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与中国传统建筑
中国人在建筑空间安排上,形成了中为尊,两侧为卑;北尊南卑;左尊右卑;前尊后卑的体系。
1、儒家思想与"礼"
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创立的儒学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在公元前2世纪初后取得正统文化地位。
儒学体系是春秋(公元前770 - 公元前476)时期孔子(公元前551 - 公元前479)创立的,在汉武帝(公元前140-前87在位)时取得了官方的正统文化地位,被各个王朝推崇。这是一种特别重视伦理关系的文化体系,是中国文化的重要柱石之一。
儒家思想的特色:
(1)以"忠、孝、节(保持道德操守不动摇)、义(合乎正义或公益)"为人生的基本价值观;
(2)强调君臣、父子、夫妻关系中,君、父、夫的绝对权威;
(3)推崇仁、义、礼、智、信这五种道德。
在儒家思想的影响下,"忠、孝、节、义"、"仁、义、礼、智、信"观念深深地渗透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日常生活及风俗习惯中。国家用牌坊这种特殊的建筑来表明国家对某人的道德褒奖。
徽州棠樾鲍家牌坊
牌坊是中国古代用于表彰、纪念的一种建筑物。上面一般都写明建造的对象和原因,以此宣扬当时的人生理念。古代规定,要立表彰、纪念性的牌坊者,须经当地官府查核实后逐级呈报,最后由皇帝审查恩准,或直接封赠,方能建造。并对其规格有严格的等级限制。因此对于一个家族、乃至整个乡镇而言,拥有牌坊都是至高无上的荣耀。
2、 四合院:民居中的儒家礼制宗法思想
"礼"的核心是建立一种等级制度。
四合院的居住秩序受儒家礼制思想的影响,严格区别内外,尊卑有序,对外隔绝却自有天地。
"礼"是儒家为维持封建社会人际关系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核心思想就是建立一种社会秩序。
四合院就是一种体现了礼制思想的民宅。
标准四合院墨线图
四合院中,北房的中间是客厅或祖堂,东次间是长辈卧室,西次间是主人的卧室。东、西厢房由晚辈居住,长子夫妇居东,次子夫妇居西。南房做外客厅、书斋。厢房与南房设垂花门及矮墙,隔绝内外,形成内外院,妇女不出内院,外客不进内院。中型以上的四合院还常建有后罩楼,住未出嫁的女子或女佣,或做为杂用房间。
四合院的门窗一致开向院里,门里门外都设有屏风或者影壁,外面看来相当封闭,里面的生活却自成体系。它突出长辈与晚辈、长子与次子、男人与女人的地位差别,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度"尊卑有序"、"内外有别"、"男女有别"、"主仆有别"的特点。
3、 故宫:"礼"的集中表现
故宫是儒家"礼"制思想表现得最强烈的地方。儒家思想中一直强调的个体在群体之间的关系,在故宫这个规模最大、形态最复杂的四合院建筑群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这是由蒯祥(公元1397-公元1481)设计,始建于1406年的北京故宫,是世界上最大的木结构的宫殿建筑群。
故宫是中国明(公元1368 - 公元1644)清(公元1636 - 公元1911)两代24位皇帝的住宅与办公场所,包括举办各种礼仪的殿堂、处理日常政务的处所、帝王家族的起居、祭祀、学习、娱乐场所和服务人员的居室。占地72万平米,有房屋9999.5间。这使得它让30万工人费时14年才得以建成。
故宫显现了儒家礼制在君臣关系、夫妻关系、嫡庶关系中的表现。
帝王的办公区在前,主要有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召见文武官员的三座大殿,它们由南向北排列在中轴线上的工字形台基上,用最高贵的建筑规格体现着皇权的尊贵。
太和殿
帝王生活起居部分在后面,中轴线由南向北是皇帝、皇后的寝宫,亦是一组由三座大殿组成的建筑群。以表现传统礼制的"前朝后寝"之意。中国古代贵族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作为唯一的正式妻子,只有皇后的寝宫在尊贵的中轴线上,其他皇妃分别住在东西两侧的十二座宫院里。这种居住格局清楚地表现了嫡庶之间的尊卑关系。
4、 等级制度:"礼"在传统建筑中的具体表现
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古代官方建筑在规模、装饰上,有着用以区分等级的各种具体规定,并被纳入法典。
出于对秩序的要求,中国传统建筑形成了森严的等级制度。从公元7世纪起,就制定了皇族、贵族、官员和普通百姓建筑上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式样等方面的限制条文,并被纳入法典。如果违规,会被视为犯法行为,严重的有可能会因此而丧命。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石狮子是人们比较熟悉的一种装饰。现在,常有饭店、酒楼用石狮子作仿古的文化符号,可过去只有五品(中国古代以品数表示官的阶级大小。五品官相当于现省级以下、县级以上的地方行政官员。)以上的官员才能在门口立威严的石狮子。石狮子头上的发卷数,还可以让人进一步认定主人的官爵品级,皇帝的石狮有13排卷发,亲王有12排,其他官员依爵位递减。
故宫里的狮子
中国古建筑的檐角垂脊或戗脊上排列着的小动物叫走兽,它们起保护瓦钉钉帽的作用,后来被赋予了装饰和等级的意味。清代(公元1636 - 公元1911)规定,走兽的多寡与建筑规模和等级有关,中国建筑中只有皇帝举办典礼的太和殿用满了十枚走兽(不计仙人),其他建筑必须少于此数。
屋脊走兽
5、逾制的孔庙
中国有一座建筑在礼制上是例外。
看看这十根浮雕龙柱,熟悉中国文化的人都知道,龙是帝王专用的,而数字"九" 通常用来象征皇权的尊贵。而在孔庙里竟有十根龙柱,这不是违背了"礼制"吗?事实上,这正是为了表现人们对儒家学说的尊崇。
曲阜孔庙里的龙柱
由于有效地稳定了封建社会秩序,儒家学说取得了近似宗教的地位,把政治、哲学和伦理三者融合为一体,形成了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着正统地位的儒教,孔子本人也被不断偶像化、神圣化。
出于对孔子的崇敬,中国人将他逐步神圣化,尊奉为"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圣人"。历代帝王对他的嫡系子孙都有封爵。1055年,孔子第46代孙被封为"衍圣公",从此,孔府成为了中国皇宫之外最大的贵族府邸。"衍圣公"这一封爵承袭了32代,历时880年,位列文官之首。孔家是中国惟一不因朝代更替而失去贵族地位的家族,这一点,即使历代皇族也无法做到。
曲阜孔府
孔子死后第二年(公元前478年),他的府邸就被当时的诸侯王改建为庙。历代帝王在一定的日期都会选派官员到这里来祭祀,其中有些人还亲自前往。因此,在孔庙出现的龙柱,不仅不是违背儒家所强调的礼制,而是在显示孔子地位的尊崇。
6、城市中的儒家礼制
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
中国古代大多数时期处于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统治下,城市规划主要是政府行为,很少有自由发展而成的城市。因此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也带着浓厚的儒家礼制气息。
1267年开始,忽必烈(公元1215-公元1294)历时二十余年修建了都城元大都。大都呈长方形,面积约50平方公里。东、西、南面城墙各设三个城门,北面二个城门。考古发掘证实,大都中轴线上的大街宽28米,其他主要街道宽25米,小街宽为大街的一半,胡同宽度是小街的一半。城市轮廓方整,道路规划整齐、经纬分明。城市格局显得格外壮观。后来的明清两代北京城就是在大都城的基础上改建而成。
元大都图
这座13世纪新都城的修建,参用的却是此前1800年前的儒家经典《周礼·考工记》中对城市的理想描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每边开三门),国中九经九纬(城中干道九纵九横),经途九轨(纵向的干道可并行九辆马车),左祖右社,面朝后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