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饶尼玛访谈录:民族精神与藏事研究
在深切缅怀阿沛·阿旺晋美的日子里,我走访了中央民族大学副校长、著名藏族学者喜饶尼玛,就民族精神与藏事研究等问题同他进行了交谈。
关于民族精神
记者:阿沛老离开了我们。他用毕生精力为祖国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请您为我们网站的海内外读者说几句话。
喜饶尼玛:阿沛老是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也是中华民族优秀儿女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他始终怀着强烈的民族责任感,始终站在国家和人民的立场上,我们各民族都非常敬佩他。他追求真理、矢志不渝的高尚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尊敬和学习。
记者:松赞干布是藏族人民伟大的民族英雄,他像佛祖和高僧大德一样为藏族人民世代供奉。他身上彰显出的民族精神更为世人所推崇。
喜饶尼玛:松赞干布是藏族伟大的民族英雄。早在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了吐蕃王朝后,即与唐王朝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建立起了广泛的联系,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沟通了与内地的友好关系,推动了汉藏民族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公元十三世纪中叶,元朝中央政权统一中国,西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从此西藏民族成为中国各民族大家庭的一个成员。
记者:根敦群培是西藏近代史上卓尔不群的奇才。2004年2月号的《中国藏学》刊发了您的《根敦群培带给今天的启示》。您在文中指出,要在21世纪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一定要丰富和发展伟大的民族精神。
喜饶尼玛:我们应该像根敦群培那样有创新的思路,有改革的精神。只有这样,民族的精神才能发扬光大。一种文明或者说民族精神的内涵需要随时代而不断丰富、发展。
记者:宗教作为一种特殊文化,必须走社会化、大众化之路,由信仰型到文化型,由超然于社会之上到服务于社会之中。根敦群培的做法是这样的意图吗?
喜饶尼玛:根敦群培在自己的成长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在西藏进行重大变革的必要。他对藏传佛教提出了大胆的改革设想,对西藏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是对藏传佛教社会化的一种尝试。根敦群培站在宗教的角度思考社会,在他的眼中,社会的和谐是宗教的一种追求。我们今天站在社会的角度看待宗教,宗教也是社会和谐的一种资源。根敦群培在西藏和平解放之际辞世,但他的思想为西藏社会注入了新的活力。
记者:根敦群培身上所体现出的精神,是对宗教、社会的和谐发展的一种期盼,也是对宗教自身正常秩序的一种期盼。
喜饶尼玛:藏传佛教有其自身的宗教秩序,但这种秩序应与藏民族文化的民族性、时代性保持一致。2009年6月,中央统战部杜青林部长到拉萨、日喀则、林芝调研时,深入藏传佛教寺院,与驻寺工作组和寺管会座谈。他强调指出,要进一步深化寺院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和谐平安寺庙”创建活动,加强寺院管理,加强社会公共服务,引导僧尼爱国、守法、持戒、利民,使寺院成为爱国守法、彰显道德、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和谐场所。
记者:现在,有一些高学历、高素质的人出家修行,或在家修行,我从他们中听到了这样一种说法,“让社会因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宗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更加祥和”。这是否是对宗教社会化的一种愿望呢?
喜饶尼玛:如你所说,本着“让社会因宗教的存在而更加和谐,让宗教因社会的和谐而更加圣洁、更加祥和”的目的进行佛理研究和佛学文化研究,应该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画僧史国良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关于藏事研究
记者:2000年年底,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您的《近代藏事研究》。这本书已经成为藏事研究工作者和热爱西藏的海内外人士手中的必备图书。请您为我们网站的海内外读者谈谈藏学研究的方法。
喜饶尼玛:史学研究与其说是面对过去,不如说是面对未来。基于这样的研究理念,因为要面对未来的缘故,研究方法要有创新的思路,研究人员要有改革的精神。
记者:给我们网站的海内外读者谈谈这本书。
喜饶尼玛:这本书成书于10年前了。这本书从人物和事件等角度对民国藏史进行了梳理,获得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但现在回过头来看,我个人认为,由于很多档案材料特别是藏文史料尚未公布,留下了一些遗憾。
记者:如果把通过网络来传播藏学研究、藏民族文化的网络编辑人员,也算作是藏学研究人员的话,请您给他们提几点希望。
喜饶尼玛:你们当然是这个队伍中的成员了,这一工作不是简单的记录,而是思考后的感悟。网络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一个重要途径。藏民族文化的特点、藏传佛教的特点,以及网络传播的特点,三者的结合,对网络编辑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通过网络进行藏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的传播,必须在基于人性化、真实性的基础上,关注民族性、特殊性、时代性、开放性、创新性。这样,才能取得更大的传播效果。我想,这也是你们作为藏学研究队伍中的一员开展工作时应遵循的原则。
网络传播应关注人性层面的共鸣
记者:孙书云女士的《西藏一年》(A Year In Tibet)一片,实际上是对藏传佛教与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进行的人类学的叙事研究、田野研究。虽然片子所引起的轰动已经过去,但还是带给了我们极大的反思——立足于人性和常识,展现真实,就能够评判不和谐的东西,能够解决曲解和误读。
喜饶尼玛:作者采用的人类学的方法属于影像人类学。从片中可以看出深厚的西藏传统文化,以及经历着现代化冲击的真实的西藏地方。人性、常识在平和、亲切中得到了升华。这部片子之所以引起世界各国的关注,恰恰就是这一点,也说明,对人性和常识的关注,恰恰是人类的共性。我想,这也对网络从业人员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记者:教育学、心理学中经常谈到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意思是要把知识与知识所处的社会、历史和文化的背景知识予以整合(integration),再向学生传授,能够使学生主动进行知识的建构,使知识进行有效的内化。结合A Year In Tibet的成功,这种方式是否更值得我们的网站借鉴?
喜饶尼玛:确实如此。西藏经济已经连续多年保持12%的增长速度,人均收入连续多年实现两位数的增长。这些成就如果只是单纯地进行语句描述,所产生的效果应该不会很大。而如果关注文化,关注人性的共鸣和心灵的感应,关注情境,在一定的情境中,将意欲表达的内容(社会、历史、文化、宗教等),通过恰当的方式展示(关注小事,关注普通人),能够起到由小见大的传播效果。以小见大,关注普通人,更能引起心灵的感应,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