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不失)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不失)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的第十七个波罗蜜,“不失波罗蜜”。
“失”是损失,失去了一些什么,失不能误解为灭,因为灭与失是两回事,“灭”是依于“生”而言,“失”是依于“得”来论,世人所言是“得失”,这里谈“不失”,因为人会执着于“得”,好比:成就感、荣誉感......等各式各样的现象,那都是一种“得”,佛法不否定这些。于佛法谈“不失”,就是因为人总是执着于“有得”,如果这些“得”不存在了,并不表示这些东西就消失了,谈“不失”必须这么去解释。
试以“钞票”为例:假使你得到了一百万而后,把这一百万用完了,请问这一百万是不是没有了?于你而言是没有了,但因为你花掉了这一百万,可能有更多的“我”得到了一百万中的多少,所以一百万其实并没有减少,只是以个人而言,分别“有得有失”而已,事实上依法而言,它是一个“不失”的现象。经典上有这样的比喻,就像泉水,中国大陆到处都有泉水,泉水的水流量不是很大,有的储水池是由石头围起来的,下面有一个石洞,泉水始终维持一定的水量,你再舀还是那么多,你不舀也是那么多,这中间究竟如何分别其得与失呢?
如果说没有“得”,那水一舀一舀取出来就已经有了,为什么不舀它还是那么多?水应该会溢出来啊!道理在哪里?以现在的科学知识来看,它的水位就是那么高,在早期千佛山菩提寺也有一个这么的泉水,永远维持差不多一尺八左右高的水位,可见,这是基于水位的高低,不是水本身的得失差别,而人往往会执着其中的得失,再说人从小慢慢长大,一直到老,如果以得失来看,会说我的童年消失了,或我的壮年消失了,现在老了,好像失去了许多,但事实上有没有得?应该有,可是得到了多少就很少去谈;有没有算算从小开始就有所得,一直到现在,你究竟得到了多少?!如果以财物表相来看,可能很明白,若以知识经验而言呢?所以谈“失”、“不失”,其实是谈它的精神层面,不是以物质层面来说,如果了解这个道理就知道: “得与失”不可以物欲而言,是要以精神来说,你就会了解“失”与“不失”的道理,谈“得”也好、“失”也好,就会更容易把握。
再看下一个“梦波罗蜜”。“梦”是作梦的“梦”,其实,它是告诉我们,人往往会执着、计较于人事缘境,事实上很多事情都像作梦一样,但是“梦”是已经过去了的事,不是指“未来”,所以佛法要我们把握现在,不能够把梦摆在未来,如果时间不能把握,那就是作“白日梦”了。如果以实际上作梦的现象而言,你在作梦的时候捡到了钱或吃好的东西,一旦醒来呢?钱在哪里?吃了什么?可是在梦里却很真实的;其实,不一定是作梦,人生几十年的过程也是如此,好比:曾经受过苦,现在生活情况好转了,再看过去也不过像一场梦一般,如果因为以前受苦,为了不忘本,现在还是过苦的生活,请问你舍不得花钱存着干什么?
相反的,如果有了钱就猛花,花了再说,那也等于是作梦,为什么?因为钱花完了将来怎么办?可见不能把梦摆在未来,“梦”是现在的过去,所以“梦波罗蜜”道理是教你理解,就像人作梦,在梦中吃了好东西,捡到了钱或发财了,实则醒来以后呢?所以说,人生一辈子像一觉梦醒,常会有所感悟;事实上梦的道理是告诉我们,不要去执着、计较一些什么,但也不要完全不在乎,“梦”虽然不实在,可是曾经有实在的时刻,就像你的人生,过去也有实在的时刻,这些都不要舍弃,但也不要执着,如梦一般,如此而已,你就会变得淡然自在了。
再看第十九个“响波罗蜜”。“响”是声响的“响”,像声音一样,不是恒常的。比如:寺院里的钟,敲时会有声响,但这声响并不会永远停留住,它会慢慢消失。法也是如此,当你需要用的时候就显现,帮助你排除障碍、化解问题;譬如烦恼来了能有显现菩提的机会,因为菩提一旦显现,烦恼就没有了,这个道理就跟“响”的意思差不多。但其中还有一层意思,因为我们现在所知道的只是表面,好比钟,如果不敲它是不会响的,佛法的道理方法是一种智能,本来可以帮助你觉悟,但如果你不去接触它、学习它、运用它,就等于是不响,所以“响”的本身是一种发生的效用,因此谈这个波罗蜜法,除“声响”的道理之外还可以发现,不论是“管乐”、“弦乐”或其它的打击乐器,所发出来的都是一种声响,但如果本身没有这种技巧与知识经验,即使响了,但敲打起来会变成五音不全。
看看寺院里早晚敲钟,必须按照规律,有快有慢、有节奏,尤其所谓的“敲钟偈”,除了敲还要唱念,必须互相配合。假使换了一个人不懂规矩,乱敲一通,听到的钟鼓声便有很大的差别,可见“响”有主动的、还有被动的。不管主动也好、被动也好,当知是谁在分别?还是人的那个“我”在分别?为什么要谈这些呢?假使原本是一个小孩子在敲锣打鼓,换成一个成年人或者一个从事音乐的专业人才,前后两者能不能混为一谈?不能!因为人是这么成长的,在什么阶段有什么表现!所以“响波罗蜜”还有另一层深义,并不表示只是一个声音而已。你若认为没有什么嘛!不过是分别罢了,消失了就算了!如果用这种方式,那就不是波罗蜜法的境界,因为你至少要从“响”的现象上,知道其音域的高低,音质的好坏,必须仰赖专业的素养,有的是成长经验的累积,因为时空的不同,而有其差别,这是“响波罗蜜”的义谛。
再看下一个“影波罗蜜”。“影”就是讲影子、影像,“影波罗蜜”一般说是影像也好,影子也好,其实在佛法中,经常听到一句话:“业”,如影随形。是说业像影子一样,随时跟着我们,只要一遇色尘缘境就会显现出来。这里谈影绝不是谈说天上有个月亮,地上有河流、有水、有池塘,反映什么影子来,不是要你看那种幻象,那只是幻象不叫影;影是一个假相,事实上还有一个实体的存在,如果否定了实体,那请问假怎么能显现?所以“影”是一定有一个实体而后所显的一个影像,好比镜子里面照见了什么,比方是一个人,那一定是有一个真实的人,所以镜子才会显现,如果没有东西摆在镜子前面,镜子就不会显现什么。
“影”就是告诉我们: “人” ,如果以业而言,像影子一样,随着色尘缘境而显现,不要以为现在没有受什么业报,就是没有业,其实,业随时都会显现,问题在于你能不能够不断的去化解这些业,使业能够清净?而如果一天到晚因业而担心害怕,那也不成!为什么?以佛性而言,佛性就好象是一面镜子干干净净的,镜子里面之所以会有这些污垢,是人为造作而形成的,可见,业与佛性的关系,业是人为造作而有的,佛性就是被这些业掩盖了,如果因为只看到业,忘了佛性,那你就会变得消极、颓丧;相反的,如果执着于佛性,否定了业,那佛性永远显现不出来,因为佛性被业掩盖住了,业若不清净,佛性怎么显现呢?就像一面镜子因日长月久沾上了灰尘、污垢,使镜子看不清楚了。所以这里所说的“影”,它有正面与负面的两种意涵,必须用返照的方式去见取,于正面要返照其负面的,于负面要返照其正面的。
所以“影”并不确定是佛性或是业,或者是道?不是以一个固定的影像而说波罗蜜法;必须知道“影”是一个假相,假相之外它有一个实体,所以不要忘了那个实体。但如果执着于实体,却把实体当成假相,就会变成两个假相了,其实一个是实体,另外一个是影子。所以执着于正面、负面都不对,而是要去返照──看到了影子,知道是假相,可是一定有实体的存在。因此如果把假相认为就是那个实体,那也是错误的!等于我刚刚说的:佛性如果是实体,那我们的业就变成假相了?那也不对!
如果说业显现的时候是实体,那么我们的佛性没有显现时不就变成假相了?所以这不是两个东西。因为影是一个假相的话,是因为某一个实体而显现的,就好像业有苦有乐,那什么样的业确定是苦?什么样的业确定是乐?有时显现的业明明是苦,但可能也会转变为乐,不是吗?有的业原本显现是乐,可能转化为苦,至少有所谓“乐极生悲”的形容词,不就是一个不能把握的情况吗?所以谈影波罗蜜,千万不要当成一个影子而已,认为人生如影不实,何必怎么样,那不是佛法,只是消极概念;所以依于影来举例说明,不要忘了它的实体,可是也不可以执着于实体而舍弃了影像。
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比如偶像这个问题,现在一般年轻人把电影明星与歌星当成偶像,如果看了一张刘德华的海报,海报上面的照片是真的刘德华吗?其实只是个影像而已,事实上,他所执着的不是那张海报,而是刘德华那个实体,如果把海报当成刘德华可以吗?影波罗蜜就是教你认识并把握,知道“影”是在说什么。其实,影波罗蜜如果把握不好,那只是在影子上打转,就很容易造成错误!就像我刚刚讲到刘德华,海报与他本人,海报只是一个影像,假使是一个舞台设计,刘德华举行歌友会,看到背景上的影子是不是就是刘德华?事实上是刘德华,因为有实实在在的刘德华那个人,才会有影子的出现,所以谈影波罗蜜,不能扯到影射或者泡影去,为什么?
因为“影”一定有实体的存在,没有实体的存在就不能说“影。也不能够分别这个影有物质和精神的差别,也不可以把实体当成是物质,影像就是精神,因为影像究竟能表示什么?精神是有内涵的,所以不可以误解。依影去看它的实体,去探讨实体;就算实体不存在,也不能否定有它的影像在。好比:我们的祖先或者父母或者祖父母过世了,可是,你只要眼睛一闭,意念一起,他的影像不是很清楚吗?其实,那个样子并没有实体,可是虽然现在见不到实体,但有现在的影像则一定有曾经存在的实体,并不表示以前从来不认识这个人,现在却有这个影的存在。
所以,我们谈影像千万不要把它的意思误解了,尤其把这个影解释成如梦幻泡影,以这种方式去否定它的内涵,就像我刚刚讲刘德华的海报,你看刘德华长得好帅,看他的眼睛、鼻子非常好看,其实不谈别的,凡是照相都经过修饰,而且是照他最漂亮的一面,你们看有很多电视明星,另一边脸可能是大麻子,可是摄影师都尽量照他比较好看的一面,有两个人是最明显的例子,一个是歌星xx,一个是电视明星xxx,的确他们的两边脸刚好相反,一边很漂亮,一边却稍有瑕疵,你说你看到的究竟是什么?这不是叫你去分别,而是说不要被这些假相迷惑了。
因为假相有它的实体,实体也是由假相所组成的,好像人的色身是由四大组合而成,四大的本身是个假相,要合在一起才会完成色身,完成色身就变成一个实体了,所以谈影象是从实体与假相中间去探讨、去究竟,那才是影波罗蜜的道理,千万不要把影误会成影射、影子、幻影.....不能那么去看!它是一个影像与实体的关系,所以佛法如果不在这个上面看的话,谈我、无我,真我、假我就没有这些道理的存在了,如果懂得影波罗蜜法的道理的话,就知道为什么还有我、无我,还有真我、假我,因为那中间有影、有实体,这样就很容易了解它的义谛了。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