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佛学杂论>>正文内容

长安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下)

       

发布时间:2010年09月20日
来源:不详   作者:方光华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长安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传承与创新(下)

  □方光华

  长安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传播的经学形式

  中国古代很少采取通过法典使核心价值观普及的模式,而主要是依靠经典的诠释与教育。孔子认为,一般人通过教养便可以成为君子,他重视教化活动在价值观熏陶与培养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孟子则认为,教育可以激发人的内在力量,一旦内在力量被唤醒,人便会发自内心地转向对善的追求。孟子说:当舜居深山之时,与木石为邻,与鹿豕嬉戏,和深山中的野人差不多,但是,一旦他心中向善的力量被唤醒,舜便像江河一样,沛然而莫之能御。

  当时用于教育和诠释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经典是《周易》和周礼在内的《诗》《书》《礼》《易》《春秋》。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这种传播方式被称为经学形式。将这种形式制度化,首先是在汉代的长安。元光元年(前133年)五月,汉武帝下诏举贤良对策,董仲舒前后上了三策,史称“天人三策”。在天人三策中,董仲舒提出了儒学可以有效地解决汉代社会问题,是长治久安的根本大计,董仲舒不但宣传了儒学的基本精神,而且还设计了儒学复兴的具体途径,架起了沟通儒学与汉代政治的桥梁。其中,最关键的是,董仲舒提出要在太学用《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对知识分子进行教育和熏陶,使他们熟悉经典所承载的政治理念和价值追求,然后将他们充实到国家的官僚队伍中。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这些建议,在太学“置五经博士”,将《诗》《书》《礼》《易》《春秋》钦定为“经典”,有计划地培养儒士成为官僚队伍的后备力量。在君主“劝以官禄”的诱导下,社会上形成了攻读经书的风气,经学成为汉代社会最有影响力的学问,经典中阐述的价值观成为汉代社会的时代精神。汉元帝时期,儒学真正成为了汉代具有国家意识形态性质的观念体系。甚至连汉代的君主大都能通晓经义。汉代所形成的经学教育制度和官吏选拔制度为后世历代王朝所效法,对古代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安与中国传统核心价值观的自我更新

  在佛教思想传播到中国之前,中国传统价值体系内部虽然有细微变化,但基本内涵比较稳定,而佛教的传入对于中国传统价值体系造成了冲击。

  佛教对天道的认识角度和结论与传统理念截然不同。佛教认为,世界并不存在人们习以为常的运动过程,既没有真实的时间,也没有真实的空间。吉藏在《三论玄义》中一再批驳传统的宇宙生化观念与佛教缘起的实质不符合;而澄观在《华严玄谈》中直接批驳《周易》所说的“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是一种邪见。在佛教看来,“天道”的载体不是“阴阳”二气的运动变化,而是“真如”、“法性”,是事物缘起的本质属性。同时,佛教对人道的认识角度和结论也与传统观念截然不同。佛教宣传六道轮回、因果报应,认为轮回主体的业报不受其他因素决定,它主要取决于主体的因缘果报。佛教思想突破了儒家家族伦理的局限,引起了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人责任的关注,而且扩大了伦理的内涵与外延。

  佛教不追求对社会现实问题的具体解决思路,而是把改变人们的思想意识当作根本,认为这是解决一切社会现实问题的先决条件。它改变了思索社会问题的角度,丰富了思索社会问题的视野,同时也提高了人们反思中国固有文化资源的思想深度。面对这一带有根本冲突的新的文化现象,中国传统文化并没有进行简单地排斥,相反,而是采取了积极理解和消化吸收的态度。已故佛教史研究专家汤用彤先生研究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对佛教的化合过程有三个阶段:由格义到得意忘言再到明心见性。其中格义阶段指从两汉之际到南北朝中期,这一阶段,人们用传统范畴比附佛教概念,逐步实现了对佛教教义的全面了解;得意忘言阶段指从南北朝中晚期到隋唐时期,这一阶段不但对佛教的教义全面了解,而且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佛教的精神实质;明心见性阶段是指从唐代中晚期到宋明时期,这一阶段不但能用自己的语言表述佛教的精神实质,而且能使佛教教义的精华融汇到传统价值观念之中,使佛教也成为中国固有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这一消化吸收佛教文化的过程中,隋唐时期的长安起到了中坚力量的作用。

  佛教宗派的产生是佛教中国化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中国佛教得以蓬勃发展的基础,而祖庭的形成与存在是佛教中国化的最重要标志之一,是中国佛教宗派及其宗派文化存在、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与依据。长安地区就聚集了佛教八大宗派中的六个宗派祖庭,如三论宗的草堂寺,唯识宗的兴教寺,华严宗的华严寺、至相寺,净土宗的香积寺、悟真寺,律宗的净业寺,密宗的青龙寺等,长安地区佛教宗派的延绵发展构建起中国佛教史的大框架,而且佛教与传统价值观的交互融会在长安地区也体现得最充分。它使传统价值理论增添了许多新的内容,如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观念,它深化了人们对传统的“和而不同”思想的理解,使古人对事物的多样性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宽容。

  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指出,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如果从中华民族传统价值观念传承和创新的地位与作用来看,毫无疑问,西安应当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故园。因而,西安在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方面,具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

  来源:西安晚报

标签:五明研究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