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五福文摘>> 人文杂话>>正文内容

《黄帝内经》中的健康心理学思想

       

发布时间:2010年08月27日
来源:中医心理在线   作者:林辰 何清平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健康心理学是从心理学角度对疾病和健康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它主要探讨和解决有关保持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各种心理学问题,研究心理学在矫治人的某些不良行为,尤其是在预防不良行为与各种疾病发生中所应发挥的特殊功能,建立合理的预防保健措施。它的中心任务是着力于人类健康的维护,而不是疾病的治疗,这与《黄帝内经》所强调的“不治已病治未病”思想相一致。本文以《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探讨其健康心理思想,意在领悟《内经》要旨,更好地开展各种预防保健工作。

一、形神既俱——养心要理

《内经》健康心理学思想的理论基础可归结为形神相即四个字。意指人的形体(身)与精神(心)是结合在一起的,形与神俱,形神兼养,养神为主。形神既俱论贯穿在《内经》朴素唯物论心理学思想发展的始终。一方面,《内经》认为,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即形生神。如《灵枢·本神》所说:“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虑而处物谓之智。”即明确地告诉我们,人的精、神、魂、魄、心、意、志等精神活动产生的由来。另一方面,《内经》认为神对形又起主宰作用。如《灵枢·邪客》所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精神之所舍也”。《素问·灵兰秘典论》则指出:“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同时,在《素问·上古天真论》中告诉我们:只有形体不敝,精神不散,才能健康长寿,“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还竭力主张“食饮有节,起居有时,不妄劳作”,并且,《内经》也非常重视心理健康,提出了“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内经》已初步认识到存在和意识、生理和心理是矛盾的统一体,自发地揭示了心理与生理的辩证统一关系,心与身相互作用的双向效应(即心理因素能导病、致病与防病、治病)。指出形神只能相即,不能相离。正如《灵枢·天年》所说:“百岁,五脏乱皆虚,神气皆去,形骸独居而终矣。”

从《内经》的这些论断我们可以看到,《内经》首先强调人的精神活动是由机体派生的,但精神又反作用于机体,即拥有精神健康——心理健康则身体健康,反之则可引起身体的各种疾病。此外,《素问·金匮真言论》还认为“精”、“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精气充则形旺神全;精气不足,则形体萎靡,精神浮躁,只有精、气、形、神之间相互资生,彼此充盈,人才能健康长寿。可见,形神只能既俱相即,不能相离。正因为心身必须结合,形神不可分离,所以,我们既要注意身体健康,更要注意心理健康,即既要保养形体,以促进心理健康,更要保养精神,以促进身体健康。《内经》中形神结合,形神兼养,养神为主的观点,至今仍不失为健康心理学,乃至于医学心理学所应遵循的理论原则,为后世医学思想家所恪守。

二、清静养神——康生要点

《内经》认为要保持身体健康,必须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做到这点,就必须精于摄生之道,遵循一定的养生法则,才能千灾消,百病痊,以求健康长寿,享乐天年。可以认为《内经》强调要做保持人体生命健康的一个要点就是“清静养神”,如《素问·痹论》说:“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素问·至真要大论》指出:“清静则生化治,动则苛疾起”;而《素问·生气通天论》进一步指出:“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可见,要保持身体健康,必先保持心理健康,而要保持心理健康,最好的办法就是“清静”养神,使外诱不入,内心安定,从而使有机体的生理功能正常抗病力增强,不易罹疾生病。

三、和调情志——理心要法

《内经》在调理情志方面也非常重视,认为精神情志调和在防御疾病方面能起重大作用。这点我们可从《内经》的有关论述中求证,如《灵枢·本脏》中说:“意志者,所以御精神,收魂魄,适寒温,和喜怒者也……志意和则精神专直,魂魄不散,悔怒不起,五脏不受邪矣。”这就告诉我们,拥有健康的心理和调和的情志,就可以适应外界的一切变化而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和外邪侵袭,从而保证身体健康不受疾病的折磨。但如果人的情志活动过度或人体内在精神活动失调,则会损害身心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的产生。如在《灵枢·寿天刚柔》中言:“忧恐愤怒伤气,气伤乃病脏。” 在《灵枢·口问》中亦谓:“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这些论断十分形象地描述了精神因素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内经》还认为不同的情志变化对脏腑的病变有着不同的影响。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举痛论》也说:“百病皆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的气乱,思则气结。”又说“怒则气逆,甚则呕血、飱泄……”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情志因素的变化能影响心理的不健康,从而能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因此,我们要预防疾病,不仅要注意调摄形体,讲究生理卫生,以增进身体健康,同时还必须调理情志,讲究心理卫生,以增进心理健康,这样才能保持有健康的身体和强壮的体魄,减少疾病的发生,才会健康长寿。

四、节欲保精——德全要方

《素问·上古天真论》指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以上对养生之道的精辟论述,特别着重强调精神上要“恬惔虚无,精神内守”,才能身心健康而长寿。《内经》还强调要节制房事,惔于性欲,告诫人们要保养肾精。如《素问·六节藏象论》指出:“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上古天真论》也指出:“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故半百而衰也。”《素问·痿论》则说:“入房太甚,宗筋驰纵,发为筋痿。”故以节欲才能保精,保精才能保全天真之气而康寿延年。

五、四气调神——养生要道

《内经》十分重视天人相应,天人合一。如《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本神》也说:“顺四时而适寒温。”《素问·四气调神大论》进一步指出:春时应使心神情志舒展条达,以顺春气“养生道”;夏时应使心神情志充实欢愉,以顺夏气“养长之道”;秋时应使心神情志安宁平静,以顺秋气“收养之道”;冬时应使心神情志安静愉快,以顺冬气“养藏之道。”还指出“阴阳四者,万物之终使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可见,要想身心健康,就应顺应自然,使自身的生理与心理活动与自然四时相适应。

六、情志相胜——调心要则

在心理疾病的调治方面,《内经》亦颇有见解。认为凡是不正常的或过度的心理活动,如不及时调理和防治,就可能影响身心健康,引起身心疾病,还具体地提出了三种心理治疗形式:开导对慰式、情志相胜式、刺激治疗式。从《内经》的原旨也可归纳为心疗、意疗和情疗三大类。

(一)心疗

《灵枢·终始》指出:“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寒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素问·移精变气论》也指出:转移病人的精神情绪,能改变病理心理状态等。如此,可为病人创造良好的环境,利用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来达到心理治疗的目的。

(二)意疗

《灵枢·师传》说:“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可见,有意识地运用正常言行或改变环境等方法治疗病人隐性的精神损伤,能和其志意,定其心向,使其遂情适性,而身心自安。

(三)情疗

《内经》很重视情疗,即五志相胜法。《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指出:“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后世医家继承并发挥了《内经》的情疗法,也有把情疗分为喜疗、怒疗、恐疗、悲疗和思疗五种疗法。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蕴含的健康心理学思想,相当丰富,理论严谨,足以启迪后人。所以很有必要进一步挖掘、整理并发挥光大,这不仅可以进一步丰富健康心理学的内容,而且对预防保健事业有更好的指导作用和实践意义。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