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八十六--自我转化的关键(五)
因为华夏民族有大乘佛法的根机,所以佛法才会传到内陆,因为华夏文化历史悠久,根基大概都契合于佛菩萨的这种己立立人、己达达人、自利利他的仁者心境,所以大乘佛法西来,才会在中国落地生根,而且更把佛陀后期开演的大乘思想的精神发挥得更辉煌,更发扬光大。
所谓佛法不离世间觉,简单的说,佛法是应众生的需要才出现的,所以佛陀讲的道理,总离不开我们现实的人生。生活在我们人类的这个社会当中,如果我们自心能觉悟,所产生出来的力量,也就是智能的力量,它就会越大,那所完成的饶益也将是无限的。
什么是合乎饶益的原则呢?自然是,我们必须要转化自我,以众生的利益为利益。所以《金刚经》里面说:〝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
〝无我〞的修养必须从有我中去突破!有我者,是凡夫众生心;无我者,不是没有我,而是〝突破我〞所完成的修养;要能以众生之心为心,才能够入菩萨圣流。
完成了心念的修养,自我能够调伏之后,它就会变成一种力量,成为功德。但是如果没有去修养的话,它肯定的只是业,也就是凡夫众生心,也就是六道众生法界。
所以佛法它是剖析道理的,它是真正的文明。真正的文明,它是很高的一种文化层次,因为它讲的是自心的觉悟,真正的可以提高我们生活的质量、生命的意义;因为它是精神的一种觉醒,是精神文明的提升。
我们再回到主题:从〝根闻〞到〝闻闻〞。〝闻闻〞它是自我意识作用的范围,所有的自我,透过五蕴而显现,既知它可以造作成业,其实也可以修养成道,关键还是在我们的自心,这就涉及到〝性闻〞了。
〝性〞是指本体,或者是指本质。请问:一个本体、本质,它能够听到什么?
首先,我们从身外听的接纳,紧接著是自我意识──色受想行识的作用变化,由如来藏提供能源,熟悉的就展现,陌生的就收藏;性闻的本体就是提供这个能源,并且负责收藏的,这是第三层能所关系。
我们如来藏这个本体的能力,它本来是具足的,它本来是清清净净的,它本来是一律平等的,声音只要来了,它一概接收。
所以唐朝杜丞相曾经问无住禅师说:〝乌鸦已飞走了,怎么还听得见乌鸦叫呢〞?
无住禅师回答说:〝闻无有闻非关闻性;有声之时声尘自生,无声之时声尘自灭〞。
如果是这个样子,那声尘来时,当然就相安无事,但是偏偏起作用的是我们的五蕴;本体提供能源,它的关系是〝种子生现行,现行熏种子〞。所以本体本来清净,它之所以有污染,是我们五蕴作用之后给它的;它的能力,本来是无障碍的、无穷尽的,之所以出现障碍,是我们自己造成的;就等于把那个本来清清净净的如来藏,投了许许多多的垃圾进去,这就是我们无始以来的造作,也就是业,就因为我们无始以来造作的种种的业,使我们原来的那个能力,使那本来清清净净本来具足的东西,失去了它具足的能力,成为障碍了。就好像计算机的新的光盘片,本来你要怎么用,它都不受限,但一旦你输入了资料,它的用途就受限了。
佛陀开启大乘经典的思想,主要也就是要让我们明了万法本源的道理。所以佛陀说〝要依了义教,不要依不了义教〞。明白了根本的道理,才好从头收拾,发无上的悲心,为救度众生而努力。
所以《金刚经》才要强调〝破执〞和〝离相〞!比方修净土法门,如果不提起正念,不从道理方法上下手,而只是向往临命终的时候,阿弥陀佛会显现那个金身来迎接你,其实这也会成为妄想杂念,到时候临命终时,可能也会有佛来引导你,可是那是不是真正的佛?
如果这个时候,你不提起正念,你的意念不清净,你就没有办法跟阿弥陀佛相应;在《佛说阿弥陀经》里面,佛说得很清楚,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极乐净土;所以《金刚经》中佛陀特别开示:〝若人以色身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见通现,意思是显现如来觉悟的境界。也因此如果你一念偏差,你只是执著佛的像,那就要知道,天魔也会显现佛的像,你没有真正的修养,只认形像,那你就跟著他走了。
好比般舟三昧,三昧如同三摩地,是一种正受、定的修养,所以昧最好念末。般舟三昧是一种净业修行方法,三个月里,他都不坐不卧的,必须一心持念南无阿弥陀佛,如果没有功力,自我尚未加以真正的调适,那就很容易因为自心的执著而出问题。记得宣化法师曾提过,他有个徒弟修般舟三昧的时候,一心精进持念南无阿弥陀佛,看起来好象是入了定,自己以为是跟著阿弥陀佛在绕圈子,结果宣化法师看到的是,他跟著一头水牛在绕圈子,于是赶快把他唤醒。修行路上若不先破自我,不离妄识,所见不真,那是非常危险的。
学佛如果不对自己的五蕴下手,搞个清楚,那即使再勇猛精进,自以为是道,结果就会走火入魔,确实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学佛必须要亲近善知识,必须从闻起修;所谓闻而思而修,因为佛法是觉悟之法,于〝心〞要觉悟,于〝法〞方能见道;于心若迷,执著法就会成为障碍。学佛的路上,最怕就是强调自我意识,自以为是。龙树菩萨曾经说过:〝要显现佛性,必须先除我慢。〞欣赏佛菩萨的慈悲,我们就要学著去转化自我,所以《金刚经》一开始,须菩提向佛陀请法,就是问的:〝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