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宗教研究>> 佛教与人生>>正文内容

禅机诗意,观照人生——浅评姜剑云先生《禅诗百首》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李新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机诗意,观照人生——浅评姜剑云先生《禅诗百首》

  作者:李新(1980—),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文学院在读博士研究生,保定学院中文系讲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姜剑云先生的《禅诗百首》终于付梓出版了!该书为南开大学文学院孙昌武教授主编之“禅的智慧”系列丛书之一,从古往今来历代文人作家的禅诗文本出发,以文史哲相兼容的方法,用当代学人的视角,对其所抒之情志、所示之佛禅思想加以分析解读,多有新见阐发,并为当代社会受众群体提供了人生智慧的启迪;在当今禅文学普及和研究领域的众多论著中,可谓独出机杼!该书主要有三方面的特色,以下分而述之。

  一 品禅论诗,不拘一格

  禅诗,顾名思义,乃禅与诗的有机结合;禅,佛教“禅那”的简称,巴利语 Jhāna 的音译。梵语是 Dhyāna。意译为“静虑”。是佛教禅宗的一种修持方法,静即定,虑即慧,定慧均等之妙体曰“禅那”。也就是佛家一般讲的参禅。虚灵宁静,把外缘(外在事物)都摒弃掉,不受其影响;把神收回来,使精神返观自身(非肉身)即是“禅”。而诗,则是以抒情、言志为主之文学体式话语系统,二者的结合,亦诗亦禅,亦文亦哲,其形态可称变化万千、不一而足。

  《禅诗百首》从上起东晋高僧慧远,中历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下迄清末民初情僧曼殊等101人的禅诗作品中,选诗109题共115首。所选禅诗作者中,有佛门中僧尼,有世俗中官民;而禅诗作品中,既有五七言近体律绝,也有古风歌行;并依据所选禅诗内容、手法等方面的特点,略分三类:

  其一,“禅言诗——不离文字之禅。禅言,犹言言禅、论禅。其特点是引经据典,正面谈佛论道,而非绕路说禅。或者直接讲论佛禅之理,或者叙写佛事活动,或者抒发对佛禅的崇信与感悟。这类诗的缺陷在于好发议论,轻者拖着‘玄言的尾巴’,重者通篇佛教概念,徒有诗的外壳,教化色彩很浓。” [1](P1,2) 所选诗前者如盛唐山水田园派诗人、有着“诗佛”之称的王维之五律《过香积寺》,前六句以细致入微的笔墨描绘出山寺深僻幽静的空寂之境,而末尾以“安禅制毒龙”一句佛典“禅言”尾巴收结;后者如晚唐诗僧齐己的《赠持法华经僧》:“众人有口,不说是,即说非,吾师有口何所为,莲经七轴六万九千字,日日夜夜终复始,乍吟乍讽何悠扬,念经功德缘舌根,可算金刚坚,他时劫火洞燃后,神光璀灿如红莲。受持身心苟精洁,尚能使烦恼大海水枯竭。魔王轮幢自摧折,何况更如理行如理说。”满纸悉皆“莲经”、“功德”、“金刚”、“魔王”等《妙法莲华经》中词句,佛家说教气息甚浓。

  其二,“禅境诗——不立文字之禅。这一类诗的特点是寓思想于形象中,禅意不在字面上,而在境界中。作者设象寄意,读者舍象取意,皆惟在‘妙悟’。其艺术效果是有‘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味外之味’,‘韵外之致’,正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寻,不着一字,尽得风流。” [1](P2) 所选诗如王维的五绝《辛荑坞》:“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以花开花落的“无我之境”,展示出诸法空相、任运随缘的禅境,“这种以禅入定、由定生慧的精神境界,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教义后体悟到的一种心灵状态”, [2] (P198) 堪得“拈花微笑”之禅家三昧。还有宋代文豪“东坡居士”苏轼的七绝《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乃其游观庐山后的艺术总结,既描写了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以佛家“大”、“彻”、“通”、“透”的眼光审视世间万物,将审美观照上升到了哲学观照的层面,得禅家之妙境。他如韦应物之《滁州西涧》、柳宗元之《江雪》诸多名篇,亦属此类。

  其三,“禅趣诗——不立文字亦不离文字之禅。这一类诗介于禅言诗与禅境诗之间。诗中不乏‘悟空’、‘解脱’之类字眼,禅意有迹可寻。但言禅理而避免理胜于辞,藉重形象,更突出禅趣。所以说是不立文字亦不离文字,称得上是有禅的机锋、禅的睿思、禅的理趣、富于艺术美感的、用诗写成的禅话。” [1](P2) 所选诗如盛唐山水诗人常建之五律《题破山寺后禅院》:“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俱寂,但馀钟馨音。”这首即兴写景、咏佛抒怀之作,借山林寺观清远深静的环境,抒写旷远淡泊的隐逸情怀,也不露痕迹地礼赞了禅院佛宇的圣洁光明。诗歌笔调古雅,描写省净,尤其是“竹径通幽”一联,富于禅趣,成为传播万口的名篇。他如黄初庵的七绝《游灵鹫寺》:“屋畔危岑耸佛青,客归僧定掩云扃。洞猿簌簌循墙过,几上偷翻贝叶经。”在澶渊清幽的背景之下,巧借灵猿“偷翻贝叶经”这一形象性描写,包蕴了“世法平等”、“万物众生皆有佛性”的佛学理念,生动娱人,禅趣盎然。

  二 披文入情,以意逆志

  《禅诗百首》的另一大特色,在于对每一篇禅诗作品均进行了细致入微的情感剖析和美学以及禅学揭示,能够达到孟子所谓“以意逆志”(《孟子·万章下》)之文学批评标准,如分析中唐诗人白居易的七绝《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作者认为:

  “白居易一生的思想以元和十年被贬江州司马为界线,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积极入世,为实现‘兼济天下’的远大理想而不懈努力;后期,思想发生重大转折,消极避世,随遇而安的‘独善’之心占了上风,日益耽于佛老之趣,爱闲爱静,优游山水,留恋光景。这首绝句即作于元和十二年(817年)四月,白居易在江州司马任上。诗写游观山寺时的所见所感。只将触目所见所感随口吐出,便成莲花妙笔。……

  诗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深信春已归去,从而走进自设的思维陷阱:无处可寻,并由此产生‘长恨’。这就如同参禅之人执著于妄见,苦苦寻求自己的佛性,四禅八定都做到了家,却还是茫然而无所得。殊不知,道不远人,人而自远。佛性本是‘无所从来,亦无所去’的,它就在你的心里,从来就不曾消失过。而春天也根本就没有走远,美是无所不在的。某一天,当你刹那间若有所悟,真正明心见性了,……才知道原来的寻觅和伤感都毫无道理,春天不是好好的在这里吗? ” [1](P88-89)

  先从白居易的思想归属分析入手,指出其后期以佛、老思想为主,故晚年自号“香山居士”;继而结合诗人独特的人生体验和哲学观照,揭示此诗所逗露出的禅趣——由“执妄”达于“顿悟”;语言生动明快、通俗易懂,对诗人之旨给予了准确的解读。

  还有,如分析苏轼的《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爪印,鸿毛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君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是苏轼和其弟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苏轼从其弟的怀旧诗回忆起这些情景之时候,奉闲已经去世,题诗的墙壁也可能已经坏了,念及自身之宦海沉浮,不由得感而有诗。对此,作者分析道:

  “‘飞鸿雪泥’化用了‘空中鸟迹’典故,来比喻人生的空幻和无常。这个典故原来出自《维摩经·观众生品》和《涅磐经》等经典,为禅门所袭用。白居易诗里也有‘更无寻觅处,鸟迹印空中’(《观幻》)的比喻。到了苏轼,就写出了这首充满理趣而诗情浓郁的好诗。其绝美的意境,寂寥的感觉,深刻的禅意,直抵人心。……

  东坡居士之所以能够包容一切,沉醉于自己的天地,连远谪儋州,也旷达自若,实因为参禅有得。因此,在理想与现实剧烈冲突时,他能调节自己,追求自我人格完善,探求个体生命价值。而他那句‘人生如梦’著名感叹,所隐含的不只是消极和无奈,实则包括了人生旷达的智慧,是对人生瞬息之短的洞悟,是‘此心无主’的生死超然。” [1](P185)

  不仅指出了苏诗所引佛禅语的出典,更结合东坡居士独特的人格魅力和仕宦历程,揭示出其合于禅学精神的超脱、旷达之人生智慧,书中始终贯穿了孟子所谓的“知人论世”(《孟子·万章下》)之文学批评原则,体现出作者立足于人学立场以获得审美发现的学术研究思路。 [3]

  三 以古鉴今,观照人生

  关于该书的创作旨趣,如作者所言:“诗言志,诗缘情,换言之,诗是心境的外化。禅诗,则是禅者心境的外化,乃以诗美传达禅悦。明代知空和尚评陈佐才诗曰:‘今山僧与居士评诗,居士与山僧谈禅,何耶?自古诗情半个禅,以诗为禅,以禅为诗,无可无不可也。’(见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苏轼说得好:‘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以禅入诗,是诗家禅悟之所得。古人参证公案,今人解读禅诗,不妨都唤作‘文字禅’,可以视之为‘默照禅’的补充。禅在生活中,禅在身边,禅在当下。对于现代人而言,读点儿禅诗,有益于放松疲惫的身心,提高生活的质量。” [1](P) 可见,作者除了出于学术探讨与知识传播的目的之外,还有其人文关怀的一面,即为当代社会大众提供一个精神上愉悦、休憩的家园!

  不仅如此,该书亦力图以古鉴今、经世致用——早在2006年4月16日,“首届世界佛教论坛在浙江舟山‘海天佛国’普陀山道场闭幕,来自世界各地的高僧大德们,共同发表了‘普陀山宣言’,以‘世界和谐,从心开始’为主题,提出了‘心净国土净,心安众生安,心平天下平’的口号,号召全世界人民为创建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而努力。” [4] 而佛教禅宗从创始开始,就在其经典著作中,阐述了修心养性,以促进世界和谐的理论,如禅宗六祖慧能所作的《坛经》有云:“世人性净,犹如青天,慧如日,智如月,智慧常明”,指出“自性迷,佛即众生;自性悟,众生即是佛”,“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坛经》);佛家讲究“众生平等”,认为只要芸芸众生都能各净其心,不执着于尘世名利,和谐而“无我”,推而广之,必可如《维摩经·佛国品》云:“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创建出一个和谐而“大同”的世界!该书对于禅诗与禅文化的推介,富于人生启迪,寓教于乐,对于当前和谐社会之精神文明构建,亦有其推促之功!

  (附:作者姜剑云先生,2001年获河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3年获南开大学“优秀博士后”荣誉称号,现为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人文学部主任,河北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天津师范大学古籍所兼职教授,河北省”三三三人才工程”、中青年社科专家”五十人工程”人选,国家教育部、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与鉴定专家;著有《审美的游离》、《太康文学研究》等专著,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

  参考文献

  [1] 姜剑云:《禅诗百首》[M].北京:中华书局,2008

  [2]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潘慧琼:《人学立场与审美发现——评姜剑云教授〈太康文学研究〉》[J].《中国图书评论》,2004(3)

  [4] 李新:《佛教文化传播的”品牌效应”》[J].北京:《中国品牌》,2006(10)P69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