛饶米沃出生时间早于释迦牟尼约一个世纪?也有学者认为辛饶米沃在世的时代,大约与释迦牟尼在世时间差不多?如果这个说法成立,那么辛饶米沃大约为公元前6世纪生人据《西藏王统记》[Z]载,佛主释迦牟尼生于周景王四年,即公元前541年,在西藏称作金猴年??据《西藏通史——松石宝串》载:“自从聂赤赞普为吐蕃王之后,开始了悉补野王统世系?蔡弥穆杰和宗弥恰嘎担任此赞普的神师,创建了雍布拉康宫?部分苯教史书记载,聂赤赞普时期创建了‘索喀尔雍仲拉孜’和‘青瓦达孜宫’,苯教得到了发展”?在第二代赞普穆赤赞普之时,“觉邬兰察担任苯教神师,建立苯教城堡‘科玛乃邬琼宫’,从象雄请来以大学者辛·南喀囊哇托坚为首的108名苯教师,在吐蕃创建了45座苯教聚处,翻译了《般若》?《聚合》等多部经典,又‘将净天字改成大食堆状字,将玛扎改成大小玛尔体,玛钦改成正体字或半正体字,这是以字母书写经典的开始’……总而言之,穆赤赞普是吐蕃世系中发展雍仲苯教的主要人物,很受苯教徒的爱戴”?吐蕃第一代赞普聂赤赞普是公元前360年(秦孝公三年)生人(据《西藏历史年表》)?其子穆赤赞普与其也是公元前4世纪初的人?吐蕃王统之初与佛主释迦牟尼(或者说辛饶米沃也可)在世时期仅差两个世纪左右?可以看出,吐蕃王统时期,苯教已经十分盛行?一种宗教的创立,大凡都与其创始人的关系十分紧密?据有关资料认为,苯教是其创始人辛饶米沃在西藏本土的原始信仰的基础上与古波斯的祆教结合的基础上产生的?由此,可以认为,西藏本土早期的原始信仰与苯教有渊源关系?严格地讲,苯教与原始信仰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述拉萨曲贡文化遗址的年代距今为3500—3750年,它与苯教创立的时间相比要早许多?也就是说,曲贡文化遗址中的陶器上的猴面贴饰和鸟头陶塑是原始信仰时间的产物,而不是苯教文化时期的产物?

  至于第二种说法和第三种说法明显不是藏族面具的起源时期,只能说是藏族面具发展过程中的两个阶段而已?

  从众多资料分析,藏族面具自新石器时代晚期产生以来至公元8世纪,大约经历了2300多年的漫长历程,不难看出,其中一个最大的特点是以拟兽面具为主体,鲜有神?人?鬼类面具,这也充分表现出藏族面具在这个时期内的原始性?

  公元8世纪和公元14世纪是藏族面具发展的两个重要时期,或者可以说是突变时期?这两个时期,分别由于寺庙“羌姆”和藏戏两大面具载体的出现,使藏族面具从单纯的拟兽形象时代,进入到神?人?鬼?兽形象并存的时代?藏族面具在寺庙“羌姆”和藏戏发展的推动下,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成为藏族艺术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门类?

  二?藏族面具活态遗存的基本要素

  面具作为世界各民族的一个古老文化,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历史和社会诸因素,致使一些民族的面具文化消失,另外一些民族的面具文化停滞,一些民族的面具文化濒临绝境?但是,藏族面具至今依然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依然呈现出活态遗存,其的原因很多,究其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脉相承性藏族面具发端于原始信仰时期,苯教的形成则是建立在原始信仰基础之上的,原始信仰的根在苯教中得到了保存和发展?佛教传入西藏后,佛苯之间进行了较长时间的较量?虽然最终佛教取得了胜利,并形成了具有雪域特色的藏传佛教?但是,苯教并没有消亡,并且在与佛教的斗争中,吸纳了佛教的许多成分,并得以保存和一定程度上的自我完善和发展?藏传佛教也同样吸收了不少苯教乃至原始信仰成分,并转化到宗教仪轨之中?藏族面具中的许多原始?古老的成分,也自然被保留和延续下来?就藏戏为例,系由公元14世纪建桥大师汤东杰布为建桥募捐而组织演出所创立,而藏戏本身初创时期,就吸收了民间舞蹈?民间原始祭祀?寺庙“羌姆”等表演形式及其面具艺术的因素而逐步发展成熟的?

  (二)兼收并蓄性自吐蕃时期起,藏族面具在其发展过程中,就已开始吸纳外来面具文化的成分,以不断丰富自己的内涵和外延?吐蕃时期,随着佛教的传入,汉地?印度?尼泊尔的佛?菩萨?神造像艺术也随之传入西藏,这对后来寺庙“羌姆”面具的造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公元8世纪中后期,在桑耶寺创建中期,“莲花生把它(指拟兽面具舞)与印度佛教密宗瑜伽部?无上瑜伽部里的金刚舞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佛教祭祀仪式中表演的神舞‘羌姆’作为一种驱鬼镇魔的咒术,‘羌姆’是在桑耶寺的开光仪式上产生的?《五部遗教》载:在庆祝桑耶寺落成的开光法会上,‘莲花生为调伏恶鬼为所行仪轨率先应用了一种舞蹈’,莲花生创‘羌姆’的目的在于弘扬佛法,打击苯教势力,因此印度佛教的密宗里的许多神祇都编入‘羌姆’之中,而苯教神祇只在‘羌姆’中担任一些低等的次要角色”顾朴光:《中国面具史》,第274页??“公元11世纪随着密宗的各种吉祥傩仪,特别是跳神‘多吉嘎羌姆’的正式形成,急剧发展出后宏期各种不同教派风格,开始塑制出各种更为完整?丰富的神像面具?”刘志群:《藏戏与藏俗》[M],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第138页?米尔·吉赛尔在《西藏艺术》中谈道:“从公元17世纪末到18世纪初,中原汉地艺术对西藏艺术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致使西藏艺术的古老传统产生了突变……于是在西藏出现了汉藏风格混合的艺术形式”?这不仅反映在建筑?绘画等方面,在面具文化上也可以找到不少例证?在布达拉宫的壁画中,就有反映汉族和尚头戴面具?手拿折扇进行表演的场面?我们在四川新龙县朱登寺考察时,在那里看到的四大天王的面具造型,明显带有内地造型的风格?在四川九寨沟?平武地区白马藏族的十二相面具,从造型上分析,带有一定的汉族造型特点?从渊源上追溯,极有可能与东汉画像石墓中遗存的《大傩图》中的拟兽面具舞有着一定的关系?

  (三)广泛的社会性在寺庙“羌姆”出现以前,藏族的祭祀活动,以及各类拟兽舞蹈,是直接流行于民间的?寺庙“羌姆”出现后,“早期是被严格封闭在寺院内部表演,至晚在11世纪就已经向俗人群众开放表演了,也就是说逐渐开始传入民间了,以致到后来,形成了俗人群众也能表演‘羌姆’这种面具舞蹈,称之为‘米那羌姆’,即俗人跳神?这对‘羌姆’这种宗教艺术包括面具的变化和发展,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推动力”刘志群:《藏戏与藏俗》,第139页??我国藏区众多的寺庙(含苯教和藏传佛教寺庙)无论在历史上还是在当今,每年都要进行以宗教仪轨形式出现的“羌姆”表演?一方面信教群众出于信仰需求届时都要到寺庙中参加这样的宗教活动,另一方面,作为一种艺术形式,除了它在宗教意义上的祈福?禳灾?驱邪的功能外,也蕴含着娱乐的功能?这也是面具文化具有广泛社会性的一个方面?而藏戏本身就带有较强世俗性,每到夏秋季节,无论农区还是牧区的群众都有消夏耍坝子的习俗,藏戏的演出便成为耍坝子中的一项重要的演出活动,受到民众的青睐?在今青海藏区还广泛流行着一些大型的民间祭祀活动,如热贡地区的“六月会”和青海湖地区的“祭海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十七日“热贡地区的‘六月会’祭祀活动在一个名叫四合吉的藏族村庄拉开序幕,而后,隆务河流域的几十个藏族?土族村庄相继展开?各村的祭祀活动的天数也不尽相同,最长的有5天,短则2天?凡举办‘六月会’的村庄都有一座寺庙,庙内供奉着本村和本地区的保护神?这些神灵除本地的山神外,还有其他藏区的山神,如念青唐古拉山神?阿尼玛卿山神?冈底斯山神等,此外还有汉族的二郎神?藏族史诗中的格萨尔王神灵?在藏族的原始信仰中,任何一座山峰都被认为有神灵居于其上,在藏族的整个神灵世界里他们属于世界护法的神系?六月祭祀活动中这种多神崇拜现象,也是热贡地区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不同类型的文化在长期历史发展中相互交融?相互渗透的产物……热贡地区的‘六月会’包括祭神?请神?迎神?舞神?拜神?祈祷?送神?军舞表演(莫合则)?神舞表演(拉什则)?龙舞表演(勒什则)等内容,除此之外,还有婚嫁?生殖崇拜?拉伊?民间藏戏表演等各类活动,这是热贡地区藏族?土族共同参加的盛大宗教性节目”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第162—171页??在这个盛大的民间祭祀活动众多表演中,自然也离不开面具舞的参与?如四合吉村所表演的13个节目中,“有动作奔放?节奏明快的小型鼓舞,有活泼可爱?动作灵巧的少年面具舞”?在军舞表演中,也离不开面具,“军事仪式舞蹈,作为古代军事斗争中不可忽视的精神战术,其以诡异的面具,临阵足以威敌”?在敬神舞蹈中,也有“头戴虎头面具,手持禅杖”的角色出场演出?在龙舞表演中,舞者“手持哈蟆头和蛇头的面具”的舞者?自然,藏戏演出也就离不开面具了?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日,是青海湖一年一度“祭海”的日子?在藏区,山崇拜?水崇拜的自然崇拜活动很多,但在崇拜活动中,举行大规模的“羌姆”演出在青海湖地区特别隆重?规模盛况空前?据考察了解,在祭海之日走出寺院进行环湖跳神表演的寺院很多,有海南藏族自治州吉栋寺?左那寺?罗汉堂密宗寺和萨佑寺?仅萨佑寺祭海跳神就有《赛日精姆》?《桑德》?《优拉》?《章松四面兽》?《佑斗候》?《吉祥鹿舞》6个跳神面具舞马盛德?曹娅丽:《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第102页??青海湖的“祭海”节最初为蒙古族的祭海传统,后来逐渐成为蒙古族?藏族共同的祭海仪式,也是一项具有广泛的群众性的一项大型活动?

  (四)姊妹艺术的支撑面具,从艺术门类来划分,它属于美术范畴?在美术范畴内,主要为绘画和雕塑两个大类,在这两个大类中,有很多姊妹艺术,譬如在藏传绘画中,就有壁画?唐卡?建筑装饰画等等?在藏族雕塑中,就有金属雕(铸)塑?木雕?泥塑?石刻?酥油花塑?彩沙塑等等?从艺术意义上讲,这些姊妹艺术都是同源的,相互之间都有着一定的依存关系和相互促进的作用?在藏族传统文化中,往往将美术归为“五明”学科的“工巧明”之中,属于一种专门的学问?其中,绘画起着极为重要的传动作用?

  藏族美术(含绘画和雕塑)的起源历史,根据近些年来的考古证明,至少产生于新石器时代,其典型代表为考古遗址中出土的陶制品和陶制品上的各种刻纹图案以及早期的岩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特别是吐蕃时期,藏族先民借鉴并吸纳了大量中原?南亚乃至西亚的美术成果和成分,并且不断融入到本土美术之中,从而形成了自身的专门学科——工巧明?这个学科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不仅人才辈出,流派纷呈,而且硕果累累?在累累硕果中,一是建立了自己的美术理论体系,而且存世作品浩如烟海?从这个意义上讲,它为藏族面具的发展不仅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而且提供了理论?技术的支持和保障?

  大凡称职的面具艺人或艺僧,首先必须具备较为扎实的绘画功底,这种绘画技能在面具制作中,用以造型构思?绘制小样和面具的彩绘?就面具本身的塑制而言,它包括诸如木刻?泥塑?贴塑?金属雕造等多种工艺,是多种雕塑技艺的综合?所以面具既是绘画艺术与雕塑艺术的综合体,更是雕塑的各种技艺的综合体?如果说,藏族美术的总体发育存在明显的缺陷的话,那么必然会影响到藏族面具造型的整体水平?换句话说,藏族面具能够发展到当今,并取得成就,是与美术的其他姊妹艺术的支撑分不开的?

  [参阅资料与文献]

  一?参考专著

  1?[美]保罗·韦斯?冯·奥格登·活洛特著,何其敏?金促译:《宗教与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9年?

  2?霍巍?李永宪:《西藏西部佛教艺术》[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1年?

  3?钱茀,《傩俗史》[M]:上海文艺出版社?广西民族出版社,2000年?

  4?郭净:《心灵的面具——藏密仪式表演的实地考察》[M],上海三联书店,1998年?

  5?拔塞囊著,佟锦华?黄布凡译注:《拔协》[Z],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0年?

  6?第五世达赖喇嘛著,郭和卿译:《西藏王臣记》[Z],北京:民族出版社,1988年?

  7?[前苏联]海通著,何星亮译:《图腾崇拜》[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8?《西藏民间艺术丛书》编委会编:《面具艺术》[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1年?

  9?叶星生编:《西藏面具艺术》[M],上海书局有限公司?重庆出版社,1992年?

  10?张建世?杨正文?杨嘉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料保护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年?

  11?顾朴光:《中国面具史》[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6年?

  12?庹修明主编:《傩文化与艺术》[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3年?

  13?刘志群:《藏戏与藏俗》[M],西藏人民出版社,河北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年?

  14?恰白·次旦平措?诺章·吴坚?平措次仁著,陈庆英?格桑益西?何宗 英?许德存译:《西藏通史——松石宝串》[M],西藏社会科学院?《中国西藏》杂志社?西藏古籍出版社,1996年?

  15?张鹰:《西藏面具》[M],人民美术出版社,1995年?

  16?曲六乙:《傩戏·少数民族戏剧及其它》[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0年?

  17?曾维益:《白马藏族研究文集》[C],四川省民族研究所内部印行?

  18?索朗旺堆主编:《阿里地区文物志》[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格勒:《论藏族文化的起源形成与周围民族的关系》[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8年?

  20?[奥地利]勒内·德·内贝斯基·沃杰科维茨著,谢继胜译:《西藏的神类和鬼怪》[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年?

  21?马德胜?曹娅丽:《人神共舞——青海宗教祭祀舞蹈考察与研究》[M],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年?

  22?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

  23?[英]孔贝著:《藏人言藏——孔贝康藏见闻录》[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四川民族出版社,2002年?

  24?阿坝州文化局编:《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文化艺术志》[Z],成都:巴蜀书社,1992年?

  25?魏强?周润年?嘉雍群培:《藏族宗教与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2年?

  26?西藏自治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编:《古格故城》(上?下)[Z],北京:文物出版社,1991年?

  27?刘芝凤:《戴着面具起舞——中国傩文化》[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

  28?于一:《巴蜀傩戏》[M],大众文艺出版社,1996年?

  29?郑有土:《中国民俗通志·信仰志》[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

  30?郭净:《幻面》[M],海天出版社?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31?贵州省德江县委宣传部主编:《傩魂》[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2003年?

  32?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西藏自治区文物局编著:《拉萨曲贡》[M],北京:中国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33?顾朴光:《中国民间面具》[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8年?

  34?王尧?陈庆英主编:《西藏历史文化辞典》[Z],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

  35?刘凯:《藏戏及乡人新织》[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99年?

  36?肖献源:《平武白马藏族》[M],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平武县委员会?平武县王朗白马风情节领导小组编印,内部出版?

  二?参考论文

  1?叶玉林:《假面也宜巧装饰——西藏面具艺术美漫谈》[J],载《西藏艺术研究》2002年第4期?

  2?格桑益西:《藏传佛教“羌姆”面具艺术》[J],载《贵州民族研究》2004年第2期?

  3?华锐·东智:《藏族面具艺术浅识》[J],载《中国藏学》1998年第4期?

  4?洛桑多吉著,剧宗林译:《论藏戏脸谱——“巴”》[J],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

  5?刘志群:《我国藏区寺院傩与民间傩概述》[J],载《康巴文苑》1989年第1期?

  6?白玛措:《松潘本教神舞简介》[J],载《西藏研究》1988年第1期?

  7?廖东凡:《直贡噶举派金刚之舞》[J],载《西藏民俗》2004年夏季号?

  8?张图云:《藏北神秘的骷髅墙》[J],载《中国西藏》2001年第3期?

  [本文责任编辑陈立健]

  [作者简介]罗布江村,西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教授;杨嘉铭,西南民族大学博物馆教授?(成都610041))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中国藏学2006年第3期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