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代沟”里的不孝,教育之悲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钱江晚报   作者:洪信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巴尔扎克代表作《高老头》结尾,高老头快断气了,他盼望着榨干了他金钱的两个女儿能来见他一面,两个女儿却都推三阻四不来。老人冒出两颗眼泪,长叹一声:“唉,爱了一辈子的女儿,到头来反给女儿遗弃!”

高老头付出了自己所有的金钱与全部的父爱,只换来两个女儿的不孝。在当今社会,也不乏此例。《武汉晚报》昨日报道,在武汉某重点大学上学的一个女孩,竟然看不起独力将她含辛茹苦养大的娘。下岗后,为供女儿上学,她经常在路边捡饮料瓶卖。但她丝毫没有让女儿受委屈,每月给500元生活费,还给她买电脑。女儿上了大学后却越来越看不起妈妈,连电话都不接,除非问她要钱。对于妈妈的“哭诉”,女儿只是淡然一笑:“我和她有代沟,无法解决。”

轻轻的一句“代沟”,就似乎抹去了所有“孝”的传统价值。我们在惊诧于当代有些青年“另类”(也许有点“非人类”)的价值观与为人态度的同时,不能不反思一下“孝”的“代际失传”,问题出在何处

柳宗元在《种树郭橐驼传》里一语道破“溺爱”之罪:“虽曰爱之,其实害之;虽曰忧之,其实仇之。”“棍棒底下出孝子”的说法自然有失偏颇,但如果父母明明过着极其艰难的生活,却还一味溺爱子女,尽量看齐人家孩子的物质享受,不让子女“受委屈”,这看似很伟大,其实是害了孩子。一是父母这样做,自己首先就不肯直面现实,又怎么教孩子以“真”作为立身处事的第一法则呢?这样做只会让孩子迷失自我,而无视父母的艰辛。二是父母这样做,其实是在暗示子女,人的尊严主要体现在是否“富贵”上。孩子一旦树立纯功利的人生目标,在生活中与别的孩子攀比物质享受层次,难免时时受挫,处处碰壁,于是寻找根源,便觉得自己父母太无能,使他没面子,又怎么会有“孝”心呢?

高老头“父爱”的悲剧,其实就是自己的教育造成的。他教育女儿要攀援贵族名流,他也乐于牺牲自己来满足两个女儿的种种奢望。父母教育孩子“爱”什么,其实也就预示着孩子会以此作为衡量标准来审视父母,乃至于决定了孩子是否会有孝心。

而现在,功利主义无疑渗透到了社会肌体的各个脏器。社会风气的浮躁,使得很多孩子失去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宏大志愿,一切围绕个人生活的“富贵”而展开。于是,学校教育唯“分数”至上,先学做人再学做学问的教育理念置之脑后。也正因如此,才会出现武汉某重点大学这个女孩一类的青年,连“儿不嫌母丑”这样的基本人性也丧失了。

“代沟”一词,可能在很多年轻人看来,很时尚,很有“杀伤力”。但我们真的不希望,连“不孝”与“自私”竟也成了以“代沟”的名义张扬的“个性”。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