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教科书:《宗派概论》(4)
第十九课 蒙古佛教
蒙古位于亚洲中部,西接新疆,东抵日本海,北界西伯利亚,南邻中国河北、山西、陕西、甘肃等省分。在地理位置上,以戈壁沙漠为界,漠北称为外蒙古,漠南为内蒙古,自古即是突厥、鞑靼、蒙古等三种民族游牧地区。蒙古游牧民族原以“萨满教”□为传统信仰,佛教传入后,取代萨满教而逐渐成为人民的信仰中心。由于蒙古佛教传承自西藏,故其宗教仪式、寺院组织、活佛转世等,大约与藏传佛教相同,尤其章嘉呼图克图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并称内、外蒙古二大喇嘛,对蒙古佛教有极大的影响。
西元十三世纪,成吉思汗以强大的武力建立一横跨欧、亚的蒙古帝国元朝,蒙古佛教即由西藏传入,成为蒙古与藏传佛教最早接触的时期。元太宗窝阔台之子阔端王子是最早皈依佛教的王室成员,曾迎请藏传佛教萨迦派四祖萨迦.班智达至凉州会面,允许喇嘛至蒙古弘法,从此佛教便在蒙古传播开来。到了忽必烈时期,由于他的大力护持,佛教更成为蒙古人普遍的信仰。
忽必烈未即位前已皈依喇嘛上师,即位后,尊八思巴□为国师,“统领天下释教”和西藏地方行政事务,开元朝帝王任命国师的先河。尤其忽必烈启请国师创蒙古新字,并校勘汉藏两种藏经,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丰富了蒙古文化的内涵。此外,忽必烈依汉制所建的太庙落成时,礼请僧侣做七昼夜佛事,自此,每年定为永式。元成帝时,因皇帝信佛虔诚,而有大臣必兰纳识里代替皇帝出家,必兰纳识里并奉敕翻译梵文经典,后来被封为“普图明广照宏辩三藏国师”。元武宗时,西藏高僧法光至蒙古,增订蒙古新字,相继有中国、回纥等佛教学者,译藏文经典为蒙文。元朝百年中,上自皇帝宫室,下至文武百官,无不信奉佛教,对蒙古社会影响极深。
元灭后,蒙古人北退,佛教一度中落,至百年后,西藏黄教东来,佛教才又再度复兴。
内蒙古的佛教
西藏黄教传入蒙古,主要由于内蒙古俺答汗□皈依佛教。原来元朝灭亡后,蒙古各族割据为政,相互争战,加上明朝的北进,使蒙古连年受战争之苦,经济受到摧残,百姓渴望和平,佛教便成为蒙古各部族首领安定民心的力量。
俺答汗最初曾请金字西藏藏经至蒙古,一五七七年派遣使者入西藏,迎请第三世达赖喇嘛琐朗嘉穆错巡锡蒙古,讲经说法。俺答汗颁赠“圣识一切瓦齐尔达喇达赖喇嘛”封号予琐朗嘉穆错,并于绥远归化建立内蒙首座寺庙“甘珠尔寺”。从此,敬佛息武,禁止杀戮,黄教因而盛行于内蒙古。
章嘉呼图克图是内蒙古的宗教领袖,也是内蒙藏传黄教格鲁派最大的转世活佛,他被视为文殊菩萨的化身,常驻多伦、北京、五台山等地。传到十四世后,进入清朝,备受帝王重视与礼遇□。章嘉十四世曾奉敕住持北京法源寺,受封为“灌顶普照广慈大国师”,掌管西藏以东黄教,多伦诺尔示寂后,康熙皇帝还曾亲送龛座至西宁。
清雍正皇帝曾就教章嘉呼图克图十五世,并言其禅之造诣得力于章嘉。西元一七三四年,雍正封他为“灌顶普照广慈大国师”;一七三六年乾隆高宗颁赠“管理京师寺庙喇嘛札萨克达喇嘛”印,一七五二年受封“振兴黄教大慈大国师”之号。章嘉呼图克图十五世精通满、藏、蒙、汉等语言,其著作等身□,并且被奉为蒙藏佛典的圭臬。
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是最受显教教友欢迎的活佛,一生备受尊荣□,是民国四大喇嘛、黄教四大呼图克图之一。先后受封“宏济光明”、“召因阐化”、“护国净觉辅教”等德号,历任蒙藏委员会委员、蒙旗宣化使、中国佛教会理事长、总统府资政等要职。一九五二年参加于日本举行的第二届世界佛教徒友谊会,并向日本交涉,恭迎玄奘大师顶骨回台湾,安奉于日月潭。
一九四七年后,内蒙成立“内蒙古自治区”,首府为归绥,在共产制度下,寺院失去了宗教功能。直到邓小平执政,宗教政策改变,内蒙古的宗教活动才逐渐活跃,例如:中国佛教协会设内蒙分会,举行祈祷世界和平法会,开办喇嘛培训班、传戒、成立佛教组织□等。一九八九年,由民众聚资兴建的巴音浩特延寿寺举行寺院落成暨开光法会,千余名信众参加,成为阿拉善地区第一座显教寺院。
外蒙古的佛教
外蒙古又称喀尔喀蒙古。黄教传入外蒙古,始于土谢图汗曾祖阿巴岱汗。达赖三世大弟子大慈迈达里呼图克图,受阿巴岱汗延请,于喀尔喀图拉河边一寺院弘扬佛法,大受欢迎,因而受封“大慈诺门汗”或“博硕克图济农”尊号,阿巴岱汗可说是最初弘扬佛法于外蒙古的人。直至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佛教更加光大。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乃驻锡外蒙库伦佛教教主,亦为喀尔喀蒙古藏传佛教格鲁派最大的转世活佛。一六一四年,达赖喇嘛四世派遣爵南派□僧多罗那他□至漠北弘法,被尊为“哲布尊丹巴”。一六三四年示寂,转世再来□,受康熙封为呼图克图大喇嘛,即哲布尊丹巴一世。
哲布尊丹巴二世,曾创札尼特高等宗教学院□于库伦,一时僧侣云集,成为外蒙政教中心和喇嘛教育圣地。其后历代转世,皆受清帝礼遇,至八世示寂为止,三百年间,具有外蒙政治、宗教的领导权。光绪四年后,清朝与外蒙关系逐渐恶化□,并削弱蒙古佛教势力。清灭亡后,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于库伦独立,号“大蒙古国”。一九一五年六月,外蒙古取消独立,北京政府派遣使者前往库伦,封哲布尊丹巴为“外蒙古博克多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汗”,政治上采自治方式,此时佛教极为兴盛。一九二四年,哲布尊丹巴八世示寂,蒙古
自治政府改组为蒙古人民共和国,废除政教合一,几次的压迫佛教政策□,终于激起蒙古民众怒潮,一九三一年,“蒙古人民革命党”第八届大会中才又决议采温和政策。
外蒙古独立后,许多寺院被改为宗教博物馆,或另作他途,目前仅存库伦甘丹寺仍保持佛教传统,成为外蒙佛教中心。除例行功课、法会外,每年有
五天的夏安居,僧信二众努力研究教史及文化,并致力佛典翻译、编纂、刊印和修复历史古迹等□。寺中图书甚多,其中珍藏有七万多册西藏典籍,是世界上研究佛教历史文化的主要机构之一。一九七○年创僧伽培训所,国际佛教组织“亚细亚佛教和平会议”(ABCP)总部亦设于此。另外,“世界佛教徒友谊会”蒙古分会也与其他三十多国分会缔结友谊,并邀访参观,以了解蒙古宗教生活风貌。
目前蒙古佛教虽不似以往兴盛与开放,但我们仍然期待蒙古佛教的重建与复兴,俾使佛光再度普照大漠南北!
[注释]
□系蒙古游牧民族传统信仰,以“誊里格”为天神,主宰宇宙,以“纳赤该”为地神,保护子女、田产和牲畜等。他们认为死亡是从此世渡到彼世,祭祀日月山河五行,礼拜以木块或毡布制作的偶像“翁刚”,礼请“萨满”(宗教师)消灾祈福,并以神灵附身来占卜吉凶、未来。
□译为“能了知前生后世,不堕轮回,生死自如,死后还转”,其藏语音译珠孤,意即化身,亦为“圣者”之意。属喇嘛教僧官之一,又作胡图克图、胡土克图、库图克图,乃活佛制度中,经由高僧的转生而受政府册封接替其前生所遗职位的职称。清朝理藩院档册,西元一七八三年计呼图克图一四八位,其中以达赖、班禅、哲布尊丹巴、章嘉,称为蒙藏佛教的四圣,达赖统领全局,班禅辅佐达赖而领后藏,哲布尊丹巴领漠北蒙古,意为圣光明,至尊宝王,章嘉,意为章嘉地方圣者,领漠南蒙古。
□又称发思八、发思巴。西藏喇嘛教学僧,萨迦派第五代祖师。十五岁时,曾为元世祖忽必烈授戒,并成为宗教顾问。十九岁时,以佛教观点批判《老子化胡经》,论破 士。师东入蒙古,忽必烈尊为国师,统领总制院事,管理全国佛教及藏族地区事务,成为中国佛教主宰者。后又受命以西藏文字为基础,创蒙古文字,即“八思巴文”,受赐“大宝法王”尊号。师曾为太子真金开讲《彰所知论》二卷(汉译现存)。至一二七六年返西藏,兴曲弥法会,自任萨迦寺第一代法王。著述凡三十余种,以《萨迦五祖集》传世。促进内地与西藏的文化交流,将印刷术、戏剧艺术等传至西藏,将藏族建筑技巧、雕塑艺术等引至内地。
□元代庆吉祥等二十九位大德奉诏撰集,凡十卷,略称《至元录》。西元一二八五年,忽必烈敕国师八思巴等通达诸方语文、义学的沙门集于大都(北平),就西蕃大教目录校订汉土经典,纪录部帙有无、卷轴多少等,而成此一切经目录。总计收录《开元释教录》等所列三藏凡一四四○部五五八六卷。其特色为有汉译藏经与西藏藏经的对照,经律论题目均附梵名。
□明朝蒙古酋长,雄黠好兵。晚年崇信佛教,佛教自此盛行于蒙古。
□清朝政府授权章嘉呼图克图管理宗教事务,参与内蒙行政大事,居京师上位,支给月廪,夏秋二季可至五台山或多伦诺尔避暑。清高宗所设大活佛抽签金瓶,亦委托章嘉保管。
□十五世章嘉呼图克图与硕庄亲王共同纂修《钦定同文韵统》八卷,以此书为本,编《满汉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咒》八十八卷。另有《楞严经》编校,蒙古译甘珠尔的校正,蒙古译丹珠尔的翻译,并敕令刊行,造像度量经的厘订、喇嘛神像集的编纂、满文藏经的整理等。
□清德宗曾敕封十九世章嘉呼图克图“札萨克达喇嘛”及“灌顶普善广慈大国师”封号,驻锡北京,奉旨管理北京嵩祝、法渊、知珠、法海等四所寺院。另外,也管理五台山、多伦诺尔、西宁等地的寺院。
□内蒙古各地设有乌兰察布盟佛教协会、阿拉善盟佛教协会、巴音浩特佛教会,佛教略微复苏。
□爵南派,西藏佛教迦当派的分支。又作爵囊派、觉囊派。约创于十四世纪初,由图解宗都(一二九○|一三五三)承迦当派的秘密新说而稍加改变,因以爵南寺(西藏日喀则以西的拉孜县境)为根本道场,故称为爵南派。清初,此派第五世大喇嘛将之改宗于宗喀巴的格鲁派内,今已无传嗣者。
□西藏佛教爵南派僧。生于明万历三年(一五七五)。万历三十六年,师依据印度僧侣口述的资料,着《多罗那他佛教史》,内容叙述阿闍世王以下诸王朝,及佛教传入锡兰、西藏经过,颇见重于世。多罗那他,博学能文,兼通梵语,着有《印度佛教史》,分四十四章,详述佛陀入灭后的佛教史事,其中尤足珍贵者,乃二十三章以下所叙的印度佛教晚期史实,多为东土未传的资料。后因受格鲁派的排挤,晚年被达赖喇嘛四世派遣至外蒙古传法,被蒙古可汗尊为“哲布尊丹巴”。示寂于库伦,年寿不详。
□喀尔喀土谢图汗衮多尔吉生有一子,被认定是多罗那他转世而来,后入藏学法,改宗格鲁派。
□札尼特高等宗教学院大致设有四个学部,即:显教学部、密教学部、天文学部及医药学部。前二者研究一般佛教和西藏佛教,后二者研究星象、气候、自然、医术及药物运用等,是佛教教化世间的方便之学。
□光绪四年(一八七八),清驻库伦大臣志刚废除对哲布尊丹巴的三拜九叩之礼,下令哲布尊丹巴八世对办事大臣起立迎接,经协调后,志刚让步。二十二年(一八九六),驻库伦办事大臣桂斌又要求哲布尊丹巴起立相迎。光绪三十四年(一九○八),川滇边疆大臣赵尔丰破坏喇嘛教势力,清兵撕毁经典作为靴底等。
□蒙古人民共和国政府不准喇嘛参与政治,禁止寻找哲布尊丹巴的转世,取消汗、王公、呼图古图、呼毕勒罕等尊号和权责,十八岁以下青年不得出家。一九二八年,第七届“蒙古人民革命党”大会更决议:没收寺产,强迫僧尼还俗,从事生产。
□近年来,甘丹寺编译有:译《法句经》、《小部经》为蒙文;出版各种蒙、藏文字典,如《新蒙藏文字典》等;从事名相及语言学上同义字的字典编汇;历史学者谭亭喇嘛和达磨达赖着《蒙古佛教史》,相关著作并已译为蒙文;出版萨读丹达喇嘛勘校的西藏版本甘珠尔等。
[习题]
一、略述蒙古佛教与西藏佛教的关系。
二、试述八思巴对蒙古佛教的影响。
三、简述您所认识的内蒙章嘉呼图克图十九世。
四、试述外蒙古佛教现况。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
第二十课 宗派外人物
佛陀入灭后,佛弟子将佛陀的言教发扬光大,由于时代背景及个人研究的差异,而有宗派的区别。由于宗派的发达,佛法更能应机,广为流传,除了本册各宗各派所提及的祖师大德外,还有许多对佛教发展相当有贡献或于教史上堪称代表的人物,在本文中一一点出,以补阙漏。
印度本土有付法藏第一祖大迦叶尊者。智慧第一,慑服外道□的舍利弗尊者。承教启经,结集法典的阿难尊者。筹建只园精舍,宣扬布施法门的须达长者。矢志出家,坚持佛道的大爱道比丘尼□。十大愿心,教化童男童女的胜鬘夫人□。佛化家庭,六度摄众的维摩诘居士□。遣使弘教,法敕传世的阿育王□。保护佛教,结集法典的迦腻色迦王。文艺度众,造论始祖的马鸣菩萨□。
始传中国有:最早来到中国的中印度竺法兰与大月氏僧迦叶摩腾。首传止观经论的安世高□。第一位在我国翻译及传布大乘佛教般若学理论的支娄迦谶□。翻译《无量寿经》的支谦。中国佛教梵呗之祖陈思王曹植。第一位兼有儒释道三教思想的翻译家康僧会□。中国僧侣西行求法第一人朱士行。广译大乘经典的竺法护□。神异伏暴的佛图澄。有部论典大家僧伽提婆。汉晋间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安大师□。著作中国古代第一部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旅游参访记录的法显法师□。倡导“佛性论”,创“顿悟成佛”、“阐提成佛”之说的
道生法师□。翻译《大般涅槃经》的昙无谶□。复兴北魏佛教,建设云岗石窟的昙曜法师□。翻译《楞伽经》的求那跋陀罗□。编著《弘明集》、《出三藏记集》的僧佑法师。地论宗之祖菩提流支□。四次舍身为奴的皇帝菩萨梁武帝□。树立后世高僧传记体例典范的慧皎法师。我国佛教传译史上的泰斗真谛大师□。
隋唐以后有:三阶教主信行法师□。刻经护教的静琬法师□。著作《破邪论》、《辩正论》,挽回佛教厄运的法琳法师□。长于法相因明的圆测法师。东塔律宗创始人怀素律师□。唐代译经之雄菩提流志。唐代西行求法译经家义净法师□。译经三藏实叉难陀。以法为乐,送子出家的裴休宰相。宋代天台宗山外派名僧智圆法师□。明末四大高僧紫柏、憨山、莲池、蕅益大师。
近代大德有:晚清刻经弘法的杨仁山□。擅长诗文绘画的曼殊法师□。爱国僧人八指头陀□。弘扬佛法,《仁学》救世的谭嗣同□。佛学治国的国学大家章太炎□。专研法相瑜伽的欧阳竟无。著作佛书,教化社会的梁启超□。倡导八宗平等,鼓吹佛教革新的太虚大师□。护国卫教的戴季陶□。现代佛教史学者汤用彤。戒杀护生,菩萨画家丰子恺。讲学于锡兰大学的法舫法师。弘扬三论的印顺长老。杰出优婆夷孙张清扬女士□。
现代佛教的趋势,逐渐走向人间化、普及化,二十世纪以来,中国佛教在诸山长老、大德胼手胝足辛勤耕耘下,方能在各地播撒菩提种子,延续法脉,乃至形成今日佛教蓬勃发展的气象。以下再列举民国以来弘教的诸方大德,如:宗仰、道阶、应慈、会泉、慈舟、圆瑛、月溪、守培、妙果、能海、仁山、性愿、智光、广钦、持松、常惺、南亭、普净、乐观、白圣、道安、宏船、东初、震华、巨赞、正果、晓云、如学、忏云、竺摩、演培、煮云、证严等法师,及王一亭、熊希龄、江味农、蒋维乔、丁福保、朱子桥、赵夷午、聂云台、康寄遥、范古农、李子宽、屈文六、李炳南、朱镜宙、周宣德、蔡念生、詹励吾、黄忏华、傅伟勋、杨秀鹤、南怀瑾、张澄基、于凌波、张曼涛、郑振煌、郑石岩、林清玄等居士、学者。
[注释]
□佛陀成道后第二年,须达长者希望佛陀能前往邪法盛行的舍卫城弘扬正法,于是发愿修建精舍,礼请佛陀及比丘们常住,以化导众生。佛陀派遣精通外道典籍,智慧第一的舍利弗前往协助。舍利弗于辩论大会中,慑服国王及三万名六师外道皈依,并取得建设精舍的权利。
□悉达多太子出生七日后,圣母摩耶夫人即往生,由姨母摩诃波闍波提夫人(意译作大爱道)扶养成人。净王过世后,大爱道夫人请求佛陀允予出家,然而因当时僧团中尚未有比丘尼,所以佛陀婉言拒绝。大爱道夫人带领五百释迦族女人追随佛陀四处弘法,多次恳求,终于如愿成为僧团中第一位比丘尼。
□胜鬘夫人是波斯匿王和末利夫人之女,聪慧利根,闻“佛”名即生大信心,感得佛陀现身,且在佛前发十大愿心,奉行大乘菩萨道。胜鬘夫人与夫婿友称王共弘大乘教法,引导城中童男童女信奉佛法。
□《月上女经》记载,维摩居士以雷为姓,夫人名金姬,贤慧善良,恭敬三宝,深信因果。儿子名善思,才智兼备,与智慧第一的舍利弗论辩,无所畏惧。女儿月上,精通佛理,辩才无碍。《维摩经》载,维摩居士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女,常修梵行,可谓提倡人间净土思想的先驱及实践者。
□西元前三世纪,阿育王从僧团中遴选千位精通三藏的比丘,以目犍连子帝须为上首,于摩揭陀国华氏城进行第三次结集,并遣传教师携三藏法典到国外弘法。弘法范围,北起尼泊尔,南到锡兰,西起巴克多利亚,东到缅甸,对佛教日后的发展具有历史性的意义。阿育王在全国各地以当地方言刻成“摩崖法敕”,教导百姓如何实践人间佛教,如不滥杀生、布施、节欲、储蓄等。
□二世纪中印度的马鸣菩萨,有佛教诗人、辩才无碍比丘的美誉。他所作的《佛所行赞》在当时五印度及南海诸国传诵一时;其音乐剧“赖吒和罗”,音律扣人心弦,宣说苦、空、无常,感得华氏城五百王子出家。马鸣造《大乘起信论》,破邪显正,阐明佛旨,乃造论兴宗的始祖。
□于汉桓帝建和初年(一四七)来华,翻译有关止观法门的经论,如《七处三观经》、《小安般经》等,重点地传译定慧方面的学说,以禅、数(如《五法经》、《七法经》、《十二因缘经》、《十四意经》、《阿毗昙五法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等)最完备。
□大月氏人,后汉桓帝末年至洛阳,从事译经。所译诸经中,以《道行般若经》最为重要,乃般若经系各种经典中最早的译本,此类般若系经典促进魏晋时代玄学清谈之风。又所译的《般舟三昧经》,为我国佛教史上初期弥陀净土信仰。此外,《首楞严经》的传译则带动四、五世纪间中国佛教的大乘化。
□于吴赤乌十年(二四七)至建业,藉用中国传统思想翻译佛经,以中国化的佛教来推展教义,并成立佛堂从事民间传教活动。孙权为造建初寺,是江南建寺之始。
□于长安从晋武帝泰始二年到怀帝永嘉二年(二六六-三○八),翻译了一百五十余部经论,包括《般若》、《华严》、《宝积》、《大集》、《涅槃》、《法华》、《本生经》等,尽备当时西域流行的要典,拓展了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弘传。
□是东晋时代杰出的佛教学者,其具体贡献包括:□科制佛经:将佛经的组织结构,分立序分、正宗分、流通分三部分。□制定僧尼戒规。□以“大师之本,莫尊释迦”,决定佛门一律以“释”为姓。□整理佛典,主持译经。□综合整理了前代般若、禅法、戒律等系的佛学,编纂《综理众经目录》,为我国第一本佛典目录。
□于晋安帝隆安三年(三九九)西行求法,游历西域、五印近三十国,前后经过十五年,著作《佛国记》一卷(又称《法显传》),为中国古代第一部介绍印度和斯里兰卡的旅游参访记录。
□东晋涅槃经学者。与道融、僧叡、僧肇等,皆为罗什门下俊杰,称为关内四圣。精通龙树、提婆之学,慨叹当时学者受经文滞碍而疏于圆通义理,遂深究有、空、因、果之理,创立善不受报及顿悟成佛说,并着《二谛论》、《佛性当有论》、《法身无色论》、《佛无净土论》、《应有缘论》等,以阐释其说。又因阅及法显所译的六卷《泥洹经》,乃谓一阐提人皆得成佛。其时,《大般涅槃经》尚未传至,闻者难信,群起攻讦。师遂遭摈斥,再度入庐山隐居。其后,昙无谶所译的《大般涅槃经》传至南方,内容果如其说,众师皆叹其卓识。师自此亦得以此经宣说阐提成佛之义。据传,师曾于江苏虎丘山聚石为徒,阐述“阐提成佛”之说,感群石点头,后世遂有“生公说法,顽石点头”的美谭。
□于北梁玄始十年(四二一)受河西王之请,翻译出《大般涅槃经》,主张包括阐提在内的一切众生,皆具有自觉成佛的佛性,引起当时佛教界的诤论,而开创了涅槃师一派。此外,昙无谶所译的大乘佛经、戒籍,对佛教日后的发展亦具有相当的影响。
□北魏太平真君七年(四四六),太武帝下令废佛,佛教一片凋零。真君十三年,文成帝下诏复佛,昙曜任沙门统,推动整个佛教复兴事业,其中以云岗石窟的营造最为烂辉煌,而他所确立的“僧只户”、“僧只粟”和“佛图户”制度,亦为经济史上的一大贡献。
□中天竺人,刘宋元嘉十二年(四三五)来华,有系统地翻译了瑜伽一系的学说,尤以《楞伽经》的译出,播下禅法种子,培育出一派研究此经的楞伽师,终至形成中国的禅宗。
□北天竺人,为大乘瑜伽系的学者。北魏宣武帝永平元年(五○八)至洛阳,敕住于永宁寺,从而翻译梵经。译有《十地经论》、《金刚般若经》、《深密解脱经》及《大宝积经论》、《法华经论》、《无量寿经论》等。因与勒那摩提共译《十地经论》,被尊为地论宗之祖。
□梁武帝广造佛寺,注经弘法,度僧修福,有“中国的阿育王”之誉,其《断酒肉文》更影响中国僧侣成为素食的奉行者。梁武帝一生中曾四次舍身同泰寺,改着法服,行羯磨法,凡事亲执劳役,每经诸侯百官前往延请视事,方由群臣以万钱赎回,共计四次。
□于南朝梁代中大同元年(五四六)携经典来华,与鸠摩罗什、玄奘、义净同称四大翻译家,所译经论中以《摄大乘论》、《摄大乘论释》影响最大,此二论乃南朝摄论学派的主要理论根据,真谛亦因此被尊为摄论宗之祖。
□三阶教为中国佛教史上非常特殊的一个教派,信行法师有鉴于隋代已进入末法时期,故主张必须修行“普法”,始易有成。他根据时、处、机(人)三项,将佛教分成三阶,以现在为末法、秽土、破戒之世,故倡导实行普法,称为“三阶教”。因此,三阶教又称普法宗。此外,信行设置十六种“无尽藏行”的制度,为后世佛教财政组织及慈善事业树立典范。
□隋代静琬法师鉴于北周武帝彻底破坏佛教,遂发愿刻一切经于石,封藏于今北平房山县白带山中,以备法灭后学人遵循循进道之资。山因之易名为石经山,后又改名石景山。当时,曾得隋炀帝皇后之助。唐贞观十三年,师志未竟而示寂,由门人继其刻经之业。此为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石经。
□唐初道家获王室支持,每有打击佛教之举,唐高祖武德四年(六二一),太史傅奕奏策十一条请罢佛法,法琳乃上书辩其非,以《破邪论》与之辩难,傅奕理屈而无以对,帝始稍息废佛之事。后为对抗李仲卿等之排佛论,又着《辩正论》,挫其邪论。
□唐代律僧。从道宣律师习《四分律行事钞》。其后,又转入法砺的弟子道成门下,学《四分律疏》。久之,慨叹古人之义未能尽善,乃撰述《四分律开宗记》,纠弹古疏之过,总结为十六失,而别立一家之说,时人称为新疏,以别于法砺的《四分律疏》。自是,师所立的新说,乃称东塔律宗,而与法砺的相部宗、道宣的南山宗鼎足,并称律学三大宗。
□于唐咸亨二年(六七一)西行赴印度,二十年间历游三十余国,携回梵本经论约四百部、舍利三百粒至洛阳。其后参与《华严经》的新译,与戒律、唯识、密教等书籍的汉译工作,与鸠摩罗什、真谛、玄奘等,共称四大译经家。着有《南海寄归内法传》四卷、《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二卷,著作中备载印度南海诸国僧侣的生活、风俗、习惯等,系了解当时印度的重要资料。
□与同门庆昭、晤恩等阐述天台山外派学说,与山家派代表四明知礼展开论辩,并撰述《金光明经玄义表征记》,以四难否认《金光明玄义》广本的观心释,对抗山家派。然一般以知礼之说为天台正统,贬抑山外派。
□中国佛教的学术文献,自“三武一宗”法难之后,历代各宗派数千种珍贵论着几乎湮灭殆尽,加上清末太平天国之乱,经书荡然无存。杨仁山乃舍自宅设“金陵刻经处”,流通经典百余万卷,印刷佛像十余万帧,并创“只洹精舍”、“佛学研究会”,亲自讲授佛学,成为民初中兴佛教的关键人物。
□曼殊(一八八四-一九一八),性格率真,不从流俗,译着有:《梵文典》八卷、《梵书摩多体文》、《法显佛国记》、《惠生使西域记地名今释及旅程图》、诗集、散文及小说等数部。今有《苏曼殊全集》行世。
□名敬安,字寄禅。为太虚之师。时值辛亥革命,教界骚然,遂纠合江苏、浙江有志之士,于上海组织“中国佛教总会”,以期统一僧界,被推为会长。一九一二年春,请求南京临时政府保护寺产。未久,与成立不久的北京政府发生冲突,愤极而客死法源寺,然亦因而获得国务院对总会章程的承认。
□晚清之际,中国近代文化思想面临中西文化、传统与现代的冲击,在此急遽的转型过程中,谭嗣同是极重要的启蒙思想家。他秉持佛教慈悲济世情操,全力投入变法维新运动,所撰的《仁学》一书,对当代思想界造成莫大的震憾。《仁学》一书融通佛学、西学、国学、政治,目的在拯救中国,度化众生。
□即章炳麟,为中国近代史上佛学思想浓厚的国学大师,他主张革命排满,曾被清廷拘捕入狱,在狱中三年,潜心研究大乘佛典,提出“由佛学易天下”的救世主张,阐明佛学可以制恶见,清污俗,增强人民的道德观念。章太炎呼吁以华严宗“普度众生,头目脑髓都可施舍与人”的大无畏精神,和法相宗“一切有形的法相,无形的法尘,总是幻见幻想,并非实有真有”的无我精神,完成革命事业。
□梁启超有系统地研读佛典,并将研究所得撰文发表,计有“佛教之输入”、“千五百年之中国留学生”、“佛教与西域”、“中国佛法兴衰沿革说略”、“佛典之翻译”、“翻译文学与佛典”等,共计十八篇,全书名为《佛学研究十八篇》。
□太虚大师主张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撰文鼓吹佛教复兴运动,建立新僧团制度。与仁山法师首倡组织“佛教协进会”,后在南京创设中国佛教协进会,后并入中华佛教总会。并在上海创设觉社,主编觉社丛书,翌年改为《海潮音月刊》。一九二四年,在庐山举行世界佛教联合会。次年,率团出席日本东亚佛教大会,并考察日本佛教,日人尊之为“民国佛教界之盟主”。一九二八年在南京创设中国佛学会,并弘化于英、法、德、荷、比、美各国,应法国学者建议,在巴黎筹设“世界佛学院”,为中国僧人赴欧美传播佛教之始。一九四三年,与于斌、冯玉祥、白崇禧等组织中国宗教徒联谊会。为提倡僧教育,培植僧材,设立武昌佛学院(一九二二)、闽南佛学院及汉藏教理院(一九三一,重庆北碚缙云寺)。其次,创办海潮音、佛化报、佛化新青年等杂志以弘扬佛法,并派遣学僧分赴西藏、印度、锡兰等地留学,以从事巴利文、梵文、藏文的研究,促使佛教世界化。
□戴季陶信仰佛教,将佛法要义与中山先生革命建国的理想融会贯通,又举行各种法会为国祈福,并对佛教界提出建言,整建寺院,刊印经书等。
□孙张清扬女士一生护法卫僧,不遗余力:协助太虚大师发展佛教文化事业、出任中国佛教会常务理事、开设佛经流通处、佛教书局;协助东初法师影印大藏经,促进台湾佛教的复兴;晚年又将自宅赠予佛光山寺,作为弘法教育资财,她对早期正信佛法的推动,具有莫大的贡献。
[习题]
一、您认为本课中那些人物的思想理念堪成一家之言?
二、举出本课中具有人间佛教思想的人物。
三、举出本课五位您认为对佛教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并说明理由。
四、本课中那些人物对中国八宗的发展产生影响?
五、您认为高僧大德足以流芳百世的原因为何?
六、简述阅读本课心得。
第二十一课 中印佛教的流传
第二十一课 中印佛教的流传
佛教源于印度古国,经过二千五百余年的流传,至今成为世界大宗教,期间以传入中国的影响最为深远。十三世纪,佛教在印度衰微后,南传佛教仍囿限于南亚诸小国,而北传佛教自传到中国后,于隋唐八宗并起,大放光彩,进而传入日、韩,乃至西方国家。汉传佛教在佛教史上扮演着承先启后的重要角色,中印佛教的流传值得吾人加以研究。
一、印度佛教的流传发展
太虚大师依据思想主流将印度佛教的发展分为三个时期:
□小行大隐时期约西元前四世纪至西元一世纪
佛陀应机说教,而有小乘、大乘教法的不同,如弟子中悲智双运的舍利弗、护法卫教的目犍连、度化边民的富楼那,都是大乘根性的佛子。近代学者称佛陀时代为“原始佛教”或“根本佛教”;佛陀入灭后,主张头陀苦行的大迦叶尊者主持结集,弟子们对佛陀教法的不同诠释,已埋下日后部派分裂的种子。百余年后,佛教首度分成上座部与大众部,史称“根本分裂”。尔后逐步分裂,各立支派成二十部,即所谓“部派佛教”□;数百年间所传的教法多为声闻、缘觉的小乘佛法,故称佛教史上的第一个五百年为“小行大隐时期”□。
□大主小从时期约西元二世纪至七世纪
从西元二世纪马鸣、龙树菩萨开始的次五百年间,大乘佛法从潜隐不张的时期走向康庄大道,高树法幢,一时大乘菩萨人才辈出,小乘佛法也就退于次要、从属的地位,称为“大主小从时期”□。
初期大乘佛教以《般若经》、《法华经》、《无量寿经》、《维摩经》、《华严经》等为代表性经典□。中期大乘佛教的思想主流发展为空、有二宗,即中观派以龙树《中论》为基础宣扬般若空观;瑜伽派以弥勒为开祖,于般若空性上,注重瑜伽行,建立唯识说。
□密主显从时期约西元八世纪至十三世纪
佛陀涅槃千年后,进入后期大乘佛教,此时大乘佛教极度兴盛,刺激传统印度教的改革复兴,二教交互融摄。七世纪顷,印度受到回教民族阿拉伯人的侵略,激起国家民族意识而倾向民族宗教的印度教;佛教于此政治背景下,逐渐融和印度教而倾向密教化。
八世纪初,密教集大乘教理的精粹,以真言密咒为中心,完成密宗的体系。其后,密宗为大众化、通俗化,乃融入印度教学说,是为左道密教□。此派经莲华生大士传到西藏,成为西藏佛教前弘期的主流。
十二世纪末,回教徒屡次入侵,彻底摧毁佛教寺院,僧侣多逃往国外,佛教已完全融入印度教中。至十三世纪时,佛教在印度终至衰微不振。
二、中国佛教的流传发展
佛教传入中国至今,约有二千年的历史,源远流长。现在为了大家了解方便,星云特将其流传与发展分为六个时期,以兹说明:
□经典翻译时期(东汉至魏晋南北朝)约西元一世纪至六世纪
东汉明帝永平年间,印度佛教东传中国,梵僧陆续携经来华,并翻译佛典以利弘化。《四十二章经》是中国第一部翻译的佛典,从东汉至魏晋南北朝五百年间,陆续译出三藏十二部,奠定中国各大宗派的成立基础□。东汉安世高、支娄迦谶、北魏菩提流支、西晋竺法护、南北朝鸠摩罗什、佛驮跋陀罗、真谛等,都是此一时期的译经代表人物。
佛教圣典汉译后,经过祖师大德的弘讲注疏,渐与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及宗教观念消融,发展出独特的学派□,开隋唐宗派林立的先河。
□八宗并弘时期(隋唐盛世)约西元六世纪至十世纪
隋唐三百余年为中国佛教史上的黄金时代,译经事业配合宗派发展,令汉译三藏更趋完备,诸学派的基本立场与思想旨趣各有偏重,先后开宗立派,形成中国大乘八宗,各宗派齐头并进,展现无穷的活力□。
唐代的佛教,除盛行于本土外,并弘传至日、韩等国,先后有道照、智通、玄昉、空海、最澄等入唐求法,返国开创法相、律、密、天台各宗。唐末五代,教难、兵火不断,诸宗一时皆没。
□禅净争主时期(五代赵宋)约十世纪至十三世纪
唐末五代教难与战乱频仍,佛寺庙产遭受破坏,法义典籍亦多失佚,唯有“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禅宗,法脉不断。北宋时期,禅宗受到朝廷官员及士大夫的喜爱,成为五家七宗的极盛时代。南宋临济大慧宗杲主张“看话禅”,曹洞宏智正觉倡导“默照禅”,二家分立禅宗天下,人才辈出。北宋永明延寿着《宗镜录》,乃整理禅学的钜着;大师提倡《禅净双修》,阐明见性成佛,亦得诵经念佛,广作万善行门,其著作《万善同归集》即调和禅、净二宗的法执;又作“参禅念佛四料简”□,标明禅净双修是最好的修行方式,更加促进净土宗的盛况□。
宋代知识分子援佛入儒,发展出别具特色的“理学”,是儒家融和、吸收佛教哲学,着重于阐述“心性”与“天道”□的理论。这是佛教信仰普遍为中国人民所接受的力证。
□宫廷密教时期(元、明、清)约十三世纪至十九世纪
元世祖忽必烈尊萨迦派八思巴为国师,命八思巴等勘定汉、藏两种藏经,撰成《至元法宝勘同总录》。嗣后历代皆崇信西藏佛教,均优遇喇嘛教,保护僧徒,密教乃广行于蒙、藏、汉三地。明代亦以崇仰藏僧的方式来治理西藏,广封法王。
明、清两代是中国佛教式微时期,佛教至明代已深入中国民间,甚至产生佛、道不分的情形。明太祖为加强对佛教的管理,曾颁布法令,严禁僧俗往来。清代朝廷对蒙古采取怀柔政策,帝王崇尊密教,为喇嘛僧建立寺庙,雍正并改北京雍和宫为喇嘛寺。此时民间或有他宗信仰,但法运衰微,佛教益颓,清末渐盛行居士佛教□。
□净土经忏时期(清末民初)约十九世纪至二十世纪
明太祖鉴于佛教团体民间势力的庞大,颁布诏令,将佛教划归为山林之教,自此僧侣或以山居自修为依归,或居市集以念佛诵经超度亡灵为本业,失去大乘佛教弘法利生,广结人缘的菩萨精神。
此一时期,高僧大德或隐居山林自修,或志在民间游化,在经忏时流的世风下,别开参禅念佛的净业,诸宗派多以念佛为基本修行。民间持诵佛号,发愿往生西方的信仰亦盛,如印光大师主张念佛法门,致力社会救济,各地僧俗遂兴结社念佛的风气。清末民初,佛教续遭法难□,杨仁山、太虚大师等护教、革新,为中国佛教留下了希望的种子。
□人间佛教时期(二十一世纪)
二十一世纪是回归佛陀时代的人间佛教时期,佛陀出生、修行、成道皆在人间,说明佛教是以人为本,广度有情的生命之教。六祖惠能大师曾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因此佛法要落实人间,才有存在的价值。
民初佛教领袖太虚大师力排旧弊,倡导佛教革命,喊出“人生佛教”的革新口号,影响深远。一九四九年,政府播迁来台后,佛教在大陆几经摧残,一蹶不振。五十年来,佛教在台湾蓬勃发展,可谓受到人生佛教思想的启迪;佛教不仅能增进人生的幸福,更负起人间和平、团结的使命。星云一生以发扬“人间佛教”为己志,主张佛教应现代化、生活化,方能裨益群生。如弘扬佛法要“语文国际化”□,发展佛教要“现代资讯化”□,修行方式要“人间生活化”□,寺院组织要“道场僧信化”□。
如今世界佛教莫不趋向“人间佛教”的目标,可见二十世纪后的世界必定以“人间佛教”为主流,走向同体共生、平等和平的欢喜与融和。
[注释]
□据北传佛教资料记载,根本分裂的原因系因大天的提倡五事新说。据南传佛教资料锡兰岛史(《岛王统史》)、《大王统史》记载,则是由于跋耆族的比丘倡导十事新说 而造成分裂。“说一切有部”被视为上座部系的代表,为最大的派别,所传的论藏典籍最多,如《大毗婆沙论》,在佛教思想的发展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说一切有部后来辗转传到锡兰,成为南传佛教的主流。大众部则在日后成为北传大乘佛教的滥觞。
□与部派佛教平行的大乘佛教,称为“菩萨团”,即由在家信众组成的集团。菩萨团于阿育王的治世前后开始,以印度各地的舍利塔为中心而团结组成,由于礼拜佛塔,而对佛陀产生坚定的信仰,深得宗教的法乐。
□此一时期部派佛教的有部与经量部依然持续发展,如世亲菩萨原是经部学者,其著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可谓部派思想的总汇,并成为法相大乘的阶梯。
□《法华经》主张“久远实成之佛”(即指久远以前就存在,并且拥有无量寿命的佛),《无量寿经》则说“无量寿命之佛”。两者同样说明其存在的根本,源于有永远不灭的生命,即称为“佛”。《般若经》阐明缘起性空的大乘真义。《维摩经》以戏剧结构来强调菩萨道精神的伟大,远超过比丘的立场。《华严经》则出现“一即一切,一切即一”的大世界观。其中不论任何说法,皆以“大乘”之名而扩大人生观及宇宙观,此即其立论根据。
□左道密教以《金刚顶经》为主,又称易行乘或性力派,重视双身法。
□汉至魏晋南北朝有关宗派的译经归纳如下:
□禅学:来自安息国的安世高翻译出小乘禅学系的经典,如《安般守意经》、《阴持入经》、《七处三观经》、《禅行法想经》等三十余部。汉代支娄迦谶译《首楞严经》。后秦鸠摩罗什译《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楞伽阿跋多罗宝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入楞伽经》等。
□般若:汉代支娄迦谶译《般若道行品》,其后《放光般若经》的译出,在东晋时代普遍受到研究。后秦鸠摩罗什译《般若经》后,大乘空义的思想已在中国佛教发展出根深蒂固的地位。
□净土:汉代支娄迦谶译《般舟三昧经》、三国曹魏康僧铠译《无量寿经》、后秦鸠摩罗什译《阿弥陀经》、南朝刘宋□良耶舍译《观无量寿经》、北魏菩提流支译《往生论》。净土三经一论在此时已经完备。
□戒律:曹魏嘉平年间(西元二四九二五四年)昙柯迦罗译出《僧只戒心》为始,姚秦昙摩持、竺佛念二人继之,共同传译《十诵比丘戒本》(上二书均已失佚),此后陆续有姚秦鸠摩罗什译出《十诵比丘波罗提木叉戒本》、姚秦佛陀耶舍译出《四分僧戒本》、《四分律比丘戒本》、《四分律比丘尼戒本》、姚秦弗若多罗、昙摩流支译《十诵律》、刘宋法颖译出《十诵比丘尼波罗提木叉戒本》、刘宋佛陀什等译《五分律》、《弥沙塞五分戒本》、梁朝明征集《五分比丘尼戒本》、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出《摩诃僧只律大比丘戒本》、东晋法显与觉贤合译《摩诃僧只比丘尼戒本》等。
□法华:竺法护译《正法华经》、后秦鸠摩罗什译《妙法莲华经》、南朝齐昙摩伽陀耶舍译《无量义经》、刘宋昙摩密多译《观普贤菩萨行法经》、北凉昙无谶译《大般涅槃经》等。
□三论:后秦鸠摩罗什译《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
□密教:三国竺律炎和支谦译《摩登伽经》、《华积陀罗尼神咒经》、《无量门微密持经》、《八吉祥神咒经》、西晋竺法护译《密迹金刚力士经》、东晋帛尸梨密多罗译《孔雀王神咒》、《佛说灌顶经》等。
□华严:北魏菩提流支译《十地经论》、东晋佛驮跋陀罗译《六十华严经》等。
□唯识:北魏菩提流支译《解深密经》、北梁昙无谶译《菩萨地持经》、刘宋求那跋摩译《菩萨善戒经》、陈真谛译《决定藏论》(以上三部为《瑜伽师地论》的异译本)、后魏佛陀善多及陈真谛分别译《摄大乘论》、北魏菩提流支译《大乘楞伽唯识论》、陈真谛译《大乘唯识论》)以上二部为《二十唯识论》的异译本(、真谛所译《中边分别论》为《辩中边论》的异译本。
□俱舍:安世高译《阿毗昙五法经》、《七法经》、《五法经》、《四谛经》、〈《阿毗昙九十八结经》等。后秦僧伽提婆与竺佛念共译《八犍度论》(《发智度论》的异译本)、后秦佛陀耶舍与竺佛念译《长阿含经》、刘宋求那跋陀罗译《杂阿含经》、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中阿含经》与《增一阿含经》、陈真谛译《俱舍论偈》 、《阿毗达磨俱舍论释》(《旧俱舍》)等。
□成实:姚秦鸠摩罗什译《成实论》。
□南北朝时,佛教学者以经论为依,各取所学,立义论理,诠释佛陀一代教法,学派纷立。如北朝昙鸾主张凡愚专持名号即得带业往生净土,达摩之禅兼具“真常”、“唯心”二义。南朝晋宋之间,涅槃学派继般若而兴;齐梁时,《成实论》与涅槃学盛行,陈代三论特盛;陈隋之际,天台学成为南朝佛教的主流。
□佛教宗派在隋唐时代的发展如下:
□三论宗自鸠摩罗什译出三论后,门下多人弘传,至隋朝吉藏集大成。
□禅宗至初唐六祖惠能始有宗风可言,惠能开顿悟南宗,一花五叶,渐成五家七派;唐中叶以后,诸宗衰微,独禅宗得势。
□中国律宗至初唐南山道宣律师以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大兴此宗,为集大成者,迄今出家僧众仍以《四分律》为修持圭臬。
□隋代道绰仰慕北魏昙鸾高风,专修念佛净业。复有善导着《观无量寿经疏》,专明念佛真义。又慧日着《往生净土集》,主张禅净合一,净土宗派渐成。
□隋末天台智者大师承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法门,着“天台三大部”,以《法华经》为依据,阐扬法华思想,开立“天台宗”,是当时最早的宗派。传至盛唐六祖湛然,确立天台严密教理的基础,被称为天台宗中兴之祖。
□华严宗的开祖溯自隋末杜顺,专宗《华严》,创法界三观,传智俨,至三祖法藏集大成,完成华严教理的组织系统。其后四祖清凉澄观、五祖圭峰宗密皆为华严学泰斗,备受唐代帝王礼遇、器重,世称“华严五祖”。
□唯识宗成立于唐玄奘西行返华后,于唐永徽五年重译《阿毗达磨俱舍论》,世称《新俱舍》,为历来法相宗的基本教本。经窥基注疏传世而极盛,其中《成唯识论述记》被后世唯识学者奉为圭臬。唐代诸师于本论注疏甚多,以《光记》、《宝疏》、《圆疏》最为出名,至今通行。
□唐开元年间(八世纪初),善无畏、金刚智来华译经传密,中国密宗始逐渐有组织系统,不空继而发扬光大,门下受密法灌顶者甚多,始终获唐室重视,并东传至日本。成实宗的研究盛行于南北朝,亦于隋唐时代传入日、韩。
□四料简如下:“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来世作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两宋时代,净土信仰亦渐渐深入民间,诸宗各派多兼修净业,以极乐为旨归。如天台法脉几乎皆求生西方,律宗及华严弟子亦多归心净土,结社念佛蔚为风气,净土教广为社会各阶层人士所信仰。
□天道,主张天理为宇宙的本体与至善。
□明朝时,居士已热衷于佛教教学的研究,如注释佛典、编集禅宗语录等,并完成《居士分灯录》、《居士传》等多种在家信徒的传记。清末以降,佛教步入衰颓之势。后 以彭绍升、杨文会等居士刊行佛典、开办佛学院、设立居士林等,注入佛教的新血。
□如民初的“庙产兴学”、军阀冯玉祥的迫害佛教、文化大革命时的毁佛等。详见《佛教.教用.中国佛教史上的教难》。
□如一九六二年,星云筹画推出首部《中英对照佛学丛书》;一九七六年,开办英文佛 学中心;一九八三年,成立“佛光山中国佛教研究院国际学部”;一九八八年,成立“日文佛学班”;一九九四年,设立“南非佛学院”等,以培养国际弘法人才。如今佛教已传遍世界五大洲,教典被翻译成各国语文,如日文、韩文、英文、德文、俄文、西班牙文等,都是弘法国际化的成果。
□如一九五三年,星云利用幻灯片布教,以现代化科技产品来宣扬佛教;一九五七年,于台北民本电台制作“佛教之声”,首创佛教在电台弘法的先河;同年八月,首度灌制六张佛教歌曲唱片;一九七九年,佛光山制作第一个佛教电视弘法节目“甘露”。
□如一九五三年,星云撰写佛教歌词,组织“佛教青年歌咏队”;一九五四年,首开“ 家庭普照”;一九五七年,实行“佛化祝寿”,提倡“佛化婚礼”;一九六九年,佛 光山举办第一届“大专佛学夏令营”;一九七六年,首办老年夏令营;一九七九年起 ,定期举办儿童夏令营;一九八○年,举办“青少年冬令营”。
□如一九五三年,星云于宜兰雷音寺成立“星期学校”、“儿童班”、“文理补习班” ;一九五五年,成立“青年学生会”;一九五六年,宜兰念佛会落成,是佛教第一座专为开演教法之用的讲堂;一九八四年,佛光山普贤寺首度举办“都市佛学院”;一九八六年,于佛光山创立“信徒讲习会”;一九九○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首度举办“世界佛学会考”。
[习题]
一、试述印度佛教发展的三个时期成立的意义。
二、试述密教兴起后,大乘显教在印度的发展。
三、略述中国佛教宗派形成的源流。
四、禅、净二宗在两宋独盛的原因为何?
五、试述您对人间佛教的理念。
六、试述您对人间佛教未来发展的期望。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