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忧郁并非天注定

       

发布时间:2010年04月24日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顾刚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忧郁症与患者体内缺乏一种物质有关,而最新的一份分析研究报告认为,之前的这种流行说法缺乏科学根据,忧郁症与遗传基因没有必然的关系。  

忧郁症患者对个人和社会都是很大的负担,迄今为止,人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究竟是身体什么方面的原因导致忧郁症。

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这种疾病与患者体内缺乏一种叫“塞洛托宁(Serotonin)”的物质有关,而这种物质的多少又与遗传基因关联。而最新的一份分析研究报告认为,之前的这种流行说法缺乏科学根据,忧郁症与遗传基因没有必然的关系。这项新的研究结果给流行的忧郁症研究和治疗方法画上了一个很大的问号。由此,人们也有理由质问,将大量的研究经费用于寻找似乎与忧郁症并没有关联的遗传基因是否值得。

忧郁症成难解之谜

忧郁症是目前医学上还难以解释清楚的疾病,得了忧郁症的人就像是魔鬼缠身难以解脱,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大的烦恼。据医学专家统计,世界上1/5的人在一生中至少会得一次忧郁症。这种疾病的症状通常是失去情感、做事没有动力、有睡眠障碍和思绪无法安静。一些患者还会出现精力无法集中、害怕、有负罪感,甚至有自杀的念头。据德国慕尼黑医学院精神病学主任汉斯·米勒的调查,约65%的患者有过自杀的念头,约15%的患者最终死于自杀。

长期以来对忧郁症是否有遗传上的原因一直是个谜,许多研究人员希望解开这个谜。甚至病人家属也希望知道,这种精神性的疾病是否会遗传?患者是否适合结婚和生育?导致忧郁症的外在原因早在上世纪70年代就有了充分的医学证明,忧郁症的发生通常是由于出现无法忍受的突发事件,如亲属的突然死亡、被拘留、离婚、工作中发生重大失误或与同事间的关系紧张等。对每个人来说,如果这种应急事件处理不当,处于长期的心理和精神压力下,就会出现“应急性反应”,即忧郁症症状。因此,了解患者导致疾病的原因非常重要。

忧郁症社会后果严重

忧郁症给社会和经济带来的损失也无法估量,因为这种疾病会造成工作能力丧失,大量的治疗费用支出,以及给亲人家属带来精神创伤和经济负担。据德国养老保险协会的统计,37%的提前退休人员与患有忧郁症等精神疾病有关,而其中女性的比例比男性高出2至3倍。忧郁症占德国疾病患者的比例也相当高,2006年德国联邦卫生部甚至把忧郁症看作是国民性的疾病,要求加强忧郁症的病理研究、预防和诊断治疗。

因此毫不奇怪,许多心理学、精神病学和药理学专家都在研究导致忧郁症的原因,以及研制相应的药物。研究人员有争议的一个问题是,利用哪些手段可以减轻,甚至彻底消除病人的发病症状,通过改变患者生活环境的心理疗法,还是利用药物或电疗等生理疗法。在过去的几年里,塞洛托宁致病假设在学术上占了主导地位,使生理疗法得以盛行。这一假设认为,忧郁症患者与缺乏塞洛托宁物质有关,于是补充塞洛托宁的药物成为许多医生治疗忧郁症的处方药。然而这种药物是否起作用,或只是安慰剂,医学上还是有很大争议。

忧郁症遗传基因研究很时髦

然而,许多研究人员对每个患者的病情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这种病是否在大脑中早就潜伏,是否由遗传基因带来的。2003年,英国国王大学的艾弗斯赫洛姆·卡斯皮在著名的《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塞洛托宁假设”的论文。他认为忧郁症与传递塞洛托宁物质的一种基因缺损有关,他的观点是基于他对新西兰约800名年龄在26岁左右的女性患者的调查结果。这项研究结果2003年被《科学》杂志评为当年重大的科学突破,不仅被媒体大量转载,而且在之后的6年里,被各种论文和科学杂志引用达1500次。而相比较,最著名的脑科学家安东尼奥·达马西奥1997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仅被引用过720次。

现代的科学研究并没有一锤定音的事。在卡斯皮发表忧郁症与遗传基因相关的论文后,又有26份研究报告试图探寻塞洛托宁传递基因与忧郁症的关系,其中最出名的是美国加州大学人类基因学研究所专家奈尔·利希及其同事发表的论文,这份近期发表在美国医学协会杂志上的论文引用了上述25篇论文中13篇的数据,并对1.4万名患者进行了调查,结果发现卡斯皮有关遗传基因的说法并不成立。利希的结论是,没有充分证据显示存在一种与忧郁症发病有关的塞洛托宁传递基因。在利希引用的13篇论文中,2篇论文明确提出不存在这种基因类型,5篇论文认为忧郁症与基因没有联系,有3篇部分证实了卡斯皮的结论,因为他只调查了女性患者,另有3篇与卡斯皮观点一致。

利希及其同事发表的这篇论文得出的结论对忧郁症的基因学说是重大的打击,因之前许多研究人员已经相信忧郁症与遗传基因有关,而且制药企业根据这一说法正在研发多种补充塞洛托宁的抗忧郁症药物。一些研究机构也准备投入更多的科研费用进行基因解密,以解开困扰人们的忧郁症之谜。而现在出现这样一个问题,人们是否有必要投入大把的钱,寻找可能根本不存在的忧郁症基因,或者还是把钱省下来,改善患者的生活环境。利希及其同事这篇论文也提醒人们,即使在著名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论文,也未必经得起后来人的检验,因此,在任何科学假设没有完全被证实之前,不能完全盲从。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