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心那么难管
决定去上内观十日课程时,持的是“去试试看,究竟是怎么一回事”的试探心态,根本没料到就此让我学习到这么有智能的一门生活艺术。坦白说,之所以“肯”去上课,完全是因为内观强调它本身丝毫不含宗教色彩,而是一门生活的艺术。这很适合我,虽然我对人生充满困惑与迷茫,而对宗教则有更深的疑惑;这好比每个人都知道人生苦,但他们却不知道什么在苦。由此可见苦是一种感觉也同时是一种心态,唯一的障碍恐怕也就是我们自己罢。所以我一直都没想过要去求助于宗教,可对于脱苦的追求却是义无反顾的。
大家都晓得佛陀是在菩提树下悟道的,至于如何悟得,相信未必人人都晓得。就我而言,根本想都没想过这个问题。
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在菩提树下证得世上并无恒常不变的事物。而人们执着于无常的事物则是最大的无明;无明存在,苦就长存不去。佛陀就在这发现中全然觉悟。而所证得的无常真相是:整个物质世界并无任何坚硬的实体,包括人的身体也是由无数的次原子微粒所组合。这些次原子微粒以亿万分之一秒的高速不断生灭。
换句话说,内观法是佛陀的觉悟工具,在二千五百年前由佛陀亲身体验而发现———内观法带领你到达一个能够感受身体内每一细胞的生化反应层面,让你亲身体验这些次原子微粒不断生起又不断灭去的无常真相。人之所以无明,是因为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知道自己如何地起反应,因此就不停造业。内观法主要是专注观察身心的实相;当不净的负面情绪升起时,你能保持觉知,而不起习性反应,便意味着你是自己的主人而不是“心”的奴隶。所谓的习性,是后天的产物,是心的杂质,不净的污染。我们贪图舒服,厌恶受苦;爱听表扬的话,讨厌批评,这些都是习性,伴随感受而来。而身体感受是贪瞋痴的起因;喜欢与不喜欢都是由感受所主导。内观法的重点是启发我们的智慧,不管什么事物展现在面前都不起习性反应,以此作为培养平等心的工具。我们总在、执着、瞋恚、悲伤中打转,那是因为我们的心不平衡,有分别心;执着是贪爱,瞋恚是憎恨,因此烦恼不断。而我们却误以为这是一种自然的情绪。其实心的本质是很纯净的,充满慈悲和善意。
内观禅修主要是静坐。开始时先练习观察呼吸,觉知呼吸时气息与鼻端的接触,以此建立觉知与定的能力,直到觉知变得很敏锐时,才去观察身与心的变化;心是很细微的,而且妄念不断,这时你才惊觉,原来我们的心是那么难“管理”。它就像是一匹脱缰的马(由此我才真正体会到什么是“心猿意马”),要关照这么一颗妄念不断的心,对于初学者而言,实在苦不堪言。佛说世上唯苦无乐。修行就是要见苦,以苦修行是很有效的所缘。人们都误以为痛苦是最不愉快的感受,殊不知愉快也会成为痛苦。既知无常,却贪爱无常的愉快感受,怎么不是苦呢?但这确实是人的习性———喜欢享乐厌恶受苦。内观培养平等心,即对喜恶都不起反应,如此旧有的习性便会逐渐变弱,最后消失。只要不造新的业,因便在果中被灭去———这是一个净化的过程,要亲身体验。
开始上课时,内心充满疑虑,且非常担忧。老想着一个小时坐在那里不动、不改变姿势,连搔痒都不行,是多大的煎熬啊!身体不累吗?腿不疼痛吗?确实,要忍受那种痛彻骨髓的疼痛、像火一样燃烧的灼热感受、尖锐而剧烈的刺痛,确实是天大的折磨。但是,真相会告诉你,这都是无常的。可能不久之后,也可能在下一刻,它便会消失掉,甚至更有可能一闪即过,取而代之的却是极度的平静与安详。而这种平静与安详一样是无常的,你一旦耽溺,痛苦便产生。所以你就要保持平等心,不起贪爱与憎恨的反应。每日如此用功修习,智慧被引发,贪爱、瞋恨和疑惑之心便越来越少,你就开始脱离痛苦,找到安详与和谐。
第三度去上内观课程。发现中心的树木都长高了,花也开了,草也长了。那时是傍晚时分,风吹树影,鸟儿在树梢啁啾,那鸟鸣之音听在耳里竟有空灵之感,像山林深处荡回来的回音。中心在油棕园深处,与世隔绝,非常安静;四面环山,举目皆是连绵不断的幽绿,在暮色里像要染没周遭。清晨四点半去大堂打坐,走在很短距离的路段上,空气里的露水竟能濡人襟湿。天还没亮呢,远山的轮廓是蒙蒙起伏的一片有如泼墨之色,在雾气弥漫之中,一点也没有青山隐隐之势,可我心里却是欢喜着的。也不记得是哪一晚了,晚课后走出大堂,抬头所见,竟是一个圆满的月亮。但觉得这好比是我生命中的一场盛事,几分怔忡几分自喜。
隔了几天,有一晚半夜醒来,但见窗外繁星满天,心里陡地一牵,人也清醒了,不禁寻思,已有多少年没看见过如此星空了?长年生活在城市里,即使有悠闲的心情,也忘记了许多风景———谁还记得鸡的啼声和落霞炊烟?半夜思之,单单为此,人世便是可珍惜。临走那晚,发现圆月已缺了一半,诚如人生的忧乐一场,都是暂时因缘和合而成,百种千般啊未必是圆满的,但你已体验了那个过程。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