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字围·徐光启·小站稻
利玛窦(左)与徐光启(右)
清代之前津南地区的屯田种稻,为小站稻的种植奠定了基础。
早在宋、辽对峙时,曾任沧州节度副使而“实专郡治”的何承矩,率先提出在“缘边”(今津南一带)屯田种稻,宋太宗赞同何承矩的奏议,命为制置河北缘边屯田使,实施屯田。元代,于直沽之沿海口一带,继续屯种。
到了明代,屯田得到了更大发展。明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朱棣派功臣亲兵,大批移民到津南开荒种稻。弘治元年(1488),丘浚又提议,华北滨海平原皆可广行水利,化斥卤而为良田。万历二十五年(1597)春,户部奏天津巡抚万世德天津开田一事:查得天津沿海一带,胶河水淡,可树嘉禾,抚按设法招垦,即将环海荒田地,南自静海,东至直沽、永平等处,并谕远近军民人等,各自备工本尽力开种,官给印照,世为己业,成熟三年后方许收税……
转年,汪应蚊任天津海防巡抚,见葛沽、白塘口诸田尽汙莱,询问当地人,都说斥卤不可耕。汪认为,地无水则碱,得水利润,于万历二十八年,在白塘口、葛沽两处,募民实行军垦民种5000余亩,其中水田2000亩,每亩最高收四五石。此后,陆续开发了津南地区各处。屯田种稻,采用的是江南围田耕作办法。以“求、仁、诚、足、愚、食、力、古、所、贵”10个字命名,人称“十字围”。
围田的格局是“一面滨河,三面开渠,与河水通。深广各一丈五尺,四面筑堤以防水涝,(堤)高厚各七尺,又中间沟渠之制,条分缕析”。“十字围”均在海河右岸。地周围主干渠挖到5米深,利于排涝和降低地下水位,减轻土壤盐分,并利用海河一日两潮,引水灌溉和排出尾水,使土壤盐碱成分降低。此种方法,适于低洼及地表水丰沛地区植稻。清代天津诗人华长卿有《十字围》诗:“河水澄清红稻肥,田间燕子双双飞。葛沽遥接贺家口,土人相传十字围。”
汪应蛟见南方的兵士,能种水田。所以在“倭寇平,撤南兵”的时候,力倡留兵屯田,并“辅以右卫军人二千三百余名……岁得美谷盖二万石有奇”。汪应蛟在津南种稻事业,兴旺了五六年。围田种稻之法,对天津此后小种稻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明代杰出的科学家徐光启因修历书,为朝臣所不满,遂托病来到天津。从万历四十一年至天启元年(1613~1621),先后四次屯田,调查访问,将开垦、水利、荒政三方面实践及心得总结于《农政全书》中。
徐光启初至津南时,大面积稻田荒废。他在家书中写到:“在天津荒田无数,至贵者不过六七分(银)一亩,贱者不过二三厘钱,粮(赋税)又轻,中有一半可作水田者,虽低而近大江,可作岸备涝,车水备旱者也。有一半在内地,开河即可种稻,不然亦可种麦种秫也,但亦要筑岸备水耳。其余尚有无主无粮的荒田,一望八九十里,无数任人开种,任人牧牛羊也”。他在葛沽购置20顷荒田,引来南方优良稻种,仍采用围田之法防涝,并戽海河水备旱,同时,利用海河潮汐进行灌溉。万历四十四年,“试种南稻,农师孙彪,用人粪干每亩施八石,结果稻棵疯长大如碗,根大如斗,含胎不秀,竟不收。后一年,每亩改用麻糁四斗,是年每亩收米一石五斗,科大如酒瓶口”。他因地制宜,把长江一带稻棉轮作的经验,拿来推广,“凡高仰田可棉可稻者,种棉二年种稻一年,即草根溃烂,土地肥厚,虫螟不生”。采用一水二旱的倒茬种植,是节水改土培养地力、防止周围地块返碱和消灭病虫、杂草的成功经验。此轮作制在新中国成立后尚有应用,不仅稻棉丰收,节水治碱,还可改种菜田。
徐光启不仅注意水利措施和种稻,还深入研究改造盐渍土,总结出因地施肥的重要性。他分析,近海重碱之地,初开时不宜稻,因为洗碱不够。万历四十五年(1617),终于完成了南稻北移。
天启初,后金在辽东加紧争战,百万难民水陆转徙进关。天津为京都门户,又是通向辽东的要道,天津屯田,对京师和辽东战场均有重大意义。因而再度出现了屯田热潮。天启二年(1622),巡按御史张慎言提出天津屯田奏议,言天津、静海、兴济间,沃野万顷可垦为田,惜皆芜废。今同知卢观象,开垦寇家口以南田三千余亩,沟洫庐塘之法,种植疏浚之方,皆具而有法,可仿而行。并总结归纳了五种开种方法:“一官种,谓牛种器具、耕作雇募皆出于官,而官亦尽收其田之入也;一佃种,谓民愿垦而无力,其牛种器具仰给于官,待纳稼之时官十而取四也;一民种,佃之有力者自认开垦若干,迨开荒熟,较数岁之中以为常,十一而取是也;一军种,即令海防营军种葛沽之田,人耕四亩,收二石,缘有行月粮,故收租重也;一屯种,祖宗卫军有屯田,或五十亩或百亩,军为屯种者,岁入十七于官,即以所入为官军岁支之用,国初兵农之善制也”。太常少卿董应举,也于同年上奏朝廷:“臣近到天津,历何家圈、白塘口、双港、辛庄、羊码头、大人庄、咸水沽、泥沽、葛沽,见汪应蛟往日开河旧迹犹存,可作水田甚多,荒废不久,开之甚易……”结果,董应举获准经理天津至山海关屯务。他将流民在各地安排屯垦,在津以公款买民田12万余亩,合闲田18万亩,仿效汪应蛟之法,在津南地区围田种稻,所获“积谷无算”,屯利益兴。
其间,直隶巡按兼提督学政左光斗,委托河间府水利通判卢观象,在天津试办“屯学”,既可为国增谷,又为屯士开功名之路。“屯童入学给以武生衣巾,授之水田百亩,使自耕之,每亩收租稻一石,专设秀才名额,中秀才后,继续留在屯学,等待考举人、进士”,结果“人争如流水”。成果喜人,“昨岁六百亩,今为四千亩,向之一望青草,今为满目黄云,鸡犬相闻,鱼蟹举网,风景依稀,绝似江南”。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