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应从平常做起
生命教育应从平常做起
作者:沈荣发
五百年前,宗教家马丁·路德说过:“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盛,不在于国库的殷实,城池的坚固或市政设施的华丽,而在于公民的文明素质,也就是人民所受的教育,人民的远见卓识和品格的高下。”这一席话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听来,也格外令人震撼及深思!
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多元化的时代,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由于工作和生活的压力,让许许多多的人变得心性浮躁、抑郁和苦闷;很多人生活迷茫,行动茫然,找不到生命的坐标,因而纷纷落入价值的迷阵中,在人生道路上苦苦地挣扎,以至庸碌无为;更有少数人,声色犬马,放浪形骸,一味追逐纸醉金迷的生活。因为失去支撑人格的内在力量,没有品德的构建,使他们几乎没有同理心,群我观和责任感,凡事以自我为中心。这种自私自利最终导致人格的矮化,以及社会文明与文化良知的丧失,今天社会的乱象,就是由此而生的。而更令人痛心的是,从此在我们的身后,便是一个不再有超越,不再有狂狷气的俗世,我们中许多人似乎都是将生命托付给当下,追求及时行乐,失去精神灵魂的俗人。
诚然,经济活动的诱因本身就是自利,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努力,这是天经地义。而这种利益的原始驱动,引导社会成员的选择,对社会最需要的工作会给最好的待遇;对社会最需要的商品付给最好的价格,经由价格与利益机制的运行,使社会有限的资源产生最大的效用。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为各自利益忙碌,也达成了社会的繁荣与发展,这也是一种个体对群体的贡献。
然而,在追求和满足私利的过程中,不损害公益,取中道而行之,才是文明社会所倡导的。自利虽然是经济活动的诱因,但过分追逐,逾越规范,导致社会群体品格低下,人伦尽丧,道德败坏,反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文明进程作了错误的示范。所以,若要自利和公益有对称与平衡之美,除了用良好的制度和道德规范来节制个人的行为外!尚须使个人服从于集体,使局部服从于大局,使众多的小我也为群我服务。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意思是说大富大贵是每个人做梦都想要的,但不是以正当的途径得到的,宁可不要。正是这种精神价值理念的影响,才使我们所处的社会和谐稳定。企业是人员聚集的场所,一个企业或单位就是一个小社会。如何让这个小社会成为一个喜乐、圆融、祥和、安定、生机勃勃的大家庭呢?这就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注重自我的生命教育,用尊重、公正、俭约、责任、自律、守信、感恩来武装自己的思想;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建立优秀的人格特质,做一个有道德有教养,有高尚精神情操的人。
首先,我们要学会尊重别人。如果你想得到别人的尊重,就要放下身段,努力去尊重别人。中国有句俗话:“你敬人一分,人敬你十分。”可见“尊重”是每一个人都想施受的心理需要。那我们平常为人处世,该怎样躬行践约,才能受到人的尊重呢?我们认为,在对待别人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事事设身处地,时时恭敬有礼;别人讲话时要仔细倾听,能聆听别人说话的人,就知道怎样去尊重、容忍、谅解别人,从而获得对方衷心的感激和庄敬的礼遇。同时还要有口德,不要随意辱骂、嘲笑别人,更不要欺负或凌辱别人;而且在没有完全了解一个人之前,不要轻易妄下断语,如此这些都说明了尊重他人言行的重要性。此外,我们还要注重自身的修为,构筑起让人敬仰的高尚品格。事实上,若要想别人尊重你,你必须要有一个让人尊敬的品格。孔子说过:“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意思就是说,倘若一个人不慎重自己的言行,心性焦躁,举止轻浮,行为怪异,那他的威仪稳重的人格魅力就建立不起来,而且做人做事的学问原则也不能固守。可以想象,这样的人生怎么可以堪为典范,令人敬仰!当然,除了尊重别人的言行之外,我们还要学会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所谓饮水思源就是这个道理。吃饭时,我们要想到稻菽栽种的辛劳,想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就是尊重别人的劳动与付出,不要打多饭菜又吃不完,最后把它倒掉造成浪费。又如在风景区或公共场所还须注意环境卫生,不要觉得丢垃圾、扔果壳纸皮没什么,因为有清洁工负责清扫。如果我们社会每一个人都养成乱丢垃圾的坏习惯,就是安排再多清洁工都不够。所以,当我们看到整洁亮丽的环境时,我们就要想到这是清洁工们辛勤劳动换来的,我们要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要制造垃圾,破坏环境。如果我们每个人在心灵上都高扬品德的旗帜,那么,社会的良好风尚就能够蔚然成风。曾国藩说:“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也”就是这个道理。
其实,尊重别人也就是“克已复礼”的心灵修炼。子曰:“克已复礼为仁。一日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焉。”礼是中国文化的核心,从个人、家庭到社会、国家,可以说所有的环节,所有的行为准则无不强调“礼”的外用。而人的一生,就其社会属性而言,就是“克已复礼”,即让自己的语言行动符合于礼的一生。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知礼、懂礼、行礼;人人守本分、尽责任,摆正自己在社会生活中的位置与角色,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构建起和谐康乐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就能够和睦相处、相互尊重。孔子曾经说过:“礼之用,和为贵。”礼是一个人内心德行的外化,我们知理行礼的原则,应该达到中庸委和的境界,把和人、和事、和世成为我们言行举止及事业的要求与指南。而在今天,在单位或部门里,同事之间,或许互有竞争,为了达成各自的生活目标,为了个人的生计,肯定会有局部利益的纷争,因而导致相互埋怨、相互排挤,甚至互相拆台、玉石俱焚;在社区里由于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及小集体思想的作怪,并且人与人之间缺乏正常的沟通与理解,使得人心不古,时有见利忘义、重利轻义的现象发生。人们为了局部可以不惜大局,为了个人可以不顾及别人或社群,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即我,我即社会”的“小我”思潮泛滥滋生;在企业内部,由于各部门分工不同,对于边际工作总存在谁也不主动配合协调,甚至有人牵头,也有些部门采取消极对待的态度,每一个人都固守自己的那一片天地。对于匡正这些不良的风气,我们每一个人都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如果我们要设法增强社会风尚的自净能力,就必须从个人做起,在生命的深层有所秉持。有人问孔子:“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告诉他:“其恕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所说的恕道就是个人从自利利他、自救救他不断走向无我利他的修为基础,而支持这一修为基础的最朴素、最纯真的情感就是人人要有“恭敬心”。而礼是经由外在行为和形象来表达内心的那份“敬”,因为我们心中有敬,所以懂得人性,知道礼让;如果我们心中对人人都有“恭敬心”,就会时时检束自己的言行,做到自重而重人;就会尊重别人,彼此礼敬互爱;因为人人心中都有“恭敬心”,自然事事都能为他人着想,社会也因此稳定、安详、和谐,这就是孔子怀抱的“克已复礼,天下归仁”的政治理想,也是坚持“恕”道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所以,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在现实生活中,注重依礼行恕,讲道德,重规矩,不断弘扬礼义之美,努力净化自己的心灵,以虔诚的心,回归人性的纯真、纯善、纯美,使我们今天的社会成为一个“我为人人”的天下。
其次,我们要做一个敢于负责任的人。朋友们,我们都是一个责任者。无论我们走到哪里、从事何种职业、担任何种职务,与生俱来,我们就肩负着对国家、社会、家庭和自己的责任。父母亲含辛茹苦把我们抚养大很不容易,因此要尽子女的责任去报答他们。对于这些责任,我们谁也不要逃避。孙子曾说:“凡战者,求之于势,责之于人。”若要取得战争的胜利或事业的成功,首先要求天时地利,即求之于势;同时还要求得人和,即人人都有责任意识,有强烈的责任感,而且职责分明,让每个人都知荣辱,识进退,勇于担当,不逃避责任。怎么才能做到有责任感呢?就是要培养自己可靠诚实的品质,对于答应做的事就要做到;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不要让别人给你收拾烂摊子;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不要找借口或怪罪别人;三思而后行,凡事要想到行为的后果。在社会的组织管理中,各单位各部门都有自己明确的职责,而对于我们的责任一定要勇于担当,不要推诿,是我们的问题一定要设法主动解决。不要事事推拖,视工作为儿戏,把问题当皮球踢来踢去。在处理解决问题时,一定要认真彻底,不要敷衍塞责。在单位里,我们常常会收到投诉与抱怨,多数单位干部在处理投诉时,就有倚轻避重、逃避责任的做法。在遭投诉时,我们还较缺乏追根问底检讨分析的精神。有的干部总强调,做这么多工作不可能没有投诉,做得多自然就错的多,这也是事实。因而从自己思想观念上就已经开始对别人诉求的松懈与不重视。一旦有投诉了,不是先检讨自己工作不足,而是搬出各种理由和借口,开脱自己的过错,这是一种很不负责的工作习惯和作风。当然,我们不是不允许犯错,无论是谁,我们都鼓励进取,允许犯错。中国有古话“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错了必须改正,同样的错误不能再犯第二次,这就是孔子赞扬颜回的“不贰过”,我们做人做事就必须有这样的精神和态度。一个管理者,坐在管理的位子上,一定要思考工作改正了还要改正,而最重要的,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要有对工作负责,对上司负责,对下属负责,甚至对社会负责的精神,这样,我们才是一个称职的干部。
第三,我们要努力成为值得信赖的人。信任是人类走向共荣的桥梁,人类应先学会信任才能生存。早在二千多年前,孔子就强调“忠信”对于个人安身立命的重要性,可以说,“忠信”是儒家学问道德的中心。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又曰:“君子主忠信,无友不如已者。”在谈到治理国家,管理事务时,孔子曾反复强调“敬事而信。”对于修身正已,培养道德修养方面,既有“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的扪心自问,又有“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喟然叹息。所以,信实真诚是儒家极力推崇的极品道德,我们都应力行之。而要想成为一个受人信任的人,就必须拥有诚实、守诺的美德。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在祭祀祖先时,好象祖先真的在那里;祭神的时候,就好象神真的在那里,人就应该有那样诚实的态度。诚实就是不欺人不欺己,实事求是,直道而行之;守诺就是自律守法。表现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就是要做到言行一致,不撒谎,说到做到,有始有终;要有勇气,认为对的事就要坚持,即使它很困难;要当好朋友,不要背叛朋友对你的信任。要重义守礼,遵纪守法,遵守社会公德,不要感情用事,失去理智,真正做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切切实实做一个诚正信实的人。现在,我们经济正稳步的发展,而社会风气也要健康发展,各种工作和生活秩序也在不断的完善和建立中。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对于社会管理的各种规定,每一个公民都必须模范遵守。法律制度本身只是为各位提供一个行为框架,只有大家自觉遵从,我们的制度与法律才有意义。
第四,我们要做一个节俭的人。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我们祖祖辈辈崇尚的美德。诸葛孔明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可见勤俭朴实、淡泊从容历来都受到中国世俗社会的推崇。孔子说:“奢则不逊,俭则固,与其不逊也宁固。”意思是说一个人奢侈惯了开放惯了,最容易犯不逊的毛病,一点都不守规矩,桀骜不驯;而勤俭慎重的人,有时又显得固陋、呆板而不灵活,但俭约之人脚步可以站得稳,根基比较稳固。我们祖先的智能里还有一句话,叫做“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过惯了俭朴生活的人再过奢华一点的生活比较没有问题,但过着奢侈华丽生活的人要他过清贫的生活简直是太难了。所以,曾国藩用人注重乡土气,他认为甘于淡泊、不屑于名与利的人,才能在大是大非面前,豁达坚定,威武不屈,矢志不移。历史上也有许多人,像吕正蒙做了宰相,生活仍然很清苦,当了那么大的官可一生清俭;又如宋朝的赵清献,人称他为铁面御史,对谁都不买帐,做官清正。这些人都身居高位,权势显赫,但仍然勤俭节约,过着清贫的日子,他们是我们民族俭朴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孔子的学生颜回,更是“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他们是真正做到了“贫而无谄,富而无骄。”古人告诉我们从俭朴到奢侈很容易,但从奢侈到俭朴就难了,言下之意就是要求我们不管物质条件如何改变,都要善于保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光荣传统,固守庄敬恭俭的道德。因此,大家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身体力行,做勤俭的模范。比如切实做好节水节电,节约资源,减少地球的负担.孔子曾说:“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孔子的意思不是要大家刻意去过苦行僧的日子,故意不吃饱饭,不去过安稳的日子,而是说,我们的生活不要太奢侈,不要有过分的追求物质享受,吃住只要适当就可以了。人生最重要的就是安贫乐道,注重自己精神与道德人格的升华。只要大家保持勤俭节约的习惯,便会从奢入俭易了。
朋友们,生命教育也就是做人道理的教育,是人生的根本,也是让人生走向幸福的基石。人的一生中,许多精彩的故事和伟大的行动都取决于人的品格素质。一个拥有诚实正直、勇敢无畏、勤俭守约、克己自律、有爱心、有觉悟的生命,才能承载历史的重任,匡时济世,去开创万世之伟业。但我们知道,个人品格的修养,不是一朝一夕所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持之以恒。要成为一个伟大的生命,就必须深入平常生活中,从生活中的小事做起,注重自己的品格修炼,使自己成为一个“知善、爱善、行善”的好公民,这就是群我伦理之理想。
(作者系台资企业家)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