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天台宗>>正文内容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不破波罗蜜)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大般若经要解——九十波罗蜜(不破波罗蜜)

  文:白云老禅师

  继续介绍九十波罗蜜──“不破波罗蜜”。

  “破”是破坏的意思,“破坏”不只是说从行为上打破,好比说“打破自我”,其实自我怎么打破?是打不破的,可是可以破坏掉;因为“打”,一定有一个东西、一个行为,比如拿一把锤子或一块石头将玻璃打破,但人的自我是一个无形体,怎么打破呢?所以“不破波罗蜜”的“破”,应该解作突破或者破坏,意思是把原有的破坏掉,其实就是一种突破或者出离,这说明人的分别就是如此。

  大般若经所以会提出“不破波罗蜜”,源于人往往会以破的方式去执着,好比“破除自我”就是要去打破自我,因为人会有这种执着;所以才提出“不破波罗蜜”的方法,比如说破偏立正──破除偏邪,建立正知正见,那要以什么作为立论?以人来说,是没有办法的,而佛法也没有设立一定的标准,比如一扇玻璃窗,破一个洞是破了,整个打碎还是破,究竟依什么标准才是“破”?一般人会认为反正破了就是破了嘛!如果是强化玻璃,即使整片好像都散了,但看起来还是好好的,用手摸也还平整,那究竟这片玻璃是破了还是没破?其实已经破了!那是强化玻璃的缘故才没有散掉,如果一般玻璃的话,打成这个样子早就散掉了,可见于“破”并没有一定的标准。

  再看所谓的“破相”,佛法告诉我们不要执着于相,“相”以人的面相、身相来说,一只眼睛受伤了,看不见了就说是破相了;那么脸上有胎记,是否也是破相?其实,胎记”对于相来说不是破坏,但人往往看到别人脸上多了一块紫青色的斑,就认为是破相,还有长天花照顾不好,脸上留下疤痕也说是破相,究竟“破”是以什么做标准?从刚才所说的、便可以发现:“破”至少不是圆满的、完整的,以这样的方式去看“破”,就不一定需要设什么标准,凡不是圆满的、完整的,有缺陷的都是破,而世间法本身都属于破相、破法,都是不圆满的、不完整的!那说“不破波罗蜜”究竟是什意思呢?它是教我们不要用这种破除、破坏的方式来看问题,好比尽看一个人的缺点,那就变成全是破,难道他都没有优点吗?如果我们不在意他的缺点,而能让他发挥他的优点,便是“不破波罗蜜”的谛义,这么去讲就很容易理解。

  再以烦恼、菩提来说,烦恼如果是“破相”,菩提难道就是“不破相”吗?其实菩提还是破相,因为菩提若是不破相,那它应该是圆满了、觉悟了,但觉悟是有层次的!而菩提只是一种道理与方法的现象。如果菩提是不破相,那么菩提在哪里?所谓菩提是从烦恼中显现出来的,可见菩提是“破”而后显现的现象,并不表示菩提是“不破”。再举个例子:如果烦恼是饿,菩提是饱的话,烦恼的饿是因为饱被破除了,而“饱”是因“破”除了饿,换句话说,饿显现的时候一定是饱消失了,饱显现的时候是饿消失,可见饱与饿都是破!那怎样是不破?按平常的道理,要吃饭才会不饿,吃了一定会饱,所以其中的“不破”,其实是从饱与饿谈“不破”,真正的道理是:饱,不可能永远是饱;饿,也不可能永远是饿,因为吃东西就可以破除饿的问题,那“不破”并不表示不吃东西,而是要能发现营养的问题,因为我们看见的只是饱与饿的现象,甚至看到吃的食物与现象而已,真正看不见的是营养,所以“不破”的道理是在那无法看见的营养,这就可以发现原来“不破”并不是从现象上去认知,而是从它的价值上去了解。

  再看下一个“不取波罗蜜”,“取”包括了取与舍,如果只谈取而不谈舍,就很难理解它的真实义谛;谈不取,其实也有不舍的意思,为什么要说不取呢?好比般若经里有一句话──不取于相,那是什么意思?如果看一本书,觉得书中的文字很美,但是谈的都是风花雪月,内容跟道德修养与修行没有关系,于一个学佛修行人而言,没什么用处,去看它就是一种取相,这是负面的看法,于正面也不可以取,可是人还是会取,为什么?这本是好书或善书?善书又会分世间劝人向善的、佛教教人认识善恶的书,现在统称为佛书或者善书,但是这还是一种取相,真正的问题是:管它善书也好、佛书也好,如果能从书里得到好处,掌握所说的道理方法,那这本书,不管是好是坏都不成问题。举一个例子:我们看看战争时期,有所谓专门破坏敌人建设、分化对方军心士气的秘密单位,如果用世间法去看,肯定是一种破坏,但如果双方站在自己的立场去破坏敌人,都不认为是在破坏,那究竟是谁才是破坏者?如果是一个爆破专家,专门制造爆裂物,然后去做破坏,那还得看背后是谁在下命令?以爆破专家来讲,其实他只是一个执行者,下命令的人才算是破坏者,可见这不是单一的问题;所以佛法谈破不破,你们能理解吗?不是经常有人去找法师要求打香板消业?这样做可以消业吗?其实“业”是不能因此而消除或破坏掉的!因为自己造作的业,自己得去承受,如果打香板可以消业,那干脆不要修行、也不需要办道或出家,干脆拜一个法师,一天揍一顿就可以消业了!所以“破”有正面的说法,还有负面的说法,真正讲“不破波罗蜜”是要我们不要用“分别”、“执着”的方式去面对问题,要能化解问题,才是“不破”。

  好比菩提是从烦恼中突破而显现出来的,“菩提”绝不是破坏烦恼,所以不能拿一个菩提去打破一个烦恼。那么“不破”在哪里?基于菩提显现了,烦恼化解了,但究竟破除了什么?当然是破除了烦恼!假使烦恼原是身心不自在,现在烦恼化解了、突破了,显现出菩提来,原来的不自在就变成自在了,但“自在”又是个什么现象?可见其中的破,含藏着不破的道理在。现在举一个“死”字,一般人有这样的禁忌,比如一早不要讲鬼或者做生日喜事的时候不要讲死,怕一讲出来会破坏好的气氛,事实上有没有破坏?曾经流传这么一个笑话:有一个人,开口闭口不讲好话,有一天他到一个朋友家去,那朋友刚好小孩子做满月,他一整天都不讲话,临走时才对那个主人说:今天我什么话都没有说,假使你家这个小孩死了,不要怪我哦!从这里去看“破与不破”,如果以世间法来看,简直说不通的,都是“破”。而“不破”,并不是不去破除什么,而是说“破”不是一种直接打破了、毁坏了的意思,如同“烦恼跟菩提”,菩提不是一个有形的什么东西,不能拿菩提去打破烦恼。肯定的说:菩提是自在的,烦恼不是自在,从不自在转变为自在,就是一个不破的道理。

  但有一个问题:不要以世间法来讲不破,世间法说不破是说没有缺失、完好的,肯定是无懈可攻、无懈可破。事实上,这种道理有正面的,还是有负面的,因为世间法是一种破除的现象,会造成破坏。而出世间法是突破了缺失显现出来的另一种现象,所以“谈不破波罗蜜”,从“破”下手是必然的,但“破”只是一个过程,也不是一个结果,所以才有“不破波罗蜜”的说法。我再重覆一遍,世间法肯定是有,是破的;佛法是怎么样出离它,而成为不破!我们以色身跟法身来看就很容易了解,色身是破,是有缺失的,法身是不破,是圆满的。一旦法身成就了,是不是色身就没有了?色身还是存在的!于色身与法身来说,原来色身是有缺失的,一旦你的缺失破除了,是不是色身“破”了?依道理来讲,真正的色身并没有破,“破”的只是破这个色身执着,于 “财、色、名、食、睡” 五欲,并不是破那个身体。可见谈庄严的法身,并不是要你否定色身,所以“不破”不是否定!从色身与法身来谈就容易发现,色身是我们的臭皮囊,法身是我们的知识经验或者智能,有了知识、经验、智能,难道你这个色身臭皮囊都没有了吗?还是在的。

  刚刚讲到取跟舍,由于破与取舍是互为因果的,所以这两者往往放在一起讲,假使说“破”,一定关系“舍”;是不是“不破”就变成了取?不是的!“不取波罗蜜”的重点,是告诉你不要从这些好与不好上面去取舍,因此不破与不取可以放在一起来看,假使一个人表相上缺点很多,那就是一种破相,那我们会取他什么?虽然他的表面不怎么样,但他内心善良、学问、道德修养也很好、智能也够,那你取的是什么?舍的是什么?当然是取他好的一面,舍不好的一面,其中是不是有“不取”的现象?同时是不是也完成了“不破”?如果只懂得“破”,那就变成只想舍掉那些不好的、不喜欢的,就变成肯定的“舍”,所以要“不破”,先做到“不取”,因为人往往会执着一些喜欢的、好的,舍弃不好的,因此“不取波罗蜜”告诉你,取舍之间总还有一个取舍的行为,不是取好或是取坏,如果有取好的肯定也有坏的;取坏的那肯定有好的,讲到这里可能你们会发现一个问题?哪里有取坏的?肯定有!看看那些黑社会人物,不都是取坏的吗?反而是舍弃好的,而一般有道德伦理观念的人就不会取坏的,可见此中还是有取舍行为,不是取好的,就是取坏的。同样“破”也是如此,“破”一定是有缺陷,有瑕疵,要到达“不破”才是圆满,所以有缺点是不圆满,我们慢慢的去修饰那些缺点,不就没有缺点了吗?这就是不破的真实道理。所以,怎样做到舍弃那些不好的,并且慢慢将缺点改过来,使它成为圆满,绝不是只想取那些圆满的,因为圆满也是慢慢形成的。所以“不破、不取”是互为因果的道理,重点是要把握:“破”肯定是破除,“不破”不是不破除,而是从缺失上慢慢去调整完成的。可见“取”,一定是从舍上面去认识,怎样做到不执着于“舍”,也不执着于“取”,如此才能够达到这种不取的境界。

  我们说:法有“世间法”,还有“出世间法”,如果以戒律来讲,戒律是一种法,一旦说这个人犯戒了,请问他是犯了什么?他同样还是那个人,可见他有不破的样子。但于戒而言,是说他把戒的精神破坏了、伤害了,并不是说这个人的色身被破坏了。所以以相来讲,是不是有“不破”的现象?同样的,我们以“取”来讲,如果执着某一个人出家了,犯了戒就说他不是出家人了,那你取的是什么?取的是在家人,请问他现在不是一个出家人?他原来是个什么?他以后是个什么人?须知出家原是在家来的,现在如果犯了戒,就否定他,说他不是一个出家人,其中就有一个破与一个取,就可以发现“破”跟“舍”有关系,“不破”跟“不取”有关系,“不破”是针对破而来,“不取”是针对舍而来,这样就可知道“法”究竟在哪里?当然这些课程不是很单纯容易能理解的,至少我们要知道这些基本的概念,不破是从破而来,不取是从取舍而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