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四)不灭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四)不灭

  文:白云老禅师

  这单元的大般若经要解介绍的是九十波罗蜜的第十三个,“不灭波罗蜜”。

  前面已介绍了“不生”,只不过了解了“不生”,也不一定了解“不灭”,为什么?因为谈“灭”,若知道是消失、消灭,表示就没有了,这样的解释并不恰当,如果把“灭”解释为灭尽了会比较好,因为消失是一种暂时的现象。

  “不灭波罗蜜”究竟说什么?前面谈“不生波罗蜜”时,曾以果树为例,如橘子本身是“果”,橘子里面有种子,并不表示吃掉了这个橘子或者连橘子树都砍掉了,今后就没有橘子吃了?!为什么?因为橘子里面还有种子,把种子种在地里,便会再长成树、会开花,会结成橘子。可是如果干脆连橘子的子都吃掉了,是不是以后就没有橘子了?那就肯定没有了,不就是灭尽了吗?既然灭尽了,怎么还要讲“不灭”呢?先得了解佛法讲的是“法”,好比人因为有业,需要有道理方法来教我们怎样去认识业,清净业;一个人经常容易散乱、妄想杂念多,这种障碍多的人,须要教他禅定的方法来化解,一旦妄想杂念、散乱都不存在了,是否禅定的方法也跟着消失?并没有!所以,举以前所说的果树的例子来看,橘子的本身是果,但“果”并不表示是一种结束,在唯识学里也有提到“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这说明了什么?假设果是现行,果里面有种子,其实种子只是一种法的现象,如果以“不灭波罗蜜”来看,依于方法可以帮助你排除障碍,消除一些问题,但问题解决了,法并没有减少。在前几个单元里,解释生灭的时候,我也举过这个例子:假使你的蜡烛点燃了,每一个人都拿着蜡烛到你那儿引火,再多的人、再多的蜡烛引燃,而你那根蜡烛会不会因此而灭少了光亮?并不会!这就是“不灭”的意思。但蜡烛点到最后还是会点完,所以,为了维护火种就一定要有源源不绝的能源,一旦能源用完了,当然火种就会消灭尽了。

  这说明了什么道理?人的业好象是一种能源,因为有业,所以才会有善恶、苦乐的果报;在承受果报时,像那个火焰,背后的力量是业,等到苦乐的果报受完了,是不是业的力量就不存在了?一旦业清净了,没有苦乐的果报了,请问你还干什么?如果业的清净缘于有道,那么是不是干脆执着于道,抓住这些道理方法不放?因此《金刚经》里有这样的例子:“如筏喻者”,法就像竹筏子,竹筏可拿来渡河,但渡了河以后,还有必要扛着竹筏子走,顾虑到下一次遇到河时还可以再用吗?虽然竹筏子在现实中有它的效用,就像法的效用,可以帮你排除一些问题,但并不表示要执着不舍,如果执着不舍,那就变成有生、有灭了!如果只拿它当方法,可以化解问题,就像“一加一”、“一乘一”,并没有对与不对,于法而言,这就是一种“不灭”的现象。

  再看下一个“无作波罗蜜”。“作”一般解释成作为或造作,还是那句话──不要把“无”当成没有,因此“无作”不是没有造作、没有作为。“无作”是基于人都会造作,都有作为,因为“有”的缘故才需要道理方法出离,可是利用道理方法的帮助,是不是就肯定了“有作”呢?以知识经验而言,是一种道理方法,可以用来行善,也可以拿来作坏事,但知识经验并没有肯定,是用来作善事或作坏事,由于人的“我”才有这些差别。“有作”就是有作为、有造作,但并不表示“法”就一定有什么作为。我经常举这一个例子:刀可以拿来切菜,也可以拿来削水果、劈柴.....但是,制作刀时并没有肯定告诉你一定作什么,可见“无作”的本身有“不一定”的意思,不一定怎么作;好比刀的认知,并没有肯定要拿来杀人的行为,可见如果刀是道理与方法,它本身是一个“无作”的现象,之所以有作,是因为人在运作的关系。

  所以,刀可以毁灭一个人,也可以雕刻一具人像,如果拿一块木头来雕刻一个人像,以作为而言,原来是一块木头,是人把木头改变了,成为一个人像,这当中所谓的“作”究竟是好还是不好?其实,了解了那块木头,你雕刻一个人像或其它的动物、植物都没有差别,要完成雕刻什么的造作行为是那个人,不是那把刀!所以“无作”通常是从“作”上去认识,才能发现“不一定”的意涵,这里的“无作”是不一定怎样去作,怎样去行。

  再看第十五个,“无知波罗蜜”。无知,不能当成没有知识或当成不知道,因为于法而言,本身好像没有知见分别,可是事实上还是有,比如求生西方净土,肯定修某种方法,一定可以怎么样!西方极乐世界有九品莲台度众生,肯定九品莲台是去西方极乐世界的一个跳板,但为什么又说“无知”,说它是不可以肯定的知呢?至少我们知道九品莲台有九品,你究竟是下品、中品、还是上品?如果想在西方极乐世界建立一个莲位,还得要看你在未往生之前的修养与功德如何?才能确定将来莲位的品位高下,所以这是事前并不知道的,至少“带业往生”你就没有办法知道自己究竟带了多少业走?因为带业往生是带你过去不知道的业,不知道有多少?但不知道并不表示没有,只是它的成份多少不能肯定;于法也是如此,于自己及人我也是如此,所以才说在知见上、或知识上或理解上,我们都可以去了解,它不是设限的、预定的,它是可以增上的,也可以降低。

  可见“无知”的本意,以波罗蜜法而言,我们知道藏经里面有一部论典,也提到“般若无知论”,般若既然是智能,怎么说是无知呢?其实如果知道这个“无”不是没有,那就很容易理解它的意思;因为“智能”,不是一个肯定的知见,智能有高低的层次,智能本身无法肯定我是什么等级,你是那一类的人就用哪一种方法;它不是局限的,也没有缺省,不管层次高下或适合与否。之所以讲“无知”,是依于知识经验也就是道理方法之多来说的,假使八万四千法门是针对不同众生的根基智能而说,就可以了解“无知波罗蜜”的法义了。

  所以“无知波罗蜜法”的本身,也蕴含着不是一个可以事先知道该怎样去作,也无法事先拿一个法怎样去化解你的问题的。好比:很多学佛的人会问说:我究竟修什么最好?那个告诉你适合修什么法的人,其实他能够把你搞得那么清楚吗?所以,问的人希望预知什么,那个教你怎么做的人,好像也预知能怎样,其实两个人的预知,都是处在一种无知的情形之下,于法也是如此,于人、于我都是如此!我们说佛法要能相契相应,所谓“应病与药”,什么样的病吃什么样的药,但你能肯定吗?好像同样是A型的流行感冒,为什么每个人吃的药会不一样?问题就在于各人的体质、生活状况、运动状况....都不一样,当然吃的药也不一样。所以这里的“知”是讲知识经验,“无知”是说:依佛陀的道理方法来说,知识经验不是一个可预知、可缺省的,而是不定的。

  再看第十六个波罗蜜,“不到波罗蜜”。“不到”解释成“到那里或不到那里”会比较勉强,举一个例子比较容易理解。所谓“不到波罗蜜”,如“波罗蜜”翻译成到彼岸,不到波罗蜜就是不到彼岸,按这么去解释的话,般若经里讲“波罗蜜”就乱了,因为“波罗蜜”是一种方法 这种方法可以离苦得乐,可以从苦的此岸到乐的彼岸。可是有一个问题,如果说此岸是苦,彼岸是乐,那么此岸有没有乐?彼岸有没有苦?如果娑婆世界是苦,西方极乐世界是乐,那么西方极乐世界有没有苦?任何法师、任何经典都不会说西方极乐世界有苦,可是我说有苦,而且苦不堪言,是一种讲都讲不出来的苦,为什么?因为九品莲台度众生,假使你的品位是下品下生的话,那个“我”藏在莲台里面,可以说是暗不见天日,因为极乐世界是个法音世界,你的莲台是在极乐世界,但这个莲台之外是一个法音世界,你听不见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只能听到那些乐的声音,甚至在娑婆世界就已经知道那是乐的,但在莲台里的你不容许跨出去,只能关在莲台里面,所以我为什么会说它是苦不堪言?因为莲台要上品上生才能花开见佛,见到了佛才是极乐世界的众生,在没有到达上品上生、花开见佛之前,必须在莲台里面受苦难,也就是受业报的苦难。

  为什么到西方极乐世界可以带业往生?因为你带的是过去的业,将你未发愿往生极乐世界之前的业带去,但西方极乐世界是没有业报的,如此一来怎么消化这些业?所以,就有九品莲台的设置,带的业愈重,莲台的品位就愈低;带的业愈轻,莲台的品位就愈高,花开见佛的机会就愈快,如果带去的业重,是下品下生,你想,要到达上品上生的话,待在莲台里究竟要待到什么时候?一定要等到你过去的业完全消化掉,因此莲台是一种受业报的环境,这问题是任何介绍净土法门的法师都没有讲过的,为什么不能讲?因为到那里受罪还不如在婆婆世界直接成佛的好,由于众生的业重至少能够有一个希望,先去西方极乐世界再说,什么莲位、品位,那是以后的事;就好像有的人认为先有了钱再说,其实一旦真正有了钱还真烦恼,怕火灾、水灾、天灾、怕人家抢、怕绑票、怕出车祸....一天到晚提心吊胆,因为有了钱他的命好像都不一样了。我不是说到西方净土不好,而是说所谓的到彼岸、不到彼岸,如果真正了解一些道理,知道为什么有很多人要强调:不需要到西方极乐世界打个转,因为即使往生极乐世界,花开见佛成为极乐世界的众生,你还是要再听阿弥陀佛讲经说法,在那极乐的环境修行办道才能成为补处菩萨,并不表示往生极乐世界就成道了,而在娑婆世界根本不需要去打一个转就可以即身成就,直了成佛,尤其在娑婆世界,这苦乐同存的环境。

  当然极乐世界不像天道,没有懈怠放逸的环境,在天道有懈怠放逸的机会,一旦懈怠放逸会马上转变为苦,在天道一旦把福报受完了,还堕之后、仍有受苦的机会,在人的世界如果你本来处在一个乐的环境,一旦懈怠放逸,失去了这个好的环境,把福报挥霍完了就要受苦了。但至少你有机会后悔,有机会东山再起、再奋斗,可见这个直了成佛的力量比天道要好,当然,去极乐世界也不是不好,这得看个人的意愿,千万不要以为一到西方极乐世界就什么问题都解决了,其实“不到波罗蜜”问题不在“到与不到”,是说依于你以这种道理方法去修养,究竟想的是什么?以前我不是常说吗?到每一年开戒要填报名单,表上会问出家的原因,大都数的人都会说:“了生脱死、普度众生。”我说如果我开戒,假使报名单上有人这么填的话,我一定会说你不要来报到了!为什么?因为你出家、受戒就是为了“了生脱死”?其实不出家也可以了生脱死的!如果说为的是普度众生,你连了生脱死八字都没有一撇,还谈普度众生。所以又未免过于理想化了吧!如果是你要去受戒,最好你们想想报名表究竟要填什么才好?若以“不到波罗蜜”来看受戒的目的就是希望能够庄严身口意,不是吗?因为要清净身口意,所以“尸罗”解释为清凉,有了戒,身口意就不会因为那个“我”而产生问题,不会造成各式各样的问题,所谓五欲像火焚烧,但有戒可以帮助我们去澄净它,得到清凉。

  如果受戒是为了生脱死,为普度众生,那你不是来受戒的;应该说希望受戒之后能懂得戒律,可以清净自己的身口意,庄严自己的法身,这才是名正言顺的说词。可是我从来没有见过任何一个人报名去受戒会写这些,早期有一位跟我出家的比丘尼,就是已经过世的如智尼师,和如本尼师填的是什么?希望能求得解脱,当时我就教如智尼师填“庄严身口意”,结果在戒坛要问话的时候,那个戒师怎么说?他说:“你庄严个屁!”竟然这么讲她,因为我事先告诉她怎么样回话:“如果来受戒不庄严,那我不要受,回去好了,既然你们的戒不能庄严身口意,还说庄严个屁,那我来受戒干什么?”

  结果把那个引礼师弄得很杆格,因为当时不只一位引礼,还有别的戒师也在旁边,而且戒坛问话都是开堂和尚,我们知道除了开堂和尚是大引礼,此外还有二引礼、三引礼,一直到七引礼。所以有时候我们说:以什么的一个方法,可以到什么果位,其实真正到了也并不表示你到了,比如修十地法门就是修成了十地菩萨法,从初地到十地,那个距离究竟有多远?而且即使到了十地也还没有到佛位呢!究竟到不到?所以不要用这一种方式去说“我一定到什么”,这是很重要的观念;举一个例子来说:“不到黄河心不死”!试问:到了黄河去干甚么?怎样去黄河?到了之后又怎样?这是很值得深思熟虑,而且,其中“到、不到”有很大的思考的空间,究竟能“肯定的”有多少呢!?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