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研读之八十七--佛度有缘人(一)
《金刚经》所呈现出来的,有什么重要的法义?
当佛陀与大比丘僧托钵回来,用完饭食,洗干净脚…,由这里,我们可以看得到,古代的修行人是打赤脚的,把坐具展敷在地上,然后结跏趺坐。这个时候:
〝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
《金刚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品,是第九会的五百七十七分。前面佛陀已经讲了五百七十六分了,因为佛陀跟弟子菩萨们,以及与会的大众开启了很多菩萨法的法要,所以须菩提才会问佛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
我们知道,佛陀说法当中他有权宜说法,所谓的权宜,就是一种善巧方便;比方,佛陀接引声闻弟子的时候,讲四圣谛法、八正道法,讲七觉支、三十七助道品这些,为的是帮助弟子们,藉著一种法,在修行当中去转化自我,离苦得乐。
比方,业是一个造作因,苦是业果的一种现象,那如果要消灭这个苦呢?就必须要有道理方法,必须要修行,修行证验,进入到法的一个法身境界的时候,他可以把这个色身,于面对现实种种苦的时候,做到转化,这种离苦得乐,就是成就道业的方法。
佛陀最初对他的声闻弟子说法,都是介绍这种权宜善巧的方便法,告诉他们清净的修行的法要,引他们入深层的禅悦法乐,以取代现实轮回中的忧戚、苦闷、烦琐和无奈,让他们转移俗世间的苦,进入到法的常乐境界中;虽然他们已能进入到法的常乐的境界,但是,于解脱而言,那并不是一个究竟的结果;事实上,慈悲的佛陀只是藉著这些法,让他们疲惫倦怠的身心暂时得到休憩。
等到了解到身心都是因缘和合,虚妄所显的现象之后,自然就体会到〝我〞本空寂,无我本体者,亦无我所者,接著投入到〝法〞的寂灭的乐境里,他就可以转化恒常的我执,体会寂灭的真常。当弟子们进入到修证的这种境界的时候,佛陀知道时机成熟了,于是进一步演化方正广大的道理;主要目的在再开发弟子们狭隘的心胸,让他们回小向大,让他们知道,除了自己,还有偌大的众生群,而众生与我是平等的,身为修行者,不能自外于众生,才能发挥慈悲的襟怀,走出狭隘的天地,知道众生与我共命,众生都有佛性,必须追求的是最终目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像佛陀进入到无上正等正觉一样,必须到达那个顶点,才是人生追求觉悟圆满的最终的觉悟境界;在这圆满的觉悟的境界中,他才能体会到,他应是不离众生的,所有众生的生命都是与自己是同体平等的,这么一来,心念才能回小向大,回自向他,这是有关〝事〞方面的修养,进而于转化自我、提升智能之后,才能够进入回事向理的圆满菩提的修养。
佛陀为了引导弟子们进入此一根本理谛的认识,才开演般若波罗蜜经。既然万法由心造,那么对〝心〞,我们必须要加以认识;般若部里有专门谈心的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特别指出心的内涵,包括色、受、想、行、识五个区蕴。
〝五蕴〞我们曾经介绍过,也就是〝心的成因〞,不外依于自心跟外面的色尘缘境相应,而形成造作的结果;所以经里面它会提到:〝一切因果世界,因心而成体〞,又说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经里面常提示,佛陀若对弟子开启到这根本理念的时候,说法才进入到〝了义〞,能够入了义,才能够明白世间种种现象的形成,明白究竟之义理,才不致被现象所诳惑。
所以佛陀诠释经义法理,为的是引导我们朝智能与觉的路上行走,以培养觉的正知正见,当正确的知见建立起来了,才能够开发行者自心的智能,才能够懂衡量,才能够明判断,才能够知取舍,才能够转迷为觉。
这其间要确立的是:迷、觉不是善恶的分别,善恶的分别是对立的结果,佛法必须突破对立,所以是出离迷而显现觉。因为佛法诠释的理谛是觉悟,面对人生种种迷惑的现象要去认识它,并进一步深入的去做正确的认识,然后才知道怎么去做取舍,去化解问题;直到最后能像佛陀一样,真正的走上无上正等正觉之路,所展现的智能才会是零缺点的圆满。
所以佛陀即使开启声闻乘弟子回小向大的方法,以走向菩萨道,可是以菩萨道来讲,还是一种权宜,于觉而言,它还不是终究的圆满的觉悟。
学佛修行这条路实是漫长无止境的!说百千万亿劫修,一点也不为过,除了怀抱真诚、勤恳、谦冲,还要看经不经得起考验;其实人生处处都在修行,时时都要用心,而有所言行,已不再是十目所视、十手所指,而是万人所视,万人所指,甚至于超过万人之上,面对这样的环境,我们必须提升修养,于面对自己、于修行当下的把握,都要增上用心,精进努力,加倍用功;一直要达到像佛陀那样的圆满,零缺点的境界,那才算是圆满。而且即使行菩萨道,它还是一个善巧方便,因为很多成就的大菩萨,他们都早已成佛,为了度化众生,才以愿力倒驾慈航以菩萨身应现世间。
凡夫俗子对事情的认知,总是以二分法去看待;好比警察是好的,小偷是不好的,这是就理而论;进一步探讨呢?你将发现:好中有不好,不好中也有其善性,怎么说?比方警察之中偶而也有挟公职之便为非作歹的,小偷也有行侠仗义的义贼;因为佛法认识的层面相当广,人与人之间有其因缘法则与因果关系,所以学佛要学智能,于法必须就体用相境四层面去认识。
说警察好,为什么好?好中有没有不好呢?好到什么程度呢?如果披著警察的外衣,竟然欺压诈民呢?这都是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小偷不好,他为什么不好呢?为什么他会不好的呢?有没有办法转变他的不好呢?这也是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佛法是觉悟之法,是可以帮助我们化解这些对立、困扰的。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