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补平“社会化教育”这块短板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文汇报   作者:朱希祥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应用类文体。其实,要解决的并不只是作文训练,它同时考出了同学们社会实践技能的缺失。而“社会化教育”,恰恰是我国整体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

近日,广东高考语文阅卷时传出一个消息:一道有关“我国不同群体通过电视获得科技信息情况的调查”的语言应用题,64.4万考生中竟有13万人得了零分!惊讶之余,教育专家们从不同角度作出分析。不少专家认为,我们的中学语文教学忽视应用类文体,缺乏训练的学生一见如此陌生的题型,就慌了神、没了主意;他们建议加强应用文教学。但以笔者之见,要解决的并不只是作文训练,因为上述考题,既是语言应用题,也是一道社会应用性很强的题目,也在考查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情况;它考出了同学们社会实践技能的缺失。而“社会化教育”,恰恰是我国整体教育中的一块短板,这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严重问题。

让中国学生不知所措的“社会应用”性质的课题,对欧美学生不成问题。

近年来,我指导过不少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搞社会实践,做调查与研究课题,诸如现代城市的标识、儿童的双语教学、中小学的艺术教育、世博会与上海食文化、大学学术类社团活动方式多元化等等。开始时,学生们都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他们说,中小学和大学学习期间,从来没有搞过这样的社会性的调查研究,写过这样的文章。他们学语文等人文学科时,接触的基本是课本上的东西,写的主要是个人化色彩很浓的抒情述志、记人叙事的作文。而过去高考一般也只考这类内容。所以碰到“社会应用”性质的课题,就陌生无知,不知所措。


对于欧美一些国家的年轻人,解答那道题不成问题。因为从幼儿园开始,到小学、中学、大学,学生始终被要求面向社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社会服务,参观、考察、写报告、画图表、搞辩论、做研究等活动层出不穷。据有的教育学者介绍,英国小学一年级第一学期,老师就带着学生跑遍学校所在地区的各个角落,了解各项公共设施(邮局、公园、图书馆、博物馆、公共汽车站等),请邮递员、警察以及服务在各种公共设施的人乃至家长,给孩子们讲述社会各行业的故事。孩子们要把所见所闻画出来,涂上颜色。英国学生的社会访问,分为一周需住宿的访问和一天或半天的访问;六年级以上学生由老师带领到外地访问一周,四年中至少要参加一次。在法国,除了日常的各种社会活动,一般从小学三年级起,学校就组织学生每年到外地去,离开家长的照顾过一段集体生活。外出期间,也学些文化课,更多的是爬山、骑马、游泳、采集标本、了解当地风土人情等,让孩子们充分接触大自然、了解社会、了解学校之外的广阔世界。经过数年这样的学习和实践,学生们对实际的社会和生活(包括自然世界)都会有切身的体会、感受与了解,在此基础上,让他们表达、分析、研究、服务社会,就顺理成章,少了隔阂、困难与阻力。

现代教育规则认为教育是社会“大文化”,但我们的观念仍是“小文化”。

中外教育情形如此不同,根源在于教育观念与视野的差异。

以我们的观念,主要还是将教育看成一种“小文化”的行为,将教育的功能局限在课堂和课本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而现代教育的规则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 大文化”,它除了一般而言的教书育人,还有“服务”的功能,即为社会服务。这样的隶属于社会“大文化”,不仅是抽象的教育观念,而是要将社会真正纳入教育范畴的具体理念和实践;这样的“服务社会”,也不是学生毕业后才需要明确和希望达到的,而是他们一进入学校就必须贯彻的教育和教学途径和方法。所以,我们虽然有时也承认教育不能脱离社会,但因观念的虚空,故而从学科设置、教学计划,到实践形式、评估方式等,都缺乏有效和扎实的落实措施,以致学生们一跳出校园的象牙塔,一接触现实社会,就会心中无数,慌不择路。

教育视野的差异表现在,一种是围绕个人、家庭和学校打转,另一种是除此之外还积极主动地面向社会。直至今日,我们的教育中,“社会化教育”仍然是短板,很大程度上还是面向自己个人、家庭亲友和学校的老师同学,以及课堂、课本和考试。

思想品德教育须融入“社会化教育”,人文学科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结合

针对以上问题,笔者觉得,我们的教育和教学,有两个问题是可以探讨并可使之成为教育措施的:

其一,要将思想品德教育融入“社会化教育”。据介绍,英国中小学校将道德教育称为“个人的社会健康教育”,或称“社会化过程”,目的是让孩子们懂得平常做人的基本道理,学会如何自律以融入社会、成为社会的一分子。核心道德观念有四:尊重生命、公平、诚实、守信。英国人并不要求孩子死记硬背道德准则,而要求他们从心灵深处、从日常生活中懂得和理解伦理道德。再看比尔·盖茨,他自己得出的生活准则中,有两条是这样的:一是生活是不公平的,要去适应它;二是你的学校有可能已经不分优等生和劣等生,但生活却仍在作出类似的区分——他的感悟启示我们,只有融入“社会化教育”,思想品德教育才能有效,不然就会与社会现实脱节。

其二,语文等人文学科教学要与社会现实紧密结合。我们以往比较强调语文等的“精神性”和“心灵性”熏陶的一面,这是不错的,但这些学科还具有社会服务与工具的功能,也不能忽视。例如前面谈到的那些社会应用型的研究与作文,仅靠抒情述志、记人叙事的一般作文修养和能力,远远不够。否则,当碰到需要统计、调查、考察、评估、分析、策划等题目和报告写作,学生们仍会一筹莫展。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教授)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幸福公式”
下一篇:孝不孝由礼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