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二十)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二十)根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的第六十九个“根波罗蜜”。这里的“根”是讲根本,不要动不动就把“根”扯到“眼根、耳根、鼻根”上去;“根本”是依于它的本有来说,“本有”并没有指定一个什么?譬如菩提种子,有些人过去世就已经种下菩提种子,而有些人并没有,那这一生他也可以种菩提种子,只不过他的这个本有是这一生的,不是过去世的,可见“本有”并没有时间的限制,所以一般讲根本,常常喜欢摆在过去世,我们要了解所谓的“过去”,究竟是什么时候?就以今年九十五年来说,九十四年就是过去年,从民国元年算起,已经过去九十几年了,这个过去还算是长的,如果以“月”来讲,现在是三月,表示二月、元月都过去了;而如果再以天来讲,每一天都会成为过去;再缩小到“时”,一个小时或者是一分钟、一秒钟都会成为过去,你说这本有究竟是设定在什么时候?所以“本有”不一定是指过去世,即使讲过去也不一定是什么时候的过去,前一生也是过去,前面无始以来都有过去。如果以这一生已经过去的日子来说,假设你是一年前出家的,现在正勤于菩提道修行,那你的本有是从一年前就开始了,对不对?如果一年前你没有菩提种子,怎么会行于菩提道呢?只不过你的本有种子的时间不长,所以谈“根波罗蜜”以根本来讲的话,那要看说什么?如果以业的根本而言,过去所作的因都是根本,从现在显现的果才能知道 “本有”的根本,如果“根本”现在没显现果,“本有”也无从知晓,而且也无所谓的根本,怎么说呢?譬如正承受着苦,如果想到:“我从来没有做坏事,为什么要受这么多苦?看那些坏事做绝的人,居然过得那么好?”那就是舍弃了他的根本与本有。
我们知道在台湾,不管是官场还是有钱者,不都是一直起起落落变化着?你说他的根本呢?如果谈王永庆的根本,原来他只是一个米店里的伙计,他的根本或说本有,本来就有钱的吗?其实,他的本有不是有钱,但是他现在有钱了,那你说他什么时候开始有钱的?可见其中不是有造作行为吗?何况有钱的标准也不一定,至少已经有钱了。所以谈“根本”是没有一个标准的,谈“本有”也没有一个标准,但是有其问题存在,我们举一个例子来看“本有种子”或者“新熏种子”,究竟说是业还是说道呢?如果无法说出个所以然,只知道本有、新熏,那如果“本有”都是菩提种子,“新熏”的都是一些业作的话,该怎么解释?不就乱了?!
所以谈“根本”,是指现在所承受的、展现的,或者讲感报所得到的结果,去探讨它的过去,那就是讲根本、讲本有;绝不可能现在没有一个果的显现,就去寻找它的因。所以《般若经》中首先就说:“佛法不说无缘而有法”,因为舍弃了色尘缘境,法的因就不可能显现;还有一个是说“没有无因之果”,也就是现在展现的果不可能没有原来的因;由此可以发现此“根本”究竟是说什么?这么说好了,假使一棵荔枝树,要探讨它究竟是因还是果?一定要有一棵荔枝树,才可以说出它的根本,如果连荔枝树都没有,那是空谈!因为毫无根本可言。你要说这棵荔枝树曾经是一颗荔枝里面的子,种在地上发芽长成一棵树?或者是另外一个地方的一颗荔枝的子,种在地上发芽、成苗,然后才移植到这里,成为眼前的这一棵树?总之,这一棵树有现在的果,有过去因,也有未来的因。现在的果,是因为过去一颗荔枝的种子成为这棵树的结果;未来因呢?为什么这棵树也是未来的因呢?因为它会开花再结荔枝,不就有未来的因!一旦我们面对一棵结满了荔枝的树的话,那就包含有过去因、现在果,现在因、未来果,未来因、未来果全都有了。
我们现在谈的“根本”是一个荔枝的因果,因为这棵荔枝树一定是荔枝而形成的,所以谈根本究竟谈什么?总不能说要谈荔枝,结果却是谈龙眼,何况它也不是龙眼树,结出来的果也不是龙眼!所以,谈根本是在已经显现出结果的前提之下,才去探讨它的因,这就叫“根波罗蜜”,也就是谈的是不离主题的根本与本有,否则是胡说八道,没有道理。
举一个例子,在台湾有一个团体,凡是参与这个团体,不多久就会教一些古古怪怪的,叫人听不懂的话,可是那负责人称它做天语,就是天上的语言,我很好奇,想要了解所谓天语究竟是什么语?事实上也很容易确定──听不懂的话就是天语,有一个这么的形容词,譬如一个人很有钱,而另外一个人从来不曾拥有那么多钱,对他来说那些钱是天文数字,如果懂天文数字究竟是什么数字?那天语很简单就是别人听不懂的,大概只有天听得懂吧!后来到马来西亚才知道原来是马来语,在台湾有些原住民也会讲马来语,原来这个团体的负责人的太太就是会马来语的原住民,其实他们一天到晚慢慢聊,不会也变成会了,就像本国人经常跟外国人在一起,久了之后外国人会讲中国话,中国人会讲外国话一样的意思。这说明了我们要探究事物的根本与本有是什么?就会知道所谓“根波罗蜜”有其作用。
接着看第七十个“力波罗蜜”,通常讲力,就是力量,什么力量?例如说法力,法的力量概念上好像对,可是有一句这么的形容词就会造成迷信──法力无边,法的力量无边。其实,如果我们换个方式来看 “力波罗蜜”,譬如讲“五根五力”,可见前面讲根本是有其范围,这里讲“力”是依于根本发挥其力量。我们晓得所谓五个根本,好比“信念”是信的力量或者是觉的力量,种种这些完成的根本,都是我刚刚讲的那些,只是没有标出名相而已,如果把原有已经完成的根本,发挥成为力量的话,就很容易知道“根波罗蜜”是一个本有;那“力波罗蜜”就是一种作用,依于其本有使它产生作用,也就是依于“根波罗蜜”成为“力波罗蜜”,那就很容易了解了。在前面的般若学不也听过“五根五力”?那就很容易把握,“根波罗蜜”是本有,“力波罗蜜”就是产生作用。
再看第七十一个“觉波罗蜜”,还有第七十二个“道波罗蜜”,这两个波罗蜜要放在一起来解释才不会误会。通常说觉就是道,道就是觉,其实是有差别的。“觉”是觉悟,“道”肯定是菩提,而菩提并不是觉悟,只是可以通往觉悟的道路就叫做菩提或菩提道,很多人翻译菩提是觉,觉悟是佛,如果用这种方式去看,“佛”就是“觉波罗蜜”,“菩提”就是“道波罗蜜”,这么分辨原则上是可以的,但是就怕造成误会,把“觉波罗蜜”说是“佛陀波罗蜜”,所以我们还是以“觉悟波罗蜜”与“菩提波罗蜜”去看比较妥当。只不过“菩提波罗蜜”要以“道”来说,不以“觉”来说,如果以这么的方式分辨会更容易了解“觉悟”的含义,觉悟是一个面的话,“道”或者“菩提”就是点,我们晓得一个面是由很多点组合起来的整体,假使一个圆形的面是“觉”的话,那么组成这个圆形的点就是“道”或者是“菩提”,这样就很容易把握!
假设一本书我们说是觉的话,那书里面的文字就是菩提,这只是举例,千万不要执着我所说的──书里面的文字就是菩提,便认为我讲的菩提就是书里面的文字。其实这个比喻等于我刚刚讲的“面”与“点”的关系一样,如果这么说还不太容易了解,那以般若经里的举例比较容易把握这个“觉”,《般若经》说:以一个“我”的整体而言,包括“眼、耳、鼻、舌、身、意”,为什么说是觉呢?好比我知道了什么?感受到什么?了解、发现了什么?都是那个我在作用,所以种种了解、发现与明了总是离不开“眼、耳、鼻、舌、身、意”。“觉”就是一个整体,也就是我!但是“觉”却不是眼睛,也不是耳朵,可是“觉”也没有舍弃“耳、眼、鼻、舌、身、意”,因为它是个整体。那么以道以菩提而言呢?并不是说眼睛是一个菩提,鼻子、耳朵是一个菩提,如果以菩提而言,是那些点点滴滴,绝不可能一下子就觉,对不对?譬如炒一盘菜,这一盘菜是个整体,但不能说盘里的每一样菜就是菩提,因为每一种菜有它的名字或是作用。这么说好了──菜有甜的、酸的、苦的、辣的,如果其中不同的菜的本质是菩提,合成为一盘菜,但是不一定里面有几样都可以完成觉悟,可以完成一盘菜,如果再细辨一下,假使以一盘豆腐来说,是不是一块块的豆腐是菩提?绝不是!因为豆腐一定是豆子做的,但是摆在眼前却看不见豆子,只能看见豆腐,而那些“豆子”,我告诉你它就是菩提!为什么?因为菩提它不一定是一个什么东西,豆子可以做豆腐,但是豆子还可以做许多别的东西,以你现在能见到的、所觉的是豆腐,如果现在这一盘菜是黄豆,那么你所觉的就是黄豆,如果这一盘菜是用豆子做出来的,好比现在有一种卵磷脂,它是从黄豆中提炼出来的,因此你看到的卵磷脂就是觉悟,可是它的原有还是黄豆。
如果说那个黄豆就是菩提,也只是一个概念,而显现在面前的这个所觉也还是一个概念,可见“道”没有一定的道;“觉”没有一定的觉,了解了这个道理,如果以佛为整体的话,菩提就是点,那就很容易了解,要圆满佛陀那样的觉悟,需要多少的菩提才能完成,也就是要完成一盘豆腐,需要多少黄豆才能完成一样的道理!可是,如果不知如何把握,就会忽略了眼前已知的与可以知的。
再举一例,人开始学讲中文,要一个一个字来学,学了以后慢慢就会把字组合起来成为句,一句一句组合起来就可以成为文章。如果一篇文章假使是一个觉的话,那是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就是菩提呢?其实,一篇文章都有它的字义组合,表现出其中的字义,那才是菩提。所以菩提有觉的意思在,而其实不是觉,但,是可以通往觉的一种道路,所以如果连字都不认识,你说你会写文章,那是不可能的!再举一个例子,学英文须先把二十六个字母学会,而每一个字母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如果要完成一个意思,一定是有一个名词或者词组完成了,我们才说这就是一个可以通往觉悟的一条道路,也就是说英文必须要有几个字母组合成为一个名词,或者很多字母完成一个词组的话,这才是一个菩提,那完成了一篇文章或者一个什么?一定要有其意义,如果写了满纸都是ABC的话,它什么都不是!为什么?这个里面没有觉的成份,因为菩提以道而言,是有觉的成份在,可是并不是觉,要完成觉那就不是菩提了,所以觉是以菩提为基础,可以达到觉的圆满或者达到觉的一个境界。
可以发现“觉波罗蜜”跟“道波罗蜜”是不相同的,有时候我们写文章也会讲到修行觉道,大家都以为是修行觉悟之道,其实不是的,修行觉是希望达到觉的目的,但是必须要有通往觉悟的道路,简单的说要有其道理与方法。如果这么说“觉”是一个结果,那 “道”就是道理方法,有其道理方法就可以完成这个结果,所以炒一盘菜也好,或任何一个东西也好,不要把其中的一部份一部份当成菩提,为什么?因为那不是整体的完成,譬如你特地炒一盘辣椒,那可以!如果辣椒里面再加豆腐干,再放一些花生米,你说辣椒是菩提,豆腐干是菩提,花生米是菩提,那就错了!但是,它其中的“性”就有菩提,为什么?我们说辣椒有辣性,红萝卜有甜性,苦瓜有苦性,从性而言它有一个东西完成!否则它只是一个物质体而已,所以讲黄豆只是个物质体,可是黄豆可以成为一种作用,那就是一种菩提的意思,必须了解并把握“觉波罗蜜”跟“道波罗蜜”,千万不要把“觉”跟“道”当成一个东西。这就是为什么九十波罗蜜有这么多分别的缘故,比如我们前面谈的那些空,就已经够你去伤脑筋的了,但是,事实上会不会伤脑筋?如果你能了解基本的道理,就知道九十波罗蜜,绝不只是很多人所讲的那样,把六波罗蜜由简化繁,因为在六波罗蜜有很多没有谈到的,诸如 “有为法”、“无为法”、“有法无法”和“空”都没有讲,又如 “根、力、觉、道” 在六波罗蜜里都没有,所以绝不是依于六波罗蜜化简为繁就叫做九十波罗蜜!九十波罗蜜就是有九十种方法,六波罗蜜就是六种方法,但是十波罗蜜也不是由六波罗蜜化成的,而是以六波罗蜜为基础,如果一定要这么说,凡所有波罗蜜都是以六波罗蜜为基础,绝不是由简化繁的;因为,化简为繁,不是化少为多,而是将原有简单的,开发出繁复的。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