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禅宗离相要旨

       

发布时间:2010年05月05日
来源:不详   作者:白云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禅宗离相要旨

  文:白云老禅师

  要谈禅宗离相要旨先从惠能大师说起:

  惠能大师与《金刚经》的渊源很深,大家都知道,因为《金刚经》里的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改变了他的一生。卢惠能在那一世所显现的是一个不识字的樵夫相,他的父亲原在朝为官,后失志被贬,流放到新州,现在的广东一带,在那个时候还是一个未开化的地区。

  惠能三岁失父和母亲相依为命,那个时候被贬的官员都是罪民,薪俸微薄,身后萧条可想而知,语录中提到的惠能,是靠着到山上打柴、卖柴来奉养母亲。二十四岁那年,有一次送柴路过之处,听人诵经,被一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莫名感动,因问所诵何经,而启动寻道的因缘,直奔湖北黄梅山的东禅寺,向弘忍大师学法。

  初见五祖,五祖冲着他说:你是岭南来的猲獠…;我们知道,提到中原文化向以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为正统,四周都是野蛮民族,称之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猲獠意思就是南方的蛮子,蛮子有野性,能学佛吗?惠能却毫不怯懦,不卑不亢地回答道:人所住地域虽有南北之分,佛性怎会有差别呢!伶俐的抢白证明他是清清楚楚的,已然不会被境所夺。

  五祖安排他到后院去作务,在大库里舂米,他在山上默默工作了八个月,一直到他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诗偈的出现;五祖到后院去看他作务,只见他为加重舂杵的重量,在腰际绑了一个不小的石头,站在杵桩上,使劲地一上一下踩着在舂米;忍和尚看了不由得赞叹道:求道之人,为法忘躯,当如是乎!

  于是问他一句〝米熟了没〞?惠能竟回答说〝早熟了,只欠筛了〞!五祖只在臼边敲了三下,惠能就意会到三更时分去会见五祖;五祖为他讲《金刚经》,一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他竟了然到 ──

  〝何其自性本自清净!

  何其自性本不生灭!

  何其自性本自具足!

  何其自性能生万法!〞

  五祖告诉他,〝这一刻所领受的,就是〝佛〞的本来面目!这能力本来人人都有,学佛就是要体取到这一层,否则学佛没有用,要他以后努力去弘扬这个宗旨;并且说:佛陀在灵山拈花,迦叶尊者默识旨意,这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二十七传到达摩祖师,祖师传来中土,经二祖可和尚,再三传到我,如今法脉就交给你了,并且嘱咐:衣钵信物易起争端,以后就不要传了,但是法要努力弘传,广度有情。〞

  以上是六祖惠能大师接法的大致情形。

  千佛山老禅师上课总是不按牌理出牌,借以训练弟子们机动与思考的能力。比方讲到禅宗的传承,说到灵山会上佛陀拈花众皆罔测,唯独迦叶微笑的公案的时候,老人家会特别加一句旁白说:文殊菩萨在旁边说〝佛陀说法竟〞。如果不明究里的人也许会诧异,资料上并没有文殊菩萨啊?佛陀拈花迦叶微笑的公案,它的原始资料不见于现今所有的藏经中,但据宋朝王安石说,他曾经在御内藏经中见过,而且经名《大梵天王问佛决疑经》。只是此经早已失传,所以不能肯定有,也不能肯定没有,问题是在老禅师为什么这么说?有什么用意没有?

  我们知道文殊菩萨是七佛之师,也就是成佛路上必定要经过文殊菩萨的教诲,那么祖祖吩咐的同时,文殊菩萨岂不是自然就在其中了吗?!

  文殊菩萨的修养特色在般若的成就,我们常见文殊菩萨的造型是:骑着威猛的狮子,手中握着智能之剑,或者是捧着智能之轮。文殊菩萨既然深体般若的实性,而且能够广阐般若的效用,自然这位菩萨对般若的修养也是独一无二的。最有名的故事是,《般若经》中曾经记载,文殊菩萨为了帮助佛陀身边的声闻弟子悟取诸法空性无实的本体,能够进入到大乘无生法忍的一个根性,曾经配合佛陀演出一出仗剑逼佛要行刺的幻剧;让佛陀的声闻弟子们从无始以来的恶业中得到解脱而觉醒,舍离梦魇而走上菩提大道。

  佛菩萨都是非常慈悲的,像佛陀就说,无始至今,无量亿劫以来,他曾经做过小虫和恶人,但他力争上游,渐渐修,经过了无量劫,终而累积具足了功德智能,才能完成圆满的觉悟。

  所以提到禅宗的传承,而又不能舍弃般若波罗蜜法要的同时,文殊菩萨是必然要同时现身的。

  今世何来佛陀?佛陀已经入灭了;今世又何来迦叶?迦叶入定在鸡足山中。所以如果要让佛陀拈花、迦叶微笑重现于舞台,文殊菩萨在一边白捶说:〝佛陀说法竟〞那是可以理解的。

  毕竟,热闹一场,〝干卿底事〞?佛陀还是佛陀,迦叶还是迦叶,我们需要耕耘的是我们的自心,文殊菩萨只是唤醒我们而已,免得我们陶醉于梦境的深渊。所以老禅师说:佛法是很现实的!禅则更是要一针见血的!

  至于我们,是要无可奈何的死在计较执着之下呢?还是飞出夹山火海虎口,得其身心的自在呢?当然这身心的自在可不是自以为是的身心自在,因为禅最忌讳的是自我意识用事;凡〝自我意识〞都不得解脱,所以〝明心〞就是禅的宗旨!

  也因此,《金刚经》之所以成为禅宗法要的宝典,它是有原因的。

  禅宗的宗旨是什么?

  古来禅门大德总喜欢要人参一句〝祖师西来意〞,也有许多禅行者喜欢向祖师问取〝祖师西来意〞?有一位禅师就这么回答:等你一口吸尽西江水时,我再答你!

  这是一句相当高明的回话。把问题抛给问话的人自己去思考,但他又不是没有给你线索,一口吸尽西江水,怎么吸啊?但如果你掉进〝吸〞中,你就进了死胡同了。毕竟你问祖师西来意,于你自己的身份立场,你体会了多少?禅是要悟取自心的!我们看,我们世人忙忙碌碌一场,不都是在为他人忙作嫁衣裳吗?因为生不带来、死不带去,所以与其问取别人〝祖师西来意〞,还不如自己好好想想:〝祖师西来意〞跟我有什么关系?!这才是迷与觉的一个关键!

  所以禅师说法有他的旨意,他绝不拾古人牙慧,他绝不在故纸堆中翻旧案,他也绝不照本宣科。

  比方人问老禅师:〝般若何解〞?般若怎么解释?

  老禅师说:〝般若无解〞。

  问的人说:〝如果无解,般若同虚空罗?〞

  老禅师就说〝虚空有解〞!

  于是就问:〝是什么〞?

  老禅师说:〝是般若〞!

  这种方式象是奇特语,好像在玩文字游戏;事实上它就是不能以文字语言去诠释的,才说〝般若无解〞。也就是说,它可以导引我们去思维,但不能以文字语言去诠释。因为文字语言有界义,表现出来就有范畴,禅师导引我们去觉悟,他只会指点我们活路,即使让我们陷入绝境,也是为了让我们绝处逢生。

  所以古来禅师有〝杀人刀、活人剑〞的手法,这是禅师们的慈悲。

  所以老禅师说:〝如云之浮游,如日之照射,但是可知有雨之踪迹?〞虚空有万里无云之时,也有风云雨电、日月和星辰出现的时候,一切有其时节因缘的不同。般若与虚空不是等号,可是其间有相同的意境、内涵、作用和本体性,这是要经过审慎思惟才能理解的。

  其次,我们对禅宗的精神必须要有所认识。

  佛陀传法时曾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教外别传,不立文字〞。

  什么是正法眼藏呢?正法是纯正不偏的,它肯定引我们直契觉悟的路,学佛的人都希望正法久住,唯有佛陀觉悟之法常住人间,众生才有希望,如暗遇明,能够脱离轮回的苦海。眼就是着眼点,像法眼、参学眼,识法机宜才能辨别邪正,所以说〝参学要具只眼〞;机宜则是潜藏于心,伺于正法外缘的引发,所谓〝求仁而得仁〞,觉悟的机宜是一点都假不得的。就像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首先要有一个真实的因,也就是种子,而后配合努力正勤的缘,然后才能够得到如期不虚的结果;这才是求仁而得仁,皇天不负苦心人。也因此经中才有〝因地不真,果招迂曲〞的警告。我们常见人辛苦了大半辈子,积了一些财富,结果全功尽弃,就是因为心地不真,贪小而失大。

  人生要活得有意义有价值,就要见道;于佛法来讲,道在哪里?所谓〝平常心即是道〞,有的禅师要我们去体会〝云在青天水在瓶〞的意境,我们看看天灾人祸那么多,有的人环境很好,一切顺利,偏偏也要寻短,带着家人走黄泉,不由觉得平安即是福,真的是很值得珍惜的事。

  云老禅师告诉我们若要见道,则必须先要知道〝法〞在哪里?这可是大乘佛法的一个中心问题了。

  法离不开人与人、人与事,法是基于因与缘的和合所显现的一个现象,古人寻道总是时时用心,处处用心,所以常常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因为皇天不负苦心人。

  如果我们把一颗心,镇日里放在求名逐利、结党营私、欺骗打压,对国家民族同胞缺乏真诚热爱的使命感,没有弘伟的价值观和操守,只有短视近利的投机取巧,缺乏长远目标的审思衡量,当然这种人既不求道,套句禅门里面的话:驴年也不得悟了!而人心都是雪亮的,因为人人都有佛性,为人处事要有真诚,绝不能把别人都当傻瓜,因为普天下没有省油的灯。

  我们再看,什么是〝涅槃妙心〞?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涅槃是修行人要完成的一种不生不灭的境界,这不生不灭是针对修行人所完成的心的修养而说的。人的心念总在瞬息生灭变化之中,以致造作而轮回不休,如果能够转化贪瞋痴等的无明,显现自性光烁的本体,那就可以发挥无比的潜能和作用。它是不生的,因为它不染于尘境;它是不灭的,因此随缘而发挥作用。这就是不生不灭的修养,其中有它的道理在,也可说这就是实相中道的理谛,它所呈现的是真如境界。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所以我们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涅槃就是死亡,涅槃是修行人修养所完成的一种精神境界,入于寂静,不生不灭。

  佛陀的色身消失了,但法身恒在,所以《法华经》中说:〝为度众生故,方便示涅槃,而实不灭度,常住此说法〞。这种涅槃境界和罗汉住空的涅槃是迥然不同的。如果体会到涅槃的本体,就能够发挥般若的效用,所以叫〝涅槃妙心〞。

  〝实相无相,微妙法门〞又是什么意思呢?

  一切万法的显现基于因缘的和合,比方花开花谢;花开时,色彩缤纷艳丽,彷佛一切都是生相,但繁华之后呢?随即凋谢飘零,又归于清寂,成为灭相。其实如果没有因缘的和合,法也不会生起,好比没有种子、花苗,没有阳光、空气、土壤、水的配合,花也开不起来,那么花开花谢的一切法也就无从显现,现象既然不实在,实相在那里?老禅师说实相就是实有相,既是实有相,为什么说〝实相无相〞呢?无相的〝无〞不是没有,而是〝有的突破〞,或者〝不一定〞的意思,这是老禅师特别开示的法要。

  可见禅不是否定现实的,而是帮我们化解现况。老禅师曾举过这么一个例子,帮我们认识涅槃妙心。

  如果问〝什么是涅槃妙心〞?回答说:〝原来舅舅是外婆的儿子〞!世人若谈起男人和女人,会引发人很多的联想,众相纷纭,那如何进入涅槃妙心呢?〝原来舅舅是外婆的儿子〞,岂不一切问题都没有了吗?你说妙不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上一篇:白云老禅师:错
下一篇:禅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