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看待佛教宗派的现实意义
正确看待佛教宗派的现实意义
克 观
关于宗派的概念,《现代汉语词典》云:“政治、学术、宗教等方面的自成一派而和别派对立的集团;宗族的分支”,《佛学大词典》记:“凡教义之宣布、仪式、行事之内容等皆相同者,即同属一宗派,如寺院、教会或其他宗教团体。又作宗门、宗旨。”佛在世的期间,佛教僧尼团体称作僧伽,是当时唯一的教团,这个时期自然没有宗派的概念。在佛陀逝世的一百年后,佛教内部由于对戒律和教义看法的不同开始分裂,先后形成了许多部派。最初分为大众部和上座部,被称为根本二部,以后又从两个根本部中分裂为十八部或二十部,称为枝末部派。至大乘佛教建立,因学说分歧,又有中观、瑜伽等派的形成。
佛法东传中国,在早期,僧人未必属于一定的僧团。直至各种教义纷纷确立,祖师之传承逐渐受重视,宗派的名称,成为某专一僧团的代表。中国佛教宗派的产生,至隋唐时代有十三宗之说。所谓十三宗,即:毗昙、成实、律、三论、涅槃、地论、摄论、净土、禅、天台、华严、法相、密宗。其中的禅宗在此后迅速发展,有了五家七宗的形成,对后世有深远影响。所谓五家即: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等南宗禅流派。七宗指五家中之临济宗又分出杨岐派、黄龙派。
我们首先来认识一下,为何会有宗派的产生。如上所说,在印度,最初部派的分裂源于对戒律和教义的看法不同。佛世的印度,西方是保守的传统中心,是婆罗门的化区。东方的摩羯陀一带,是新兴的自由思想的天地,佛陀即诞生于东方的释迦族。佛陀的思想更重于实际生活,在他入灭前,为了避免以后的弟子们拘泥于枝末小节而有碍佛法的发展,佛陀叮嘱阿难:“吾灭度后,应集众僧,舍微细戒 。”所谓微细戒,也就是小小戒,这是释尊对佛子们日常生活中小枝小节的规定。佛陀教化大家,应从实际出发,自由取舍,应时制宜。
佛灭度后的第一次结集大会上,阿难提出了佛陀关于舍小小戒的遗训。但是佛灭前,阿难没有及时请示小小戒的具体范围,由此引起了一场如何舍取的争论。最后,大迦叶做为大会主持人,做了决定:“随佛所说,当奉行之,佛不说者,此莫说也 ”。第一次结集为大迦叶为首的上座部巩固了地位。但在当时,如富兰那长老等与迦叶有不同态度,他们的思想受到东方年轻一辈比丘重视。由于对于戒律的态度,产生了东西方的不同意见,并一直发展下去。在佛灭百年后,又因为对“十事非法 ”的争议,聚七百比丘在毗舍离城举行了第二次结集。这次结集上座部比丘主张十事为非法,而东方大众不同意此意见,别行结集。于是,大众部和上座部由此形成了。
通过以上的描述,不难看出,初期部派的分裂实际是佛教事业迅速发展的表现。佛陀化度众生的善巧方便法门不同,佛教内部对佛教的某些理论、戒律等产生了不同的认识,因此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等教派相应产生。这些都是佛教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说明了佛教的发展是适应于不同社会时期、不同众生的需求,是与时俱进的。
佛教传入中国,经历了不同时期,传播至不同地域,受到经济、政治、文化、民俗等影响,各个教派也不断地更新发展,并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建立了新兴的宗派,形成了现存传统意义上的八宗——律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而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八大宗派中形成最早的一个。虽然也有人认为天台宗是中国最早形成的宗派,因为从时间上来看智者大师 早于吉藏大师 。但是如果从各自思想正式形成的时间看,天台宗实质上形成于智者大师的弟子章安大师 时期。因此说三论宗是中国佛教史上形成最早的一个宗派是不为过的。正是由于三论宗的形成,促使了后来各家立宗兴派以发扬自己学术思想,从而形成了中国佛教宗派的兴起。可以说三论宗将中国佛教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三论宗的思想产生之时正是小乘佛教盛行中国的时期,在破斥了当时的小乘成实、俱舍等诸师的基础上,发扬了大乘佛教般若思想。在三论思想未传来之前,中国佛教对大乘和小乘思想没有严格的界限区分。自从三论宗判释了大乘与小乘的分界线以后,小乘思想在中国佛教中逐渐失去了地位,最后完全灭绝,从而形成了中国大乘佛教的新局面。
三论宗形成之时也是南北朝“玄学”盛行的时期,佛教学者道安等也采用玄学“虚无”来解释般若“空”的思想,历史上称之为“格义佛教”。而三论宗的形成不仅纠正了当时佛教的错误认识,同时也推动了玄学的更大发展。可以看到佛教在中国应机而立的宗派,不仅发展了佛教自身,还大力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文化的共同发展。
虽然佛教各宗派之间对佛教的理论认识和修持实践存在分歧,但是求同存异、保持团结是各宗派并行发展的基本方法。辨正唯物者认为:宇宙有它的统一性,也有它的差异性。差异是建立在统一基础上的,即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佛教不同的宗派,因适应于不同的众生,适应于不同的文化环境,适应不同的历史时期,所以对佛陀的教法也有不同的表达方法。虽然有宗派的区分,但是他们之间的教义、教法不但互不违背,反而相辅相承、互相依靠,相互促进。
相同的佛教理念和根本信仰是佛教内部团结的基础。从语言上,我们划分了的汉语系、巴利语系、藏语系三大部;从中国的佛教历史沿革,有今天八宗之分。但是无论怎样,佛陀宣说的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六波罗蜜、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等基本教义,是所有宗派共同的基础。大家共同信仰佛、法、僧三宝,以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三法印,印证各种说法是否正确。这些都体现了佛教各宗派是共同团结在佛陀思想之下的。
然而,由古至今,很多人对佛法的理解常常以自我的无知来决断,乃至用邪见来判别。直至今日我们仍能听到:大乘非佛说;小乘顽固守旧;密宗只注重外在仪式,借用外道神通,而非真实佛法;净土宗为下根愚顿人所修;禅宗空谈无相……等等邪见,这大多是由于各教派中的人相互了解的情况不同,认识不同,所以产生这样的误解,以至被后人断章取义形成邪说,因此对宗派厚此薄彼之人实在应该认真的反省自己。弘一法师在《佛法宗派大概》中曾提到自己对密宗由误解到认知的过程:“密宗,在大乘各宗中,此宗之教法最为高深,修持最为真切。常人未尝穷研,辄轻肆毁谤,至堪痛叹。余于十数年前,惟阅密宗仪轨,亦尝轻致疑议。以后阅<大日经疏>,乃知密宗教义之高深,因痛自忏悔。愿诸君不可先阅仪轨,应先习经教,则可无诸疑惑矣。”大师作为一代宗师,以切身经历提醒世人不可妄断宗派高低。
今世擅言宗派高下的仍大有人在,妄说开宗无用、立派坏法的也为数不少。佛法自然是圆融的,但未有开显自性真如前,又从何进入圆融?如同言“空”的人很多,但是“执于邪空,不知假有,故失世谛;既执邪空,迷于正空,亦丧真矣 ”。邪说之空,实际也是偏离真知,那么脱离佛旨谈圆融无碍,摒除佛意说宗派有害者也不过如此。佛陀在世时,尚根据弟子不同根器而各各教化。我等凡夫众生,自比佛世时诸菩萨罗汉如何?各人自知!所以要想契入般若,还是应根据自我根器、因缘,选择适合自我的门径。
《金刚经》云:“是法平等,无有高下。”各宗教法,相辅相融,应机施教,广度群迷。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是解脱之法。佛法之目的,是求觉悟,佛法本无种种差别,佛陀慈悲,为适应不同根性的众生而演说各各法门。历来祖师大德以不同法门各自契入般若慧海,并以菩萨之行,阐释各宗妙趣,以菩萨之心,引导后学之人。如果我们能够体解佛陀之悲心,菩萨之愿行,又何以对宗派有如此的我执、我见。我等今已幸闻佛法,即当体解大道、深入经藏,破除对宗派差别高下的邪见。同时,以正确的知见,步入究竟解脱之路。
参考书目:
1.《印度佛教史》印顺法师
2.《三论玄义记》刘常净
3.《三论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及其影响》理净法师
4.《加强佛教内部团结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雷 芳
5.《佛学大词典》
6.《中国百科全书?佛教》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