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众生)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众生)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的第三十六个──无众生波罗蜜。
佛法在概念上谈众生是以六道众生来说,有“天道、修罗道、人道、畜生道、鬼道与地狱道”,但众生其实只有五道,因为以众生而言“天、人、畜生、鬼、地狱”五道中都有阿修罗,所以六道众生其实只有五道而已。很多人把“阿修罗”翻译成“无酒”,表示那个世界没有酒喝,这是不对的!阿修罗恰当的翻译是非常丑陋;我们知道丑陋指的是表相,恶劣则指内在,阿修罗就是从表到里都丑陋、恶劣这一类的众生,所以 “阿”字不一定都指“无”的意思,阿修罗的“阿”字也可以念ㄚ。
前面说五道众生都有阿修罗,难道天道众生也有吗?以阿修罗而言,在天人之间,“非天非人”也是阿修罗,要谈天道有没有阿修罗,就必须先了解三界包含了“欲界、色界、无色界”。以欲界众生来说有六欲天,可见六欲天还是一种“非人”──超越于人又不同于所谓十八天、二十八天、忉利天(本就是欲界天第二天)那么高的色界、无色界天道众生;因此五道众生中都有阿修罗,肯定是丑陋、恶劣的这一类众生。
谈众生首先须把握众生的分类,了解众生涉及的生命现象。从生命现象来看,众生分为“有情类”、“非情类”、“无情类”三类;所谓“有情类”是指有情感反应的众生,好比会讲话、有表情,会哭、会笑、会显示痛苦的感觉,属于动物类的;“非情类”呢?它们的生命现象很明显,只是依于人所能体会、理解的,无法直接沟通,好比植物就是非情类。这里的“非”是指不同于原有,以植物而言,它还是一种众生,但是不同于动物,所以叫“非情类”。“无情类”又是指那些众生?其实无情不是说没有情感反应,只是它们不像植物一样会生长、开花、结果,表现香、臭的味道,但在动物、植物外还有矿物、石头,就属于无情类;虽然它们没有动物、植物那样明显的生命现象,但看看最小的沙子以及大小、式样不同的石头,再看矿物中的金矿、煤矿、银矿不同的矿物,它们的成长过程又是怎样的?其实用科学的方式还是可以分析它们的生命,只不过这种生命现象,以人的能力与条件是没有办法体会的。可见众生,除了六道五趣(五趣就是五个趣向,就是生存往趋的方向),再就是依生命现象有“有情、非情、无情”三种分类,这是谈众生须有的基本认识。
若以现在的分析学来看,有人称海底的珊瑚为动物,但是一旦珊瑚死了后变成矿物,又把珊瑚当成植物型态来看。由此可见珊瑚是动物、植物也是矿物,那究竟怎样去分别?就得看它的因缘关系了,以现代的话来说,就是依于它的时空背景去分别。再看“细菌”,细菌的本身如果说像昆虫,事实上昆虫并不是细菌,可以发现昆虫类也有最小,目前可以直接感受的就是台湾的“蚋蚊”,一种黑黑的、非常小的蚊子,在竹林里常见,属于昆虫中的一种,而如果要谈细菌,那只有用显微镜才看得见,可见把细菌当成非情类,可不可以?从中又可以想到另一个名词“细胞”,但细菌不是细胞,以现代的科学研究,如果把细胞跟细菌混为一谈,那就错了!因为它们不属于同类。
到目前为止,动物类以人来说,是由多少不同的细胞组织才成为一个人体?首先看“脑细胞”,它有没有生命?当然有,但是谈众生,必须要了解这些生相,所以脑细胞究竟属于有情、非情还是无情?其实,我们知道脑细胞会新陈代谢,可见正在起作用的时候是有情,只是我们没有办法去感受它,所以又是非情,而一旦凋谢了就变成了无情了,就如刚刚所讲的珊瑚一样,也是要看它的时节因缘来分别。所以在佛法中谈众生,不以这种方式谈,如果一定要以世俗的观念来看,依于人的能力?认为“如何”的看法,其实都不可信,为什么?我们知道现在医学机构做研究的地方有所谓的无菌室,那是完全没有细菌的一个真空地带,那么无菌室究竟是有情、非情还是个无情世界?如果以时节因缘来讲比较容易理解。
首先要了解无菌的环境是做什么用的?如果是无菌的一间房子,那最多只是一个空境,需要它、不需要它以及正在做什么用的时节因缘都不一样。由此可见,佛法讲法无定法,它是依时节因缘而说法,能够把握这个道理,于众生就可以分辨,就可以了解般若经里所说的“一切众生是众生,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为什么?首先须知“是众生”的道理;我们说“有情、非情、无情”都是众生,“非众生”呢?还得依不同的时节因缘来看,“是名众生”则表明它只是依名字相来说;好比牛、马、羊、人、飞禽、走兽,天上飞的、地上走的、水里爬的......不都是众生吗?可见“是众生”,以及不同于原有的,或者说以名字相来看的,都可以说是众生;比如“弱势团体”,至少这个弱势团体也是众生群,至于弱势团体它是指多数还是少数?大体上与多数相比是少数,但它也不一定是决定性的少数,因为以中华民族所谓的汉、满、蒙、回、藏五族共和来说,目前大陆已经查出来的,将近有一百几十个族姓,还有一些根本是闻所未见的,也查出来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多少、大小、强弱,那不符合众生的分辨。所以,谈众生我们应该用什么方式来看?“众”是多数的意思,“生”是一种现象,所谓“众生”这种现象是依大多数怎么样的就叫众生,因此“是众生,非众生,是名众生”,如果不能把握这种说法,那么讲众生就是所谓的人、天,就是讲六道众生了。如果谈“天”道,人家会问你很多问题,好比:天道众生是什么样子的?那些鬼道众生是不是也跟人一样?
所以,先要了解众生是一个群体,至少三个人以上谓之“众”,如果说“天”有各种不同的众生,好比三十三天有忉利天的众生,还有三十二天、二十八天、十六欲天,此外还有六欲天,你究竟谈的是哪一道众生?除了三界“欲界、色界、无色界”之外,六道众生不是也有天道吗?以欲界来说,天道不是也有欲界吗?由此可以发展到另外一个比较细的认识,好比有一句话叫“衣冠禽兽”,究竟指的是人还是禽兽?看那耍猴戏的,那个猴子不是也戴冠穿衣服吗?你会说它是衣冠禽兽吗?一定说它是猴子,是禽兽,对不对?至于讲到衣冠禽兽,一定是指人戴着帽子,穿着衣服,从外表看像一个人,可是他的行为却像禽兽,从这当中可以发现一个矛盾,难道所有戴帽子、穿衣服的就是人吗?我们看看成衣店里站着的那些模特儿,不是也戴帽子,穿衣服吗?可见谈众生,讲“众”不够,还涉及到生命的价值,如果说把众生一定要定名为什么,最多只是说它的名字相是如此,像人有人的样子,猴子有猴子的样子,鸟有鸟的样子,还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鸟,鱼有各式各样不同的鱼,昆虫有各式各样不同的昆虫。
所以谈众生,也许有人会提出这么一个问题:蚕、蛾同属一个生命体,但为什么蚕是蚕,蛾是蛾,不把它归为同一类?因为有的爬虫类也像蚕,可是它不会变成蛾,而蛾也不一定是蚕变成的,由此再谈到“四生九有”,说明生命有“胎生、卵生、湿生、化生”四种生态;谈胎生类好比人、牛马之类的;卵生类好比是鸡、飞禽之属,湿生类就是指鱼、虾这类的水族类,或蚂蚁等类的生物;那化生类是什么?就是刚刚讲的像蝴蝶、蛾这类由变化生的。其实,变化生的东西很多,可见讲生命,除了我们刚刚讲的,不要忘了它还有四种不同的生态,如果你不这么分辨,那又会造成很多问题。讲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那鲸鱼究竟是湿生、胎生、还是卵生?这就要进一步作认识了。基于众生的生命现象,以鱼而言鱼,我们称之为卵生,但“鱼”也是湿生,因它的环境是湿的。而人虽是胎生,但如果没有卵的存在也不能成胎,那有没有湿呢?母亲的胎位不就是一个潮湿的地方?再看看有没有变化的现象?从一个头七日成为所谓的胎,慢慢的成长,乃至足十月降世,这之间你看经过了多少的变化?
可见“生相”也不单分别为四种,生相也有所谓共生的生相;所以,佛法讲生灭有“同、异、共与不共”的现象。因此谈众生一定要把众生搞清楚,绝不是说度众生,度哪一个众生?你能清楚明白吗?可见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为什么又会说“无众生”呢?只因有太多的众生令人搞不清楚,但也不是弄不清楚就说无众生,没有众生,因为“无”不是没有,最简单的是在法要上,我们可以去理解分别亲疏,“无众生”说的是没有亲疏的分别,是以平等心、不起分别心去看众生,但绝不能否定众生“有”的差别。此中目的何在?为什么要谈无众生?佛法是一步一步慢慢扩大的,要了解这个道理,我们先以人来着手,好比谈到人的感情,从最开始的父母子女、夫妻、兄弟姐妹的关系,慢慢发展到同事、同学,乃至同乡、街坊邻居,最后遍达一省、一国或同一个地球,若局限于所谓的众生,究竟是那一种众生与你在一起?刚刚不是讲“众”是多数吗?那么,多数的生命在一起,究竟怎么去分辨呢?所以佛法讲无众生,不是叫你去分别众生,而是要平等一如、不起分别,没有所谓的亲疏差异。之所以要谈无众生,是基于佛法涉及两种情况:一类是学佛修行是个人的事,众生跟我没有关系;一类是好像每一个众生都跟我有关系,其实这两者都是“有众生”的一种分别现象。
因此无众生是告诉你,依于个人还没有道德修养之前,不要去否定那些需要去度化、施以饶益的众生,但度他、利他本身须具备条件,有了度他、利他的条件,并不表示你就“无众生”了,那要做到什么程度呢?首先须明白,度他、利他但却不能执着于他,所以释迦牟尼佛在般若经里也讲过这样的话:度众生,实无一众生可度,为什么?因为那只是一种行为,一种愿力,道理就跟我教你们修行学佛、学知见是一样的,如果这是一种度的方法,那我只是告诉你们道理、方法,真正要不要照着道理去做,关键在乎你们!所以终归还是自己度自己!好比《六祖坛经里》,惠能法师跟五祖弘忍法师说:还没有觉悟之前是师度,觉悟之后是自度,就可以发现此中有所谓众生相,不只是一个“人我”的差别而已,在法义上还涉及到一个清净的问题。
如果还有“有众生的相”的差别,那你还是在“有众生”里打转,所以“无众生波罗蜜”的重点在于:即使你有利他、度他的本事行为,还必须告诉自己,真正的利他、度他,最后还是对方或自己在利自己、度自己,所谓自利利他,自度度他,事实上是一个“人、我”的关系,不是一个“我”可以度众生的,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说无一众生可度?他只是告诉你一些道理方法,还是要你自己去做,再说如果释迦牟尼佛能够普度众生,为什么娑婆世界现在还有那么多人?大家不是早就成为佛菩萨了嘛?可见在理念上,如果不能建立正知正见,就会造成自我意识;结果把“无一众生可度”解释成“众生度尽了就没有众生可度”或者只要一度人就执着于人,好像众生的业障很重,没有修行办道的能力,无法自度解脱,但至少可以种下菩提种子,来生还是有机会;所以一切还是要突破对“有”的执着,显现“无”的境界,唯有如此,才是“无众生波罗蜜”。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