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常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无常波罗蜜)

  文:白云老禅师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目前已经介绍到第四十四“无常波罗蜜”。

  提到无常,常听到这么一句话“人命无常”,是说人的生命不能肯定一定会存在多久,说不定明天就往生了,因为是“说不定”。也就表示其中会有变化,一切还是说不定,所以如果连“说不定”都无常,那表示连“无常”都无常了。

  所谓“无常”是什么意思呢?是说你没有办法去肯定它的常性,好比这个时刻我们在录音室,等一会儿可能会出门或赶到工作的场所去,完全没有一个肯定的常性,这是“无常”的一种说法。

  另外,我们的思想、意念也不会永远停留在同一个点上,它会一直在变化;通常提到“无常”是从“相”来说的,其实从内在来看,不论是人的问题,事的问题,几乎也都没有常性;好比俗话说“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并不是指一定会在早上或晚上出事,这还是一个很难去把握的变化,我们能把握的也只是“常性”。

  其实“常性”没有把握不了的,只是我们人总是执着于“有”,以为“有”的无常性就是常性,所以认为最好能及时行乐。其实一个人是否一天二十四小时都能在玩乐之中?或者可以玩一辈子?那是不可能的,所以还是没有常性可言。又好比这个东西很好吃,难道你就不断地吃,以维护它的常性?因为只要一停下来,就无所谓常性或者所谓的好吃不好吃了?

  这是谈世间的现象,现在让我们谈一些出世间的方法。好比我是一个出家人,是不是当一个出家人就可以任意改头换面,一会儿是出家人一会儿又不是出家人?这到底表示是常还是不常?其实,常或无常不是这么解释的,出家是一个样子,只是换了一套衣服,有不同的表相,事实上以出家人来说,如果心不出家那即使现出家相了,也等于没有出家。可见“出家”是由意念来肯定身份,而不是以你的身份来肯定你的意念。如果穿出家衣服的就是出家人,那有很多冒充出家人的怎么说?所以,不可以说穿着出家衣服的当然就是出家人!可见这也不是一个常性。再看六道众生轮回,“人”是不是永远都能当人?即使今世你现的是人身,但连这一生也不一定永远是人,因为我们有时表面是人,内心世界是不是也是人呢?可能有时像天道众生那么快乐,有时像地狱众生那么痛苦,原来“无常”是要从表面去深入它的内在,不能单从表面肯定它的常性,须从表面“有常”的相去发现它的“无常”之性(它的本体或者本质)。

  所以“常”如果以性而言,是无常的,比如一盏电灯会亮着,是因为发电厂在发电,但电灯永远都能亮着吗?须肯定发电厂要不断地发电,电灯才会亮着,就算发电厂一直发电…但是还是有停电、断电的时候,偶而也会发生一些“灯泡烧坏了、线路坏了”的意外。

  可见“常”里面含有一个“不可以肯定”的意思,是无常,我们常说“人命无常”,就是说明“人的生命现象是很难把握的”是否身体很健康就不会死?那也不见得!除了天灾、人祸,平日还会有意外的死亡等等,不是常发现一个人上午还好端端的,但在上班途中突然的被车撞了,所以以人的生命来讲,它不是不变的,它随时都会变化,依健康而言也有生病的时候,生病也会有治好的时候,所以都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型态,这样去看就了解什么是“无常”了。

  以法而言,“佛法”谈戒、定、慧是肯定的,好比“戒”,出家了当然会受戒,若受了戒不守戒,那等于没有。谈到修定,即使你坐在那里盘着腿,闭着眼睛,好像在修禅定,如果一脑袋瓜子都是胡思乱想,那也等于没有修定。于慧而言,佛法谈般若、谈智能,是要你遇到一些人与事的问题时,知道怎么去化解、排除这些障碍,显现你的智能,如果根本没有这些知识经验的运作,即使有慧也等于没有,事实上等于没有并不表示就肯定没有,关键还是在于修养,它只是一个无常之性,以上是讲“无常波罗蜜”的理谛。

  再介绍下一个“苦波罗蜜”,这个“苦”不只是讲痛苦,“苦”还是以我们人的感受来确定,也就是依人的感受而言苦,只不过讲苦难道还有所谓的方法吗?首先要了解,不能够说世间的一切都是苦,所以我们才须以方法使自己如何不感觉苦,不是这么解释的。因为它明明讲的是“苦波罗蜜”,不是讲“不苦”波罗蜜,那这个“苦波罗蜜”究竟如何解释?举一个例子就很容易了解,好比一个人喜欢讲话却又不善于讲话,如果以禁语的方式,你看!那么喜欢讲话,偏要求自己不讲话,是 一件多么苦的事!这就是“苦波罗蜜“的义谛,是一种利益的方法,不是伤害的。

  又如苦行,像释迦牟尼佛雪山六年的苦行,他认为那不是究竟成道的方法,但是肯定的可以体会什么是苦,可见“苦波罗蜜”的确是苦,不是不苦!问题在于苦的结果是利益的还是伤害性的?比如本来一顿要吃三碗饭,要吃大概多少菜,才能维护身体健康,现在苦一点,吃一碗就好了,那最后可能会营养不良,因为改变了原来正常健康需要的维护,那这个不叫做苦,而是虐待或伤害。又如打饿七,不也是苦吗?但“饿七”只是教你体会在平常吃得饱、睡得好的现实生活下,怎么样用苦的方式去破除内心的计较与执着。

  可见“苦波罗蜜”肯定是苦,绝不是不苦;千万不要把这个“苦波罗蜜”变成不苦波罗蜜,那就不对了!“苦波罗蜜”的确它是苦,但是这种苦的结果肯定是利益的,不是伤害的。好比一个人向来不走路,出门动不动就是搭车子,那不妨就试试走路看看,它不致于会造成伤害,可能最后就变成一种运动,对身体反而有好处。你不能够怪说走路好苦,是苦没有错,但是苦的最后会得到利益,人绝不会因为走路反而生病,而是可以成为一种运动;可见“苦波罗蜜”不管是世间的法也好或者佛法也好,还是依于一些方法去化解一些问题。比方不好受,通常是因为自我的感受不好认为苦,但是如果从中可以得到利益,这种方法就叫“苦波罗蜜”,所以并不表示苦就是不好,要懂得怎么面对,这是讲“苦波罗蜜”的义谛。

  再看下面第四十六个“无我波罗蜜”;其实任何的问题会发生都因“有我”,前面讲的所有波罗蜜,甚至于后面提到的波罗蜜,都是因为“有我”,如果能够完成“无我波罗蜜”的修养,不是其它的八十九个都不要了吗?其实也不是这么解释!因为“我”显现的时刻,也就是执着于“有我”的时候,好比分别“这个是我的”,那就执着于“是我的”的意念。以一千元钞票来说,你的是一张旧的,我的是一张新的,我说:“某某!你喜欢新钞票,我可以把新的跟你换旧的。”请问:你有少了什么或增加了什么吗?新的、旧的不都还是一千块?但是人还是会产生“我”的执着,因为你喜欢新的,所以我跟你换旧的,如此说来难道我就喜欢旧的吗?那是因为我知道这只是一千块而已,你用掉还是一千块,其实我拿新的跟你换旧的一千块,难道你那张“新”的一千块就不会花掉吗?可见“我”与“无我”从那里看?偏偏人就是会执着新的钞票,看也舒服,事实上花起来都是一千块的价值,毫无差别。

  再看一个问题,我们常讲佛法一定是好的,那究竟什么是佛法?佛法一般解释为觉悟之法,那“觉悟之法”是什么法?其实能帮助你觉悟的方法就叫佛法,可见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而你究竟要执着于佛法还是执着于世间法呢?在那个“我”有问题的时候,一定是世间法,如果要把世间法化解掉一定要有方法,如果你运用了一些方法化解了问题,原来的那个“我”的执着就会变成“无我”的境界,那么佛法是什么?其实,一旦你从迷惑转变为觉悟,你的我还是我,佛法还是佛法,并没有改变什么!等于我刚刚讲的:一张新的一千元钞票跟旧的一千元钞票是没有差别的,但是我们人就是会分别“有我”,佛法就是用这种方式去看问题。

  再看下一个“空波罗蜜”,前面讲到虚空,虚空是一个形容词,这里谈“空波罗蜜”,千万要记住是从“有”而说法。比如说物质的东西是“有”,那物质的“有”究竟谈什么?假使说这张桌子是由木头等很多东西组合成的。一张桌子,以物质体而言,就是组合而成的一个物质体,这叫做“成”,做好了以后会摆在那里用,这是一个存在的现象,但是这桌子慢慢的会起变化、会坏掉,最后朽烂了,以桌子而言是“空了”,但是那堆碎木头并没有空掉,可见空的是“空相”,而不是空掉所有一切,所以有人说“空”是什么都没有了,我不以为然;我常举例:有人说“空”,就把手上的玻璃杯砸了说:

  “你看!这是个玻璃杯,这是“有”,我往地上一砸,这个玻璃杯砸碎了,杯子就空了。”其实空了没有?地上不是还有一堆玻璃渣,怎么会空了呢?可见,空掉的是那个玻璃杯的相。人的问题也是如此,烦恼时非常不自在,是一个烦恼相,那要怎样突破烦恼呢?我们说什么是烦恼空,是把原来的烦恼化解掉了,并不是把人空掉了;所以须了解“空”,是从“有”上去认识,而后得到最后的结果是于相是空,于境,于本体、本质并没有空掉。

  再谈另外一个问题“众生皆有佛性”,众生皆有佛性”是一个“有”,对不对?那么佛性呢?佛性如果没有显现出来则表示我们都是众生,那众生显现的时候我们是否没有佛性?不是说众生皆有佛性吗?怎么会没有佛性?可见还是有佛性,只是因为众生是一种业的现象,这些业把佛性盖住了,如果这些业完全清净了,那业就成为一个空相,也就是业已经清净完了,于相空了,然而佛性并没有空掉,因为佛性本来就是存在的,所以不是说佛性看不见,就连佛性也空了!

  佛性以本性来讲,我刚刚说过相是空的,境跟本质、本体不是空相,就等于我们谈玻璃杯,以本质、本体来讲是讲玻璃,杯子只是一个相,假使一块玻璃与一个玻璃杯子,其实于相而言都是玻璃,那如果说一块玻璃是一块什么玻璃?是放在桌上用的玻璃,或者窗户用的玻璃,各有各的相,如果这些相都破坏了,于相是空了,不存在了,可是于本体与本质而言并没有空掉。所以,我们常常谈“空”,动不动说什么都没有,这完全把佛法搞错了!再举书为例,一本书原来是什么都没有,但至少现在成了一本书,你看!书上印刷了一些文字,装订成为书的样子,那我问你要怎么去空掉它?如果你把这本书撕掉,地上还有一堆纸屑,把它用火烧掉好了,还会有一堆灰烬;可见,空是空掉那个书的相,而不是空掉它的境界。好比说这本书上很多文字,是不是我们用火烧掉,就没有了文字?世界上还是有文字,只不过是把这本书的文字相烧掉了,“空相”就是讲这个。

  其实谈佛性,究竟什么是佛性呢?我们讲“众生皆有佛性”,讲“佛性”是觉悟的本能,当觉悟的本能显现的时候,就有觉悟的能力,如果觉悟的能力不能显现的时候,于相就是空的。为什么我们讲佛性也空了?其实佛性只是一种觉悟的本能而已,这种能力显现的时候是“有”,不显现的时候并不表示没有,因为有机会还是会显现,好比因缘聚合的时候就会显现,像这一本书一样;我们知道秦始皇把所有的书都烧光,为什么现在还是有那么多书?其实他把那些书烧掉了,但是烧得掉那些文字吗?依相而言文字相是烧掉了,可是文字的本体、本质还是没有烧掉。譬如书上写了一个大小的大,如果我们把这本书烧掉,难道连“大”字都没有了吗?是烧掉书上大字的“字相”,字的“相”空掉了,可是大字的本质并没有空掉,可见“人性”也是如此,佛性也是这种现象;所以善是业,恶也是业,业性可以空,其实佛性也是空相,那就能把握所谓的空相绝不是什么都没有,所以我们常常对佛法误解,造成一种空亡,就是把“空”当成一种完全的否定,须知“空”只能空其表相而已。

  举个例子来说:假使一盆花好漂亮,有人会说:“学佛的人要清净!你执着它的漂亮干什么?”那就会抬杠了,一方说:“你供佛为什么也要供花,不也是执着吗?”对方回答说:“那是供佛又不是供我。”其实谁在那里供佛呢?不是你那个“我”在那里供佛吗?那个佛有没有告诉你:“你要来供我?”究竟空掉什么?只有空你那个自我之相,跟那盆花没有关系的,花是花,你是你,你否定它,否定得了吗?一盆花就是一盆花,你否定不了,所以这不是一个否定,是经典上的原理“于相本空”,所以这个相本来就是一个空相,那是你自己要执着它是花,如果不执着它的话,花跟你没有关系,好像我刚刚讲的一千块钱,所以,于空而言,千万不要把它当成空亡,世俗还有一句话:“人死如灯灭”。人死是不是真的像灯一样的灭掉了?佛法不是这么解释,是说人死是一个暂时的现象,暂时的生命结束,于业有没有清净呢?如果业清净了,人死了便不再受生死,那才是真正的究竟,否则只是空掉你这一生的“相”而已,于这一生的我相空掉了,但是你那个“我”的业是不是空掉了呢?如果你的“我”业完全空掉了,你就不是人了,是佛菩萨了,但于人相空掉了,佛菩萨的相又显现了,显现的是什么?是佛菩萨的究竟圆满的智能,进而圆满的觉悟,这个圆满一旦不需要了,于相又成空了,可见佛法的道理方法是帮助我们可以成佛成菩萨,一旦成佛成菩萨了,道理方法也没有用了,空掉的是什么?空掉的是那些道理方法的相,人也是如此,一个“人”成佛成菩萨了,空掉的是那个人的相,并不是把佛菩萨也空掉了,这也就是说,空相是以任何的一个“有”来说;空,绝不是把一切都否定!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