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神灯”映照北平观 彭山有座天柱山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30日
来源:不详   作者:辛凯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神灯”映照北平观 彭山有座天柱山

  李川 本报记者 辛凯 文/图

  这里曾有彭山十大胜景之一的天柱神灯;晚唐诗人杜光庭诗云:“天柱一峰凝紫玉,神灯千点散红蕖”;相传道教创始人张道陵在此得道成仙……

  “鹅公包包重包,北平观眺云霄,峨眉山在比高,乐山大佛把手招。”这是在彭山县公义镇五马村天柱山一带一直流传至今的顺口溜。顺口溜中所说的“北平观”曾是该村境内天柱山上的一座道观,历史上盛极一时,上个世纪因人为的原因而遭到破坏。即便如此,其悠久的历史,厚重的文化底蕴仍然吸引了各地的游客前来,抚今追昔。

  究竟北平观有怎样的历史渊源和魅力,能在历史的长河中“风韵不减”?这其间又有怎样的故事呢?

  北平遗迹

  众里寻他千百度

  近日,记者在当地一村民的引路下,沿着蜿蜒曲折的山路,绕过林间地头,顺着历史留下的遗迹,踏上了探寻北平观的路途。北平观位于公义镇五马村天柱山的山顶,据当地的村民讲,北平观曾是方圆百里的朝圣胜地,很多人都知道北平观这个地方,因此,现在天柱山一带也被称作“北平观”。

  穿过密集的灌木林,绕过几块农田,转过几个弯,原本狭窄的视野顿时变得开阔起来,一片低洼的水塘呈现在眼前。难道这就是北平观的旧址?

  “不是,这只是北平观下面的一个水塘,叫观音塘。”村民王久安告诉记者。绕过池塘,在池塘旁边的石壁上,雕刻着许多大大小小的观音侍像,它们有的手作拈花指状,有的端坐在莲花宝座上,虽然损坏严重,但从模糊的轮廓中依然可以看到当时精湛的雕刻艺术。这些造像与北平观有着怎样的关联呢?

  记者从彭山县文管所了解到,这些造像是属于北平观摩崖造像的一部分,始建于唐代。在县文管所文物普查的资料中显示,这些造像分布在长300米、宽30米、距地表高1—2米的岩壁上,共16龛,62尊造像,其中道教造像13龛。按照这样的记载,记者所看到的只是较少的一部分。“还有一些造像在山崖上,因为杂草丛生,所以看不清楚。”据当地的村民介绍,在十几年前,石壁上的造像还可以看清楚,但后来被一些放牛的人给损坏了。

  顺着石壁,沿路都刻有大小不一的佛教和道教造像,虽然山路陡峭,但沿途的石壁上或多或少地残存了一些历史留下的痕迹。走了许久,仍然不见北平观的庐山真面目,北平观究竟在何处?

  盛极一时

  瓦砾厚达一丈多

  绕过“观音塘”,沿着崎岖的山路径直往上走,大概行进了几百米,到了一个比较平坦的地方。在几百平米的平地上隐约可以看见一些方石块和破损的莲花底座,从方石块的外表不难看出是经过精心打磨的,而且表面还依稀可以看见一些纹路。“北平观就建造在这里。”村民何成刚告诉记者。

  从残缺的石块、荒芜的土地上已经难以寻见北平观的踪影,也很难将一座盛极一时的宗教场所跟这里联系起来。但说起北平观昔日的辉煌,五马村的村民没有一个不伸出大拇指的。“当时的北平观十分有名,许多地方的游客,包括省外的游客都会来这里烧香。”据了解,北平观在当时不只是当地村民进行宗教信仰的地方,还是附近百余公里的群众烧香祈福的朝圣地。

  那究竟北平观当时到了何种规模?一些上了年纪的村民还有一些印象,他们向记者作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描述:“当时北平观外边的石柱一个人是抱不住的,高度至少有5米多,有一间大殿和十余间香房,而且北平观垮塌后的瓦砾都有一丈多厚呢。”

  县文管所提供的资料显示:“据遗址考查,北平观建筑上部为木结构,下部以石料为主。在面阔三间的大殿上,础石较为整齐,础石为方形,束腰四方,各方浮雕牡丹、葡萄、怪兽和回子纹等。1959年冬,被人将观中木建筑拆走,令观址除一部辟为耕地外,主殿四周尚余残墙断壁。乱石中亦见石方柱、石莲座、碑帽、碑座等残物。”村民的话得到了证实。

  不仅是建造规模比较宏大,就连建造工艺在当时也是屈指可数。“虽然大殿的主要部分是用方石堆砌而成,但方石与方石间的缝隙却连一根头发丝也插不进去。”村民李映章回忆。

  虽然北平观如今已经遭受了破坏,但其具有的特有文物价值与研究价值也值得期待。据资料记载:“北平观摩崖造像有别于我(彭山)县各处石窟寺的造像,也是研究唐代佛、道两教信仰、衣着、凿造技术的资料。”

  天柱神灯

  彭山十大胜景之一

  据民国《彭山县志·山川》引《云笈七签》载:“北平治在眉州彭山县,上有池;纵广二百步,约人王子乔得仙处,上有天柱峰,夜见五色神灯。晚唐诗人杜光庭诗云:天柱一峰凝紫玉,神灯千点散红蕖。‘天柱神灯’为彭山十大胜景之一。”

  另据《古迹志》载:“天柱神灯,在治北三十里,即北平山。夜见五色神灯,初三、四头至数十头,或远或近,乍沉乍浮,若火齐跃景,蟾光吐彩,说者凝为金银气元。故天柱神灯列为彭山十大胜景之一。”

  清代什邡县令胡德琳咏“天柱神灯”诗云:“紫玉高千丈,红蕖迭万层,黝然空山里,随地有传灯,下士忽大笑,厥声如苍蝇。”清代蜀州何明礼诗云:“嶙峋一柱挺天中,放出神光万点红,莫讶丹霄长不夜,年年留照紫薇宫。”如此种种,均可以看出北平观在当时是有十分旺的香火和名气的。

  据当地人介绍,天柱山地处保胜、公义两地的交界处,而北平观又在天柱山顶,因此视野十分开阔。一眼望去,四周景致尽收眼底。因为地处高处,所以北平观的香火被称为“天柱神灯”也就不足为奇。

  虽然现在“天柱神灯”的胜景已经不在,但在北平观所能欣赏到的景致却是十分宏伟。“北平观,其山壁立如屏,峰峦耸翠;登顶天柱山,一览众山小。”“在天气好的时候,可以直接看到峨眉山的金顶。”村民王久安说。而且在北平观正对的一个山峰,每到清晨,股股浓雾从鹅嘴翻涌至鹅头,再翻下去,景象甚是壮观,别有一番观云海的壮观景象。

  神秘“洞府”

  传闻张道陵在此得道

  与众多宗教遗址一样,北平观同样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也有着许多美丽的传说。

  “以前张道陵就在北平观成的仙,这里是一块风水宝地。”一些有关北平观的传说被流传至今,村民们对此也是深信不疑。据《四川通志》卷一引《益州记》载:“北平山张道陵得仙于此”。 北平山在唐代以山为名改称北平观。张道陵是道教的创始人,开创了“五斗米”教,曾立北平治,为二十四治之一。在当地村民的记忆中,张道陵就是张天师,被奉为道家始祖。北平观不仅有得道高人在此修道成仙,而且还有张道陵当时修炼居住的洞府。

  在一村民的指引下,记者看到了一个杂草丛生的岩壁。“在那些草的背后就是当年张道陵修炼所用的山洞,因为年代久远,洞口已经严重风化,现在已经进不去了。”村民李映章说:“但是在几十年前,我们的几个前辈曾经进去过,当时耗费了24根蜡烛也没有走到尽头。里面摆放的有石凳、石桌、石床等,所以我们就估计这个洞是当年张天师修炼用过的。”如今,洞口已经严重堵塞,确实不能进入,所以记者没能进去。至于洞中是否有如村民所说的陈设,这还有待考证。但溶洞确实存在,而且深不可测。

  既然有得道高人曾在此修道成仙,那么北平观也应该具有一些灵气。有村民回忆起,在北平观未被损坏前曾出现过一些奇异现象。“我的大伯以前在山上打猎的时候,路过北平观曾经看到过一条金龙,当时只看到了龙头从北平观后院的水塘中跃出,然后盘旋而上……”李映章说。据民国《彭山县志·山川》引《云笈七签》载:“北平治在眉州彭山县,上有池。”这说明当时在北平观确实有一个水塘。但为何水塘里的水常年不干涸,一直能够保持在同一水平?对此,村民们众说不一,有的说是因为有金龙,有的说是原来塘中有一对金鱼,有的说是因为北平观有灵气,自有天佑……

  记者感言

  神秘、不为人所知,这是记者对北平观遗迹的最初印象,随着采访的深入,这个印象并没有改变。到底鼎盛时期的北平观是什么样的?我们现在已经无法还原当时的景象,只是从遗迹残物中依稀倒推它当时的盛况。

  相信在眉山像北平观这样类似的遗迹还有很多,被人们认知的却很少。有文化而无市场,有内涵而无载体,这也许是对这些遗迹的最好概括。久远的事情,往往会因人们代代口传的传闻而变得神秘,而又因文献记载而渐渐清晰。找到这些遗迹并力图揭开谜底,这也许才能帮助我们找到自己的根。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