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姆渡《中国节·端午》文化同享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自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而这种认知,扎根在传统节日的沃土中,透过千年传承的光亮和文化情怀,开出了一片似锦的繁花。
端午就是这片繁花丛中意味深远的一朵,就象朱军在《艺术人生》的特别节目《中国节·端午》录制现场开场说的那样:“我们相聚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遗址之畔、在美丽的余姚之地、在清澈的姚江之滨,不止是为了一年一度一种延续千年的缅怀,更为了在龙舟的鼓点声中,在艾草蒲香的气息里,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理解这个传统节日的丰富风俗形成的来龙去脉。”
缘起与创意
在前期策划会上,朱军说了这样一段话:“每次快过节的时候,总会有各式各样的想法在心里转来转去的,为什么要过这样一个节,为什么这是我们的节日?以前的人是怎么过的?我们从中看到了什么?曾经遗失过什么?还要继承什么?能不能借端午节这样一个机会邀请我的一些好友,到一个安静的地方去,跟大家一起分享中国传统文化在他们心目所产生的效应,能够让更多的朋友,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了解发展中的中国,了解我们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让我们一起分享传统文化带给我们的快乐,一起分享过节的快乐…于是,就决定寻找一个地方进行体验,邀请一些国外留学生实地感受端午…一个江南小城余姚,这时进入到策划的视野,不但是因为余姚地处吴越之地,临近水祭文化的发源地,而且有河姆渡——七千年稻文化的历史,足以在时间的纵深上呈现一种节目的厚度感。邀约一些文化学者到现场,以论坛的演讲和对话形式,与到场的国外留学生一起对话,互动解读中华文化的节日,也许会更有趣味,也许更能体现‘文化认同’与‘文化共享’的意义……”
端午的脉络
夏至节令是端午节最初发端的时间依据,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汉魏时期,端午节脱离了节令的束缚,变成一个独立的节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为中国民俗浓郁的传统大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传达着中国人人格精神的取向:伍子胥的传说是对忠诚者牺牲的缅怀,曹娥的传说是对孝悌者牺牲的敬重,屈原的传说是对舍身家国者牺牲的祭奠…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支流,只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
在千年的传承与文化累积过程中,端午节在中国不同的水土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态的节俗,比如祭供“玫瑰饼”,苇叶包粽子,插艾蒿防瘟辟邪,戴五彩丝绦祈福寿,贴葫芦花避“五毒”,孩童“斗百草”游戏…
另外,端午节的别名各种各样,类如端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朱明节、重五节、恶日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繁多的名目就能切实感受到五彩斑斓的端午节俗。再加上众多的节俗、节事、节物的不对称,都不是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所能够解释的。
但端午节“眷念家国、激扬精神”的信念,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文核心价值,那些从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穿行而来的情真、情义与情怀,已然渗入中国人的血脉心中。可以说,端午节,不但是中国人缅怀民族文化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几乎成为东方民俗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如同于丹教授在后来的演讲中说的:“其实每一个节日都会让人念及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记忆和事物。端午节里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过这样一个节日,就是给我们一个在内心向不同的文化致敬的理由。”
难忘的聚会
沟通之后,在创意层面以及后来的执行过程中,几乎在各个方面都得到了余姚市委政府的积极响应和全力协助,这种协助让整个节目的录制,进行得相当顺利。当来自同济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宁波大学等高校的二百多名肤色各异的留学生,在涤荡的河风中,坐到姚江边的河姆渡特别节目现场的席位上的时候,他们已经进入了为期两天的感知中国多元一体文化之美的中国节体验之旅,而体验之旅开端的一次论坛式聚会,也将成为他们人生的记忆节点。
这时,方文山、于丹、王岳川、李汉秋、蔡澜、纪连海、聂卫平七位在各自学术领域造诣非凡的文化学者、专家,从姚江对岸乘舟顺水而至,在朱军的引导下、在现场各国留学生的掌声中,来到树阴环抱的玻璃露台上落座,台前身后用玫瑰编聚的端午花字异常醒目…树上绿叶之间飘荡着红绸裹成的粽子灯,阳光被挡在不太厚的云层背后,江面上白鸥掠过阵阵浪声,向远处的山峦飞去…
传统的内涵
社会公认的国家假日制度改革的主要推手之一李汉秋教授在演讲中谈起自己小时候端午节的风俗记忆: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那时侯)家家户户都有艾虎、蒲箭,特别是到农村。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箭就是把蒲叶子剪成箭挂在门口。
他接着说:“端午节靠近夏至,实际上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天热了,各种虫、细菌繁殖得非常快,也是传染病、流行病发展的时候…在夏天快来的时候开展防疫避灾活动,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跟天时的季节、跟节候的变化相适应的…后来加入一些人文的思想,跟地方的名人和贤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加入人文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李教授又说到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谈到端午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故事和孝道。最后他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结晶。”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人物,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这些纪念都是以先贤为投射对象,都有地方传说作依据。这些依据与传说,不仅源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更源自中国人长此以往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屈原。屈原由此成为民族先贤与世界名人,成为端午节期间被祭祀的爱国人物。屈原的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忠诚故国的品质、人格纯美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先贤文化的传说和见贤思齐的影响,中华民族才能多难兴邦、屹立不倒。感念祖先创造的这样一个融合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真的为中国文化倍感自豪。
好吃的粽子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当香港著名电影监制、美食家蔡澜老先生在讲台上说起咬一口香得冒油的粽子时,不禁让人想到一种洋快餐著名的广告语:我们贩卖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的滋滋声。蔡老先生是这样对现场的外国学生说最好吃的粽子: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小地方有最好吃的粽子,为什么呢?里面包的有蛋黄,有绿豆,还有肥肉。肥肉是浸在蜜糖里面浸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来剁碎了包进粽子,一蒸以后,所有的油都到米里饭里,一口吃下去香得不得了。
又学一招,端午节就以葫芦画瓢照样做一遍,应该味道差不到哪去。
蔡老先生又说到不同地方的粽子,三句话不离本行,也算是敬业的美食家:潮州人的粽子,一边是豆沙,一边是肉,咸和甜两种味道在一起。福建人的粽子会放很多五香粉,很香。台湾的粽子是把米剁碎了,用果酱包起来做成果粽,也很好吃。至于粽子的大小也是有不同的:“粽子的形状有大小小,我看过一个像抱枕这么大的粽子,小的很小,泰国人包的粽子就更小,串成一串,到人家送礼就拿两串去了。”
实际上,粽子的种种变化、表现,都是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那样一种烂漫的文化
于丹教授的演讲可以说是扬扬洒洒、一气呵成。也许是因为面对国外留学生的缘故,她的语速比平日里缓许多,听起来就有了一些从容的意味。
“在读硕士的时候,我的毕业论文写的就是屈原和楚文化。从个人的内心而言,我非常喜欢、也非常感谢楚文化,幸亏在中国人的童年时候,有这样一种烂漫的文化,一种哀乐无极的文化,一种恣肆蓬勃、贴近生命和自然的文化,才使我们的性格赋予了幻想…屈原写了那么多的神话,他在《九歌》里写了那么多浩浩荡荡的诸神,今天被想起,仍然会让我们荡气回肠…《九歌》仍然是我们眼前那么华丽、不可替代的一道风景…你看到东君的乘日而行,看到河伯的生命礼赞,看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上一对美丽的神相互眺望等待…当这个画面铺开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和中原文化是不同的,是浪漫无极的,是色彩瑰丽的,是奇思异想的,是对一段情感不计成本的投入…解读一个节日,背后总有几个不朽的名字。在我们举行一个快乐庆典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用他们的体温滋养后世的文明…今天过端午节,我们看到龙舟竞渡的时候,知道这是一种快乐的节日,这是一个奔放的节日,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的底蕴,滋养我们的性情。”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过节是一个古老的仪式,在现代文明中,给自己一点缅怀手工时代的理由…把粽子包出棱角,扎红线的可能是红枣的,扎绿线的可能是小豆的,扎蓝线的可能是蛋黄的,扎黄色的可能是咸肉的…”
是的,过传统的端午节,在超市速冻或上热的湖州粽子之外,通过一个一个形状不均的粽子、手工的香囊、七彩线绕腕的祈福祝祷,一点一滴完成,以一种缓慢的节奏,让我们多一些素朴手工带出来的温情,也让我们回想起一份芳香而悠远的缅怀。如果我们愿意,这些来自于传说的、古典的、民间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成为现在我们一起欢心过节的理由。
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字
知道周杰伦的人不一定知道方文山,但如果一说他是《娘子》、《双节棍》、《东风破》、《发如雪》、《菊花台》、《青花瓷》的词作者,怕是所有的陌生都会烟消云散的。
方文山的演讲内容是汉字文化系统,他说:“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是字模的结构去拼出意思,所以是听觉的文字,发音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可汉字是视觉的文字,是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同时还是一种超时空的文字系统。所谓的超时空是字形字意的结构千古不变,就说‘和’这个字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写法跟意义都一样,这种文字系统很特别。举个例子,一块一千五百年前的石碑出土了,大约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的年代。这块石碑在出土了,只要是中国高中生,受过文言文的训练,就可以直接读懂上面的碑文。可是同样性质的石碑,如果出土在法国、英国,他们的高中生是没有办法读懂的。”
方文山觉得自己在文字创作上很有依赖感,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他感触到汉字那种很独特很特别的美。他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尤其是汉字。今天到场的各位都是来自远方的朋友,你们当中,大多数是来中国学中文的,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种文字的渊源与特殊之处,这是很特点的文化资产。”
端午与节日
既然是论坛,除了演讲,自然少不了、追问与回答。朱军在宣布提问开始的时候,说可以一对一指定回答者,也可以提问后由嘉宾推荐回答者,紧接着,现场上就是一片热闹,通过各种各样半生不熟的中文说出来的问题,有的角度还真跟中国人的思维不大一样,造成一些还真有些难度。好在台上坐着的都是一些专家、学者,对答起来不但有来有往,时不时还意味深长一下。
在热闹的问答之后,就是亲身体验的开始。
好象已经说过,聚会在河姆渡录制节目只是留学生们在余姚活动的一部分,还有与当地的龙舟手一起上船亲身感受应鼓而动划龙舟的激情,还有包粽子,还有游览小城历史悠远的山水古迹…快乐自不待言,几位春节后就来上学的留学生在街上跳起感觉开心的舞蹈,引起周围人的驻足和掌声…
其实,节日就是一个民族表达生活性格的纪念日,也是一种民族文化的生日。
一如朱军在节目的最后总结的那样:“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没有忘记深藏在内心的敬重,也没有忘记一脉相承的感动。两千多年过去了,粽子依然飘香,龙舟的号子依然响亮。当我们从这样一种延续的传统中一路走到今天,感怀着民族的心态、性格的时候,也许才真正的理解‘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句话更深一层的含义,才能让这个变化多端的世界真正的感受到中华民族和平发展的信心,真正接受到由此而萌生的力量和影响…”
这次余姚的端午节之行快结束的时候,另外一些的思考又开始了。
端午节说到底就是古代吴越的一种图腾祭形态,后来与人物传说相融合,赋予了传统祭奠节日一种挥之不去的纪念内涵和人文精神。中国人讲究“和而不同”,“和”之的精华与“不同”的时代诠释和解构,让我们有了心怀砥柱的开放心态。这种心态将帮助我们重构一些深层的爱国主义新质,重塑一种复兴传统文化的自信,重焕一个民族大踏步行进的竞争力。
这也许就是《艺术人生》在余姚做《中国节·端午》的初衷吧。
当你看完这期凝聚着思考、辛劳与自我期待的节目之后,请别忘了告诉他们你的感受,因为你的感受最重要。
至于北大教授王岳川、中学教师纪连海、围棋大师聂卫平究竟在现场都说了什么,又有怎样的表现…他们与方文山、于丹、李汉秋、蔡澜,又是如何回答那些来自五洲四海的学生提问的…在录制结束后,几位嘉宾又是如何评价《艺术人生》这期特别节目的…
种种答案,你一定很想知道,所以啊,别忘了5月28日农历五月初五的端午当天21:11准时收看CCTV-3《艺术人生》的《中国节·端午》…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