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工巧明>> 地理>>正文内容

佛教生态哲学与现代生态意识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文史哲》   作者:方立天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佛教缘起论为人类与自然的互相依持、互利耦合提供哲学基础,佛教宇宙图式论为生态共同体理念提供参照,佛教因果报应论符合生态循环的基本要求,佛教普遍平等观则直接论证了生态平衡原理,佛教环境伦理有利于生态建设的。

佛教蕴含着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从生态学的视角来诠释、演绎佛教的相关哲学思想,不仅将有助于丰富生态学说,而且也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

一、佛教缘起论与生态构成

佛教修持实践是以追求人生精神解脱为目的,从种种烦恼中脱却开来,在精神上臻于自由自在的境界。这种修持解脱是以佛教所理解的宇宙人生真实为依据的,而宇宙人生的真实意义又是基于缘起现象的价值判断。

佛教缘起思想包含了多重涵义:

其一,条件互依--因果关系论。缘起现象决定于条件,是由“彼”与“此”构成的互相依存、互不分离的因果关系。也就是说,一切事物都是因果关系的存在,离开因果关系就不存在任何事物。

其二,生灭无常--事物过程论。佛教缘起论既讲“此生故彼生”,又讲“此灭故彼灭”,是生灭并举的。一切缘起现象都依因托缘,因缘时时在变,因果关系时时在变,有生有灭,生灭无常,没有常住性。

其三,缘起性空--现象与本性相即论。一切现象的存在都依赖于因缘,因此空虚无主,没有独立的自我、不变的自性,即“无我”的。缘起的存在有两个层面,就存在的现象而言是有,就存在的本性而言是空。有与空统一于事物之中。缘起论的过程思想告诉我们,生态是随因缘条件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人类应当预见这种变化,并参与其中,推动生态的良性发展。

二、佛教宇宙图式论与生态共同体

佛教宇宙图式论的主要思路:中国→南瞻部洲→大地→三界→大千世界→佛刹。众生所居的世界有层次之分,称为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佛教描述西方极乐世界和华藏世界是心无烦恼、生态和谐,突出强调了水质优良、鸟兽众多、林木茂盛、花草芬芳、空气清新等优美的自然环境,是佛国世界的本质属性。佛教宇宙图式论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追求理想生存环境的共同愿望,对建构和谐的生态世界有启迪作用。

三、佛教因果报应论与生态循环

佛教还宣扬因果论。已作的因在未得果前不会自行消失,未作的因亦不会得果。善因必产生乐果,恶因必产生苦果。人的业分别业和共业。别业是个人造业,共业主要指众人的共同生存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因果报应理论包含着人类与环境互为因果,人类作为生态系统的一员通过自身行为而与环境融为一体的思想。佛教劝导人类不要造恶业,就生态问题而言实具有警世意义。

四、佛教普遍平等观与生态平衡

佛教把宇宙万物分为两大类:具有生命的东西,生命指有情识(感情与意识);不具有情识的东西,如草石、山河大地等。佛教的两个命题--“众生平等”和“无情有性”,集中地体现了佛教的普遍平等观。不同众生同具佛性,因此众生之间是平等的。众生平等包含人与人、人与一般动物、人与罗汉乃至佛的平等,其涵义是十分广泛的。天台宗人湛然在所作的《金刚》中,论证了无情有性说,宣扬草木等无情识的东西也有佛性。禅宗有些禅师也主张“无情有性”说。

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具有佛性,都是平等的,也就是世界生态的因子是平等的。这里的平等观念有两层认识意义:一是每一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生存的权利,这是一种自然权利,也是生态权利。二是每一个生物和非生物都有内在价值--佛性。佛教认为,佛性是宇宙万物普遍具有的本性,是向上提升成佛的可能性,佛性对万物来说,并非此有彼无,也无高下之分。

佛教的普遍平等观有助于提升人们的现代生态意识。佛教关于众生平等和万物都有佛性的主张,也直接否定了人类至上的观念,否定了人类有权征服自然的观念,把人们从人与自然绝对对立的主客二分思维框架中解放出来,有助于确立人与自然和谐、现代化与自然环境互利耦合的心理思想基础。

五、佛教环境伦理实践与生态建设

佛教是非常重视道德责任感的教派,具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也包含了环境伦理的思想因素。环境有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之别,这里所讲的佛教环境伦理主要是指人对自然环境、对其他生物与非生物的行为规范和行为模式而言。佛教形成了独特的环境伦理实践模式。

(一) 破我执,断贪欲。佛教认为众生本是五蕴积聚而成,若妄执具有主宰作用的实体“我”的存在,并进而执着身外的事物为我所有,就会形成妄想分别,即为我执。我执在心理上表现为贪着之心及执取之欲望,在认识上表现为无明,贪欲与无明成为众生不断轮回流转痛苦的根本原因。佛教破我执,断贪欲的主张,是为了灭除众生轮回流转之苦,获得解脱,断贪欲在客观上也有利于生态建设。

(二) 不杀生、放生和护生。不杀生是佛教戒律中的首戒。不杀生,指不杀人,不自杀,也指不杀鸟兽虫蚁,还指不乱折草木等。同时,不仅自己不能杀生,也不能教唆他人杀生,甚至连起意杀生也是犯戒。不杀生戒,也指不得持有杀生的器具。佛教不杀生戒的思想根据,一是万物互依缘生,同为一体,彼此平等,不能互相杀害;二是生死轮回观念把人与其他生命连在一起,这是更深一层的不杀生理由。佛教认为其他众生是自己过去世的父母等亲人,彼此具有“血缘关系”,怎能杀亲人呢?所以在佛教看来戒杀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佛教由不杀生戒又衍化出“放生”的传统。在坚持放生的同时,又提倡“护生”,倡导运用各种有利于野生动物生存的手段、方式,积极保护野生动物。佛教戒杀的主张,体现了生命的平等观和自由观,这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不仅有助于维护生态平衡,而且也有助于培育人的平等心、慈悲心,进而也有助于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构建。

(三) 素食。佛教倡导素食,其主观动机,是恪守不杀生戒,培育修行者的善良慈悲心理,保护动物。从客观效果来看,不仅保护野生动物资源免遭破坏,也有利于恢复动物品种的多样性;肉食动物的饲养需相应的土地、饲料和水等,自然资源的消耗量大,素食来源植物的生长所消耗的自然资源相对较小,有利于土地和水等的节约利用与保护。

(四) 惜福、报恩。惜福就是要珍惜福气,要求人们正确对待消费、享受,要求节约一切生活资源,合理使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树立正确的、适度的、节约的消费观。

在万物缘起而又互相依存的思想基础上,佛教还提出“知恩报恩”的主张。在应报的多项恩德中,有互相联系的两项是报“天下恩”和“国土恩”。“天下”,相当于世界。当代中国佛教提倡信徒积极参与环境保护,植树造林,美化环境,保护自然资源,竭力避免自然资源的透支,这也是报天下恩和国土恩的具体实践。

(本文是在原文的基础上摘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

    办公地址:北京昌平区望都新地南区18号楼三单元501室 办公电话:010-81754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