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辨析——魏冉宁

       

发布时间:2010年06月15日
来源:不详   作者:佚名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提起佛教,人们往往很快联想到世俗广为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佛教认为众生的贫富寿夭都是由自己的业力造成的,很多佛教经论都论及“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如《菩萨璎珞本业经·佛母品第五》:“是故善果从善因生,是故恶果从恶因生。”《善恶因果经》说:“受报不同者,皆由先世用心不等,是以所受千差万别”,专门论述了各种善、恶业因及其所对应的各种乐、苦业报差别。因果之理不易,善因一定会产生善果,恶因也一定会产生恶果,只是时间疾驰的问题,《成实论·三报业品》说:“若此身造业即此身受,是名现报;此世造业,次来世受,是名生报;此世造业,过次世受,是名后报,以过次世故名为后。”因果报应观念深入民间,如元代刘君锡的通俗文学作品《来生债》第一折就讲到:“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辰未到。”但世俗所理解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在佛教因果义理中是不究竟的,执着于此,很容易偏离佛教正义,误导学人。

因果是佛法的理论基础。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主要指异熟因与异熟果之因果关系,是指人造下的有漏善业或恶业将招引乐果或苦果之报应,善之业因必有乐之果报,恶之业因必有苦之果报。然而,异熟果的性质只有苦乐之分,没有善恶之别,是无记的,所以严格地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应称为“善有乐报,恶有苦报”,佛法中“善报”、“恶报”的名称是为了方便言说及度生而使用的说法。但世人多贪乐厌苦,以乐为善,以苦为恶,执着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有漏的善恶和无常的苦乐,不得解脱,而且不懂得乐亦能障蔽人,苦亦能成就人,善恶苦乐皆随心转。因此,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是不究竟的。

另一方面,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背后的宗教意识也是不究竟的。比起善、恶业因,世人更关心其所招引的乐、苦业果,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与其说是对佛法和善的深信与恭敬,对恶的慎重与拒斥,还不如说是对恶之苦果的畏惧,所以佛教又说“菩萨畏因,众生畏果”。因果之理历然,大修行人以此而截断烦恼、解脱成道,世俗众生以此而避祸求福、沉沦无常。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的不究竟并不意味着佛法因果义理的不究竟,而是说明世俗对佛法因果义理的理解不究竟。佛法划分了世间之因果、出世间之因果或曰迷界之因果、悟界之因果两种因果,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实际上只是不究竟的世间之因果、迷界之因果。

佛法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一语的原始出处是《菩萨璎珞经》:“(世尊问)‘云何目连,行有报乎?’目连白佛言:‘世尊,行有报也。’又问目连:‘何者是行报耶?’目连白佛言:‘随其缘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佛复问:‘云何目连,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目连白佛言:‘三涂八难,拷掠搒笞,是谓恶报;泥洹永寂,无复生灭,是谓善报。’……佛问目连:‘汝体泥洹耶?云何知善有善报是泥洹报乎?’目连白佛言:‘一切诸法皆悉假号非有真实,所谓泥洹,泥洹者亦假号耳,故说泥洹须善有善也。’”可见佛法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本来不仅涉及异熟因与异熟果的有漏之因果关系,更强调无漏善之因与无漏之离系果的因果关系。目连所理解的“善因”是究竟解脱的出世间之无漏善因,“善报”是出离生死的涅槃之无漏善果,深契佛法,是究竟的因果义理。但世俗之善是有漏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在世俗的理解中渐渐转向不究竟。

与佛教“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因果报应观念相通,中国本土善恶报应观念自古有之,《尚书·商书·伊训》曰:“作善,降之百祥;作不善,降之百殃。”《周易·文言》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继承了《周易》的善恶报应观念,将善恶报应概括为“善自命长,恶自命短”。宋明以降,儒释道三教合流,佛教与道教在善恶报应观上也互相混杂融合。道教也鼓吹“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太上感应篇》说:“祸福无门,唯人自召,善恶报应,如影随形。”道教也有“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莫言不报,时节未到”的类似佛教“后报”的观念。与佛教的一味地出世不同,道教的世俗性很强,关注世俗道德善恶的维系。中国世俗流传的“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实际上融合了佛、道两家的善恶报应观,这种观念在佛教是不究竟的,不是佛教所倡导的最高宗旨,但在道教话语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中的善就是指世俗道德之善,故与其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佛教之观念,还不如说是道教之观念。

总而言之,在佛法中,畏果、求福的世俗之“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观念不究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究竟态度是“畏因”、修无漏善求涅槃果,这才符合佛法因果义理的究竟义。我们学习佛法,当认清佛法的究竟义。

作者:魏冉宁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