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十九)正勤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十九)正勤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九十波罗蜜,第六十七个“正勤波罗蜜”。所谓“ 正勤波罗蜜”也可解作“精进波罗蜜”,一般都是谈“精进波罗蜜”,很少谈正勤,为什么要讲正勤呢?我们知道,“精”是选择好的,“进”是往前,不停留也不后退的意思;那么正勤呢?显示著勤劳是一种动态,但强调的是“正”,譬如讲“八正道法”,佛法为什么要强调“正”?因为人世间的法都有偏邪与缺失,这些都是不正的;佛法则是特别强调要以正法作为前提,所以“正勤”,意指在正法的前提之下,去做勤劳的修养。

  如果说“精进”比较容易产生误会,因为你说选择好的,那究竟什么是“好的”呢?免不了自我意识的判断,若说“正法”,那肯定是依佛法而言;所以你认为所选择的是好的,却不一定是佛法的;为什么一定要讲佛法才是正法呢?譬如世界五大宗教,其实都是教人向善的,那因为再好也只不过是善法,依业而言,善法最后所得到的果报,只是一种乐的果报,不能脱离三界六道,唯有佛陀的法,才可以脱离三界六道;学佛主要的目的是什么?不再受生死轮回!如果只是说选择好的,那是以人为标准,很容易造成自我意识;所以“正勤波罗蜜”虽然也翻译为“精进波罗蜜”,但“精进波罗蜜”摆在六波罗蜜中比较容易把握,因为提到精进波罗蜜之前已先提及“忍”、“施”、“戒”,对于“精进”的方向已经有了一些导引,不像本章节如果只谈精进,谓从中去选择好的话,有可能会产生偏见,因此大般若经还是以“正勤波罗蜜”来阐释比较容易把握;意即在正法的前提之下,我们要勤劳地去修养,就是“正勤”。

  但所谓“正勤波罗蜜”究竟如何解?我一向主张“波罗蜜”是方法,就是以佛陀的教法作为前提,勤劳地去修习;但若只说这是一种方法又未免太概念了,不能明显的讲出“正勤”的真实义谛。在大般若经里常有这种形容──昼夜六时,勤习不懈。所谓“昼夜六时”,依现在的说法等于一天二十四小时,你要勤劳不休息的去修养,可见原来“波罗蜜”是讲方法,它还是有方法的,但是这个方法一定要明显的标示出来。所以正勤虽然是属于一种方法,但并不是对治法,为什么?我们讲“精进”大部份是针对懈怠来说,那是一种对治法,但是谈“正勤”就不是对治法了,是肯定“人”本来就生存在世间,会有一些束缚、问题与障碍,之所以要学佛,为的是要出离世间法,因之不是以佛法去对治世间法,而是怎么样在佛法的前提之下,正当地、勤劳地去修养,才是所谓的“正勤波罗蜜”。

  现在,概念上我们已有所认知了,尚有一个问题,勤劳要用什么方式来定位?怎样才算勤劳?因此古德们提出说:「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提示我们要怎样勤劳;就好像坐在船上逆著水而行,必须用桨不断地去划,如果划累了,停下来休息,桨一不动那船就会后退,不可能停留在原地,可见“道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是要我们昼夜六时勤劳不息;那是不是就不要睡觉也不要吃饭了?所以,以佛法谈问题要把握它的大前提,否则会形成专挑语病漏洞的挑剔了。以四事供养来说,“衣、食、住、行”,这是维护色身的基本所需,而佛法的修养是要去维护法身,但是佛法没要你否定色身,那为什么有人会去挑剔呢?往往在于我们一执著于色身就忘了法身;有的是执著于法身,反而不在意这个色身。其实,色身也好、法身也好,不都是那个“我”吗?无须把它分成两个,因为色身是本体,法身是它的作用,那作用不是造业就是修道!肯定的说:在正法的前提之下,勤劳地去行,所修的就是道,而不是造业,当然最后就能求得解脱,完成所谓的“正勤波罗蜜”。

  其实“正勤波罗蜜”还要把握一项,就是我刚刚说的“正”,可不要误解了这个“正”字 ,因为说“正”,总是会把别的都当成偏邪,其实说“偏邪”并不是指邪魔外道,而是正之反,于“正”而言,它是“不正的”、是有缺失的, “正”呢?肯定是没有缺失的,但是不是完全没有缺失呢?那就要看修养的程度了。譬如八正道中有一个正思维,“正思维”是告诉你要在正当的前提之下去运作思想,如果有偏邪就会造成缺失。但是所谓“正当”要以什么为标准?有时我们谈“八正道”就会忘了“四圣谛法”,假使依世俗法来说“苦与集”,那“灭与道”就是要消灭其苦必须要有道,“这是一体两面的道理,所以“八正道”针对的是苦,那“正”是什么?当然是要不苦,要出离苦,可是我们却不在这上面去认识,反而去挑剔,所以如果把握不住这些道理,很容易造成误会。

  接著讲第六十八个波罗蜜──“如意足波罗蜜”,什么是“如意足”?很多人误解为可以在空中飞行就是“如意足”,把此处的“足”当成脚,这是一个大错误。其实“足”是具足,就是具备完善的条件才能称作足,或者是满足。因此“具足”不是讲脚,千万不要把这个足当成脚;好比“天足通”,一般人认为象是可以在天上飞,脚可以离开地就是天足通,那样解释“足”也是错误的。所以“如意足波罗蜜”的“足”是具足、满足的意思,就是说你要具备像天一样的福德因缘的意思,请看这两者间的解释差距有多远?!所以我们要了解:“如意足”的“足”是具足、满足;“如意”,是没有逆境,都是顺境的意思;通常人会说,对这件事很满意,其实“很满意”就是如意,那要怎么具足如意?“如意足波罗蜜”,是如此肯定告诉我们,世间法有很多令人不满意的,甚至会产生很多的缺失,若能具足“如意”,就是圆满的“意”。再看圆满的“圆”,比如画一条直线或横线,绝不如意,为什么?因为一道线,从头到尾或从左到右画下去,要画到什么程度才如意、才结束?结果是不肯定的!因为一条线,即使画得再长,它还可以继续画,没有结果。但如果是画一个圆,打一开始就会有一个结果,而且这结果也绝不违背它的开始,因为它无论从任何一点开始,都会回到原来的那个点,完成一个圆,这就是一个如意足的样子,也就是一个圆满。

  所以所谓如意足,就是对这事情很满意或者说做得很完美,那要到什么程度才是?一定要具足“没有缺失”。然而以世间人的角度看如意,并不是具足的如意,世人没有严格的标准,总是马马虎虎就算了;须知佛法具足的如意,肯定是个圆满,所以“如意足波罗蜜”以圆满来看就不会误解!尤其佛法常常谈如意吉祥,那是针对我们众生来说的,众生往往因为欲望之心,导致很多事情不如意,好比五欲的内涵,能得到满足吗?世俗人的欲望是:即使做了皇帝也还想做神仙,所以不可能如意的;由此看来,世间法始终是有缺失、不是圆满的,而众生就是处在这样的情势下过日子,因此少不了有贪欲,谈“如意足”不是叫你舍弃这份贪欲,而是教我们要怎么做!就要了解人人都有“欲”,人人离不开“财、色、名、食、睡”,问题在于欲之所以会成为一种伤害,那是因为贪的缘故,如果要使之不造成伤害,势必要在一种正当的前提之下,使之在完成圆满的情况下,才可以说是如意。

  好比财是五欲之首,钱财可用来做善事,也可以做坏事,如果一个人钱财有限,只能维护自己的生活,没有办法做善事,也不去做恶事,这只是“如意”,但并不“具足”,如果于钱财,只能维持你的生活,还称不上满足,因为这种如意,并不是一种满足的如意,尚有缺失,为什么?因为对夫妻、父母、子女这些跟你有关系的人而言,你还有责任与义务,必须要多付出心力与劳力,才能够得到更多的钱财,维护他们的生活与利益。再扩大来看,是不是能照顾到家庭的人就是“如意具足”了?有没顾念到亲属、亲族、朋友,甚至达到所谓“人溺己溺、人饥己饥”的境界?可见“如意具足”的义涵是没有限制的,只不过它的“缺失”是不具伤害性的,然而世俗一般人的缺失,不是伤害自己,就是伤害别人。举例来说:如果你的家庭有两个成员,你自己得到满足,但你不能满足另一个人,那同样不是如意足;如果一家人都能满足,就可以达到如意足;但如果涉及到你的愿,就不只是如意满足而已,因为除了个己于造作行为的满足,还有道德修养的满足,好比菩萨精神、愿力的满足,每一个层面和层次都不一样。所以,我们还是以一个层面来看它的圆满,如果没有缺失,那就已经是一个如意足了,但是,它还不是究竟的;我们可以从小的而慢慢扩大,扩大到普及众生,像佛陀的如意足、菩萨的如意足,还有罗汉的如意足以及学佛人的如意足,其层面都不一样。只是不学佛的人没有如意足,因为完全是随自心所欲,不像学佛的人秉持守著“戒、定、慧”,可以帮助他在道理方法上建立正确的认知,而后怎样去调整自己,达到如意足,所以如意足还是有其层面,这里还不是讲层次。

  假设一个家庭,夫妻并不是学佛的人,讲究的是男主外,女主内的所谓分工合作,在这种分别原则下,认为要达到那个标准,才是如意,结果可能仍有缺失。假若夫妻两人都学佛,在色身上可以彼此维持生活,但法身呢?世俗人可能就只会在意色身,不会在意法身,如果是学佛的人,除了色身外他还会进入到法身的领域,好比自己学佛,也希望他的另一半也能学佛,因为学佛的目的就是成就法身;如果一个小家庭,在夫妻的层面上去看,也可以做到如意足,慢慢的扩大、扩大,在不同的层面,表现不同的如意足,这可以高到什么程度?如果修养达到究竟圆满的如意足,那就是佛陀的如意足了,但是学佛人千万不要一下子把境界拉太高,可以从小处而慢慢扩大,这是谈如意足有其不同的层面,可以做到不同的圆满的如意。

  另外还有一个问题,大家都会很在意,刚刚讲的,夫妻两人色身问题,有的会说:「我不要学佛!法身又看不见!」好比先生与太太,两人中只有一人学佛,万一学佛的硬要求另一半:「你不学佛就是个业障鬼,将来就会怎样....」这就变成世俗人了,根本不是个学佛的人。如果是一个学佛的人,要怎么才能够达到如意足呢?通常我会说:「不要以自己的个性去要求别人,要以自己的道德修养去影响别人。」这样不就如意了吗?不就没有缺失了吗?因为你并不是要求他,而是让自己做得更好,影响所及让对方知道原来法身成就有这么好,可见我刚刚讲的在夫妻的这个层面,要在这么一个范围中去看问题,不是说你自己学佛,教他学佛,那就是如意了!

  其实若要达到“如意足”,你必须自己先要具备“如意足”的条件,再去影响所及,使你的另一半也能达到如意足,这才叫“如意足”;绝不是自己如意足,就要求别人如意足,那就不是如意足了,因为这个如意具足,这个“具足”不是单方面的要求,要特别能够把握。尤其很多人学佛,很容易造成这些问题,“你看你这个人,学佛那么好,你不学,你情愿去玩、旅游”,好像别人做的都是错的;你如果能把握学佛的道理方法,那对方喜欢旅游,你何妨就陪他旅游,在旅游中难道不能表现佛法吗?就不能导引他吗?所以不一定非要两个人在家里设一个佛堂,天天待在佛堂里,除了上班下班,就在佛堂里面过日子,那不一定是如意足,可能愈来愈烦恼。所以,如意足一定要把握:“如意”是个圆满的意思,“足”是具足的圆满,不是有缺失的圆满,这一点我们一定要了解!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