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盂兰盆节:孝亲报恩的节日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网站综合   作者:网站综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每年的农历七月十五又称“佛欢喜日”或“僧自恣日”,源于佛世时的印度,因为每逢夏日雨季来临,地面上有很多昆虫,要出去就会踩死很多昆虫,所以佛陀就制下一种叫“结雨安居”的制度。 因此,农历四月十五至七月十五这段时间,所有僧侣皆不外出托钵,只在山林间打坐经行,专心修持。印度的天气分为热天、雨天和寒冷气候。当佛教传到中国的时候,“结雨安居”的季节刚好是中国的夏天,所以在中国就有“结夏安居”。

三个月的精进用功,到七月十五日这一天,所有僧众会将修行体悟向佛陀一一报告,有许多人因而证果成就佛道,诸佛菩萨见弟子道业有成,感到欣慰和欢喜,安居到此结束,所以也叫做“解夏”。因此,农历七月十五是很殊胜的日子。

此外,农历七月十五也是一年一度的盂兰盆节。目犍连尊者曾经为了救度母亲而于此日斋僧,沿传至今,每到农历七月十五日,佛弟子恪遵佛制,举办盂兰盆法会,打斋供僧,以此功德回向现世父母消灾延寿,七世父母得以脱离恶道。佛教界更将此日订为“僧宝节”,以“供僧大会”来表达对僧众的恭敬供养。

龙泉寺举行盂兰盆节法会

盂兰盆是什么意思呢?盂兰,是印度语“倒置”的意思,盆是“救器”。合之谓:救倒悬盆。传说在佛的时代,目健连亡母坠于恶趣——饿鬼道。任凭目健连如何尽孝道感动了天地鬼神其母仍是不得食其饭。佛言:汝母罪果深结,非汝一人力所奈何。当须十方众僧威神之力,乃得解脱。佛于是告诉十方众僧,在七月十五这天齐诵经念佛以助逝去的父母以及过去的七世父母远离恶趣得生西方净土。仍健在的,则福乐百年。于是,这天,众生欢喜,佛亦欢喜,为佛欢喜日。这个节日因为与中国重视孝亲伦理的社会风尚深为契合,所以便形成了佛教与民俗中一个重要节日。道教则把七月十五日定为“中元节”,又称"中元地官节",是中元赦罪地官清虚大帝诞辰,着重于为那些从阴间放出来的无主孤魂做“普渡”。

佛教的盂兰盆节以孝亲报恩为主题。莲池大师《竹窗随笔》中记录:

佛世,大目犍连事母至孝;母死出家,精进行道,得六神通。见亡母生饿鬼中,持饭往饷;饭化猛火,目犍连痛哭白佛。佛言:“汝母罪重,非汝一人之力所奈何,必假十方众僧威神之力。当于七月十五日一佛欢喜日(僧自恣日),为母设盂兰盆斋,供佛及僧,始克济拔。”

目连如教设斋,其母即以是日脱饿鬼苦,转更资荐,遂生天上。繇此,兰盆胜会,流通万世焉。

赞曰:“生养死葬,小孝也!生俾底豫,死俾流芳,大孝也;生导其正信,死荐其灵神,大孝之大孝也,目犍连以之。”

从莲池大师的教诲中,我们可以看出,真正的大孝是在父母生前,引导他们对佛教生起正信。生前的快乐都是暂时的,不论富贵还是贫穷,谁都免不了一死,这生死大事才是我们要为父母考虑的。生前的孝养固然重要,能够引领父母走上学佛之路更重要。很多老年人之所以会有一些心理上的问题,其实归根到底也是对子女放不下,对自己放不下,他们需要从外界获得依靠和认可。而通过佛法,可以开启我们的智慧,看透世事,能够真正地放下,从而获得自在人生。

而若父母亲人早已逝世,世人借助祭祀、烧纸等行为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本亦无可厚非,但这些其实对逝去的亲人其实是没有什么作用的,大概是安慰自己的成份居多。但若能够真正为了利益亡人,而为他们发大菩提心,念经回向,则才是由智慧里生出的大孝心。

地藏经里记载了很多地藏菩萨为度自己的母亲而如何发愿如何供佛的故事,也教我们如何利益亡人和现世亲属,所以被称为“孝经”,是非常值得我们认真学习的一部经书。俗话说百善孝为先,因为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从而念及“人之老”;因为“人之老”而推及天下众生,是“孝”引发出了我们的菩提心,是“孝”引导我们走上了解脱之路。

百善孝为先。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后,其根本性的教义“四谛”——苦集灭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结合起来,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形成了这个节日。再加上佛教经典故事中的“目犍连救母”的缘起,让这个节日既有来自于佛教诞生地古印度的寻根溯源,也有根植于中国土壤的鲜活、亲切和实际效用。如果说,霪雨霏霏的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纯粹寄托哀思的一个基调沉重的日子,那么夏去秋至之间的盂兰盆节,则让这种对亲人的追忆陡然增加了强大救拔的力量——因为我们依靠佛陀的力量,依靠斋供德慧具足僧宝的力量,我们就有信心超荐累身累世的父母、冤亲债主和一切有缘的如母有情。我们的历代宗亲、六亲眷属有救了!于是,每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佛欢喜,人天欢喜,众生欢喜!全国各寺院,在这天或消灾祈福,或供僧斋僧或诵经施食,或水陆超度,都以各自的或现代或传统的方式,传达着佛教利国安民,孝亲报恩的精神。

相关文章:

盂兰盆会的来源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