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城六环”——拉萨的祈愿之路(一)
“圣城六环”——拉萨的祈愿之路(一)
张虎生
[摘要] 拉萨,是藏民族公认的佛教朝圣地之一。转经习俗是藏传佛教信众的朝圣类型与宗教实践,也是藏族民众日常生活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圣城拉萨中存在着六条著名的转经道,可称作是“圣城六环”,即囊廓、帕廓、林廓、孜廓、堆廓和麦廓。它们均呈圆形环状,是藏民们在日积月累的、循环反复的、圆圈式的环绕活动中建构起来的信仰空间。这些“廓”大小各异、半径不同,包含的具体路线也各有差异,但是它们在信众心目中的宗教价值和实践意义都是相同的,都是可以带给他们今生与来世福祉的神圣空间。
[关键词] 圣地拉萨;转经习俗;圣城六环;廓
一、作为圣地的拉萨
拉萨之于西藏,是藏民族的圣地。[②]
拉萨位于西藏高原的中部,古城就座落在雅鲁藏布江支流拉萨河中游的河谷平原上。被称为“蓝色欢乐之波”的“吉曲河”(藏文写作:“skyid chu”)[③],河水就从城旁南侧山脚流过,孕育了拉萨4000年的文明。
拉萨是西藏自治区的首府,它位于自治区中南部,东连林芝,南接山南,西至日喀则,北达那曲。拉萨同时也是西藏自治区的交通中心,最近新开通的青藏铁路格拉段的终点站也在拉萨。现在除了特地朝圣或没有条件搭乘各式交通工具的藏民是一路徒步或叩着长头,远近不一的转经人和旅游者,都是通过这些路线和交通工具走上漫漫朝圣之路,纷纷涌入他们心中的圣城的。
史籍文献上第一次出现“拉萨”二字,见于公元806年藏王赤德松赞所立的《噶琼寺碑》,其中有言:“神圣赞普先祖松赞之世,始行圆觉正法,建拉萨大昭寺。”由此可见,拉萨的城名,到今天已经出现了整整1200年了。诚如其名,拉萨是一个名符其实的佛教圣地。“雪域吐蕃”、“雪域西藏”、“神圣雪域”,这是藏族人对自己居住的这块高寒之地神圣化、纯洁化的称呼。
拉萨最早只是河谷平原上凸起的红山脚下的一个小村庄,红山上有个用石垒砌的堡寨。松赞干布将政治、军事中心移至这里,建立了吐蕃王朝奴隶制政权,后又统一了高原各部。[④]公元641年唐文成公主进藏,这是西藏历史上最重要的历史事件之一。在她的倡导下,拉萨相继修建大昭寺、小昭寺、布达拉宫等至关重要的佛教据点。8世纪,大唐金城公主进藏,将文成公主带来的释迦牟尼十二岁等身像,迎请到大昭寺主殿,制定了一整套供养祭祀仪轨。这尊佛像就成为了整个雪域藏人信仰的中心,使得朝拜供奉者络绎不绝。这即是转经活动中人们绕转的若干个“廓”具有同心圆结构的渊源,也是无数信众最看重的信仰核心。缘于这尊至神至圣的佛像,早期的“惹萨”又音变改名为“拉萨”,意为“神佛之地”,即拉萨是神佛居住的最为殊圣的地方。
据传,文成公主被松赞干布迎接到拉萨后,便受邀上观天文、下察地理。公主在拉萨周围仔细看了几遭,就对松赞干布说,拉萨有王都气象:天空有如八幅金轮,吉祥无比;四周群山环绕,有如八瓣莲花。只是中部地形不太好,看上去犹如仰卧的罗刹女,布达拉山和药王山就犹如罗刹女的两个挺立的乳房,必须修建宫殿或堡垒,以镇妖气。如果在市中心,相当于罗刹女心窝的地方修建寺庙,虔诚供奉我佛,那么妖气自会变为福气。松赞干布听了文成公主的话以后,非常佩服公主的学识,于是派人在市中心修建大昭寺,并且以大昭寺为中心来修建街道民房。[⑤]人们便把拉萨的卧塘湖作为罗刹魔女的心血聚集之地,把红山、药王山、磨盘山这三个在拉萨河谷平原突起的三峰,作为女魔的心窍脉络,另一种象征是把这三座山比作佛教中的“三怙主”,即文殊和观音菩萨及护法神恰那多吉依次组合的一组造像。这不仅是数量上的一种巧对和吻合,更是由“三怙主”在佛教中的殊胜地位和典型作用等重要性决定的,同时也是加重拉萨在藏区和藏传佛教教区地位的一种附会手段。
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们即是通过这种设置和转换,从而完成对西藏高原的神性化和藏传佛教的神圣化,也包括对拉萨地方的神性化和神圣化。因此,高僧大德们在拉萨积极地开展译经传法活动,并且持续不断地广建佛寺[⑥]。
自从西藏成为佛教的天下以后,这种神圣化的强度和深度,以及神圣化的脚步都空前加剧。建构和维护佛教的权威地位,巩固教权统治和享有的一系列特权及利益,成了隐藏在神圣背后的一种谋略。教方设置并引导信众,并和他们达成了一种共谋。在这个神的家园中,神圣的背景下,教方化解着百万信众的疑难和苦痛,用观念治理着他们的身心;信众期盼着教方的赐福和恩典,一边劳动一边用酒肉粮油供养,并接受着他们的治理。教方和信众对立着、统一着、共生着。为了这一点,藏传佛教的高僧大德、活佛、觉者们纷纷著书立说,不厌其烦地阐释、说明、教导着广大信众,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字。但多数藏族普通信众没有机会上学,他们不识字,更看不懂经书,也无暇从头学起,便简而化之,只要腿脚勤快踏上转经路,只需嗓中发音,口中念咒,手中摇着嘛呢轮,也就足够了。
拉萨是藏传佛教朝圣的圣地。这里的“圣地”, 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 而是一种宗教文化概念, 它取决于一个民族在一个时代的价值观及其生活的目标和理想。不论是雪山还是大湖, 也不论是一座城市还是一块石头,赋于其神圣的依据是一个民族的文化。整个高原上, 自然面貌与人文景观和谐地组合为一体, 成为相互依存和相互哺育的完美整体。所以19世纪来自西方的一位探险者说:“西藏除了是一种地理现实外, 还是一种思想造物。”[⑦]藏族通过想象、语言、神话及象征符号,将地理上的高原解释为“人类学的高原”,可以说西藏高原已不再是纯粹的自然界。
二、拉萨转经习俗
佛教中的诸多教义“沉淀”到了大众生活的层面,具有简约化和日常化的特征。民间只会吸收和溶融那些与他们日常生活最贴近的、最满足他们迫切精神需求的文化要素及宗教内容,从而形成自成一体的民间宗教逻辑和时空结构。这种情况在拉萨,当数藏族百姓的转经习俗,而拉萨正是藏民族公认的的佛教圣地之一。转经,是藏区[⑧]绝大部分藏传佛教信众普遍通行的朝圣类型。在藏族信众的方言中,他们也称“转经”为“朝佛”,有朝向“佛”这个最高中心、向神圣不断接近靠拢的意味。
绕转崇拜中心的宗教实践在佛教中具有一定普遍性。信众通过绕转圣地、寺庙、佛像神像画像等神圣象征物,以表达尊崇之意,并积累今生来世的功德。除了圣地拉萨,藏区还有其他圣地和朝拜中心,如日喀则及一些影响力较大的神山圣湖。信众们不仅朝拜藏传佛教的圣地,还朝拜某些重要的本教圣地,如岗仁布切山、梅里雪山等。
注释
[①]早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李安宅教授在深入藏地调查多年的基础上写成的《藏族宗教史之实地研究》一书中,针对藏民族的拉萨转经习俗路线提出了“圣城三环”的概念,“三环”即林廓、帕廓、囊廓;另外《中华佛教百科全书》中的“拉萨”条中也沿用的是“圣城三环”的概念。“圣城六环”是在“圣城三环”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作者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对后者内容的扩充,指的是在拉萨市区内规模较大的、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林廓、帕廓、囊廓在内的六个环状转经路线。
[②] 傅崇兰主编:《拉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③] “吉曲河”是拉萨河的古称。吉曲是藏语的汉文音译,意为“快乐河”,发源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冰峰雪谷中,全长315公里,在曲水地方象鼻湾汇入雅鲁藏布江。“吉曲,拉萨河。唐书称为逻娑川。因流经拉萨市郊,故又名拉萨河。源出念青唐古拉南麓,经墨竹工卡、达孜、澎波、堆龙等地,于曲水县流入雅鲁藏布江。”见张怡荪主编:《藏汉大辞典》(上册),北京:民族出版社1985年版,第145—146页。傅崇兰主编:《拉萨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第187页。
[④] 据说松赞干布的祖先妥妥日年赞是普贤菩萨的化身,他曾预言将居住在卧塘的红山,在红山上修建九层楼的红宫,红宫建成之日,举行了隆重的庆祝典礼,邻邦各国的使臣都前来祝贺,在庆典仪式上赞普松赞干布正式宣布卧塘成为吐蕃的新王都。见旺堆次仁“拉萨历史沿革”,载《中国藏学》,1988年第2期,第152页。
[⑤] 关于西藏地形是女魔仰卧之形的传说不仅在《西藏王臣记》、《汉藏史集》有所记载,在“西藏镇魔图”的唐卡中也有图解。有一次我陪内地来的朋友参观西藏博物馆时,在一个展厅见到了这一唐卡。据说文成公主进一步勘察得知,拉萨平地的卧塘湖为女魔心血聚集之地。三山乃女魔的心窍脉络,在布达拉红山上已修建了王宫,镇住了女魔的心骨。赤尊公主依照文成公主的推算,以山羊驮土填平卧塘湖,在其上修建了大昭寺,供奉佛像,镇压女魔心胸。从《西藏镇魔图》上的寺庙位置看,女魔是头东脚西仰卧,其心脏在西藏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的中心首府拉萨。这个罗刹女魔仰卧之地,是以拉萨为中心的。
[⑥] 藏传佛教“后宏期”下路宏传首要代表人物剌钦·贡巴饶赛大师就诞生在拉萨北面的彭域。曾两次朝见明代皇帝、被封为“大慈法王”的释迦也失也为拉萨人。1054年阿底峡的门徒仲敦巴在拉萨河上游的热振地方建热振寺,自此噶当派在此寺院的基础上发展起来。1073年俄·雷白西饶在拉萨以南建桑浦寺,该寺为因明学辨论中心。1175年祥·尊追扎巴在拉萨东郊建蔡寺,后成为蔡巴噶举派的活动中心。1189年噶玛巴堆松钦巴在拉萨以西的堆龙创建楚布寺,形成噶玛噶举教派,1951年后首次由中央政府正式批准的转世活佛的坐床典礼曾在此举行。1189年藏巴用热·益西多吉在拉萨河畔的南木地方建南竹寺,首创藏传佛教徒巡礼之例。1205年嘉钦如瓦在拉萨近郊的聂地方倡建热堆极乐寺院,是当时讲习因明学的集中场所,史称其为卫藏六大佛寺之一。13世纪中叶,前藏十三万户长之一的蔡巴,在拉萨东部修建了蔡巴寺、贡唐寺。15世纪初格鲁派始祖宗喀巴到达拉萨,于明永乐七年(1409)在拉萨东40千米处修建甘丹寺,后其弟子相继在拉萨城西建哲蚌寺、城北建色拉寺。
[⑦](瑞士)米歇尔·泰勒:《发现西藏》,耿昇译,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212页。
[⑧] 藏区是一个民族地理范围,并不仅限于西藏自治区这一政治实体下的行政范畴,在国内藏族还分布在云南、青海、甘肃和四川等省。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