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破末世禅宗之流弊
禅宗世称教外别传、不立文字,自唐慧能大师以后,人才辈出,独挑中国汉地佛教大梁。但由于此宗不学教典,降至末世,已流弊百出。现今禅者不是拨弄口头禅,说几句毫无着落的“玄妙”语,就是误认“奢摩他”(止)为开悟的境界,以“前念既灭、后念未起”为见性。今不揣浅陋,谈些不同见解,请正于方家。
古德曾说:“离经一字,即同魔说。”莲池大师在《竹窗随笔》中说:“其参禅者,籍口教外别传,不知离教而参,是邪因也,离教而悟,是邪解也。饶汝参而得悟,必须以教印证,不与教合,悉邪也。”此说禅宗虽不立文字,然亦必依教典为准。纵使“开悟”,如与经论中所说不同,也是邪悟,与佛法无干。若承认此点,方有继续讨论的价值和必要。
禅宗公案中有五祖戒、草堂青二位禅师见道后,由于没有“绵密保任”,后竟堕落的说法,若依教典,见道即为圣人,证位不退,亦即永不退为凡夫。在小乘名为“须陀桓果”,在大乘名为“初地”。见道后,由于已亲证诸法实相,故不会再新造能牵引生死之业,如世亲菩萨说:“见谛无能引。”古德名为“随缘消旧业”,若二位禅师确已见道,岂有退堕之理?如真退堕,那他们是否真的见道呢?还有的说见道后,如不发愿求生净土,以后也会退堕,也不知有什么根据。
现在有人提倡一些禅法,说是现代禅,不需持戒、研经,只要保持安详心态即可,并说唯求心安、平平实实做人就是禅;诵《金刚经》也不需要思维、观察、深入经的内涵,但只无分别念去,就会豁然见道;或是在不具菩提心、不懂空性见的情况下结印念诵密咒,自然会打开本来、透契本心。诸如此类,举不胜举。若说它可以改良人们的精神生活、减轻心理压抑,在当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中确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若称为“禅”,未免太降低禅的身份了。
何为“禅”?真正的禅不是普通所说的禅定,而是“般若”,他是智慧的体性,是对治无明的利刃,是超越生死苦海的唯一宝筏。若但唯求心安、保持安详、内心不动,顶多不超出“止”的范畴,只具有单纯、不具智慧的“止”,不要说是大乘成佛就连小乘的初果亦非彼所能。如果在定中不以观察慧观察诸法没有丝毫“自性”,但只无分别而住,岂能开悟、解脱?若说此可见道解脱,则纯为外道之邪见,堕魔眷属!
若要开悟、解脱乃至成佛,先须思维生死流转之苦,生起真实、不假造作的出离心,而后推己及人,引发菩提心,然后思维什么是生死流转的根本呢?由此而见无明是生死的根本,“我”是无明的所缘,即依教依理观察,见无明所执的“我”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没有所执的自性成就的“我”,只不过是无明的虚构罢了,由修此义而获开悟。如《中观明显句论》中说:“修观行者,若于真实起悟入欲,而欲无余永断烦恼及诸过失,应如是观:何者为此生死之本,彼若如是正观察已,则见生死以萨迦耶见(无明)而为其本。又见‘我’是萨迦耶见所缘境界,由‘我’不可得故,则能断除萨迦耶见,由断彼故,永断烦恼及诸过失。故于最初唯应于‘我’谛审观察,何为我执所缘之境,何等名我。”故若不依止善知识,听闻无垢清静经论,连所执的“我”都认识不清楚,怎么能证得无我义而开悟、见道呢?
如《入菩萨行论》中说:“未触施设事,非能取事无。”譬如杀贼,贼在何处、是何形貌尚且不知,如何去杀?又如在黑暗中见到一盘花鲁鲁的绳子,误认是蛇而生恐怖时,若用灯光照明,见盘在地上的不是蛇而是绳,则自然灭除幻觉及怖畏苦。否则但只摄心不散、念佛持咒,终不能彻底消除怖畏。同样,众生误执实有二我,由此幻觉而起生死之苦,就应该依教依理而引发决定解,决断所执的我根本没有,纯是幻觉,再于定中勤修此义,数数观察、思择,方能开悟,悟什么?悟入无我空性、真实正见!
此复最初在观察认识“我”的时候,应依龙树菩萨所传承下来的应成中观见来正确认识“我”,才不会犯所破太过和太狭的过失。太过则损坏因果法则,堕入断见;太狭则破不彻底,不能解脱。除此之外,诸有不追忆过去,不执著现在,不冥索未来之所谓显现心性修法,自以为心不攀援,灵光独耀,即为开悟;或有认为法性离言绝非,所以就不分别、不观察,凡此种种皆不是修禅,不会了悟诸法实相。因为彼辈对于无明二种我执所误执的自性成就之实有境,是如何执著?他所执的实有境到底是有还是没有,根本就不知道,更不可能摧毁我执无明。故提婆菩萨说:“若见境无我,能灭三有种。”只有在清楚了达所执的“实有”是不存在的,才可能彻底灭除三有轮回的种子。在《曼殊师利游戏经》中也说:“童女,云何菩萨胜诸怨敌?白言,曼殊师利,谓善观察,见一切法皆不可得,故瑜伽师应张智眼,以妙慧剑,败烦恼敌,住无所畏,不应如彼怯人闭目。”可见唯求心安、平实做人、保持安详等,就象彼怯人闭目一般,终究不能断生死根本。另外,如果不观察地上盘着的是绳而不是蛇,只是闭目摄心,最终也不会彻底消除怖畏苦。
诵《金刚经》而不依文入观,唯无分别念就能开悟,更是智者所堪笑处。无分别而念唯是止,并无慧观,而唯三摩地止是不能开悟的。如《三摩地王经》中说:“世人虽修三摩地,然彼不能坏我想,其后仍为烦恼恼。”后又继续说:“设若于法观无我,既观察已若修习,此因能得涅槃果,由诸余因不能静。”可见若没有无我正见,任修何法,都不能开悟。如多识仁波且说:“若无般若正见,唯诵佛号、持密咒,终不能见道。”而无我正见须依善知识从佛菩萨所说的无垢经论中求,决定不会自己自然产生。《华严经》中说: “佛法无人说,虽慧莫能了。”又如《解深密经》中说:“世尊,此毗钵舍那以何为因?慈氏,闻思所成清静正见以为其因,若于诸圣教不随欲闻,是毗钵舍那障。”此破一些无知之辈,认为不学教典,只要摄心不散,自然内生圣慧而顿悟。佛语如是,更有何疑?若不如此,释迦世尊所说八千余卷经典都成无用,不学教也可以见道证果嘛!此即是圣教隐没最大原因。况且对佛语心不重视,还造下了谤法极大恶行。昔支那堪布见《解深密经》等所说跟己见不同,便谤非佛说,而以足践踏,徒自招恶果也!可见,若不理解《金刚经》的义理,唯无分别而念,只是修定的方便,不能开悟解脱。
然有难云:佛说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唯以分别执著而不证得,若离分别,则无师智、无分别智自然现前。如果对无我的道理数数观察、思择,是分别心、是执著,怎么可能生无分别智呢?因果不相随顺故。又《愣严经》也说:“妄想不歇,歇即菩提。”所以只要息下妄想,真心自然现前。
答彼难云:是义不然,佛语无谬,但理解不正确。佛在《圆觉经》中答普贤菩萨说:“譬如钻头,两木相因,火出木尽,灰飞烟灭,以幻修幻,亦复如是。”此说能观察的心和所观察的的境,虽然都是幻而不实,但由观察的力量将无漏慧引生出来后,则能所具亡,所有的分别也都息灭。就像钻木取火一样,火出来后,自然将两相钻之木头烧掉。
印度大德莲花戒论师于所著《修道次第论》中说:“此虽是分别为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无分别智。”《入中论》中说:“异生皆被分别缚,能灭分别即解脱,智者说灭诸分别,即是观察所得果。”所以必须思辨、观察方能达到无念,才能得无分别智,否则即是外道。现今之学佛者大都对此误解甚深。禅宗诸大德说不分别、不观察,概指见道时所证境界而言。因在见道时,在圣根本智前,一切分别、世俗境相等戏论,乃至禅定、解脱也都完全息灭不现,故古德有说,我之禅法,唯论见性,不论禅定、解脱。而后人却误解为只要不分别、不观察即可开悟,岂不冤枉诸大德?若再误解古大德所说不论解脱,便毁谤一切四谛、因果等一切建立,则更堕入断见险处。所以禅宗古德们告诫后学,千七百则公案不是指导修行的方法,而是用以印证所悟的。若硬是依文解义,则必然死在句下,无法透脱。
《妙法莲花经》中说:“此法非思量分别所能知,唯自内证乃知。”当知此亦同上,内有隐含之密意在。千万不可依文解义,认为即非思量所能知,唯有一切不分别、不思维,方可契入。宗咯巴大师解释说为了破除两点,而作此语:一是破除诸增上慢者,认为只要用闻思便可以证得甚深空义故说唯自内证,余人难思;二是破除有些人对此甚深义理妄执为实有等非理作意,而作是说。故知不是破除用正观慧如理观察。如果不这么理解,则与众多圣教相违。如《圣宝云经》说:“毗钵舍那善思择故,了达无性悟入无相。”达摩祖师用以印心之《愣伽经》说:“大慧,以慧观察,乃不分别自相、共相,名为一切诸法无性。”与如是等诸大乘甚深经典相违背。
因此学教应广览,方知各经所说异同之所以然。若不能者当自知,我没有智慧,亦不精进勤求多闻,然世尊赞叹多闻,所以不应毁谤多闻。诸如“入海算沙,说食不饱”等,当知这些话语是勉励、劝诫那些学而不修之辈,并非谤舍多闻。若不多闻易犯增上慢。如佛世一比丘尼证得四禅,由于没有多闻的原因,误认为已经证四果罗汉,后堕落时,反而谤佛所说法并无解脱道。今世禅宗亦有此流弊,误认“前念既灭、后念未起”为开悟。“由于不学教,不知定亦有空、净、明等功德,如共外道的中间禅是无寻有伺,二禅是无寻无伺,即是无分别净心所呈现,三禅又何尝不是寂而常明、明而常寂呢?然依中观、唯识说,是不能开悟解脱的。”(印顺法师之《大乘起信论讲记》)
另外,不独印度、西藏诸大德作如是说,纵汉地高僧亦不违此说。如永明延寿禅师于《宗镜录》中说:“唯见纸墨文字,嫌卷轴多,但执寂寞无言,欣为省要,皆是迷心循境,背觉合尘。”憨山大师系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在《梦游集》中说:“不信如来圣教,不求真正路头,只是梦懂做,即便以冬瓜印子为的决,不但自误,又且误人。”禅宗大德忠国师于临终之时,学人乞师一言,师说:“教有明文,依而行之,即无累矣,吾何言哉?”此类言说甚多,恐繁不录,同仁可自己去阅读。
由此可知,真正的禅宗大德也不是象现在某些学人,或无思静坐,或乞一口诀。修宝喇嘛说:“阿底峡尊者之教授,于一座上,身语意三,碎为微尘,现在才知道,一切经论都是教授。”同仁于此应深思维之!
以上但依圣教及龙树、月称至宗咯巴大师一脉相承之应成派中观见,略破末世禅宗之流弊,若要细破彼之邪执,虽数万言亦难尽!读者可细阅《菩提道次第广论》、《入中论》、《修定次第论》等定量大论,自会理清头绪。在此一并奉劝贪图简便、快速的同仁,不要误解禅宗不立文字、顿悟成佛之说。当知六祖大师闻一偈而见道,彼于过去世早已圆满资粮、加行诸道,故于今世一言顿悟。不见六祖说:我之禅法,专接上上根人吗?何为上上根?我们闻一偈开悟了吗?如没有,便不是上上根,还需要踏踏实实从头坐起。故知所谓“顿”亦是从渐积累而来,根本没有无渐之顿,岂有天生释迦、自然弥勒乎?彼勤修三大阿僧祗劫,且于百劫修习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方成三身圆满、福慧两足之佛果,汝只一悟即成佛,则佛亦不如你根利,有这个道理吗?况且禅宗之顿悟成佛并非三身圆满之佛。
最后,再引西藏大德耶喜汪波之语,请读者细心把玩。“我对于一切经教,是以闻思修三慧来研习的,所以能无谬通达真实义,由此而得忍位(加行道位),并可以无过地住入初地,渐次成佛。彼支那堪布之宗,唯不观察、不分别,住入初地尚无是处,况能成佛耶?”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