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繁荣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06日
来源:不详   作者:不详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隋唐时期佛教宗派的繁荣
  佛教本身在印度曾有过非常复杂的演变和发展,但是对中国佛教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却主要是大乘。中国在接受印度佛教思想时虽然也经历了一个认识上逐渐深入的过程,两种文化之间的矛盾有时甚至还表现为政治上的激烈冲突,但从整体上看,仍然是以交流与调和为主。所以,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并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移植,它实际上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这一点充分地表现在中国佛教宗派的发展过程中。
  早期的学派
  中国最早兴起的佛学派别,是在魏晋时期随玄学成长起来的般若学派。佛教界的思想家们通过把中国传统哲学(尤其是老庄哲学的概念与佛经中的概念相比较的方法(即所谓“格义”)来理解印度佛教的思想,逐渐产生了六、七个主要思潮,史称般若学的六家七宗。姚秦时,大翻译家鸠摩罗什来到中国,他以严谨的作风和优美的文笔翻译了许多重要的经典,并在他周围聚集起以僧肇为代表的一大批杰出的学僧,他们把中国佛教对印度佛学尤其是大乘中观派思想的理解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後来的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界又在昙无谶(公元385-433)、佛驮跋陀罗(公元359-429)、菩提流支和真谛等人译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展开了涅盘宗、毗昙宗、成实宗、地论宗、摄论宗等一系列理论学派。它们虽然大多数仍停留在对经典进行具体疏解的阶段上,但却为隋唐佛教宗派的全面繁荣准备了必要的条件。
  隋唐时期,由於封建国家社会经济的高度发达,佛教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最为重要的是,在政府的大力扶持下,中国佛教界以强大的寺院经济为基础,逐渐形成了三论、天台、法相、华严、律、禅、净土等几个大的宗派,从而使中国佛教达到了鼎盛阶段。它们与印度佛教相比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尤其是天台宗、华严宗、净土宗和禅宗最具特色,可以说是中国化佛教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的代表。
  天台宗
  天台宗的先驱可以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慧文(约6世纪)和慧思(公元515-577),而实际创始人则是智顗。智顗(公元538-597),俗姓陈,18岁出家,开始时跟随慧思学习,後来独立讲经著述,在陈隋两代朝廷的支持下逐渐以浙江天台山为中心创立了中国第一个佛教宗派——天台宗。由於天台宗认为《法华经》是佛陀最高和最後的说法,把它当作本宗的信奉对象和主要的理论依据,所以人们也把它称作法华宗,把智顗所写的《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称作“法华三大部”。 
  天台宗在教义上主张所谓的“诸法实相论”。它是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本来自然存在,圆满自足的。各种现象之间虽然千差万别,但从根本上讲,它们本身就是其真实本性的表相,所以一切现象都是实相,如果离开了实相就没有什麼现象可言。这可以从“三谛圆融”和“一念三千”两个角度加以说明。具体地说,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由各种条件聚合而形成的,其间并没有永恒不变的实体,所以是“空”;但是当各种条件具备的时候,这些事物和现象却又形象宛然、历历在目,所以是“假”。“空”和“假”都是事物的本性如此,自然而然,不是造作出来的,我们既要看到“空”的一面,又要看到“假”的一面,不能固执地偏执於一端,要离开两边,非空非假,就是“中道”。“空”、“假”、“中道”是互相联系,融合在一起的,这就叫做“圆融三谛”。“一念三千”中的一念,是指我们心念活动最短暂的时刻。天台宗认为在一念之中就完全地具备了宇宙间的森罗万象,从轮回中的六道到菩萨、佛陀境界,从各种生命现象到山河大地,无不圆满具足。天台宗还由此进一步主张“性具善恶”的理论,认为既然一切众生一念之中无所不包,那麼一切善或者恶、杂染或者清净都可以说是人天然具有的本性。 
  天台宗在唐代盛极一时,宋朝时分为山家、山外两派,後来山家一派延续下来,对後世影响很大。九世纪初,日本僧人最澄入唐求法,回国後以比叡山为基地弘传天台宗,13世纪日莲又据此创立了日莲宗,成为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11世纪末义天到宋朝求学,把天台宗传到了朝鲜。 
  华严宗
  华严宗以阐扬《华严经》而得名,其学术传承一般追溯到杜顺(公元557-640)和智俨(公元602-668)。因而它的实际创始者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大师”,所以也称为贤首宗。法藏(公元643-712)的祖先原来是西域康居国(约在今巴尔喀什湖和咸海之间)人,他本人生於长安,出家後即精心研究《华严经》,写了很多注释的著作。 
  华严宗的主要教义是“法界缘起”理论。“法”指事物,“界”指分界和类别。总合一切事物称为“法界”。同时,“界”也有原因、体性的意思。一般说来,华严宗通常用“法界”指称万物的本原、本体,具体讲,就是“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华严宗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生起的。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本体和原因的“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并不孤立在万物之外,而是普遍深入地贯彻在一切事物之中,构成它们共同的本质。在它的作用下,万事万物互相依赖,互为因果。一关系到一切,一切也就含摄在一之中。一切可以说就是一,一也可以说就是一切。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圆融无碍,就像一张大网,它们结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处於重重无尽的联系之中。因此法界缘起又称为“无尽缘起”。另外,华严宗还用理事、体用、本末、性相、一多等范畴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与具体事相之间这种相即相入的统一关系。 
  华严宗主张真理(本体)普遍地内在於具体的万事万物之中,万事万物也因此而完美巧妙地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在一起。这对於以後中国佛教思想乃至整个中国哲学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净土宗
  净土宗是以往生极乐净土为目的的宗派。我国流行的净土信仰主要是弥勒净土和弥陀净土两种。弥勒净土信仰以东晋时的道安为最早,在南北朝时期曾经十分流行,後来逐渐衰微,於是弥陀净土逐渐成为中国净土信仰的主流。在弥陀净土早期信奉者中,最著名的是庐山慧远,他取往生西方净土的人都从莲花中所化生的意思,命名其组织为白莲社,因而净土宗又被称为莲宗。 
  印度佛教中宣传净土思想的经论很早就传入中国,被净土宗奉为典要的有所谓的“三经一论”,即《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和《往生论》。在净土宗理论中,众生往生西方净土的根据就是《无量寿经》中法藏比丘所发的各种誓愿,尤其是其中第十八种:“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意思是说,在我成佛之後,只要各种生命之类真心信仰,愿意到极乐世界来,并且专心念诵,那麼他就可以如愿以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我法藏比丘就誓不成佛。)但念佛只是往生的外在条件,修行者还必须以真心诚信作为内因,再加上念佛的具体修行,内外相应,把信、愿、行三者结合起来,才能最终往生极乐世界。 
  本来,净土类经典中念佛的方法有很多种。在中国早期的净土修行者中,从庐山慧远以後多采取“观察”的办法,也就是专心思想、观察、忆念阿弥陀佛形象和极乐世界的美好庄严。但是从昙鸾(公元476-542)开始,中间经过道绰(公元562-645),尤其是到真正把净土思想组织起来的善导(公元614-681)时,却逐渐把称名念佛,也就是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口念佛号”突出地强调出来,认为对於生活在这个世界的凡夫大众来说,只有一心一意地称念阿弥陀佛的名号才是往生极乐世界最正当和最简捷的方法。与之相比,其他诸如读诵、观察、礼拜、赞叹供养等等都不过是“杂行”,只能起到辅助性的作用。 
  因为这种理论与其他佛教宗派强调依靠自己的力量获得解脱大不相同,依靠他力救赎的色彩十分明显,加之方法上非常简单易行,对於信仰者又没有什麼特殊要求,所以在社会上很快就流行起来,并且一直保持持续发展的势头,直到近现代仍然在民间有不小的影响。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