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断)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断)
文:白云老禅师
这个单元要介绍的是九十波罗蜜──第三十七个“断波罗蜜”。
首先要了解“断波罗蜜”的“断”,是依于一些方法可以断除什么,不是已经断掉的意思;好比《金刚经》,“金刚”表示力量,它可以断除很多东西,所以“断波罗蜜”的“断”是一种力量的表现。
通常说佛法有妙用,是出世法,能够让一个平凡的人成就佛菩萨,但这只是一个概念。其实佛法是从世间法来的,必须以世间法作基础;什么是世间法呢?人住世间,经常会遇到种种人与事的问题,这些“理与事”就是法;而一个完整的佛法是以世间法为基础,运用佛的智能去突破世间法的相对所造成的问题,使原有的缺失愈来愈少,少到完全没有缺失;让不好的愈来愈好,好到连“好”都不存在了,圆满了,这样完成的法才是佛法。所以,不要认为“世间法”是“人”的法,出世间法才是佛法,好像有什么东西摆在中间似的,那岂不“出世间法”与“世间法”也就成了相对法了吗?
所以“转烦恼成菩提”,究竟怎样转?“转”需要去认识问题、了解问题,把烦恼转成觉悟或菩提;以“断波罗蜜”来说,断是断除,究竟断什么呢?基于世间人都有烦恼,烦恼又会障碍菩提,要排除障碍需要运用“断波罗蜜”的方法,所以这里的“断”跟“转”是不一样的。举例来说,修行时会有很多妄想杂念,须修禅定,但禅定只是一种方法,并不能断除妄想杂念,要提起正念才能断除妄想杂念,因此禅定的本身是提起正念的力量,并不表示它就是断除妄想杂念的方法。好比“烦恼与菩提”,“菩提”也不是断除烦恼的方法,如果烦恼是一个问题,怎样化解问题,使原有的烦恼不存在,必须要有菩提显现;好比“饿”是烦恼,“饱”是菩提,绝不能用“饱”去断除“饿”,需要“吃”才能断除饿,这一点要特别注意!因为饱与饿都是现象,烦恼与菩提也是现象,要化解烦恼需要道理与方法,如同断除饿必须要吃饭,需要饮食才能饱;可见“断波罗蜜”不是现象,是一种方法,是依于世间法有缺失,要断除这些缺失,需赖修养才能慢慢改变自我,从刚开始的很多缺失,经过慢慢修养,让缺失愈来愈少,少到完全没有缺失了。所以,这缺失是要慢慢断除的,不是用一个什么去抵消另一个,因为佛法不是一个可以抵消什么的法。
以“迷惑”与“觉悟”来看,迷惑是现象,觉悟也是现象,从迷惑要显现觉悟必须有方法,比如:我们要怎样才能不散乱?那需要修“定”;但是“散乱”与“定”都是现象,提起正念才是其中的方法,所以不是把“断波罗蜜”当成一个好像可以对付什么的武器,用这个武器去断除别的东西,那“断波罗蜜”不就变成一把刀子了?佛法绝不是这么解释的!所以大般若经说的“断”,是依于这些方法可以断除世间法的缺失,好比“戒、定、慧”是方法,可以用来断除“财、色、名、食、睡”五欲,由开始的多欲到少欲,进而达到清净欲,显现出“道”来。可见贪欲是业,清净业显现道,“业”是现象,同样“道”还是现象。如果学佛的人要做到“不伤害别人,自己也不要受到伤害”,必定要有方法;以“断波罗蜜”而言,戒是一个方法,那么要断除散乱呢?就需要去修定。所以,修养成为力量才能达到目的,绝不是拿一个什么去消灭另一个,这一点要特别把握。如果“断”是“断除”,“断波罗蜜”是一种断除的方法,究竟是什么方法呢?那是不一定的!完全依什么问题、什么障碍而决定,否则为什么佛法要有八万四千法门?每一种法门针对的问题都不相同。
再看下一个“无二边波罗蜜”。千万记得“无二边”的“无”不是“没有”。因为世间法都有两个边,譬如有好就有不好,有坏就有不坏,有美就有丑,都是相对的呈现,所以相对性的就称为“二边”或是“二分法”,而佛法是“无二边法”。但无二边不是说没有二边,而是要怎样从二边去突破?还有人误解“无二”是独一的、唯一的,这也不对!因为讲“边”,好比讲左边、右边,一定有所谓的范围,因此如果把“无二边”当作“离于二边,取之中道”那就错了,“中道”不是这么解释的!若离于二边,取之中道,左边与右边都不要,那其中的“中道”究竟在哪里?不就变成左边与右边之间好像有一条线?这条“线”又以什么为准呢?所以这是说不通的。举“烦恼与菩提”来看,烦恼属于边,其实菩提还是边,怎么说?因为烦恼属于世间这一边,菩提属于出世间那一边;为什么说菩提还是边呢?因为菩提不是究竟的,以觉悟而言,要圆满觉悟了才算,既然圆满的觉悟并不叫菩提,可见菩提还是有边。
再以人为例,可不可以说“男人是一边、女人是一边”?不可以!因为人的边是依人的能力、人所公认的情况而定,因此畜牲也有畜牲的边。就以两只眼睛为例,如果说“左边一个、右边一个”,那会把一个整体分成两部分,而它又不是一个可以二分的东西;可见以眼睛而言,眼睛的边一定是你能看得到的距离,在这范围之内的叫做边。比如:湖有湖的边际,你站在湖的这一边看湖对面那一边是边;如果舍两边不顾,究竟湖的中间叫什么?难道称作“湖中”?那湖的东边就叫湖东?这是用什么方式来取法?所以,“无二边波罗蜜”告诉我们不一定要在什么样的范围内,单一的去“取”或“舍”,因为单一的去取就执着于“取”;“舍”的话又会变成不在乎,必须从取舍中突破。假设以“到彼岸”来看,娑婆世界是“此岸”,是苦的这一边,乐的一边在哪?如果彼岸是乐,难道只有西方极乐世界是乐吗?其实,东方琉璃世界也是乐的世界,还有南方、北方都是乐的一边;可见苦只有一边,乐反而变成更多边了!所以,不可以用这种方式来看“边”。而是在世间法上,谈“边”要依你的立足点或以你的自我来看,如果你的“自我”是依业这一边来认定问题,那么业的另外一边就是道了,设若“业”是烦恼,“道”是菩提,你说:“好!那我就舍业取道”,如此道与业成为对立了,何况“业”是舍不掉的,有业一定要受报,那“道”究竟是什么样子?
如果认为烦恼这一边是苦,菩提那一边是乐;烦恼这一边是不自在,菩提那一边就是自在;烦恼这一边是不善,菩提那一边就是善了,就会永远在相对的两边打转,最后还是无法突破“业”与“道”的两边;一定要突破两边,从烦恼中显现菩提,最后连烦恼与菩提都不存在了,两边都不存在了,才是“无二边波罗蜜”的清净境界。因此,只要还有任何一边都会有两边,因为有烦恼表示还需要菩提;如果还需要菩提,表示还有烦恼。所以,“无二边波罗蜜”,最后的境界一定是清净的,什么都不存在了,千万不要以为本来就有两边,或者干脆两边都不要,好比肚子饿了是一边,吃饱了是另外一边,饱饿都不要,那你要什么?不吃饭的结果只有自取死亡之路。
大般若经为什么要讲“无二边”呢?以饱饿来看,饿了需要吃饭才会饱,感觉饱一定是你曾经有饿的经验,而吃饱了又会慢慢消化,还会饿,所以都在有边的现象里,那要怎样突破饱与饿的两边?其实有业、有道,就像“饱与饿”一样,还需要吃饭,哪天饱饿都不存在了,饭都不用吃了,就只有一个机会,就是已成就了佛菩萨的修养,证得佛菩萨的果位,才可以说是“无二边”了。但是“无二边波罗蜜”并没有告诉你是什么样的方法,那得看你的问题是什么而定。举例来说:如果“业的我”是造作形成的,那还有一个“道的我”,至于“道的我”是怎么形成的?还是靠修养而来。可见,造作、修养都是一种行为,并不表示造作是行为,修养就不是行为,既然造作、修养都是行为,究竟你要造作成业还是要修养成道?其实站在任何一边都不可信,如果造作成业,当然是一个带业之身,将来一定要受果报;如果想专门修养成道,那你修什么、养什么?一定是因为有业才会有业的感报,其中有因果与因缘的内涵,所以唯有靠修养才能显现道,突破二边的“有”才能到达“无二边”,一个清净与圆满的境界。
可见,任取一边都属于二边,“有二边”是一个现象,必须经过修养、突破之后才能完成一种境界,或者说是结果;依“无二边波罗蜜法”来看,大体上是如此,但有一个问题:不能只依文字的解释,把“无二边”当成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任何事有一就有二,甚至还有三、四、五,不可能只呈现单独的一个“一”,好比:以人而言,你有一个“我”,难道别人没有一个“我”?所以,有一个这边的“我”,就会有那边的另一个“我”,结果还是二边,那要怎样突破成为“无二边”呢?如果是一个成就了的佛菩萨,他绝没有这种分别心,他表现的一定是众生平等之心。所以会起分别,那是凡夫心,如果有这一边的这个我,自然还有那一边的他我,其实能突破的话,人我、他我是平等的,“众生”是相同的。所以,当我们谈到众生与我时,其实你自己不就是在众生之中吗?你的这个“我”并没有离开众生啊!绝不是说“我是我,你们是你们”,但一般人总会这么看,当然就是两边了。因此,要怎样去突破相对二边的分法,显现绝对,那才是佛法所要的,如果能以这种道理方法去突破世间法的二边,到达清净的境地,那就是“无二边波罗蜜”的谛义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