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试述觉囊派对教义思想的判释

       

发布时间:2010年03月18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试述觉囊派对教义思想的判释

  内容摘要:在觉囊派中,对教义的判释是觉囊派判教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觉囊派思想体系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觉囊派通过“三转法轮”的判教原则对教义思想进行了判释,本文从判教的角度对觉囊派在“中观”、“空性”、“如来藏佛性”的判释进行了阐述,旨在对觉囊派的教义思想有一个更好的把握。

  关键词:觉囊派判教;教义思想;中观;他空;佛性

  觉囊派是藏传佛教后宏期形成的一重要教派,在藏传佛教史上占有一定的地位,其思想源于十二世纪初的域摩·弥觉多杰提出的“他空见”思想。十三世纪末叶,更邦钦波·突结尊追(1243-1313)在觉摩囊地方建觉囊寺,以此为基础形成了觉囊派,后经由多布巴(1292-1361)、多罗那他(1575-1635)的努力,在藏地出现了两次繁荣。后来由于格鲁派在政治上的得势,对觉囊派进行打击,使得觉囊派最终在西藏灭绝。不过该派仍在川青等边远藏区流传,并在当地至今还有着一定的影响。

  觉囊派以“三转法轮”为方法对教法思想进行了全面的判释,并经过多罗那他之前的几代传承者的努力,完成了对判教体系的构建,促成了觉囊派在教义思想上的成熟。该派本着对 “三转法轮”思想的秉承,在教义思想上进行了本派独具特色的判释。在觉囊派的判教思想中,对教义体系构建有重要影响并占据着重要地位的是:“中观”思想、“空性”思想、“如来藏佛性”思想。这其中,“中观”原则是觉囊派判教思想的基础,“他空见”是觉囊派判教思想的指导,证得“如来藏佛性”则是觉囊派判教的目的。同时,“中观”、“他空”、“如来藏佛性”又有着一致性,即以“中观”原则为基础构建的“他空”思想体系,最终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实践来证得“如来藏佛性”。因此了解觉囊派对“中观”思想、“空性”思想、“如来藏佛性”思想的认识及在其判教思想中的地位,对于深入了解觉囊派的教义思想内涵,把握觉囊派判教思想体系很有裨益。本着这样的认识,本文从判教的角度,对觉囊派的“中观”、“他空”、“如来藏佛性”思想进行阐释。

  一、觉囊派对“中观”的判释

  觉囊派对“中观”思想的认识是以本派在判教体系中自定义的“他空大中观”面貌出现的。在它的判教体系中,将中观、唯识、如来藏三种思想融合为本派的“大中观”,通过对中观学派、中观经典及中观思想的判释,用公开承认唯识思想的创始人无著、世亲是“他空中观”思想的开创者,并以唯识思想的“三性说”为方法,构建了本派的“中观”方法论体系;阐释了对“中观”思想的认识,使本派与藏传佛教其它教派在教理上区分开来,体现了异于其它教派的独有个性。当然,这也可以说是对“中观”思想的一个发展,对“中观”内涵的一种丰富。

  对“中观”思想进行本派独具特色的教判解读,是觉囊派思想的基础,也是其判教的思想理论基础。觉囊派的判教是以理论上的“他空见”及形式上的“三转法轮”为基础和出发点,对“中观”思想的认识,也是以此为依据的。具体的来说,这其中包括对“中观”外延的解读,即对中观学派的认识,又包括对“中观”内涵的解读,即对中观的分层次认识。

  对“中观”外延的解读。觉囊派思想集大成者多罗那他在他的《中观思想要论》中说“中观学派分普通中观派和大中观派,普通中观派在藏区主讲自空,在印藏两地主张无自性,一般指阿奢黎佛护、清辨、解脱军、寂护及其随行者的观点。……普通中观派认为,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中转法轮的《般若经》为究竟了义经,这一派的创始人是佛护论师等。”“大中观派,在藏地指坚持他空中观者,即以弥勒菩萨的著作和无著、世亲论师的释著为代表。龙树论师明确提出了法界空,这和无著论师等人所说的他空是相同的。……大中观派根据三转法轮的一切经,尤其根据迦旃延集的《阿波陀那经》、《大空经》等初转法轮诸经和《弥勒请问品》、《般若波罗密多五百颂》等中转法轮经,以及《解深密经》、《楞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等未转法轮经,显示法性胜义、实有的粗共宗派。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涅槃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1】这里,他指出了印地佛教大乘“中观”思想的著名人物,并对其进行了细分,同时对经典以了义、不了义进行划分。在对普通中观认识中,他指出了普通中观的三大思想体系,即佛护开创的中观应成派,清辨开创的中观自续派,寂护开创的瑜伽行中观派,他们尊《般若经》为了义,其它经典为不了义。在对“大中观派”的认识中,多罗那他指出了两点,一是肯定了龙树在中观体系中的祖师地位。对此《觉囊派教法史补遗》中说 “上述示明了义说教的了义经典在印度主要由龙树和无著、世亲兄弟等佛教大师所弘扬。龙树著《教言集》,讲述初转法轮的四谛内容;著《理聚论》,阐述了次转法轮的中观自空思想;著《赞颂集》,阐述了中观他空的思想。”【2】把龙树纳入大中观体系,很大程度上符合并迎合了其它教派的对“中观”思想的看法。其实觉囊派这时的“中观”已从龙树时期“中观”解“空”时的认识论原则,转移到了用“二谛”补充“三性”来阐述“中观”方法论上来了。二是他把唯识派的开创者无著、世亲的唯识思想纳入到他的大中观思想体系中,并认为无著、世亲是“大中观”思想的开创者。对此,后世觉囊派著作进行了阐述和论证。《觉囊派教法史补遗》中说“无著修定弥勒,弥勒为之说《慈氏五论》,亦开示了大乘中观他空见。”【3】《印度佛教史》中对其解释说 “适于此时,尊者难陀,尊者正军(波罗摩斯那),以及尊者真谛(萨牟萨睹耶)三人持瑜伽唯识宗义,造论无数。于阿赖耶之解释,此三尊者,说为前之瑜伽师,无着弟兄,说为后之瑜伽师。非彼无着弟兄,为前三人徒众,此之所示,甚明显也。”【4】这样觉囊派把印度佛教中唯识学派和中观学的矛盾,化为中观与前瑜伽师的矛盾,认为唯识思想的开创者无著兄弟是后瑜伽师,其思想是“中观”的,并将其思想学派称为“唯觉明的中观学派”。后来觉囊派又直接解释 “关于无著的学说,在印在藏大多都说为是唯识学,觉囊派不承认只是唯识,认为无著、世亲是解释佛的末次法轮,提出如来藏和自觉智,属于大中观的了义教.他们就是随行无著所倡导的胜义有即他空见的中观学说。西藏的学者们对无著产生误解,主要是他们没有把唯识和唯觉明(不二智)分开的原因。因此他们独尊龙树认为是中观正宗,贬低无著认为只是唯识而不是中观派。”【5】

  对“中观”内涵的解读,是对“中观”思想内部的一种教判。觉囊派认为其它教派对中观思想的理解不够全面和细致。于是提出了他们自己对“中观”的理解,多罗那他在其《中观他空思想要论》中对“中观”四个层次的认识是:(一)、共通中观;(二)、大中观;(三)、中观不共义;(四)、秘密义。(一)、共通中观,即觉囊派认为的普通中观派的认识层面,佛护、清辩、解脱军、静命皆属这一观点,认为“末转法轮各经都是不了义经,中转法轮的《般若经》等为了义经。”【6】他们只承认缘起性空,胜义世俗皆无自性空,(二)、大中观,即“他空见大中观”,觉囊派自称为“他空大中观”,它是“根据《善逝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央掘魔罗经》、《胜曼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涅槃决定幻变经》等究竟了义诸经,……详细述秘密佛语,宣讲经义的作者是圣者弥勒菩萨。他在《现观庄严论》中概略叙述法语,在《经庄严论》、《中边分别论》、《辩法法性论》中作了详细的解释。读诵经藏,不共宗派,在《宝性论》中详细的决择,解释这些论著思想的人是无著和世亲两位论师,无著论师著的《宝性论释》对不共教派作了详细的论述。”【7】(三)、中观不共义,觉囊派认为是本派对“中观”所独有的认识:“空性和善事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但是,佛心住一切有情,显住诸佛,胜义佛在有情众生的心续中犹如有心,一切有情是如来藏。如来藏、一切有情心都是如来藏,对有情众生来说叫自性住种界。所以,非以空性心住佛,而是以有情众生心住佛。”【8】这可以说是“他空大中观”的进一步深化,该派认为这个层次的“中观”是已认识到了“他空”背后的“胜义有”,即是佛性,并认为佛性、心、实体的“空”是等同的,也是一切众生所本具的。(四)、中观秘密义,多罗那他说“秘密不共理者,佛的法界对佛的一切功德自性没有争议,因为,其与有情众生的法界没有区别。有情众生续的如来藏不应该住于佛的一切功德自性中,所以非作光明,没有区别”。【9】这里,觉囊派指出佛本具有身智一切德相,并提出了“法界”“法身”这些概念,也就是把“中观”思想上升到密法层次来理解。这也是觉囊派所要追求的“中观”的最高层次,即通过密法修习,来认识佛性并成佛。

  二、觉囊派对“空性”的判释

  “空性”又称“性空”,对“空性”的认识是觉囊派教法思想中的核心。在觉囊派的教法思想中,以通过密法修行得出的“他空见”作为对“空性”思想认识的正确见地,并把“他空见”放在“三转法轮”中的最高位置上。同时,该派又以“大中观”原则为基础,对“他空”思想展开了细致的论证,以此来突显本派“他空见”在佛教思想认识中的正确性。

  觉囊派首先对“空性”思想进行了不同的分类。多布巴在《了义山法海论》中将空性分成自性空、非有空性、本性空性、他法空性、胜义空性、胜义圣智大空、他空、缘起空性、究竟空性等二十种空,并分别对它们进行了具体的阐释。不过归根到底,觉囊派还是认为“空性”思想都可归分为“自空”和“他空”两种,并对“自空”、“他空”进行了决择。觉囊派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实体性,这个体性是常恒的、绝对的。但是,由于人们在思维活动中的错误认识,把本来存在的事物说成空,否定其独立的实体。因此,性空只能是由错误认识加在真实本体上的虚妄分别“空”,这种虚妄分别“空”是“他空”,事物体性本身不能是“自空”,而是“胜义有”,“自空”的认识是错误的。对此,多布巴说:“二十种空为自空的说法是错误的,因为,胜义谛、自性种、法身功德之诸法、自性、无体自性、他法空性等虽皆为空性,但全非自空。法的住性有多种异名,其正边者,佛的色身于世出现亦可,不出出亦可,诸补特伽罗亦可,不了悟亦可,见亦可,不见亦可,恒常不灭,不可舍弃;空性不变,前后无变化,恒常无等伦,遍行遍住,这才是自性不空之义。”【10】而对“空”的认识应该是“佛如虚空,虚空无性相;佛如虚空,虚空无性相故生。佛如虚空,虚空无色;诸法如虚空,善逝如来是法身;智慧如虚空,善逝如来是智慧身,无执无触。解脱如虚空,虚空无性相,解脱佛善逝如来无任何空。”【11】他认为这才是对“空”性的正确认识,其实这也就是觉囊派“他空”的特性。继而进一步指出了“自空”与“他空”的不同,多布巴说“自空者,于此所破色等为可舍弃之垢。他空者,所得常彼等破之所依,胜义善逝藏(心)之色为不可舍弃之光明自性。……胜义他空者,因果摄集之蕴住自空,破此等,谓得他蕴,故说有自空之外的他蕴界,谓此等为空性,从自空善立他性空,即胜义他空。”【12】这里,觉囊派认为“自空”是“可舍弃之垢”,而“他空”是“不可舍弃之光明自性”,“他空”虽出于“自空”,但却又高于“自空”。肯定了“他空”思想的正确,并暗含的指出了“自空”与“他空”的对立。

  对于区分“自空”与“他空”,觉囊派在对“三转法轮”的判教中,更加明确的阐释了“自空”、“他空”的高低,并作出了具体的解释:“佛陀二转法轮主要讲自空,末次转法轮讲胜义他空,两者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世俗、胜义二谛所摄的一切法都是从主观成立的,这种空是自空;一切世俗谛是从主观成立的,故而为空。但是,胜义谛法性任何时候非从主观上空,其直达究竟并无改变之自色,倘若由于他人世俗谛所执的戏论而使之空,这种空称为“他空”。世俗谛无实有,而胜义谛于究竟本性为实有。是故,舍弃二边的了义中观大善道是佛陀在末次转法轮之经藏中所讲说。”【13】觉囊派把“自空”列为是二转法轮的层次,而把“他空”列为是三转法轮的层次,以“二谛”原则,从主观、非主观的角度对“自空”、“他空”进行了评判,更突显了“他空”思想的优越。

  本着对“他空”思想的推崇,觉囊派对“他空”思想的渊源及所依经典进行了论说。多布巴说:“区别‘自空’‘他空’,决定空性者,乃大中观师无著。”【14】多罗那他也说:“关于他空中观在无著,世亲两位论师的著作中作了透彻的分析,尤其是世亲论师的《两万般若波罗密多颂释》、《辩法法性论释》对他空中观思想作了详尽的解释。陈那和安慧的弟子对他空思想作了更进一步的发展。”【15】这里,把“他空”思想的渊源归为是无著、世亲开创的,这样就把“他空”思想的提出者与“大中观”学派的开创者连在了一起,并等同了起来。觉囊派指出“他空”思想,在《如来藏经》、《法鼓经》、《智光庄严藏经》、《胜曼狮子吼经》、《无增无减经》、《涅槃经》、《华严经》、《宝积经》、《央掘魔罗经》、《金光明经》等经典中已明确的提出了。并认为解释佛第三时教密意的《宝性经》的本释和龙树的《中观赞》等也对“他空”思想进行了广泛的决择。从这些反映“他空见”思想的经典来看,其实也就是觉囊派所依据的印度佛教大中观学派的经典,即末转法转中的那些经典,印证了“大中观”与“他空”思想的一致性。

  关于“他空”思想的传承。 觉囊派认为显宗“他空”的传承是:无著—世亲—恒河弥底尊者—阿哇达底巴大德—窘乃喜哇—萨杂杂纳—噶哇多杰—智迈喜饶—堆巴达玛尊追—年·益希窘乃—江顿两兄弟,即绛曲嘉和宣努绛曲—觉顿巴·曼朗楚臣—热贝饶哲—结顿巴;密宗“他空”的传承是:吉祥萨乐—龙树论师—夏哇日—都夏钦波—都夏穷哇—绛曲桑波—迦湿弥罗班智达月护—卓译师喜饶札—喇嘛拉杰官巴贡却松—周顿·南木孜—域摩·弥觉多吉—曲杰旺秋—南喀俄色—觉奔木—赛莫且哇·南喀坚赞—坚萨哇·喜饶俄色—遍知却古俄色,之后它们又都传承于觉囊派的历代高僧,反映也了“他空”思想传承的源远流长。

  同时,觉囊派又用“大中观”的“二谛”、“三性”原则对“他空”思想进行了阐释。二谛即世俗谛与胜义谛。觉囊派认为,世俗谛指世俗诸法,因在世俗心中认为实有,所以名为世俗谛。它有生灭变化,虚妄不实,因此是假有的有为法。胜义谛是智慧观照中的实有之法,它是永恒不变的真实,所以是真有的无为法。本着这一认识,觉囊派指出,世俗谛和胜义谛所摄的诸法如果是从主观方面成立的,那么就是自空,如果认为诸世俗谛法虽然从主观方面成立,但胜义法任何时候不能从主观认识上空,而把“胜义”也说成是空的,否定了事物的真实存在,这就是戏论,是错误的。觉囊派进一步从“二谛”的关系上对“他空”、“自空”进行了论述。多罗那他说:“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意思是世俗自空中存在着一切自空,因为‘世俗能执所执只有错乱,没有自性,所以是自性空。’无自性是指他空。进一步说,世俗诸分为自空,胜义谛为他空,世俗空可以除常见,胜义有可除断见。”【16】这里,觉囊派不但认为世俗的“自性空”是“错乱”的,更为重要的是它把藏传佛教其它教派认为相辅相成的世俗、胜义二谛关系给对立、割裂了起来。应该说这还是觉囊派突出“他空”思想的一种方法,体现了觉囊派用本派“他空”认识理解“中道”思想的独特性。三性即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觉囊派认为“三性”原则是认识“他空”思想的正确方法,且能很好的体现人们认识理解“空性”思想的发展历程。多罗那他说“若尔,遍计执是假有,依他起实有,圆成实既不是安立有,也非实有,而是无戏论有,进一步说,遍计执是无的空性,依他起是有的空性,圆成实是胜义空性笃补巴·喜饶坚赞大师曾说:了解无的空性,也知有的空性。若知自性空,述说了解空性。遍计执者,性相无自性。依他起者,生无自性。圆成实者,胜义无自性。无自性分为三种,能依此二者,诸法无自性,意思是空性和无自性遍于一切所知。因此,承认诸法空性和诸法无空性是他空宗,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所以,佛所说的一切自空是存在于世俗自空中,无自性也是这三种,所以说自空非错误。所谓无自性者,是指说他空者。”【17】多罗那他用“三性”原则对“空性”思想进行了决择,一方面把圆成实、胜义无自性、他空等同了起来,增加了论证“空性”思想的力度。另一方面又指出了“自空”本身非错误,只是“矛盾存在于持自空观的人中间”的观点,肯定了在认识“自空”、“他空”中“人”的主体性意义。之后,觉囊派又把“二谛”、“三性”思想进行了贯通,并提出观察“空性”的三个概念,即无物空性、有物空性、胜义空性,来精化对“他空”的认识。多罗那他说“三性各从世俗胜义二谛两方面来看,偏计执性为假名有,虽世俗中亦无,属无物空;依他起性,依他因缘条件结合而生为实物有,世俗中有,属有物空,此二皆妄皆字。圆成实性,空去执着戏论刚自体不空,因其具足一切善品,为胜义有。此有为偏计、依他二者之根,是有,不可空,此则为真实有。”【18】觉囊派认为无物空和有物空是属于世俗谛的,是自空;胜义空是属于“二谛”的,是胜义有。“三性”的圆成实,它不是“自空”,而是“他空”。

  三、觉囊派对“佛性”的判释

  佛性即成佛的可能性。觉囊派承认如来藏佛性的存在,并认为佛性住于一切众生心上,众生自已虽然看不见,但却是真正实有的。同时,觉囊派又进一步将它与空性思想联系起来,认为“佛性”和“空性”同一的,因此求证“佛性”的过程就是求证“他空”的过程。并且用了多种方法来阐明了本派以为的如来藏佛性的特性,成为觉囊派区别于其它教派,表达对佛陀思想认识的重要方面,也是该派对本派佛学思想构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其对“三转法轮”判教思想的互应。

  首先阐释佛性思想的有无问题,觉囊派是积极的站在承认有如来藏佛性一边,这与传统“中观”宗见是不同的,但对于后宏期时期各教派各取所需而进行自派理论构建来说就不矛盾。同时这与当时的社会大背景也是分不开的,班班多杰在对论及藏传佛教思想发展的转型时说“从朗达玛灭佛起到格鲁派产生止,藏传佛教的主要思潮已经转型,即从般若中观思想转化为如来藏佛性学说,纵观宁玛派、萨迦派、噶举派、觉朗派、他们的佛教思想几乎都是“佛在后转法轮时讲的一切有情众生皆有如来之藏的如来藏佛性思想学说。”【19】即是说后宏期之初的觉囊派和当时产生的其它教派都力主如来藏佛性思想,这与后宏期佛教为向民间发展,而采用如来藏佛性思想做为吸引信众的手段不无关系。

  本着承认有如来藏佛性,觉囊派进一步认为不但人有佛性,而且世间一切万物皆有佛性,并认为这是先天就有的。觉囊派的多布巴说“于胜义中如本尊、明咒、本续、曼荼罗、手印等皆本来具有名为如来藏,它所显之恒常、坚固、不变、我达无上彼岸、同一净纯、大力等的一切功德,从本以来,即已具备,并周遍情器世间,此乃诸世俗自空等之因位本性。”【20】这为觉囊派争取更多信众,扩大本派影响起到了重要作用。

  觉囊派又指出了如来藏佛性与空性的关系。觉囊派认为空性和善逝如来藏是一性,空性是善逝如来藏。如来藏和佛心是同义,它等住于众生等一切法。“如来藏自性为自觉智,或称不二智,此即众生之觉性,佛与众生仅是迷悟之差,他们说二取空后之根不可空,如证二取空,谁知证了空性,知此即是自觉智,若无此智则成顽空断空。自觉智是有,此颇苻合诸大续部之旨趣。”【21】这里觉囊派阐述了众生证得“空性”也就是证得“佛性”的观点。其实就是在强调“空性”与“佛性”的同一性。本着对“自空”和“他空”思想的秉承,觉囊派指出如来藏也有两种自性,即有性和无性,它指出有性指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好、十力、四无畏、三忆念、大悲、禅定等,无性指如来过去的善非善、示教、业、因果、异熟、烦恼、五蕴、缘起,即十二有。

  觉囊派还把如来藏佛性和胜义有及圆成实性联系起来。觉囊派认为,如来藏就是法性、觉性、佛性。佛与众生同具,它名为因时果时无有分别之见,其实就是胜义法性。觉囊派明确的指出了胜义法性其实就是觉性,即佛性,从而把佛性与胜义法性等同起来。胜义即圆成实性,无生无来去,作为诸法之法性,并认为圆成实不管佛出世与不出世,法性和诸法所依之界皆为常在。继而觉囊派指出圆成实就是“自觉自证之智,即本体法性,明觉自明之相,不二智,从本以来则为诸法之本性本自无成。自觉自明之智即吾人之灵性,灵明妙觉,它为无明二取实执所垢污,起种种虚妄分别,轮流生死.垢污去后灵明现前,自证自明。灵明觉性,就是佛性。承不承认众生有佛性,就是承不承认有真常本性的问题。”【22】这里,觉囊派翻来覆去的阐述,就是要说清一个问题,那就是佛性、圆成实、胜义有,它们是同一的。

  觉囊派又阐释了佛性为实有的观点。多罗那他说“佛的智慧德相属本具,亦是胜义实有。”【23】觉囊派在阐述“他空”时说“何谓他物空?说他物空是指法住、法性等与真如名异而实同的东西。如来出世或不出世,彼诸法之法性,从本以来如实而住,诸蕴等到彼法之物则空无,此谓他物空。”【24】觉囊派在论述“胜义有”时也说“胜义有”“是常恒、坚固、雍仲离戏、寂静、园成、自性成就、实义有、实有等”【25】这里说“他空”是“本以来如实而住”,“胜义有”是“实义有、实有”,其实也就是觉囊派在强调作为与“他空”、“胜义有”同一义的“佛性”也是“实有”的。

  觉囊派还阐述了佛与众生的关系,多布巴说“所谓‘我’即是善逝如来藏义,一切众生皆悉有佛界(佛性),然由诸烦恼无明所障蔽,于各个自我有佛性者,一切有情众生皆不能得见。”【26】这里,觉囊派指出了众生与佛也是同一的,应该说这是觉囊派为扩大信众,而作的必要阐述。同时觉囊派还区分了“如来藏”与“阿赖耶识”的不同。觉囊派认为如来藏为万有之根,在染时之根名为阿赖耶识,为无明种子习气杂染之依托处,是烦恼根,阿赖耶为有为法,随万有生灭转变,故转识成智,妄识自空,作为万有所依之根本是无为法,不变动则恢复本面,所谓阿赖耶有识智之分,转识之根,称为净根,染净都是一根,又名为根之根,这仅是如来藏分位所立的假名,它没有转为无为的问题。

  另外,觉囊派也指出了证得佛性所需的正确认识。即《了义山法海论》所说的“佛的自性是无为法,故为常。虚空为佛的自性是善逝,善逝如来为无为法,无为法为常,常为法,法为僧,僧为无为法,无为法为常。”【27】这就是说,要证得佛性,必须把佛、法、僧三者统一起来看待,这才是认识佛法,证得佛性的正确途径。

  结论

  综观觉囊派对“中观”、“他空”、“如来藏佛性”的认识,应该说它们是同一的。在理论上引用“中观”的原则,是为了证明“他空”的存在,而“他空”最后又明确的指为是“如来藏佛性”。这样就把理论上学佛求法的目的给说清楚了,体现了觉囊派在教义思想上对印度佛教的中观思想、唯识思想和真常唯心思想的融合。不过,由于以觉囊派为代表的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都是以推崇密法作为落脚点,它们所有在显宗方面的论证只是为了更多的服务于密法的修行。这从觉囊派先从密法修行中得出“他空见”认识,而后才不断的勾画本派的显宗教义思想就可窥探一二。从这个意义上说,觉囊派对“中观”、“他空”、“如来藏佛性”的细致构建,一方面说明觉囊派佛学思想的标新立异性,吸引信众的需要。另一方面,也是它在实践修习后,寻找理论来源的必然结果。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觉囊派对教义思想的判释是该派理论与实践共同作用的一个产物。

  参考文献

  【1】【7】【8】【9】【15】【17】多罗那他著许得存译《中观他空思想要论》【M】见《觉囊派教法史》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许得存译P295-296 P296 P298 P299 P296 P298

  【2】【3】蒲文成著《觉囊派通论》【M】西宁:青海民族出版社2003 P2 P2

  【4】多罗那他著王沂暖译《印度佛教史》【M】兰州:西北民族学院研究所1981 P31

  【5】【21】云丹嘉措著《知识总汇》【M】转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2000年P114 P121-122

  【6】【13】阿旺·洛追扎巴著《觉囊派教法史》【M】西藏人民出版社1993许得存译P296 P3)

  【10】【12】【14】【27】多布巴著《山法了义海论》【M】转于《觉囊派他空思想浅论》西藏研究 93(1)

  【11】多布巴著《山法了义海论》【M】转于《觉囊派思想浅论》世界宗教研究93(2)

  【16】索南才让著《多罗那那评传》【J】西藏民族学院学报00(4)

  【18】多罗那他著《他空精义》【M】转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2000版 P118

  【19】班班多杰著《拈花微笑》【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版P3

  【20】土观却吉尼玛著 刘立千译《土观宗派源流》【M】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1999年 P114

  【22】刘立千著《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P120)

  【23】多罗那他著《他空精义》【M】转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北京:民族出版社2000 P127

  【24】多布巴著《山法了义海论》【M】转于“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哲学研究》2001(9)

  【25】多布巴著《山法了义海论》【M】转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2000 P117

  【26】多布巴著《山法了义海论》【M】转引自《拈花微笑》青海人民出版社1996 P2

  通信地址,450052 河南省郑州市淮河东路75号1号院 何杰峰〈收〉

  ======================================================================================================

  藏传佛教觉朗派教义“他空见”研究之述评史述评

  藏传佛教觉朗派教义“他空见”研究之述评史述评

  来源: 西藏研究    作者:

  [内容摘要]觉朗派是在藏传佛教历史以及西藏和其他藏区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派别。“他空见”是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不是印度外道思想,而是正宗的佛教如来藏义理。觉朗派用大乘有宗的“三性”来解释“他空见”:1、遍计执性:事物和概念之间没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但人们认为概念表达了事物本身。2、依他起性:一切现象为阿赖耶识种子的变化。3、圆成实性:去掉遍计执他就能显出诸法的圆成实性。觉朗派在许多方面对佛学提出了新的解释,对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中观应成派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丰富了藏传佛教思想。

  [关键词]藏传佛教;觉朗派;他空见

  [中国图书分类号]B94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003(2006)-01-046-07

  藏传佛教是中国佛教的有机组成部分,觉朗派是藏传佛教中颇具特色的一大宗派,是藏传佛教四大宗派(格鲁派、宁玛派、噶举派、萨迦派)以外,在藏传佛教历史以及西藏和其他藏区历史上产生过相当大影响的派别。对觉朗派的历史、教义和现状进行研究,对于我们进一步了解藏传佛教的历史有一定的启发。

  一、觉朗派的产生

  觉朗派起源于12世纪初,其创始人为域摩·弥觉多吉。弥觉多吉原来是一个瑜伽修行者,后出家改名为台巴杰波,曾经师从许多人学习时轮金刚、集密等多种密法。他在修习时轮金刚后,“获得证悟,心中升起他空之见”,悟解“他空”之义,并著书论述了他所悟解的“他空”观的主要内容。弥觉多吉去世后,他的五传弟子突结尊追在今西藏日喀则地区拉孜县境内觉莫朗杰的山沟里建了一座寺庙,该寺名叫觉朗寺,觉朗派以寺而得名。但是觉朗派的真正发达,成为藏传佛教一支有影响的派别,则是突吉尊追的再传弟子多布巴·西饶坚赞的功劳。

  多布巴·西饶坚赞幼年师从吉顿降央学习显宗四大论,兼学时轮金刚、金刚蔓等密法。早年在萨迦寺讲授四大论和噶当派的“入行论”,后来游历后藏各大寺辩经,成为当时知名学者。31岁时人觉朗寺,拜云丹嘉措为师。云丹嘉措是突吉尊追的弟子,曾经到过元大都。多布巴·西饶坚赞35岁时继任为觉朗寺座主,一直传授显密教法,进行了时轮金刚无垢光教义方面的研究,此外还著有多种仪轨、修法、历算方面的书,而最有影响的则是他著作的《山法了义海论》和《第四结集》,这两本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觉朗派的基本观点。此时,觉朗派进入全面发展时期,出现了乔南多吉等著名高僧。约在16世纪,觉朗派由高僧座主传承制改为转世传承制。到17世纪,多罗拉塔被认定为觉朗派贡噶卓乔的转世,并成为一代高僧。多罗拉塔在西藏日喀则地区创建的达丹彭措林寺,成为当时非常有影响的藏传佛教寺院。多罗拉塔曾应邀去蒙古地区传法,有些学者认为他是哲布尊丹巴活佛的前身。多罗拉塔著作很多,其所著《印度佛教史》,至今仍然是研究印度历史和佛教历史的重要著作。

  二、古今学者对觉朗派“他空见”教义的不同看法

  “他空见”是觉朗派的独特教义。因为它的这个特殊性,所以,藏传佛教史上对其聚讼纷纭,毁誉参半,形成了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认为:“他空见”是无印度佛教经证的外道邪见。例如,格鲁派著名学者土观·洛桑却吉尼玛说:“若依其文词来看,其所立宗见,完全等同外道……”[1]还说:“觉朗派之见,乃是超出本位之外自己涌现出来的,既无天竺善巧成就的传承之根据,又将甚多了义经续意旨颠倒解释,若安排一个众生住在它那不可救育的最恶的邪见之下,则定有不可思议的异熟果报。”[2]萨迦·高然巴在他的名著《辨析见地之殊胜大乘精要月光论》中说觉朗派之“他空见”是常边中观见。[3]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空见”有印度佛教经、论之确凿证据,是藏传佛教绝大部分宗派之根本宗旨。例如藏传佛教噶举派著名学者元丹嘉措说:“随莲花生大师之宁玛派后起大德,广慧无垢光尊者,噶举之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杰,乃至噶举派之四系八支、萨迦诸叔侄法王四龙班禅、博多大师、觉朗派之多布巴·西饶坚赞、多罗那塔,凡觉朗、噶举历代所传大师,其所取宗见,皆纯是他空之中观见。唯内许宗义差别,略有不同……”[4]

  以上所引史料说明,在藏传佛教史上对觉朗派的“他空见”持有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他空见”是外遭邪见,另一种观点则认为“他空见”是正统的佛教思想,而且藏传佛教史上很多宗派的思想教义都与“他空见”有着割不断的联系。藏传佛教史上对觉朗派所持的这两种观点也直接影响到了当代的藏传佛教学者。

  中国当代著名藏传佛教专家王森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一书中说:“他空见”观点对佛教“性空义”的解释和所有藏传佛教其他派别不同。它认为事物有其真实体性,这个本体是存在的,是绝对的,因此就不能说这种真实体性的本体自身是“性空”。所谓的“性空”,是人的“虚妄分别”加在本体之上的,所以只有由于人的“虚妄分别”而增加上去的东西是空的。而事物本真,自身不能说它是空的。事物本身是事物之“自”,加在事物之上的“虚妄分别”是“他”。因此,说“性空”,不能是“自空”,而只能是“他空”。

  王森先生还认为,觉朗派的“他空见”和其他派别不同。其他派别遵循龙树的《中论》义,说一切事物并无常存不变的实体。它本身就是虚妄的,所以才说性空。“性空”是说事物自体本性是空,对“他空”义而言,这也叫作“自性空”。“他空”义说事物有他的实性,特别是引申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在众生位的佛性和佛的佛性无二无别。这些说法骨子里和印度教的湿婆派一脉相承。因此,藏传佛教其他派别的喇嘛们都驳斥“他空义”的见解,认为觉朗派见解不是佛教。王森先生在此主要是沿用了藏传佛教格鲁派的说法,将觉朗派的“他空见”教义当作了印度教湿婆外道的翻版。这一说法长期以来在西藏佛教史上占主流地位。

  著名藏传佛教专家刘立千先生在他的代表作《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一书中谈到觉朗派他空见时说:“从历史的观点来看,觉朗的见地仍来源于印度的中观派见。本来印度的中观派在派内就有各种争论,后分裂为若干小派。但各自都承认自己是佛语旨意的正确解释者。觉朗派也说他们的见地是遵循佛祖释迦牟尼在印度三转法轮中的末转法轮的意旨,是究竟了义中观之教。”[6]刘立千先生还说:“从毕竟空到胜义有,确实他们对龙树的中观思想发展了一步”[7]据此,刘先生是把觉朗派的“他空见”当作是被发展了的龙树中观思想。在谈到“他空见”之理论来源时,刘先生说:“‘他空’换言之就是承认胜义不空,‘胜义有’,反对‘毕竟空’。这个名词在印度的佛典中是没有的,觉朗派为了显出他们的不共宗见,故特立此新名。”[8]在这里,刘先生是把觉朗派的“他空见”作为藏族学者特立独行的东西看待的。

  班班多杰先生在他的《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一书中对藏传佛教觉朗派的“他空见”的理论来源进行了比较研究,最后总结说:

  觉朗派“他空见”理论的来源问题.在西藏佛教界看法颇不一致,但不管怎样,觉朗派的“他空见”是真正的西藏佛教。因为它冲破了在西藏佛教界一向被奉为金科玉律的印度大乘中观应成派的见地,吸收了印度佛教理论,摄取了印度外道各派的哲学思想。又加进了他们在修行实践时的一些体会,在这样一个基础上加以融合改铸而形成的一个独具特质的新学说、新体系。因此,它既有别于印度的佛教思想,也不同于印度外道的哲学思想,同时又作为藏族化的佛教哲学而注入于藏族佛教哲学思想的洪流之中,在各宗之外独树一帜,成了藏族佛教哲学思想中一种发前人末发之绝唱。

  我们不能因为觉朗派“他空见”的思想与印度佛教的性空思想相互抵牾,就否认“他空见”的论点是佛教思想。只能说觉朗派的空观理论不尽是印度佛教的空观理论,但不容怀疑的是自造家风的藏传佛教空观思想。觉朗派正是以此标新立异于其他藏传佛教宗派的。[9]

  班班多杰先生是把觉朗派的“他空见”教义作为印度佛教思想、印度外道理论和觉朗派学者修持体验三者融会贯通的结果来看待的。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觉朗派一系列重要典籍,如多布巴·西饶坚赞大师的《山法了义海论》,多罗拉塔大师的《他空中观庄严论》、《他空见精义》,阿旺罗智扎巴大师的《吉祥觉朗派教法源流显明佛义月灯史》等的问世,我国学者对觉朗派历史传承和思想教义的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其中代表性的研究论著有蒲文成先生的专著《觉朗派通史》、许德存先生的论文《觉朗派他空思想浅论》,以及班班多杰先生的论文《论藏传佛教史上的“他空见”和“自空见”》、《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见”考》等,这些论著依据觉朗派的经典著述,对觉朗派的历史传承、理论渊源、教义特点等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和剖析,从而对觉朗派的思想渊源有了些新的认识。本文拟以这些研究成果为依据,对觉朗派的研究成果试作综述。

  三、觉朗派对“他空见”教义思想的论证

  班班多杰先生系统地解读了觉朗派的根本经典《山法了义海论》一书,特别是对其中用来论证“他空见”的印度佛教经论的藏文译文采用相应的汉文译文校勘研究的方法,追寻“他空见”的渊源,在藏、汉文《大般若经》和《央掘魔罗经》中得到了“他空见”之内涵与名称的经典依据,证实了“他空见”不是印度外道思想,而是正宗的佛教如来藏义理的结论,从而了结了藏传佛教史上绵延数百年的一桩公案。[10]班班多杰先生如何从觉朗派的根本经典《山法了义海论》中梳理出了“他空见”的思想内涵、理论渊源及名称的由来的呢?

  (一)“他空见”探源一:从真常唯心系统之经、论看

  关于“他空见”之内涵,多布巴大师在他的名著《山法了义海论》一文中引用《央掘魔罗经》中的一段长文作了阐明,先看汉文译文:“……譬如空聚落,川竭瓶,非无彼诸器,中虚故名空。如来诸解脱,不空亦如是,出离一切过,故说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烦恼,及诸天人蕴,是故说名空。”

  再看藏文译文中的这段话:“譬如说家空,无人故谓空,譬如说瓶空,无水故谓空,譬如说川空,水竭故谓空,何谓无家空?何谓诸家空?或诸家不空?由无人故空;何谓诸瓶空?或诸瓶不空?由无水故空;何谓诸川空?或诸川不空?因水枯故空。”[11] 在此,《央掘魔罗经》中用家、瓶、川来譬喻“真解脱”,用家中无人、瓶中无水、川水枯竭来譬喻“极空相”,接着用此譬喻阐释“空之法是他,不空法亦他”的“他空”之理:“真解脱不空,诸过离其故,即谓解脱空。如来实不空,离一切过患,无烦恼天人,是故说佛空。呜呼文殊师,此举小儿科,空及非空义,汝皆悉无知,外道修皆空,此属行儿科,汝之诸举动,勿以外道论。” 此偈颂是全文的结论,第一,说明什么是空,什么是不空。解脱是真实不空的,脱离了其中的过患等秽杂之弊,故谓解脱空。如来佛是真实不空的,脱离了其中的一切客尘烦恼,从天人等六道轮回中解脱出来,故日如来佛空。第二,说明了“空与非空”之区别,不能把空强调到连真解脱、如来佛都作为“都无所有”的“最极空”、“极空相”去修持。多布巴·西饶坚赞还引用《大般涅檗经》、《胜鬘经》、《不增不减经》中的有关论述来阐明了“虚妄法空,真实法不空”的“他空见”义。

  (二)“他空见”探源二:从唯识系统之论中看

  多布巴还用唯识宗之三性来阐释“他空见”:由遍计执空之体是依他起性,又依他起空之体是法性圆成实性。故,此法性圆成实性是于任何时、任何处皆悉任运成就而住之真实性。[12] 多布巴用唯识宗的重要论典《大乘庄严羟论》中的一段话提供了依据:无体及似体、百性合三空。于此三空解,此说名解空。释日:三空者:一无体空,谓分别性(分别性,即是遍计所执性之旧译),彼相无体故;二似体空,谓依他性,此相如分别性无体故;三自性空,谓真实性,自体空自体故。此偈显菩萨得空解脱门。[13]

  对《大乘庄严经论》中的这一话语,多布巴是这样解释的:遍计执是恒常无之性空;依他起是暂时有而真实无之性空,彼二者是造作之客尘;法性圆成实性是由本性自然天成,故,是无事之自性空。由自己之本性不空故,有;由依他起空故,无。三自性即:恒常无,虽有而非真实有,有即无即真实也。

  多布巴所作的这个总结很精辟,意思是说遍计执性是无有,它是绝对的虚妄分别,因为它把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当作了真实的东西;依他起是假有,人们之所以产生遍计执,是由一定的条件引起的,这个条件是暂时的、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真实的,所以,它是假有。这个无有的遍计执和假有的依他起都不是真实的,此皆属虚妄分别的范围,这就是“自空”。而法性圆成实性则是一个绝对的真实存在,是最原始、最真实的存在,这个存在就是佛、解脱、涅槃,此为“他空”。对此“自空”和“他空”,多布巴概括地说:“于实相中有者是他空,于实相中无者是自空”。[14]这是说那个本来的、自然的、固有的实相、真实、真如,它是一个实在,是真实存在的,它本身不是空,而是实有。其中的烦恼客尘空,即遍计执和依他起空,因为它是实相中本来就没有的东西,这便是自空与他空的道理,也是佛经中讲的“有亦是有、无亦是无”的意思。

  (三)“他空见”探源三:从般若系统之经来看

  多布巴从真常唯心、唯识宗的经、论中广征博引来论证了“他空见”的内涵。给“他空见”概念下了定义后,便从《大般若经》中的话语来引证了“他空见”的概念。

  复此,善现!菩萨摩诃萨大乘相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散无散空、本性空、自共相空、一切法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云何内空……复此,善现!有性由有性空,无性由无性空,自性由自性空,他性由他性空;云何有性由有性空?有性谓有为法,此有性由有性空;云何无性由无性空?无性谓无为法,此无性由无性空;云何自性由自性空?谓一切法皆自性空,此空非智所作,非见所作,亦非余所作,是谓自性由自性空。

  云何他性由他性空?谓一切法若佛出世.若不出世。法住、法定、法性、法界、法平等性、法离生性、真如不虚妄性、不变异性,实际,皆由他性故空,是谓他性由他性故空。善现当知,是为菩萨摩诃萨大乘相。[15]

  以上《大般若经》中这一大段话的汉、藏二种译文,从内容、形式到名称达到了极大的一致。从形式上看:此段话出自汉、藏二种译本的《二万五千般若颂》第16中。具体讲,汉译中此段话出自《大般若经》卷413,第二分三摩地品第十六之一,即《二万五千般若颂》。藏译中此话出自《二万五千般若颂》卷16。另外,此段话是专讲18空的,但“他空”是列在18空之外单独讲的,18空中没有出现“他空”的概念。从名称看,二种译文中都明确地出现了“他空”概念。汉译中是:“他性空”、“他性由他性故空”,藏译中是:“他物性空”,或“他之物性空”。据此,“他空”之概念在汉译和藏译中的词根、词组完全是一致的。

  综前所述,“他空见”之义在“真常唯心”系之《央掘魔罗经》、《大般涅槃经》、《人楞伽经》、《佛性论》之唯识系之《大乘庄严经论》中已是渐臻成熟。但这些经、论中没有出现“他空”之概念。《二万五千般若颂》中“他空见”的深义大旨没有深入阐述,但“他空见”的范畴已是完备了。寻流穷源,终至源头,藏传佛教觉朗派之特殊教法“他空”从内涵到名称既不是背离印度佛教经、论之异端邪说,亦非是某些人的虚妄杜撰,而是依经立论的真常唯心思想。“他空见”与“真常唯心”二者名称虽有不同,然其所据之玄旨却是同一的。“他空”之争论可以暂时尘埃落定了。[16]

  四、觉朗派对“他空见”历史渊源的论证

  觉朗派认为,佛陀第一次在鹿野苑初转法轮,为小乘种姓者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法,以后结集成《别解脱戒经》、《四部毗奈耶》、《百业经》、《缘起经》、《法轮经》、《解深密经》等大小50部经典,这是佛陀因势因时,依不了义而讲,故而成为后来佛教内部在一些理论问题上产生争论之根由,故落于常边;第二次在灵鹫山转法轮时,为大乘中根种姓的徒众讲一切诸法本性皆空、一切诸法皆无自性,后来结集成广、中、略品17部《般若经》,这也是佛陀因势因时而讲法,亦成为后世争论之根由,故堕入断边,此即自空中观见,为不了义权教。什么是不落常断二边的究竟了义实教呢?觉朗派认为,佛陀在毗舍离城三转法轮时以大乘种姓之上根徒众为对象,讲说分别胜义、究竟诸法本性、法性光明、善逝如来藏、不退了义等,这就是“他空中观见”。这些论说后来便结集成了《如来藏经》、《胜鬘经》、《央掘魔罗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等20余部经典。觉朗派认为,这些经典的内容,不因势因时,唯依胜义讲说,是究竟了义实教,为了义经典,所以不生争论。他们认为,这就是佛之非有非无、不落常断二边之究竟了义他空见,是佛陀在末次转法轮之经藏中所讲的。[17]这样,觉朗派的结论便是:“总的说来,中转法轮主要开示自空见,后转法轮主要开示了义他空见,此二见之差别由世俗、胜义二谛所摄,一切诸法由自体成就空故,谓自空;诸世俗法虽由自体成就空,然胜义法性则任何时候其自体都不空,其究竟实相从本以来无变易,此自体上由世俗之他——能所二取戏论空,故日他空,世俗无谛实,然实相胜义谛则究竟谛实,故离二边之了义中观大善道主要是指后转法轮之经藏”,[18]“遍计所执自相非成就,而依他起及圆成实自相成就,……或者认为唯说如来藏恒常坚固等之契经为最后的了义者”。他们判教时所依据的经典是《解深密经》。

  觉朗派还讲到了“了义他空中观见”教义的传承演变。他们说,当印度佛教发展到小乘佛教第三次结集后,第一次说大乘法的大德阿毗达伽等500个说法师出现,他们从不同的地方请来大乘经藏《入楞伽经》、《大乘密严经》等多部经典进行弘传,从此,大乘佛教事实师唯识宗即已形成,继后吉祥萨乐和尊者出世后,即传播中观教理,其后龙树护持教法,使中观思想广为盛行,这样,印度逐渐出现了一批护持弘扬大乘教法之士。龙树著《教言集》,主要阐述佛陀初转法轮的四谛内容;著《理聚论》,论述了中转法轮的中观自空思想;著《赞颂集》,讲述了三转法轮的他空中观义理。[19]此时,“他空中观见”还未形成完整的体系。后来无著论师进一步弘传和发展了“了义他空中观见”。《觉朗教法史》中说:无著论师从弥勒佛修学佛法20多年,遍闻大乘佛教,心中默记全部经义。弥勒佛主要研习了佛陀末次转法轮时所讲的《如来藏经》、《胜鬘经》、《央掘魔罗经》、《解深密经》、《楞伽经》经义,后摄集大乘经部思想撰著《究竟一乘宝性论》、《辨法性性论》、《辨中边论》、《现观庄严论》、《经庄严论》等《慈氏五论》。弥勒的这些著述,是根据究竟佛义不退还了义教法写成的,其中非常明确的提出了“他空大中观”的见修。无著论师对此《慈氏五论》经过了逐句逐章的研究后,获得了各种不同门类的禅定,并掌握了弥勒佛的全部教法之精神,证得菩提之后,开辟了一条了义“他空中观见”的途径。此后,世亲继承无著之法业,弘传一切大乘教法,尤其重视传播弥勒佛传扬之佛陀末次转法轮“他空中观见”。后来又有弥底尊者、阿瓦达底巴、窘乃喜瓦、萨朵朵纳等大德在印度护持和弘扬佛陀末次转法轮时所说的“他空中观见”。自萨朵朵纳后,“他空中观见”便传到了雪域西藏高原,从而完成了藏传佛教思想史上的一大演进。这里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便是弥勒、无著、世亲与唯识宗、“他空中观见”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觉朗派的观点与目前流行的观点有很大的不同。

  五、觉朗派对藏传佛教的思想贡献

  任何理论和学说的产生,都有一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同时又反作用于一定的社会和一定的思想体系。觉朗派的佛学思想亦是如此,它有其产生的藏传佛教方面的思想根源;同时,作为在藏传佛教历史上曾经长期被视为“外道”和“异端邪说”的思想体系,觉朗派又对藏传佛教的主流思想中观应成派见提出了挑战和质疑,在许多方面对佛学提出了新的解释,进一步丰富了藏传佛教思想体系。

  觉朗派认为宇宙一切事物中都存在一种祟高实体,这种实体一方面是宇宙万物的本质,另一方面是众生本来所具有的成佛的基因和依据。这种思想一方面继承了“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能佛”的如来藏佛性思想。另一方面,觉朗派用胜义谛说把宇宙万物的本质同众生成佛的基因相提并论,认为不仅有情众生有佛性,而且没有生命的其他物质也具有佛性。这就扩大了如来藏佛性思想的范围,可以说是佛教理论上的重要突破。

  觉朗派认为作为字宙万物的本质和众生本来所具有的成佛的基因和依据的祟高实体是一种不变的实体,这就提出了与佛教基本思想不同的一种新的学说。佛教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是“诸行无常”,即在相对的空间里,一切行为和现象,无论是有情还是无情、心理的或者是物理的,都是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迁流不居,永无绝对的静止。

  觉朗派认为“性空”是人的“虚妄分别”加在本体之上的,加在事物之上的“虚妄分别”是“他”。因此,说“性空”,不能是“自空”,而只能是“他空”。觉朗派的“他空”观念,在一定程度上看到了事物本身和其概念之间的差异,看到了人的主观认识和客观事物之间的区别,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成果。但同时,觉朗派又完全否认概念和事物之间的任何内在联系,在认识论上走入了误区。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全面贯彻执行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实行各宗教、各宗派一律平等的原则。觉朗派的佛学思想不再被当作异端邪说,正常的宗教活动得到法律和宪法的保护。目前,觉朗派的主要寺庙和信教群众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及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等几个相对比较集中的地方。四川目前有经政府批准开放的觉朗派寺院26座,寺僧1918人;青海现有觉朗派寺院9座,寺僧约900人。信教群众近9000人,寺院和僧人数量相对稳定,宗教活动正常。西藏目前只有一座觉朗派寺庙,为尼姑寺,现有尼姑15人(关于觉朗派的历史传承、源流变化及其在西藏及其他藏区的传播情况,请参见蒲文成先生专著《觉朗派通史》,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责任编辑仓决卓玛]

  注释:

  [1][2]土观·洛桑却吉尼玛:《土观宗教源流》,刘立千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112页。

  [3]萨迦·高然巴:《辨析见地之殊胜大乘精要月光论》,西藏萨迦寺铅印本,第5页。

  [4]功德海:《西藏宗教源流简史》,刘立千译,见《藏事论文选》(宗教集·上),西藏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第202--203页。

  [5]王森:《西藏佛教发展史略》,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第159页。

  [6][7]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99、102页。

  [8]刘立千:《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及密宗漫谈》,民族出版社1997年版,第102页。

  [9]班班多杰:《藏传佛教思想史纲》,上海三联书店 1992年版,第280页。

  [10]班班多杰;《藏传佛教觉朗派的独特教义“他空 见”考》,载《哲学研究》2001年第9期。

  [11]《央掘魔罗经》,见《频伽藏》方等部,黄十。

  [12]多布巴·西饶坚赞:《山法了义海论》(藏文),民族 出版社1998年版,第142~144页。

  [13]《大乘庄严经论》,见《频伽藏》大乘宗经论,署四。

  [14]多布巴·西饶坚赞《山法了义海论》(藏文),民族 出版社1998年版,第208页。

  [15]《大般若波罗蜜多经》,见《频伽藏》般若部,日一。

  [16]同注⑩。

  [17]阿旺罗哲扎巴:《觉朗派教法史》,许德存译,西藏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页。

  [18]《吉祥觉朗派教法源流》,青海塔尔寺木刻版,第6 页。

  [19]阿旺罗哲扎巴:《觉朗教法史补遗》,壤塘藏瓦寺手抄本及甘德隆什加寺手抄本。

  [20]阿旺罗哲扎巴:《觉朗教法史补遗》,壤塘藏瓦寺手抄本及甘德隆什加寺手抄本,第5~6页。

  [作者简介]史达,藏族,现为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藏传佛教思想史研究。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