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论语》(三)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不详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学”字的几个内涵

现在这个“学”字,有它的几个内涵:为什么要学呀?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够学呀?学些什么?跟谁学?这些都是实际上的问题啊。

绝大部分我们不晓得为什么而学,但是每一个人,所有有情生命,他都有学的能力。比如我们就看那些小猫、小狗,你自己去看,小动物长大了以后它都要在不断地学习当中才会增长自己。所以,这个学习,通两方面。一,本能的。现在这个学不是这样哦,这个学有他深厚的内涵。

为什么要学?

假定我们只是为了本能的学,那这个就是吃饱穿暖,那人和禽兽就完全一样。所以我们首先要晓得,为什么要学?所以这个了解了以后,我们学并不是今天从世间上来说,都是为了来赚钱,对儒家或者佛法来说那是非常荒唐的一件事情,根本错了。赚钱的目标干什么?吃饱穿暖,我们平时一直这样说。如果这样的话,人的确不如狗。我一直这样讲,对你们来说,自己去观察。你们想想是不是?能不能体会到这个特点?当然你们在座的各位年纪都还小,还在家里边,但是你们是不是看见你们的父母多么辛苦,去赚那个钱。赚了钱干什么?吃饱穿暖。那个狗,什么都不要,这样身上长了一身毛,那没有毛的,天气冷了往洞里一转,再不然的话,弄个盖子它也暖了;饿了随便找点东西一吃,吃饱了就躺在那里,就这个样。你说呢?我们如果是说为了吃饱穿暖的话,那么得到这个人身又有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得到了人身,真正去学的目标,是为了吃饱穿暖,如果大家仔细去想一想,你们就能体会到这个特点。所以说,到底要学些什么?这很重要。

要学,那需要什么情况下才能学?

比如现在这个地方真正儒家来说,要学的“道”,这个才是真正儒家的中心思想。他要学的是道,你们说有根据吗?有,我们必须要依经解经,孔老夫子有说。所以《四书》呀,平常我们一般在家里的时候,古人跟现代人完全不一样,现代人“你们小孩子,你们只管念书就好了,家里事不要做。以前不是哦,小孩子出来要洒扫应对,非常重要。什么叫洒扫应对呢?家里边绝对不像现在这样,“啊,你们不要做,你们吃饭,吃饱了上学……”,不是。小的时候早上起来,扫地,洒扫应对,有客人来,跑出去一定要去招呼,要去倒茶。然后完了呢,像我们寺院这样,出坡;吃过了饭,洗碗;洗过碗,扫地,就是这样,古人的生活。然后见了面……不像我们现在这样,见了面瞪着你,然后溜掉了,那个不是。以前看到这个尊长,就马上去接待。这个人与人之间它有一定的规矩法则,这个叫“小学”,长大了呢?另外一个叫“大学”。这个小学是根本哦,就像我们的小学、中学、大学,你有了这个根本你再上去才能学大学。现在我们的大学不是,现在说来说去总归是什么——学什么能够赚更多的钱,学完了大学可以赚更多的钱,小学的时候都是这个东西,就这样。大学的内涵呢?现在我们还是看《四书》上面,来解答这个问题。

今天虽然讲《论语》,但是谈到那个学,所以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古人的解释是“大人之学”。基本建立以后,然后我们真正要做的是大人之学。这个大人,佛经中另外有一个名词:八大人觉,佛经中很有名的一个经,你们在座都背过的。真正的大人,应该觉悟的,真正作为一个人,很多人得到人身是一个冤枉的人身,那不冤枉的这人怎么(样)?是大人,这个佛菩萨就是一个大人。所以在儒家有很多基本的思想跟佛法是暗暗吻合的。孔老夫子他自己,用我们中国人的话来说是“大成至圣”,那接近中国儒家究竟的大成,他所学到的东西在中国人说是究竟圆满的。人家都说他:“啊!老夫子是圣人。”他说:“圣者,我不能。”我不是圣人,但是有没有圣人?有。好像孔子的家语还是哪里,我也记不清楚谁讲的,当佛出世时时候,孔老夫子说“西方有大圣人”,实际上他指的西方大圣人就是佛,在中国古代的典籍当中有这么一段,它究竟的目标是这个,实际上这是儒家思想当中,我们应该——尤其学了佛以后,我们真正应该了解,所以在这个地方说“大人之学”,这个才是真正的大人。所以易经上讲,“利见大人”,那是他的中心目标。然后就要去透过这个,做这个学问,才能达到这样。所以说为什么要学?不是学来怎么吃饱怎么穿暖、赚大钱,要学成功一个大人。

那么成功一个大人需要什么?需要学,所以“大学之道”,那么告诉我们需要学的是这个道,在哪里?“在明明德”。这个《大学》《中庸》当中都有很深厚的内涵,才明白这个明德。“明德”是什么?古人也有他的解释。实际上我们透过佛法去认识的话,明德,也就是说中国佛教当中有句话“真如本性”,这个是光明的,所以这个光明是智慧,德是德行。换句话说,明德两个字,一个智慧的究竟圆满,一个功德的究竟圆满。这是明德。现在那个大人之学要学什么?学明明德,你怎么样能够达到这样的一个地步,这是大学,所以“大学之道,在明明德”,这个才是说他要学的哦,所以说大学之道。既然刚才念了这个大学,那么我在下面继续念下去:“在亲民”或者说“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亲民”,我自己做到了,我同样的要帮助一切人做到。大家都并不了解了,说我明,我能够明明德,然后呢?再进一步帮助别人。所以说明明德是自利,亲民是利他,到什么程度呢?“止于至善”,到最究竟圆满的地步。这个就是我们该学的道。所以叫“学而”,下面呢,“时习之”,这个要不断地练习哦,不能停的。所以这里这个学字他有几个基本:为什么要学?在什么条件之下才能学?这是非常重要的。他这个条件虽然没说,可是实际上你是不是要具足这种条件?所以这时只有这个“仁”,后面有很多地方他会说明这个,“仁”还不是人人都能学的,需要很多条件。

所以我们在座的每一位同学,也可以说是最幸运者,那佛法当中告诉我们要学的条件——暇满。只有得到了这个才能够学,暇满不是得到了人身就暇满了,不是哦,佛经上面告诉我们,不但要得到人身,还要十圆满、八无暇,这好不简单哦!要十八个条件,才能够真正地、好好地学佛法。儒家的大人之学,这个条件都要具足的,这个条件不具足,不行。那么将来呢,你们学好了五部大论,那个十八个里面都有。在这里呢,那么老同学都清楚,学《菩提道次第广论》一开头就告诉我们,我们要想学习佛法必须要凭借的什么啊?这个暇满的人身,现在反过来说,我们得到了,不去学这个,那真是颠倒,完全错误。这是最重要的一个根本问题。所以说,学,需要凭借这个。所学的呢?道,跟谁学呀?自己能不能学呀?

跟谁学?

自己能不能学?自己不行,比如说《大学》、《论语》,你们也念过了,上次念过了,现在我一讲的话,有没有感觉到所讲都是闻所未闻啊?你们有没有听见这个说法?实际上你翻开《四书》来看,它告诉我们的都是这个道理。实际并不是我知道,我还是因为我的老师,我没有你们这么幸运。所以他真正要学的话,一定要有两个条件,儒家很重视的——师、友,师友。佛法当中讲些什么?三宝。跟谁学?佛,或者佛的随顺——善知识。学些什么?法,这里讲道;还必须要学的时候有一个助伴,僧。这个都是学的必须要的条件。在座的各位有没有发现这个事实?也许你们没有发现?可是在这整个的过程当中,想想看,是不是靠着这个团体,大家学好了?尽老师可以教你,讲完了,比如说讲这个藏文,讲完了老师回去了,你们大家在这里互相琢磨,一天到晚在这个地方,没有一个地方例外的。我们真正了解这个特点以后,你别看那些动物狗啊,它一个人在那很寂寞,它一看见一条狗它就高高兴兴地摇着尾巴到一块,它本性需要这个,可是要想真正增上的话,还需要其他的条件。

相关链接:

日常法师:《论语》(一)

日常法师:《论语》(二)

日常法师:《论语》(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