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佛光教科书:《宗派概论》(3)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第十四课 藏传佛教
  西藏的佛教,应溯自西元四世纪,藏王拉托托.日宁赞□得《如意珠宝箧庄严经》等,因不解经义,以“玄密圣物”□奉祀;至西元七世纪中叶,藏王松赞干布□始建寺译经□,这是西藏佛教的嚆矢。
  西元八世纪中叶,藏王赤松德贞□虔诚奉佛,积极弘扬佛法,迎尼泊尔寂护大师□入藏,讲说律藏、中观,建桑耶寺□。惟是时藏地原始苯教□排斥佛教,灾难频传,佛教发展备极艰辛。西元七四七年,藏王接纳寂护大师的建议,遣使者恭迎印度密教莲华生大士□入藏,立宗弘化,乃开藏密之源。大师以
  神通降服苯教教徒,悉奉佛教,同护佛法,屡建未成的桑耶寺乃顺利竣工,所传真言仪轨亦告大备。是时,并得啤玛拉密渣尊者□大力相助,披度僧众,依教修行,这是藏地佛教前弘期的盛况。
  西元九世纪,苯教反佛势力兴起,藏王朗达玛□大举毁灭佛教。其后,藏地内乱,民生疾苦,引起藏人向佛之心,乃迎印度尊者阿底峡□入藏,从事改革,佛法再兴,开启藏地后弘期佛教的发展。
  在西藏佛教史上,佛教遭朗达玛毁灭前,莲华生大士所传佛法,称旧派,藏语称“宁玛派”;阿底峡尊者以后所传佛法,称新派,藏语名“噶当”,又称新红教,系将原来的密教融和显乘,以显密不二,经典与曼陀罗合一,为解脱要道,护持者众。此后,西藏佛教迅速发展,宗派林立,因此精舍林立,宁玛、噶举、萨迦、格鲁为四大教派,其余尚有当巴桑吉□所建的“希解派”□,衮邦钦波.特吉尊椎□所创的“觉囊派”□,博东巧勒南杰□所立的“博东派”□,布敦□所兴的“霞鲁派”□,以及如南喀坚赞□虽未列“洛扎派”名,而显盛一时的流派甚多。时至今日,或虽典籍尚存,法统失传,或以法脉尚兴,教义相似,或以流传未久,而未弘传,皆不赘述。兹就四大主流宁玛、噶举、萨迦、格鲁四派概略说明如下:
  一、宁玛派(红教)
  宁玛派是西藏佛教中最早的教派。宁玛,藏语古老的意思。始祖即藏密开祖莲华生大士,大士入藏之后,降魔建寺,辟地译经,弘传密法,一时佛法大兴。
  十一、十二世纪间,藏僧三索尔□及绒却吉桑波等,奉莲华生大士为开祖,依其密咒及所遗“伏藏”□修习;自藏传佛教后弘期始,称宁玛派。又此派僧人头戴红色僧帽,因此别称为“红教”。
  宁玛派重个人实修,奉大乘思想,不置寺院,觅隐密山洞,修持岩藏或心中取得的莲华生大士所传密法。后来规模益广,形成六大传承,即噶陀、白玉、左千、雪谦、多杰乍、敏珠林是,盛行于康藏、青海、四川等地,至十六、十七世纪,始有较具规模的寺院,且发展快速,海内外承侍此派受法修行者众多。
  二、噶举派(白教)
  本派祖师马尔巴,亲自到印度向密教大师那洛巴修学密法,回藏后成为噶举派的开祖。噶举派注重口口传授。噶,意指“佛语”或“师长的言教”;举,意为“传承”。此派在修法时穿着白色僧裙(马尔巴沿袭自印度习俗),别称“白教”。
  马尔巴传授“喜金刚”□、“密集金刚”、“大手印”□等密法,并全力投入梵典汉译的工作。他以在家居士身分传法灌顶,门下弟子以密勒日巴□最为杰出,是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诗人圣者。密勒日巴的再传弟子冈波巴□,其弟子分为四大派和八小派□,其中,杜松虔巴所创立的噶玛噶举派,即第一世噶玛巴□,以活佛转世的方式传承此派,至今已转世至第十七世,从二世开始为忽必烈之师,乃至十世皆为中国元朝皇帝的教授师。
  噶举派的教义传承自应成派《中观论》□,最主要的教法是“大手印”法,并着重将生活中的不顺遂视为修道的“助缘”,主张于逆境中磨练意志,以增长学法的信心。
  三、萨迦派(花教)
  西元一○七三年,萨迦派的教主贡却嘉布□,在后藏仲曲河谷的萨迦地方,以所建的萨迦寺为名,成立此派。此派寺院墙上绘有象征文殊、观音与金刚手菩萨□的红、白、蓝三色花纹,因而又名“花教”。
  萨迦法王与教主的继承,是采父子相传的家族传承方式世代轮替相承。萨迦四祖贡噶坚赞曾应元帝忽必烈召请入朝,被尊为帝师,着有《萨迦格言》,流传至今。萨迦五祖八思巴,亦被元朝尊为帝师,册封为“大宝法王”,并委以全藏的统治权,萨迦派因而盛极一时。随着元朝政治的衰微,萨迦派在西藏的地位也受到重大的影响,但其教义仍然流传至今。
  萨迦派所弘传的密法,传承自贡却嘉布得文殊的启示,以清辨一系的中观派教学解释秘密乘,“喜金刚”法为其传承,并以显教中观、唯识思想为基础,注重“道果”密法□的传授。其教法有三个主要的修行次第,即:最初舍非福(恶业)中断于我执(人空),后除一切见(法空),知此为智者。
  四、格鲁派(黄教)
  宗喀巴遥承噶当派传统,于西元一四○九年以所建的立波噶当寺为名,创建“立波噶当派”。其后,又在拉萨创建甘丹寺,并发起“传召”法会,乃改为“格鲁派”。“格鲁”意为善规与善行,后世尊宗喀巴大师为创始者。宗喀巴提倡宗教改革,讲求戒律精严,注重显教修学,并主张先显后密的教法。此派因头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
  宗喀巴采取噶当派阿底峡尊者显密合一的思想,并建立先显后密的修行次第,以五大部论□为修学显教必修课程。宗喀巴的代表作《菩提道次第广论》和《密宗道次第广论》,不但体现他的思想体系,也是格鲁派的理论基础。
  格鲁派是西藏佛教教派中最后兴起的,十五世纪以后的西藏历史与格鲁派的历史密不可分,其势力强大,寺院众多,最著名的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和扎什伦布寺。
  西元一九五九年文革期间,十四世喇嘛丹增嘉措出走到印度西北部的达兰沙拉,并建立流亡政府至今。
  随着藏僧的流亡海外,各个教派在世界各地重建梵宇,弘传密法,揭开了西藏的神秘面纱。各国学者对西藏的传统、语言、典籍、教派、美术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兴趣,形成研究、撰述与阐扬的热潮。
  [注释]
  □为西藏二十八代赞普。
  □谓不可理解的神圣之物。西元四世纪,藏王拉托托.日宁赞缘印度学者罗森楚及译师悌列西,得《如意珠宝箧庄严经》、“六字明”及“金塔”等佛教文物。
  □唐素称弃宗弄赞(六一七|六五○)。他统一吐番各部落,建立联合政权,文治武功优,并且创立西藏文字,是位有名的赞普。二十三岁娶尼泊尔慈珍公主,二十五岁娶大唐文成公主为妃。
  □指藏王为迎娶两位公主,在拉萨建大昭寺、小昭寺,并用藏文翻译《华严》等大乘经藏。
  □是一位虔诚奉佛的赞普,亦是莲华生大士二十五位大弟子之一。
  □又名菩提萨埵,东印度人,是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的瑜伽中观派的创始人,那烂陀寺著名学者。后来任藏北桑耶寺首任大堪布。
  □位于西藏拉萨南方,扎囊县境内,西元七七五年,赤松德贞王时,由莲华生大士督工修建,全寺共三层,基层采藏式建筑,第二层为唐朝建筑,第三层是印度式样,所以又称“三样寺”。并请印度十二名说一切有部的上座比丘为尊证,引度七名藏人出家,史称“七觉士”,是西藏佛教史上第一座具备僧宝的正规佛寺。
  □为佛教传入西藏以前,藏人以天神、诵词、咒术为信仰的原始宗教。苯教有白苯及黑苯两种,黑苯已灭绝,白苯尚存。苯教最高神圣,名为“叶仙”,叶意本源,仙意神圣。苯教的灵性,建立于宇宙观的现实界,以诵词、咒术供养而祈保护的民间信仰。
  □又称贝玛桑巴瓦,应化于邬金,即西印度,为今巴基斯坦境内优禅尼国。史载东北有海曰殖民当巅,盛产莲花,中有莲茎,粗可合抱,大莲敷起,析为八房,中出灵儿,相好光明,端身趺坐,时维辰年,季夏六月,日宿在鬼。王迎归扶养,询其父母为谁,答曰:“明了智慧以为父,欢喜慈悲以为母,不生不灭以为地,内外莹彻以为心,空有不着以为食,降服妄念以为座。”大士本成正等正觉,是阿弥陀佛之身、观音菩萨之语、诸佛之意的化身,度生方便皆悉具足,应化各地,调伏有情,绍隆三宝。大士融通显密,不使二歧。凡显经密轨,究竟法义,无上悉地,皆深得释迦如来师承口诀,所有金刚身、语、意三业,法、报、化三身,成证秘诀。息、增、怀、诛度生方便,皆悉圆满。寂护大师赞曰:“大士乃三世之大宝,十方之旭日,诸佛之真身,众生之慈母也。”大士于西元八○四年乘天马凌空离藏往西印度,为众生说法后,再乘天马飞往雅饶洲。
  □生于西印度,在宁玛派具有很崇高的地位。当宁玛派初创时,尊者予莲华生大士很大的助力,尊者曾在中国五台山承侍诗列星哈大班智达,得全部外内密的传授。尊者于藏地凡十三年,主持译事,其后复返五台山。
  □别名赤达玛乌冬赞,助苯教徒消灭佛教,接王位不久即暴毙,从此吐蕃王朝呈混乱之局。
  □是东方萨贺王之子,孟加拉人,可谓善巧内外诸明处,持律上座三学净,是印度的大教师,亦是那烂陀大寺院的住持,三藏显密无不通达,名号贤劫摩诃萨。
  □生于南印度闍若僧诃所属的春贝岭,天性乐善,少时精通五明,从善天伦师出家,其最胜悉地为证大见道智,成就弟子甚多,曾从藏地游历漠土,因此在漠地名声亦大。
  □当巴桑吉所创,希解意为“能寂”,以般若性空为教义,注重避世苦修,以去我执。十四世纪末叶逐渐失传。
  □在扎什伦布西北百里觉摩囊建寺,以大学者总布巴为住持,大开宗风,自此以后,其继承者则称为觉囊派。
  □主“他空”思想,以时轮金刚瑜伽教法著名,属香巴噶举的一支,在康地区传播甚广。此派法王阿旺班玛南嘉,现驻青海果洛甘德龙什加寺。其弟子亦是达拉那特活佛转世的阿旺扎西江措仁波切,年少聪慧,精通五明,经教密续的修习,精进不懈,自奉俭约,不喜华饰,于美台等地建立弘法道场,光大发扬此派教法。
  □别名博东巴,又称晋美扎巴。博东在日喀则境内,为总布巴大弟子,曾继总布巴为觉囊寺住持,通达显密经教,并通诗文词章。
  □博东巴建八莫却顶寺于后藏,并建立讲听宗风,称为博东派。
  □噶当派以学术著称,学僧辈出,其中以布敦为最。布敦被迎至霞鲁寺,由其甥舅等为施主,广兴四本续灌顶,密经讲解和要门教授的讲听之风,曾建时轮及金刚界为主的瑜伽部曼陀罗仪轨,其门下有贡松巴、却季巴、穹勒巴、扎泽巴等,宗喀巴曾依止以上三人听受时轮、胜乐、瑜伽续部诸法。布敦著作丰富,以编大藏经(丹珠尔)及布敦佛教史为二大贡献,对后代诸派影响深钜。
  □或称布鲁派,此派于布敦大师圆寂后,扎泽巴西继承法座,继出霞钦及旃陀罗巴等法嗣而立此派。
  □属噶当教典派,住持洛扎寺,宗喀巴曾与其共研经教,其祖先许布属宁玛派,亲得金刚手菩萨传授不共甚深要法,并将噶当派合而为一,为学者讲说,未列洛扎派之名。
  □即西藏僧人索尔波且释迦生、索尔迥喜饶扎巴、索尔迥卓蒲巴,人称“三索尔”。
  □指当年莲华生大士预知藏地佛教尚有劫难,将所传共不共悉地的教法与法物埋藏于山崖水壑隐密之处,并加持之,使经久不坏,后由有缘人取之,开藏以弘扬。
  □无上瑜伽乘中的最究竟法门。
  □为西藏佛教噶举派的最高密法。有关大手印的重要典籍有《庄严解脱道论》、《俱生和论》。此法以禅定为教义,空、智合一,成就内在心灵智慧与慈悲的显现。
  □生于尼泊尔附近,七岁丧父,尝为报叔父、姑母夺产之仇,修习咒术诛人及降雹之法,遂造恶业,继而生起悔意,乃学正法。上师马尔巴为清净其罪业,故意给予无数大小苦行,终至罪业清净,受灌顶与修持口诀。师以苦行闻名,更善歌咏,有《十万歌集》传诵于世。此外,为利益众生,常巡锡各地教化,故被称誉为“密勒尊者”。
  □是密勒日巴的弟子,西元一○七九年诞生于西藏中部的聂极波尼希乃镇,二十六岁受具足戒,法名福德宝。以医生及比丘相现世,修学禅观,是位大比丘学者,又是大瑜伽行者,精通显密,学容三乘,亦是弘扬噶举派教法最力者。噶举派自冈波巴起,才宏扬广大,后发展四大八小十二支流。
  □噶举派有四大八小支流。四大派为噶玛噶举(杜松虔巴所创)、拔戎噶举(达摩班菲所创)、蔡巴噶举(章查巴宗鲁拉巴所创)、帕噶举(多杰嘉波所创)。八小支派为玛仓巴(噶鲁却杰马尔巴所创)、叶巴(桑嘉益巴所创)、修赛巴(帝西勒巴所创)、绰浦巴(昆当勒巴所创)、雅桑巴(鲁多雅璋却杰所创)、主巴(巴玛多杰所创)、达龙巴(克拉西巴所创)、止贡巴(却巴吉天松贡所创)。以上八小支派全由帕 竹巴的弟子所创立的。至于香巴噶举则由琼波那佐大师后代创立的,不属噶举主派 ,故未包含前述四大八小支派中。
  □即杜松虔巴,曾遇佛母赋予宿命通智,并赠予佛母发冠,以常人不能见的方式出现在噶马巴的头上。自明朝永乐帝亲见五世噶马巴顶上的佛母发冠后,乃精心打造黑金刚宝冠相赠,从此噶举派大宝法王皆以黑金刚宝冠仪式,作为转世法王的登位象征。
  □中观学派在第六世纪时分裂成二派:延续传统的哲学推理形式者,称“自续中观派”,以清辨、寂护等为代表;采取否定的推理形式者,称“应成中观派”,以佛护、月称等为代表。
  □一称衮曲爵保,是古代西藏王朝的贵族、昆氏家族的后裔,曾向卓尔.释迦意希学习“道果密法”。
  □广指执持金刚杵的菩萨,亦特用以称密迹金刚力士。如胎藏界曼荼罗金刚手院的诸尊皆称金刚手。又《增一阿含经》卷二十二载,密迹金刚力士在如来之后,手执金刚杵。又《大日经疏》卷一载,浅略义的金刚手,指夜叉,因其执金刚杵常侍卫佛,故称金刚手。深义的金刚手,则指表大日如来身语意三密的金刚萨埵。
  □道果法是萨迦派的修持法,首先要断除一切恶业,然后正视客观世界一切皆空,透过整套繁琐的修行方法,体证外境由心生,万事万物乃吾人内心的种种幻象。若能悟出实相乃空,就能超然物外,即身成佛。
  □格鲁派在修习显教时,以五大论为必修课程,即:法称的《释量论》,即因明学;弥勒的《现观庄严论》,即解释佛境时指引如何达到佛境的书;月称的《入中论》,即“中观学”,解释佛教空性世界观的书;功德兴的《戒律本论》,佛教戒律的书;世亲的《俱舍论》,即佛法总论,叙述佛教整体概念的经典论述。
  [习题]
  一、西藏佛教最早的宗派于何时形成?如何形成?
  二、目前西藏佛教的主要宗派有那些?近代发展如何?
  三、西藏佛教宗派中,组织最庞大的是那一派?如何影响西藏佛教?
  四、试述密勒日巴尊者在藏传佛教的历史地位。


  第十五课 日本佛教
  西元六世纪中叶,佛教由中国经百济传日本□,初期的弘扬以圣德太子(五七四-六二二)为最大功臣,他定佛教为国教,并在制定的十七条宪法中规定全民“笃敬三宝”,说明佛教为“四生之终归,万国之极宗,奠定日本佛教的基础。此后,日本留学僧陆续至中国求法,将中国佛教的思想传承、宗派教说、修行方法等引进日本,逐渐演变成日本特有的宗派佛教思想。今就日本几个重要宗派一一简介如下:
  一、南都六宗
  奈良时代(六四五-七九四),佛教主要的宗派有六家,即:三论、法相、成实、俱舍、律宗及华严。
  三论宗初祖为高丽僧慧灌,于元兴寺大弘三论(六二五),这是日本宗派佛教的开始。其后智藏曾投中国嘉祥门下,道慈亦入中土兼学六宗,分别为二祖、三祖。
  其后,法相宗取代三论宗的盛世,人才辈出,与后来的天台、真言宗,鼎足而立。俱舍宗多依于法相宗,初传在西元六五三年元兴寺僧道昭入唐,跟随玄奘大师习法相教义,回国后,广弘法相宗义。二传是在西元六五八年由智通、智达传入,至玄昉入唐回日本后,法相宗盛行,学僧辈出,以兴福寺、元兴寺为根本道场。
  华严宗发轫于西元七三六年,唐代道璿携华严章疏至日本,圣武天皇极推崇华严□。之后,此宗一度衰落。鎌仓时代,高辨与凝然为复兴华严的两位巨匠。高辨融和华严与密宗的教学,被尊为严密之祖。凝然精通各宗教义,尤为华严集大成者,宇多天皇曾从师受菩萨戒,赐封为国师,可谓华严中兴之祖。德川时代的凤潭以天台解释华严,识见雄大,为华严宗开创新局。
  律宗初传于西元五八八年,僧尼善信等至百济受戒,回国后,驻锡樱井寺。天武天皇时,道光奉敕入唐学律,至唐代道叡携律本赴日,讲《行事抄》,戒律思想始为流布,是为第二传。唐代鉴真大师自华东渡□,传授菩萨戒与三坛大戒,以唐招提寺为本寺,始为日本佛教戒法的确立。律宗曾一度衰微,鎌仓时代,俊□以京都为中心,提倡北京律□,颇受敬重。
  二、天台宗
  最澄为日本天台宗始祖,曾从中国天台湛然的弟子道邃、行满受法,返日后,于比叡山融和禅、密、戒、圆,开创四宗融合的总合佛教日本天台宗(八○六)□。最澄弟子圆仁亦赴唐学天台与密法,至其弟子安然集大成,此时日本天台宗已极度密教化,称为“台密”□。台密系统传至后世,总计有十三流派,对日本佛教影响颇大。
  三、真言宗
  真言宗以空海为开祖,因特重念诵真言得名。空海入唐(八○五),从惠果学密,返日后,不久受赐高野山,乃建金刚峰寺及京都东寺为此宗根本道场,后人称其所传密教为“东密”。九世纪时,真言宗开始分裂成派,至室町时代已分枝成七十余派。
  四、禅宗
  奈良时期禅风已自大唐传入日本,先后成立临济、曹洞、黄檗三大宗派。
  鎌仓时代,荣西入宋求法,得临济心印□,后来于京都开创建仁寺,融和天台、密、禅三宗开立临济宗,受到鎌仓幕府的信任,后人尊为日本禅宗的开山祖师。临济流传至南北朝室町时代,深受幕府大臣尊崇,认为是完成武士人格修养的基本方法,禅的思想遂深入日本人的生活,与茶道、花道、书法、剑道等,水乳交融,自成一格。室町时代后期以梦窗疏石为主的五山派,是当时禅宗的主流派,受足利尊氏庇护,于京都开创天龙寺,有门徒千人,是五山文学最盛期。梦窗、大灯、一休等为大将,五山十刹法脉欣荣,至今临济宗有六千余所寺院。
  日本曹洞宗创始人为道元禅师,尝从荣西弟子明全学禅,后入宋,于天童山曹洞宗如净禅师门下得法。返日后,创建永平寺,提倡只管打坐,是为“曹洞宗”□。一五○七年后,柏原安天皇敕额永平寺为曹洞宗的总本山。一五八九年,由莹山绍瑾所创的总持寺也被钦定为曹洞宗的总本山。因吸收民间流行的祈祷仪式,积极传教,曹洞宗因而大盛,成为日本最大宗派之一,有寺院一万四千七百余所。
  黄檗宗与临济、曹洞合称日本禅门三足,系由明末中国僧人隐元隆琦融和禅净,成立于江户时代□。此宗以黄檗山万福寺为道场,历任住持皆为中国赴日弘化的高僧,近代才由日本僧人住持。万福寺乃中国式的建筑,道场以汉音诵经,法会与修行方式仍保留明代风格。此宗铁眼道光编《铁眼版大藏经》,对日本文化有极大的贡献。
  五、净土宗
  平安末期(十二世纪),社会动荡不安,人民始有向往他方净土的思想产生□。空也于民间提倡念佛法门,以称念佛号为主,净土乃成为普遍信仰。空也之后,天台宗系的良忍创“融通念佛宗”,为净土信仰开辟新局。
  鎌仓时代,法然依中国善导《观经疏》,以平安的东山为据点,强调“往生之道,念佛为先”,净土于焉成立为宗□。由于战乱频仍,念佛法门简单易行,于是迅速扩展普及。法然圆寂后,其门下弟子各立其派□,其中又衍出一遍上人所创立的“时宗”□,风行一时。法然的净土宗系至今仍为日本佛教最大宗派之一,大小寺院有七千余所,对日本佛教影响颇大。
  六、净土真宗
  净土真宗,是藉由阿弥陀佛的本愿力,期以往生成佛的教说。开祖为亲鸾,强调念佛以信心为本,一念决定往生□。此宗以无戒无律为宗规,僧俗一同。亲鸾本人与相国之女成婚,首开日僧娶妻食肉之风,由于传教平易,故发展迅速。
  本宗至亲鸾的曾孙觉如,正式以本愿寺为大本山,至室町时代第八世莲如,教势蓬勃发展□。江户时代后,分为十派□,以东、西本愿寺势力最强。
  七、日莲宗
  日莲宗异于日本传统佛教,为日莲所创立□。本宗以《法华经.无量寿品》为中心,主张“妙法莲华经”五字为佛教精髓,凡诵持者,即便是恶人,亦可成佛,又称“法华宗”。日莲后,本宗相继分门立派,至明治时代,在家佛教运动盛行,由日莲信仰又形成创价学会、立正佼成会、佛所护念会及灵友会等新兴宗教□。
  综观日本佛教,教理上多源自中国宗派而发展,然在修行实践上则趋于易行及通俗化,如真言宗、禅宗、净土真宗、日莲宗等之盛行。二十世纪后,日本佛教各大宗派更各自发展法会祝祷、办学教育、社会慈善、学术研究等,佛教事业欣欣向荣,尤以佛学研究堪称代表。从另一方面言,日本佛教有在家化的倾向,至今各宗虽传戒法(一日即成),但三坛大戒早已废绝,寺院僧侣多娶妻生子,和传统佛教的持戒严谨大有不同。
  [注释]
  □据《扶桑略记》所载,继体天皇十六年(五二二),汉人司马达等,由韩国到日本,在大和高市郡结草庵,供奉佛像,是民间流传佛教最早的时代。
  □圣武天皇以东大寺为华严本宗,以华严思想实现他政教一致的理想。
  □唐僧鉴真律师历经许多风波灾难,经过十一年,第六次才如愿抵达日本。师所弘律宗以《四分律》为主要思想。
  □俊□入宋学律,返国后,以京都为弘传中心,相对于南都奈良的东大寺、唐招提寺(南京律),称京都的律宗为“北京律”。
  □最澄返日前,随顺晓学密法,并接受灌顶。归国后,师呈请天台法华宗独立,在平城天皇大同元年(八○六)获准。最澄晚年致力大乘戒坛的设置,终于嵯峨天皇十三年(八二二)获得敕准,日本佛教界开始实施他的新制度,传授大乘戒的戒坛正式成立,深深影响日本佛教。
  □天台宗经弟子们的努力,不断引进中国的新思想,使得比叡山因此成为鎌仓佛教的思想重镇,而且平安后期的日本文化与艺术也以此地为中心。最澄至大唐虽仅八个月,但接受天台荆溪的传承,又接受开元寺灵光和龙兴寺顺晓的密法传承,于八五○年在高雄山寺开密宗灌顶坛场,此为日本灌顶之始。
  □日本临济宗的创立者明庵荣西,第一次入宋返日,携回天台宗新章疏六十余部,并将茶种传入日本。第二次入宋,从临济宗黄龙派第八代嫡孙虚庵怀厂禅师学禅,深得临济心印,并受中国朝廷封为“千光法师”。建久二年(一一九一),荣西返日,始行禅规,道俗满堂,遂于筑前博多建立圣福寺,这是日本禅寺的创始。
  □道元禅师绍承中国曹洞宗“默照禅”的禅风,并主张修证一如,认为打坐的同时即是证悟。
  □日本南北朝战国的室町时代,经由织田信长与丰臣秀吉平定,完成统一的局面。其后,德川家康于后阳成天皇庆长五年(一六○○)在江户(今东京)设置幕府,直到明治维新(一八六八),称为“江户时代”。江户时代对外采取锁国政策,不过对中国商船有适度的开放,于是居留在日本的中国人渐渐增多,乃在当地建立属于中国人的寺院,隐元隆琦禅师便在此一背景下,受邀到日本传教。隐元禅师属中国临济宗,但因受到莲池大师“禅净合一”思想的影响,宗风已不全同,乃以其在中国黄檗山所居万福寺为寺名,开创日本黄檗宗。
  □最澄的弟子圆仁(七九四-八六四)入唐后,传回五台山的五会念佛法门,在比叡山建立常行三昧堂。此后天台宗内部渐渐兴起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为目的的“不断念佛”,原则上依般舟三昧的念佛观为主。
  □法然以中国善导大师的念佛理论为基础,谓以本愿自力为始,弥陀他力为依归,主张末法时代,世人应当放下深奥难懂的圣道门,转信简易的净土门,乃大力提倡称名念佛。
  □计有辨长的镇西派、证空的西山派、隆宽的长乐寺流、长西的九品寺流、幸西的倡导一念义及亲鸾的净土真宗等。其中,镇西、西山二派的势力最强,室町时代镇西派受到江户幕府的支持,成为净土宗的正传。
  □出身西山派的一遍(一二三九-一二八九)主张“佛法除当体一念无余谈”,否定身语意的一切修行,只承认称名念佛,认为佛号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只要一心不乱的念佛,死后就可往生净土。他提倡修行人应舍弃一切世俗的愿望,乃至经典,只要一心念佛,有“舍圣”、“游行上人”的尊称。
  □亲鸾为法然的弟子,著作《教行信证》,阐述净土真宗的教义。他认为一念决定往生,这一念信得自弥陀的功德回向,因此,念佛是报答阿弥陀佛恩德的行为。晚年,他更主张具有真实信心的人必住于正定聚,与佛等同无异,乃绝对的他力往生信仰。
  □净土真宗在室町时代拥有许多农民信徒,并有强大的僧兵集团。
  □除了东本愿寺(大谷派)、西本愿寺(本愿寺派),还有高田派、佛光寺派、兴正寺派、木边派、三门徒派、山元派、诚照寺派、出云路派,与前二派,总称真宗十派。
  □鎌仓末期,到处天灾地变,饥馑瘟疫,日莲便是此一时代的人物。他本出身渔家,一生惨遭法难的影响,在一次次的流配当中,逐渐开展出独特的思想。日莲在著作《观心本尊钞》主张观心(众生)与本尊(佛)本是一体。其中,本尊乃指《法华经》中所说久远成佛的释迦。《法华经》是一切经的眼目,是诸宗的核心,末法众生唯有藉著称念“南无妙法莲华经”的经题,方能证悟。
  □创价学会为日莲宗在家信徒团体,于一九三七年举行成立大会。初创会时只有六十余人,到一九八一年,已有会员近八百万户。灵友会由日莲宗信徒久保角太郎创立。氏自幼受国柱会纯正日莲主义与法华行者西田俊藏“佛所护念”教法的影响甚深。大正九年(一九二○),与户次贞雄等人共组“灵友会”。所谓“灵友”,意谓连结自己之灵与第三界之万灵,将《法华经》的信仰与祭祖的习俗相结合,并谓体现佛智的“菩萨之法”即教人供养祖先;供养祖先之灵,亦即供养三界万灵,使“神、佛、灵”三者合一,藉虔诚的信仰,三者相互感应而产生灵验。该会系以信奉法华、供养祖先为其基础教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自该会分出的新兴教团颇多。立正佼成会于昭和十三年(一九三八)由长沼妙佼和庭野日敬脱离灵友会而创立,始称立正佼成会,乃取“立于正法,与人交往,成就佛果”之意。一九六○年为纪念长沼妙佼,遂改今名。该会以《法华经》为基本教义,释尊为本尊,以实现常寂光土(佛国)为目的。强调祭祀祖先,信奉神佛,祈求庇佑,相信九字、方位、六曜、七神等方术,颇受佛教、神道和民俗信仰的影响。
  [习题]
  一、简述日本佛教与我国的关系。
  二、日本佛教有那些宗派源自我国?
  三、日本佛教有那些宗派属于日人独创?
  四、请依时代次序说明日本宗派的发展。
  五、简述三位日本宗派代表人物及其思想理念。
  六、简述日本佛教与中国传统佛教的异同。


  第十六课 韩国佛教
  西元四世纪左右,中国佛教传入朝鲜半岛□,历经三国时代、高丽时代的王族拥护与朝鲜时代的崇儒排佛等转变过程,形成韩国的佛教特色,今日韩国已由保守的山林佛教逐渐走向现代化,落实人间的弘扬。
  三国时代,佛教初传朝鲜半岛,与民俗信仰相融,用以禳灾祈福,发展到六世纪初,已高僧辈出。高句丽的佛教于七世纪顷,因道教盛行而没落,但依然有几位中流砥柱的高僧。百济以律宗特盛□。三国之中以新罗佛教最盛,留华僧侣带回中土经论之学,三论、华严、法华、涅槃等教理已在此间弘传□。
  新罗统一韩国时(六六八-九三五),正值中国大唐佛教全盛期,有义湘入华依止华严二祖智俨,三年后,返国弘传华严宗□;圆测少年留华,专学唯识□;惠通弘传密法,为真言宗祖师;创建通度寺的慈藏律师亦曾入唐参学南山律宗三年□。另外,元晓自立华严宗,与义湘各成华严两派□。禅宗最晚传入,却发展快速,于新罗末期达于巅峰,逐渐形成禅门九山□:洪陟系的实相山派、道义系的迦智山派、梵日系的闍崛山派、慧彻系的桐里山派、无染系的圣住山派、哲鉴系的师子山派、道宪系的曦阳山派、玄昱系的凤林山派、利严系的须弥山派。新罗佛教初期依然充满王权贵族专属的色彩,在元晓等高僧的努力下,佛教开始流传民间□,也逐渐脱离中国的传承,树立朝鲜佛教独特的教学。
  高丽时代(九一八-一三九二),正值外敌入侵与国家混乱的局势(契丹与蒙古相继来犯),佛教扮演“祈福禳灾,镇护邦国”的角色,深受王室尊崇。太祖广建寺院,办诸法会,以“十条训要”明示后代要信佛护教□。一时诸宗竞起,可谓禅、教并行的时代□。光宗王时,开启高丽文教的盛世,并设僧伽科举制度,授与僧阶,称“大选”或“佛选”,华严宗的均如亦深受其崇信。文宗王时,法相宗的韶显刊印窥基的章疏三百余卷,决凝为华严龙象,海麟为法相巨将,瑜伽大家鼎贤国师则历受成宗、显宗、德宗、文宗四帝礼遇。宣宗王(一○八四-一○九四)崇尚佛教,敕准普济寺贞双等之请求,令禅宗九山的僧侣比照进士制,三年一选。其后,大觉国师义天□力弘天台,至肃宗王六年(一一○一),又开天台宗的僧选,此称“宗选”,原来兴盛的禅宗逐渐衰颓,影响整个高丽佛教界□。
  高丽时代的佛教在宫廷流于禳灾祈福、权贵依附,而民间则注重实修真悟,淡泊出尘。韩国禅宗到了知讷禅师时(即佛日普照国师,一一五八-一二一○,约南宋高宗至宁宗时代),立曹溪山修禅社(即今“曹溪宗”的由来)中兴禅宗,其思想理论影响后世韩国佛教□。二世慧谌编辑古德法语课徒,并采用祝祷仪轨,形成高丽禅宗独具的特色。
  韩国佛教以高丽王朝为黄金时代,其主要发展乃在禅宗。此一时期的著名禅师还有再兴高丽禅观的梵僧指空禅师、中峰国师的重法孙千熙国师、末期龙象慧勤禅师。此外,太古普愚和尚曾于一三四六年时入元,得中土临济禅宗付法,回高丽后,建圆融府统合九山,曹溪宗禅风披靡整个佛教界,后来被尊为现代韩国佛教之祖。
  高丽灭亡后,朝鲜建国,推崇儒家,佛教因而备受压抑排斥。朝鲜历代皇帝(一三九二-一八九五)多采取反佛政策□,佛教诸师则力图振作,如无准己和撰《显正论》驳斥排佛论;临济西山休静曾率领义僧击退日本外患,大振禅风,今韩国僧众多属此法系。另有晦庵定慧着《华严经疏隐科》、《禅源集都序着柄》,与镜岩应允二人并称教禅两宗的大宗师。
  朝鲜末年,佛教诸师的努力获得实质的重视,终于在一八九五年解除僧侣不得入京的禁令,不久于京师建元兴寺,并设置“朝鲜佛教总宗务所”,佛教方得中兴。一九一○年,日本并吞朝鲜,京城佛教人士为了避免朝鲜佛教偏于禅教两宗,乃取圆修之义,于觉皇寺成立“圆宗宗务院”,并和日本曹洞宗缔结联盟;反对派则于一九一一年召集南部各寺共同在松广寺成立“临济宗宗务院”,尊太古普愚和尚为祖师。是年,日本政府发布法令,将朝鲜佛教分为三十个本山;翌年,日本当局以京城觉皇寺为中央布教堂,将朝鲜佛教称为“禅教两宗”。一九二五年,韩国佛教南北二派摆脱日本政府的监督,联合组织“财团法人朝鲜佛教中央教务院”,作为中央统一的宗务机构,统辖全国佛教,不久将宗名改为“曹溪宗”,以太古寺为总本山。
  韩国在日本统治结束后(一九四五),因“事判僧与理判僧”的问题,历经数年争论,遂分出维护传统清净僧团的理判僧“曹溪宗”与事判僧“太古宗”。西风东渐后,韩国佛教宗派林立,在时代的需求下,日趋现代化。至一九九八年止,韩国已登记立案的佛教团体有五十四个,其中以曹溪宗、太古宗、天台宗、普门宗、真觉宗及圆佛教最具有代表性。
  曹溪宗是今日韩国佛教界的代表,历史悠久,规模庞大,拥有二十五个教区本寺及约二千多个布教堂,僧信二众都热心于弘法布教□。该宗在一九九○年成立韩国第一家佛教广播电台,一九九五年又成立佛教卫星电视台,逐步迈向佛教现代化的发展。
  太古宗是净化运动后,由事判僧所组成的宗派。此宗以太古普遇国师为宗祖,保有传统的梵呗音乐,在奉元寺设有“灵山斋”保存会,其传人被列为国家的人间文化财。
  战后的韩国天台宗成立于一九六六年,由上月圆觉法师在救仁寺所创立。救仁寺是一座可容纳万人的五层现代化建筑,采用现代化的布教方式,数年之间,信徒激增。又该宗位于釜山的三光寺、汉城的观门寺,建有韩国最大的会馆,经常举办大型活动。上月法师的新理念,旨在提倡:一、生活佛教;二、大众佛教;三、爱国佛教。
  普门宗创立于一九七二年,以昙真国师为宗祖,创建普门寺为本山。该宗的特色是清一色比丘尼为主的道场,以释迦牟尼佛的根本理念和观世音菩萨的救度思想为宗旨,除设置佛教专门讲院外,尚有养老院、育幼院、幼稚园,目前有三十六个分院,二一二位比丘尼,信徒五万四千余人。
  真觉宗为一密教的宗团,成立于一九四七年,供奉法身毗卢遮那佛,持诵六字真言,以现世净化和即身成佛为宗旨,圭祥大宗师为其宗祖。该宗很重视教育和社会福祉,其事业除了设立学校、养老院、育幼院,也设有出版社。
  圆佛教是一九一五年在全罗南道产生的新宗派,创教者少太山奉《金刚经》为所依经典,以修行门(真空妙有)与信仰门(因果报应)为基本教义□。其最高境界便是“处处都是佛像,事事都是供佛”,究其意旨仍在禅,即“动静一如,处处都是禅,时时不离禅”。该宗以“○”(圆)为表征,取代一般
  寺院的佛像。其意涵为一个无始无终的圆圈,象征法身佛,是宇宙万有的本源,诸佛诸圣的心印,一切众生的本性。其弘法事业包括设立学校、养老育幼机构、连锁医药局、出版社、金融业等□,集教化、教育、慈善为一体,致力于佛教的现代化、大众化及生活化,深具人间性格。
  韩国的佛教已深入民间社会,普及各层面,藉着佛教电影、佛教管絃乐团、佛教合唱团、佛教艺术展等各项媒界,引领社会大众提升生活境界。
  [注释]
  □据《三国史记》卷十八载,高句丽小兽林王二年(三七二),中国前秦苻坚派遣使臣及华僧顺道齎来佛像、经论;四年,秦僧阿道来朝。翌年,敕令为二僧建肖门寺及伊弗兰寺,这是韩国佛寺之始。百济第十五代的枕流王即位时(三八四),天竺僧摩罗难陀自中国(东晋孝武帝时代)来化。新罗则自高句丽接受了佛教,但直至法兴王十三年(五三六),才受到公认,兴隆三宝。
  □百济的谦益法师赴印度求法,归国后(五二六),译出律部七十二卷,为百济律宗之祖。同时昙旭与惠仁法师亦着律疏三十六卷献于王朝,足见律宗在百济的盛行。
  □三论宗于三国时代传入日本,且高句丽僧朗入华成为中国三论宗的三祖,足见此宗亦广弘于新罗。玄光于南朝陈代入中国求法,从南岳慧思受业,证法华三昧,返国后,大弘天台教观,受到相当的重视。圆光亦于陈代游学中国,精通涅槃、成实、摄论等学。此外,武烈王时代(六五四年-六六○),普德和尚依《涅槃经》,以景福寺为根本道场而开涅槃宗,元晓、义湘、憬兴、义寂、大贤等,亦为弘传此经硕德。
  □义湘回国后,以浮石寺为本山,讲授华严,门徒三千,称为“浮石宗”。其中悟真、智通、表训、真定、真藏、道融、良圆、相愿、能仁、义寂等十人,被尊为湘门十德。尚有毗摩罗寺、海印寺、玉泉寺、华严寺等,计称华严十刹,可见教势之大。
  □新罗的法相宗传承如下:唐玄奘-圆测-道证-大贤,为佛教学上的一大系统,颇具影响力。本宗于景德王六年(七四七),真表律师以金山寺为根本道场,开创以弥勒菩萨为本尊佛,并建立戒法与占察法并行的宗门,其再传门人心地王师则以桐华寺为中心,做种种布教活动。
  □慈藏律师在梁州创建通度寺,建金刚戒坛,立教开宗。善德女王五年时(唐贞观十年,六三六),慈藏率门徒僧实等入唐习律,止于终南山云际寺,三年后,归国住芬皇寺,弘讲律学及华严。
  □元晓与义湘原相约至中国求法,途中夜宿山洞,暗中饮洞中积水,甚觉甘美,翌日方见积水中的骷髅,令他作呕难忍,由此悟“三界唯心”之理,遂终止求法之行,以芬皇寺为根本道场,建立华严宗,称“海东宗”,又称“芬皇宗”。
  □最早将禅宗传入韩国的是法朗及其门人信行(七○四|七七九)。原为新罗人的法朗入华留学,回国后(新罗善德王时期),传授禅宗四祖道信的心要,其徒信行复入华求法,返国后,属宏传北宗禅法。其后道义亦入华嗣智藏(马祖道一的门人)心法,归国后(八一二),欲兴南宗禅而因缘不具,此后再传弟子普照(体澄)乃大兴其宗风,形成“迦智山派”,列为韩国禅宗的九山之一。与道义同门的洪陟归国(八一七)后,在智异山创建实相寺,弘扬禅法,称“实相山派”,是朝鲜佛教“禅门九山”的滥觞。八三一年,惠哲禅师自唐返国,与门人道诜、如禅等形成“桐里山派”。八四五年,无染禅师留华二十余年后归国,住圣山寺,门下二千人,成“圣住山”一系。韩国禅门九山的成立多源于留华僧,如唐武宗会昌年间归去的梵日禅师门下,形成“闍崛山派”。唐敬宗宝历元年入华的道允,其弟子折中成“师子山”一派。以上所传,多为中国禅宗马祖一脉,法朗系下所出的智诜,其弟子所成的「曦阳山”一派,则传承自四祖道信法脉。又唐文宗开成二年返国的玄昱,传审希,其后代弟子形成“凤林山”一派。新罗将亡之际,于唐昭宗天佑二年返国的迥微及后梁开平二年归国的庆猷二人,俱传曹洞宗,与当时同门的高丽僧利严和丽严,并称为东海四无畏大士。利严禅师的门下在高丽形成了九山的最后一派“须弥山派”。
  □元晓主张佛陀教法无有优劣,进而将专属权贵的佛教推展至民间,为了自利利他的宗旨,情愿被指为堕落僧、破戒僧,也要实践宗教在人间的弘法信念。此外,惠宿、惠空、大安等,也是推展佛教平民化的高僧。
  □太祖为了使后代继嗣诸王都能依循佛法治国安民,乃定“十条训要”,做为后世治国的龟鉴。太祖训要第一条,强调信佛、事佛:“其一曰:我国家大业,必资诸佛护卫之力,是故创立禅教寺院,差遣住持梵修,使之各治其业。后世奸臣执政,徇僧请谒,各业寺院,争相换夺,切宜忌之。”因此奉佛的观念深植高丽王室,僧侣、寺院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护持。
  □南山律宗虽早在唐代时传入,然而至高丽太祖十八年(九三五)始于开城兴建开国寺,以为南山律宗的本寺。宋神宗元丰八年(一○八五),高丽文宗的王子义天来华,从元照习律,归国后,数度开讲《行事钞》。至高丽朝末年,律宗之流传皆为单独一宗之行。朝鲜太宗七年(一四○七),南山与总持(真言)二宗合称为总南宗。世宗六年时(一四二四)又废诸宗之别,仅余禅教二宗,而将总南宗摄于禅宗,其后律学乃渐次衰微。禅宗有王师智宗(九三○-一○一八)、道锋慧短国师皆曾入华,于永明延寿大师处得心印,返国力弘禅法。德宗王时(一○三二)的法镜、靖宗王时(一○四二)的广廊,皆是一代禅僧。
  □义天乃高丽文宗王的第四子,十一岁出家,后慨叹天台宗未能确立宗派,遂于二十八岁(宣宗王二年,一○八五)入宋求法十四个月,承宋哲宗两次接见,并参访各宗名德五十余人,携佛典一千卷归国,受到高丽朝野盛大的欢迎。义天于肃宗王二年(一○九七)入开城国清寺弘讲天台教学,其后置台宗大选,确立天台宗的地位。师学富五车,德化四方,奏请自宋、辽、日本购买佛典,刊行了一千零十四部四千七百四十余卷,对高丽佛教的影响深远。
  □高丽佛教在天台宗尚未创立之前,计分五教九山,即华严、法相、戒律、法性(三论)、涅槃五宗及禅门九派。天台宗被视为禅门一宗,故成五教两宗,禅门九山因而统称曹溪宗。五宗在此次宗派正名的因缘下,分别改为华严、中道(法性)、慈恩(法相)、南山(戒律)及始兴(涅槃)。
  □知讷禅师研读《六祖坛经》、《大慧语录》,无师自悟,续研藏经,旁引华严思想,著作《真心直说》、《修心诀》、《圆顿成佛论》、《看话决疑论》等。师主张顿悟、渐修二门,悟自心本来是佛,修自身渐成佛果。更说十种念佛:戒身念佛、戒口念佛、戒意念佛、动忆念佛、静忆念佛、语持念佛、默持念佛、观想念佛、无心念佛、真如念佛。十种念佛(渐修)发自一念真觉(顿悟),彰显禅观、念佛相即不二的真理。
  □朝鲜从第三代的太宗(一四○一-一四一八)开始排佛,其措施包括:减少寺额(全国仅剩二百四十座寺刹);令沙门还俗;寺刹土田尽量收归国有;原分配于寺院中的奴隶收为军丁;度牒管制;废除王师、国师等封誉;降低僧侣待遇等。到了第四代世宗(一四二四),下令“释氏之道惟禅教两宗”,全国寺刹只剩禅宗十八座、教宗八座寺院;更禁止僧侣随意在京城内出入,严格规定度僧制度。世宗晚年回心转意,成为一位奉佛敬僧的君主,其后诸王并未过份压制佛教,甚或适时护法,尤其是朝鲜世祖崇敬三宝,积极复兴佛教,被誉为挽救朝鲜佛教而降世的五百罗汉之一。李朝十一代的燕山君,大举毁佛,焚废教禅两宗的首刹,佛教宗务大乱。其后,王室持续排佛政策,僧侣沦为宫廷家奴,僧纪颓败。佛教能在朝鲜时代保持法脉,多因宫内后妃崇佛护教,得方衰再兴。
  □汉城的曹溪寺、奉恩寺、道赞寺是本宗著名的传统寺院;著名的现代化寺院则有佛光寺、九龙寺、能仁禅院等。曹溪宗在全国各地有三千多名在家布教师。由曹溪宗创办的教育机构有东国大学、东国大学庆州分校、中央僧伽大学、国小、中学、高中等,并在全国各大都市设立佛教教养大学,培养国际布教师,举办巡回演讲等。
  □圆佛教在修行门上,立精神修养、事理研究、作业取舍等三学;在信仰门上,首重天地恩、父母恩、同胞恩、法律恩等四恩。少太山大宗师提倡“动静一如,灵肉双全”、“佛法是生活,生活是佛法”,以三学为自我的修持,以四恩为待人处事的规范,果能依此实践,便是供佛、作佛事。
  □圆佛教的事业包括:设立圆光大学、专门大学、七所中学、一百多所幼稚园、十六所养老院和育幼院以及精神疗养院、六所医院、八所中药房,此外还有出版社、制药厂、农场、金融事业等。
  [习题]
  一、韩国佛教约可分为几个时期?有何特色?
  二、试述韩国佛教与中国佛教的关系。
  三、列举韩国堪称护教法王的君主及其护法事迹。
  四、列举韩国佛教的代表人物及其贡献。
  五、试述禅宗在韩国的传弘情形。
  六、目前韩国佛教以那些宗派为主?各有何特色?


  第十七课 南传佛教
  佛教源于印度,其后向外传播,分成两大主流:流传于东南亚一带,包括锡兰(斯里兰卡)、缅甸、泰国、高棉、寮国等上座部佛教,称为南传佛教。另一主流,经中亚传至中国、韩国、日本,属北传大乘佛教。
  一、锡兰
  西元前三世纪中叶,印度阿育王之子摩哂陀长老前往锡兰传教,佛教迅速发展,以大寺为统一教团的中心,弘传上座部佛教。二百年后,锡兰佛教首度分裂为大寺派与无畏山派□,大寺派坚持传统上座部佛教,无畏山寺派则兼容大乘佛教,两派对立达千年。
  西元前二十六年,大寺派罗希多等五百长老举行佛典第四次结集,诵出上座部的三藏和义疏,并首度将锡兰佛教口口相传的经典,用巴利文写在贝叶上保存。摩诃男王时代(四○三|四三一),佛音论师(觉音)至锡兰,住大寺,以巴利文为南传上座部的三藏作注疏,并造《清净道论》,奠定大寺派基础
  ,为南传佛教留下传承典籍。大寺派结集了完整的巴利文三藏与佛学著作,长期流传在锡兰境内,后来缅甸、泰国、高棉和寮国也传承此一系的佛学。
  一○一七至一○七○年的五十余年间,锡兰受到异国入侵与毁灭,佛教受到极度摧残,各大宗派皆化为灰烬,乃至传承了一千多年的比丘尼僧团,自此不再重现。直至国王毗舍耶摩诃一世恢复国家主权,延请缅僧传戒(一○七一),始重建僧团,然而也仅重兴了上座部大寺派一系。
  十二世纪复兴的上座部虽盛极一时,然而锡兰在后来的数百年间,持续内忧外患,先后被回教徒、葡萄牙人、荷兰人入侵、占领,并进行宗教侵略,佛教在锡兰几近灭绝。十八世纪时,锡兰几经辛苦,终于请来暹罗比丘长老传戒复教□,佛教得以重兴。一八一五年,锡兰虽复沦为英国殖民地,然而经过二
  百年的独立运动,终于在一九四八年宣布独立,佛教也因而从备受压迫中走向全面的自由发展。
  目前锡兰佛教可大分为三大派,即:暹罗派、阿摩罗普罗派、蓝曼匿派□。三派教理并无差别,皆为南传上座部,只是生活习惯及社会阶级观念略有不同。每派各有戒堂,各派不能到别派去受戒。
  二、缅甸佛教
  缅甸佛教始于阿育王遣使者至下缅甸打端地区传教,十世纪以后,大乘佛教及密教才开始传入。一○四四年,阿奴律陀统一全国,建立蒲甘王朝,他进行宗教改革,引进打端地区的上座部佛教,并全面推展,取代原有的宗教□。一○七一年,锡兰国王毗舍耶摩诃一世遣使者来,求赐三藏,请派僧团传戒,一时缅甸成为南传佛教的中心。
  十二世纪时,来自大寺派的比丘建立锡兰宗派,遂与来自打端地区的缅甸宗派形成对立□,达二百年之久。一四七二年,庇古王朝的达磨悉提王统一上座部佛教□。到了十七世纪末,缅甸佛教复因着衣论争,形成偏袒派(一肩派)和通肩派两派,其后主张着衣覆盖双肩的通肩派获胜,结束了将近百年的宗派纷争□。一八七一年,缅甸国王敏东召集二千四百位高僧,在首都曼德勒举行第五次三藏结集□。
  一八八六年,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至一九四七年,终于宣告独立□。独立后的缅甸努力发展佛教,曾于一九五四年五月至一九五六年五月于仰光召开第六次佛教经典结集大会,出版完备的巴利文南传经典,成绩斐然□。
  目前,缅甸由军政府掌权,不再保障佛教的特别地位,从此盛极千年的缅甸佛教渐与耶稣教、伊斯兰教等其他宗教,立于平等的地位。
  今缅甸佛教僧团主要有哆达磨、瑞景、达婆罗三派,前二者为传统宗派,达婆罗派则为十九世纪末由哆达磨派的革新者所成立,僧众最少。三派教义无别,惟于戒律所见有异,特别是所持用物、着衣法及生活仪节主张不同。缅甸佛教僧制甚严,在南传佛教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三、泰国
  在泰族人立国以前,泰国佛教的传入约可分为上座部佛教(西元前三世纪)、大乘佛教(八世纪)、蒲甘佛教(十一世纪)、锡兰佛教(十三世纪)。
  十三世纪中叶,泰族在湄南河建立素可泰王朝,并礼请泰南锡兰系僧侣至素可泰城弘扬佛法。此后历代泰王大力发展佛教□,到了十四世纪中叶阿踰陀王朝的盛世(又称暹罗王朝),佛教的教义体系与僧团组织此时已相当完备,并于一七五○年遣高僧至锡兰协助复教,于彼传有暹罗派教团。
  一七六七年,阿踰陀王朝因缅军侵袭而灭亡,至一七八二年,始由昭披耶查克里创建曼谷王朝,是为拉玛一世。他重整南传佛教,整理经典,广建寺院,其中以王室寺院玉佛寺最为著名。拉玛四世曾出家二十六年,精通巴利语和佛教教义,他改革泰国佛教,主张严持戒律,栽培许多优秀的僧伽,成立“法宗派”,原有的教团则被称为“大宗派”,两派流传至今。两派所依经典无异,惟遵守戒律的标准有别。法宗派成立较晚,僧众较少,但多为王族,故其势力远在大宗派之上。
  泰国皇室始终是佛教的忠实拥护者,一九三二年,泰国改为君主宪制,宪法首条规定:“国王应是佛教的信奉者,宗教的拥护者。”乃至于今,泰国君民上下崇奉佛教,举凡个人婚丧喜庆或国家行事,皆以佛教仪式为依归,为举世闻名的佛教国家。
  四、高棉
  高棉于西元三、四世纪从印度传入婆罗门教(印度教)与佛教,成为此地信仰的主流;尔后,佛教渐为印度教所取代。九世纪安哥王朝建立后,上座部佛教自锡兰传入,逐渐影响安哥帝国的文明,与印度教并为王室的宗教信仰。闍耶跋摩七世皈依后,佛教遂取代印度教的地位,广泛地在柬埔寨弘传开来。此后柬埔寨孩童在寺院中接受启蒙教育,成年后必须出家为僧,稍长始离寺还俗成家立业。一八六三年,高棉成为法国殖民地,佛教仍在王室的护持下,以上座部佛教为国教。百年后虽然独立,却好事多磨,先是与越南交战,而后发
  生内乱,招致赤棉的危机。一九七五年,革命军在金边取得政权,王室瓦解,全国寺塔几乎全部封闭,八万僧侣或流亡海外,或还俗、殉教。翌年,越军入侵,成立亲共伪政(柬埔寨人民共和国),至今国家依然处在各方游击军的危机中。目前高棉佛教在外国佛教组织的支援下,已陆续在重建恢复中。
  五、寮国
  寮国种族众多,初传多种宗教,大乘佛教于西元七世纪传入。一三五三年,法昂王建立第一个统一国家,遣使至柬埔寨(高棉)迎请高僧入境弘传佛法,建立上座部佛教,复以为国教,规定国王为佛教与僧侣的最高护持者。
  历代国王对佛教多所建树□,苏利那旺沙王(一六三七)在位期间,佛教极盛,首都永珍成为当时东南亚佛教的中心。十九世纪时,寮国成为法国的殖民地后,佛教景况大不如前。二次大战后,寮国独立后,于宪法中规定佛教为国教(一九六一),佛教才再度兴隆。晚近,赤祸绵延,寮国人民民主共和国
  成立,佛教自此衰弱不振。
  寮国佛教属上座部南传的一支,融入原有的民间宗教与婆罗门教色彩,深具民族特色。境内佛教分为玛哈尼迦派(大部派)与达玛育特派(法相应部派)。大部派可荤食,接受金钱布施,多办学校,僧侣晋级考核严格;法相应部派严持戒律,不能接受财施,不歌舞观听,重视僧团组织,专研原始佛教经典。佛教协会□的领袖僧王享有比国家元首更为尊荣的地位。
  今日南传佛教各国逐渐走向国际,南、北传佛教的融和已是当今佛教的潮流。
  [注释]
  □以拘比迦罗摩诃帝须长老为首的五百比丘,因与传统上座部的大寺僧众戒律观点不同,转到“无畏山寺”而自成一派。无畏山寺逐渐发展成全锡兰最大的寺院,与原有的大寺派分庭抗礼。无畏山寺采取与印度各教派交流的开放态度,接受大、小乘学说,时有留学生聚集于此,其发展盛况凌驾于大寺之上。
  □西元一七三九年,师利毗闍耶罗迦醒哈即位后,曾于一七四一年与一七四七年先后遣使至暹罗和缅甸研商传戒事宜,并未成功。到了揭谛师利罗迦醒哈王(一七四七|一七八○)时代,终于获得暹罗协助,派遣优波离等十名长老比丘于一七五三年至锡兰传戒,并修塔建寺,逐渐复兴佛教。国王指派萨拉能格拉为僧王,管理僧伽事宜,成为锡兰佛教暹罗派的始祖。
  □锡兰佛教今日的派别:
  □暹罗派:一七五三年由暹罗传入,创始者为萨拉能格拉,其弟子帝菩多梵悉达多佛陀罗揭多写了《大史》续编第二部,即《小史》第二部。规模最大,约有一万三千比丘,较为保守,信徒多为上层阶级人士。此派尚有诸支派,如阿斯羯利、摩尔伐多等。
  □阿摩罗普罗派:一八○二年由缅甸传入,创始者为摩诃格罗瓦匿纳唯曼罗帝须。约有五千比丘。
  □蓝曼匿派:一八六五年由缅甸传入,创始者为名阿般格诃梵多印陀沙婆。约有二千比丘。
  □蒲甘当地原本存在“阿梨宗”,拥有六万多信徒,势力庞大。他们否定世尊的教义认为诵持特定咒文可除去罪恶,不断酒肉,并规定男女于婚嫁前夜先献身于僧侣。此宗被推断是流于偏激的密教。阿奴律王乃实行宗教改革,尊崇打端的上座部佛教以取代阿梨宗,他对佛教的贡献被誉为“缅甸的阿育王”。
  □缅甸的车波多在大寺受戒后,留学十年,后与大寺派比丘尸婆利、多摩陵陀、阿难陀等返国,建立锡兰式塔寺,称为“车波多塔寺”。车波多宣称锡兰大寺传授的比丘戒,直接传承佛陀法脉,是最合法的。他们依大寺派戒法传戒,不愿遵守缅甸原有的僧团规律,造成僧团分裂。
  □西元一二八七年,蒲甘地区被蒙古元军攻灭,其后由撢族掌握政权,各部族各自为政,佛教也因而分裂成数派,各行传戒。十五世纪时,南方共分六派,其一为“柬埔寨派”,余为锡兰佛教五派;其中三派是车波多后裔弟子,后两派乃后来由锡兰传入,一称“佛种”,一称“大主”。到了南方庇古王朝,达磨悉提王创设“结界”区,定名为“迦利耶结界”(译为庄严结界、清净结界),乃依锡兰大寺派的制度,如法传戒,并要求全国比丘皆须前往受戒,合归一派。
  □十七世纪末,缅甸东部的瞿那毗楞伽罗主张比丘穿着袈裟应露出右肩(在此之前,皆为全缠或称通肩),此派仅偏重阿毗达磨,不重精通三藏义理,称为偏袒右肩派或一肩派。十八世纪贡榜王朝(一七五二|一八八五)阿瑙帕雅王的恩师阿都罗,崇奉一肩主张,此派因而占优势。阿瑙帕雅王去世后,两派经过公开辩论,最后以一肩派缺乏经典依据,国王乃下令僧众改为通肩的穿法,结束两派长久的论争。
  □此次结集以律藏为中心,考订校对圣典原文的异同,并将结集的三藏文字镌刻于大理石上,然后树立在曼德勒山路麓拘他陀塔寺中,外面还有四十五座佛塔围绕。
  □缅甸沦为英国殖民地后,纷纷发起民族独立运动,一九○六年成立的“缅甸佛教青年会”,很多僧青年参加,并担任积极的指导者。
  □这次结集以第五次结集所镌刻的七百二十九块大理石刻文为依据,并参考锡兰文版、泰文版、高棉文版和伦敦“巴利圣典协会”的版本,作详细考定。
  □缅甸佛教自古以来与中央政权有极为密切的关系,俨然是国家宗教,依照习俗,男子在十四、五岁时,须入寺短期出家。十八世纪贡榜王朝时代,国王在教团内设立一位“法主”,管理全国的宗派,各宗派管区内设管区长,统管几个村落的寺院。自从缅甸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后,佛教教团必须受制于中央政府,法庭否认僧伽教团的自主权,法主之制也随之湮没。缅甸独立后,政府于一九五○年设立宗教部,制定法律辅助僧伽,由政府资助成立佛教大学,训练师资。复设立佛法院,开办各种弘法事业,并成立僧伽法庭,负责僧伽戒律的指导和监督。缅甸出家者从沙弥做起,首先学习日常念诵的经文,读初级佛学,背诵戒本,研读巴利文教典,每年由宗教部派员会同各地高僧,在当地举行考试,由初级至高级,通过高级考试者,由政府颁给“法师”文凭。其中,到通过第六次大考后,还须经过品貌检定,身心健全者,始得发予法师文凭。凡精通巴利三藏并具足二十年戒腊者,由政府封赠“哲士”的荣衔。一九六一年,缅甸政府甚至透过宪法,宣布佛教为国教,但是后来军政府当权后,却颁布新法令,不再以佛教为国教。
  □立泰王曾舍身出家,成为泰国第一位出家修行的君主,因而形成泰国男子一生中至少一次短期出家的风俗。
  □法昂王之子拍耶三成泰王(一三七三-一四一六)广建寺院,以摩那兰寺为着;维苏王(一五○一-一五二○)曾建维苏寺以供奉佛舍利,其子福提沙拉王以崇佛闻名;悉达提拉王造佛寺六十余所,其中“大舍利塔”供奉佛骨(一说佛发)。
  □寮国的佛教协会系一九五○年由各省佛教联席大会推选出具有十年以上僧腊及高等学位的僧众代表,经政府议会审议,并由国王颁布诏谕委任而组成。
  [习题]
  一、略述南传佛教的起源与特色。
  二、锡兰佛教有那些派别?
  三、缅甸佛教有那些派别?
  四、泰国佛教有那些派别?
  五、比较南传佛教在各国发展的异同。


  第十八课 大理佛教
  大理,位在中国云南点苍山东麓,洱海之滨,因气候变化而有“风花雪月”□的美誉。西元十世纪至十三世纪独立为大理国,定都于大理。元、明迄今,设云南省治,乃滇西交通、政治、经济重镇,亦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大理古有“妙香佛国”之称。据史料记载,约八世纪间佛教传入,为中国西南区首先佛化者。著名佛刹有崇圣寺□、感通寺、无为寺、宏圣寺等。其中,最著名的佛教圣地为宜川县西北的鸡足山,乃迦叶承佛旨意,手捧佛陀金色袈裟,等候弥勒佛出世之处,因此鸡足山成为佛教第五大圣地□。
  大理境内有汉、白、回、彝等族,以白族人数最多□。佛教传入后,与白族文化融和,民俗的“三月街”□,即成为白族人感念观世音菩萨应化救苦的节日。另外,在语言、文字、艺术□、建筑□、雕刻□,乃至姓氏取名□,都深受佛教的影响。尤其佛教火葬的习惯,使得白族亦以火葬为殡葬礼俗,可见佛教深入白族的生活。
  大理佛教盛行于十世纪末叶南诏国后期,当时王室、贵族莫不以佛教为皈依□,并敕全民礼敬三宝。至大理国时,领导者多以佛教治理国家,建国三百余年,二十二位君王中,有十位出家为僧□,在历史上无出其右。大理国“用僧为相”,从僧侣中“设科选士”,辅佐政令的推展,使得佛教成为大理的“国教”。
  十三世纪,佛教仍盛行不衰,元朝的郭松年《大理行记》记载:“家无贫富,皆有佛堂,人不以老壮,手不释数珠;□□斋戒几半,绝不茹荤饮酒;沿山寺庙极多,不可弹纪。”可见佛教的盛况。
  大理佛教受密、禅、净、律等教法影响,各宗兴起。西元九世纪,密宗由印度阿吒力□赞陀崛多传入,受到南诏王劝丰佑的信任、护持,成为大理国师,并成为“阿吒力教”。西元十三世纪后,阿吒力教势力大减,至清康熙时,取消阿吒力于政府的官职□。后又有回族领袖杜文秀占据大理,佛教寺院遭严重破坏,阿吒力教衰微。
  禅宗是继阿吒力教传入大理的宗派,始于西元十三世纪。元朝雄辩大师以当地民族语言宣传佛法,驻锡的笻竹禅寺成为云南第一座禅宗寺院,亦为显教弘传最初据点。至普通、普福、道元三位禅师时,大理禅宗大为流传。
  大理自古教派林立,高僧辈出□,华严宗有大理皎渊弟子雪庭译《华严悬谈会玄门》,明末云南高僧读彻大师□宣讲贤首法藏及清凉澄观大师著作,律宗有弘传南山律读体大师□等。
  近代滇西佛教衰落,佛寺遭祝融焚毁,虚云老和尚曾至此发愿重建道场,太虚大师率弟子驻滇,团结信徒,力陈“净密平等”、筹办“云南佛学院”、开办“佛化小学”,并以云南为据点,访问东南亚佛教国家等,凡此种种,对大理佛教的复兴有莫大的贡献。
  今日大理著名寺院鸡足山、感通寺、观音堂、宝象寺等,逐渐恢复旧观,许多重要佛寺、佛塔及出土的佛教文物等,都受到国家保护,成为研究大理佛教的重要文献。一九九○年,佛光山文教基金会赞助“云南大理佛教文化考察团”,至大理实地调查,并将研究论着汇集成《云南大理佛教论文集》,首开台湾佛教学术界大理佛教文化实地研究之风。
  [注释]
  □指下关风、上关花、苍山雪、洱海月,乃大理地区自然环境所呈现的秀丽景象。
  □西元前一○九年,汉武帝设“叶榆县”,大理始列入中国版图;又名紫城、叶榆,简称“榆城”,为滇西交通孔道,亦为著名的古战场,自古有诗云:“叶榆三百六十寺,寺寺半夜皆鸣钟。”唐朝中叶,南诏主蒙氏自立南诏国(六五三-九○二);五代后晋时,段氏建大理国(九○二-一二五三)。元朝忽必烈南征,破大理,建云南省,改大理为太和,属大理府。一九一三年废府置县,改大理县。一九八三年后,合凤仪、下关为大理市。今日所见的古城,系唐贞元年间(七八五-八○四)南诏孝桓王所建,复于明洪武及清康熙年间重建,规模雄伟壮阔。
  □崇圣寺有三塔位于大理城北崇圣寺前,主塔高六九.一三公尺,又名千寻塔,其建筑与西安小雁塔造形相似,属唐代风格。崇圣寺为南诏王家寺院,为南诏国都阳苴芊城震后,陆续有南诏、大理国时代文物出土,包括佛教造像、塔模、写经等,乃现今保存南诏、大理时代佛教文物最丰富者,亦为研究历史文化的重要史料。
  □据《大清一统志》卷三七八的山川条载:“鸡足山位于宾川州西北一百里,太和县与邓川州之接界处。”《明一统志》中有“九曲山”之称。鸡足山峰峦起伏,如莲之九盘,故又称九重岩山。山中有石洞,然不能通行。李元阳之游记谓:叶榆水之东,陆行八十里,有一山耸出,平顶向南,余三方各有山一支,如顶上之三足,故称鸡足山。山顶有一迦叶石门洞天,相传系佛陀大弟子摩诃迦叶于此守护佛衣以待弥勒之地,故该山亦被视为摩诃迦叶之道场,为云南教界之中心地,聚于此地之僧徒甚众。“融和中印两国民族文化,奠定西南佛教基础。”成为历代高僧前往礼圣之处。
  □白族自称“白子”、“白尼”或“白伙”,他称“勒墨”、“拿马”或“民家”,乃居于洱海地区的原住居民。唐朝文献中记“西洱河蛮”乃其先民。白族人受佛教教化,性格温和,人民之间即使有纷争,亦少用武力,他们勤劳、进取,具拓荒精神,喜爱白色,注重美感、整洁,并要求环境品质。
  □根据《白国因由》记载:“隋末唐初,罗刹恶魔久住大理,百姓大受其苦。贞观年间,观世音菩萨寻声救苦,降伏恶魔,人民遂为安居,此后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集,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即今之“三月街”也。
  □大理地区现存早期绘画仅有佛教画,以王奉宗、张顺均主持或创作的“南诏画卷”及“张胜温画卷”最为著名,可谓白族最早的画师。其中,尤以张胜温的画卷,长达数十公尺,人物数百,乃佛教艺术史上的珍品。另外,明谢肇淛的《滇略》记载“点仓、鸡足、大鼎之间,缁徒云集,搭桂兰若,金碧辉映相若。”此地寺院多金碧辉煌,乃绘画之故,其题材则多取佛经故事。
  □寺院塔型建筑,有窣堵波式、亭阁式、密檐式、喇嘛塔及圆柱塔,皆受佛教影响,呈现不同风格。
  □雕刻以佛教造像为代表,铜雕者,以崇圣寺的雨铜观音最为著名,剑川石宝山的石刻为研究云南早期佛教的宝库。木雕则为白族雕刻艺术的奇葩,最早流行于寺庙建筑,后扩及民间住宅户门、轩窗、家俱等。
  □大理国人民,姓下双名并列,其中一者取自佛名或法号(如刊印佛经上印:董药师贤因华严宝为法界造),明朝犹传,至今偏僻农村尚保留此一习俗。
  □南诏王劝丰佑(西元八二三-八五九年)礼摩伽陀国僧赞陀崛多为国师。母亲出家,法名慧海,行大供养,以千两以上铸佛。蒙世隆(西元八五九-八七七年)母亲段氏,虔诚信佛,人称“师摩矣”(即师母)。其母子建南诏铁柱及四川景净寺,至今犹著名。世隆威服四方,感佛所成,建大寺八百名兰若,小寺三千称伽蓝,遍布云南,而有诗云“伽蓝阁,三千堂,般若宫室八百处”,并使家知户到,皆以敬佛为要务。其子舜隆(西元八七七-八九七年)以观音菩萨“阿瑳耶”的瑳耶为年号,并以黄金铸文殊、普贤圣像,奉于崇圣寺。另金铸一百零八尊观音菩萨像,立于街巷,居民得以敬仰、礼拜。
  □即文经皇帝段思英、秉义皇帝段素隆、圣德皇帝段素贞、孝德皇帝段思廉、上明皇帝段寿辉、保定皇帝段正明、中宗皇帝段正淳、宪宗皇帝段正严、景宗皇帝段正兴及神宗皇帝段智祥。其中,除文经皇帝因王位之争而为僧外,其余皆禅位为僧。
  □意为轨范师。白族语称为“师主簿”,又译为阿闍梨、阿左梨、阿拶哩,意思为轨范、导师,又称师僧或轨范师,乃指内具实德,外备威仪的佛教大德。至明代阿吒力教僧人分居山寺者及居家者两种。居山寺者严守戒律,称为“净戒”或“得道者”;居家者的“师僧”可娶妻、应考出仕。赞陀崛多之后,阿吒力成为大理国师,蓄有妻室,世代相传,尤其以大理县凤仪北汤天“师僧府”董家最为著名,其自大理国起,至今已有四十三代,俨然成为阿吒力教派中心,收集有唐、宋、元、明各代手抄及木刻阿吒力经卷,现存云南省图书馆,被列为国家珍藏本。
  □清康熙时范承勋言:“阿吒力非释非道,其术足以动众,其说足以惑人,此故盛世之乱民,王法所必禁者也。”明代设置的阿吒力僧纲司与朵兮薄纪纲司因而被取消。
  □大理名僧大德尚有知空法师擅长画梅和担当法师长于山水书画。尤其担当法师,是明季滇南三僧之一,生于西元一五九三年,从小生而颖悟,读书善属文,十三岁已有“名噪海内”美誉。先后礼李本宁、董其昌为师,学习书画,造诣深厚。担当长居大理,寄情书画诗禅,作品善描绘大理秀丽景色,李本宁赞其诗为“清而不薄,婉而不荡,法古而不袭迹,卑今而不吊诡。”董其昌则称其诗为“温淳典雅,不必赋帝京而 四杰之藻,不必赋前后出塞而有少陵之法。”担当性“气宇孤清,不亲权贵”,一六四二年感于明朝衰亡,从无住禅师受戒为僧。其淡泊诗风流露出热忱关切,对故国人民、山河的思念,及对投怀求荣者的悲愤痛绝。后曾至浙江参拜云门禅师,师授以禅旨,担当受其影响极大。其描绘苍山及鸡山之山水画,多含禅机,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禅。一六七三年示寂,是一位具民族气节的爱国诗及书画家。
  □云南呈贡人,字见晓,后改为苍雪,号南来。于昆明妙湛寺出家,于鸡足山寂光寺为水月儒全侍者,掌管书记。师尝宣讲贤首法藏及清凉澄观大师著作不辍,于楞严、唯识、法华、三论等诸经论亦有深入。着有《华严经海印道场忏仪》、《法华珠髻》等,博学多闻,善画,尤工于诗,有《南来唐集》四卷,王渔洋推举其为明代三百年第一诗僧。
  □明末云南楚雄人,律宗千华派第二祖,字绍如,后改为见月。善绘画,尤长于观音大士像,有小吴道子之称。十七岁时从剑川赤岩岩一老僧习《华严经》,读《世主妙严品》省悟而出家,后仰慕三昧寂光律师,东行,从其受具足戒。寂光入寂,付嘱紫衣及诸戒本,师遵律施行受具、结界及安居,对当时戒法沦丧,纲纪不存的情况,力挽狂澜,以身示范,时开坛说戒,受戒者多,众人称叹为南山道宣再世。师身形高大,顶有肉髻,声如洪钟,貌似古佛,自称从鸡足山来,故又有迦叶尊者化身之称。着有《毗尼止持会集》、《毗尼作持续释》、《传戒正范》等。
  [习题]
  一、试述大理佛教特殊地理风景。
  二、大理何以成为佛教圣地?
  三、试述大理白族受佛教影响概况。
  四、何谓“阿吒力教”?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