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性童心丰子恺
佛性童心丰子恺
丰子恺原名丰润、丰仁,1898年出生于浙江崇德。1914年,丰子恺没有辜负家人的期望,考上了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改名子恺。在这所江南新文化运动中心的师范学校里,丰子恺结识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大影响的两位老师--李叔同和夏丏尊。在这两位与他情谊深厚的老师那里,丰子恺找到了伴随他一生的3样东西--文学、绘画和音乐。1919年毕业后,丰子恺与同学数人在上海小西门黄家阀路的一座旧房子里创办了我国教育史上第一所包括图画、音乐、手工艺各科的艺术师范学校--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在学校尚未挂牌前,丰 子恺还与几位同学组织成立了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艺术教育社团之一--中华美育会,并创办了《美育》杂志。
丰子恺与佛教的不解之缘和1918年李叔同的出家有着密切关系。李叔同是丰子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导师,他不仅教丰子恺音乐、绘画,还教他做人。在李叔同那里,丰子恺学会了写生画法,为之深深着迷,便“打定主意,专心学画,把一生奉献给艺术,永不变志”。更重要的是,他在李叔同身上学了许多可贵的精神。李叔同是一个十分认真的人,丰子恺做任何事也一丝不苟;李叔同注重人格修养,认为要做一个好的文艺家,必须先做一个好人,丰子恺一生都是个文质彬彬的君子,而且认为“大艺术家必是大人格者”;李叔同皈依佛教,号弘一,以慈悲为怀,丰子恺也有悲天悯人的情怀,他的画中,不仅对人,就连对小猫小鸟、柳枝梅花都充满了温柔。
在1927年农历九月二十六,丰子恺虚龄30岁生日那天,弘一大师到他家做客。恩师对他的教育,不仅限于音乐美术方面,在佛教上也给予他很深的影响。他决定拜弘一大师为师,皈依三宝,做一名在家居士。于是,在他家楼下钢琴边释迦牟尼像前举行了皈依仪式,弘一大师给他取法名婴行。
对于丰子恺的皈依佛门,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他是出世的,也有人认为他实际上是入世的。事实上,丰子恺终其一生都是个居士,并没有正式出家,这与他对人世的热爱是难以分开的。他对于现世的迷人风光、各色人物、国家前途都不能忘情,于是他才绘画、作文、办教育、开书店……而宗教信仰则给了他一颗慈悲敏感的心,影响着他的艺术观点。他一直认为艺术应该“以仁为本”,要“善巧兼备”,艺术家要热爱自然,同情万物,用艺术去涤荡自己和他人的心灵,这一思想最直接的产物便是他后来的作品《护生画集》。
在抗战的年月里,丰子恺仍以普及艺术教育为己任,从他的身上看到的是中国文人处乱不惊的泰然和从容赴难的勇气,他们用自己特有的方式表达了爱国的情怀和面对人生的积极。1937年到1945年间,丰子恺避难辞乡,辗转于桐庐、衢州、上饶、南昌、萍乡、湘潭、长沙、桂林、宜山、遵义、重庆等地。他是最厌恶战争的,但弄人的命运却让他在战争中辗转了近十年。在颠沛流离的逃亡中,战争的惨状深深地触动了他,使他格外重视起漫画的宣传作用来。他开始画“抗战漫画”,画中多了人民的苦难和对侵略者的痛恨,格调也沉郁了起来。他还在各地执教的时候教学生们画“抗战漫画”,画好后再分头下乡张贴,宣传抗日。
“抗战”结束后,丰子恺由重庆回到江南,但这里已是人物两非,他便到杭州定居下来。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丰子恺定居上海,专心译著,曾担任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上海中国画院院长、上海对外文化协会副会长等职。
1975年4月,丰子恺回故乡探访,9月逝世。作为一位卓越的艺术家,丰子恺有其鲜明的主体意识和美学理想。他所绘制的《护生画集》的内容多系佛门“不杀生”戒律的图解和说教,这些内容与儒家哲学体系“仁”的思想也是相通的,“仁”即“爱人”,丰子恺把佛教“不杀生”与佛家“爱人”的思想融会贯通于绘画中。他那些具有浓郁的生活情趣和独特的审美价值的书法、漫画和文学作品中无不透露出他的佛性与童心。(信息来源:中国民族报)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